第二遍讀《水滸傳》,我居然讀出了以前從未讀出的東西

每一次讀到《水滸傳》宋江他們徵完方臘準備回京那一節,就非常的不忍再往前看,因為心裡知道這一節很多的英雄好漢其一生漸漸要有個了斷了。有時候還假想,假若施耐庵的《水滸傳》跟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樣,只存下來前八十回,後面的戛然而止了該多好,但真看了結局之後,又覺得有結局也有有結局的好處,——《水滸傳》的結局讓我極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在有限的時空內創造出來的那種磅礴和無限,以及其在白駒過隙之剎那間所揮發出來的那種讓人蕩氣迴腸的長久質感。

不分天人的至世是“道”,不分你我叫“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世界是“仁”,不分貴賤貧富,一道懲惡揚善,還原那個有個“有道,有仁,有德”的光明乾坤,這個是“義”。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這些英雄好漢所處的正是一個“道德仁皆已盡失”的時代,他們只因這一個“義”而嘯聚山林,替天行道。從一開始,他們中就有人明白“復仁”是一件“不可實現”的事,但即使如此,他們也還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兩千多年前的聖人孔子也是這樣選擇的。

之所以如此敢於把自己的一生也陪進去,大部分人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家國大義,而是源於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物以類聚,同氣相吸,有緣千里來相會之後,他們之間所形成的那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充滿仁義,愛人如己的氛圍和真感情。儘管他們最終沒能在這個世上建立起一個“德充仁實”的理想國,但他們在這個替天行道的路上早已互相間建立起了一個情同手足的有仁有德的小世界,這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已經很夠了,儘管“義”在此處低到了“還人情債,還恩”的地步,但實現此種“義”也有實現此種“義”的生命價值感,——你對我肝膽相照,我自然對你坦誠以待,你給予我滴水之恩,我亦自當湧泉以相報,這是煦煦的人性美,這種大美人性裡惺惺相惜的部分,便是他們大無畏前行無悔的最大動力。

結束最後一次出征,宋江他們悉數幾人堅持還要回到國家機構中,實現為國為民再次立功立業的夙願,這固然值得稱讚,那些為了同樣夢想而已粉身碎骨了的眾兄弟更令人敬畏,但最讓我震撼的還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沒有損傷兄弟大義,卻看透了朝廷,仕途,甚至是看透了更多人生玄機的其他一部分英雄好漢,功成後,他們最後為自己的下半生選擇了另外一條條更為從容的走法,——如返回深山逍遙修行的公孫勝,以及緊隨他腳步的樊瑞,朱武;不惜圓寂也要“還原自己本來面貌”的魯智升;從此退出江湖,隱姓埋名,浪跡天涯的燕青;泛舟去到化外島上另闢天地的李俊,童威,童猛;急流勇退,納還官誥,復回滄州為民,後無疾而終的柴進;辭官返回老家獨龍岡,經商致富,最終得以善終的李應,杜興;告官遠離喧囂,過回當初平淡生活,成為江上漁者的阮小七......這裡面再一次照見了《水滸傳》的偉大,它之所以非同凡響,最主要的還不是因為它藝術手法方面極其深厚的緣故,而是源於內容意境上它寫出了個體生命中那些隱藏不見卻又至為深刻的東西,這個需要每一個讀者去參悟,憑自己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小時候,初讀《水滸傳》時,它所教給我的最多的一種東西是,——“僅憑一身正氣,即足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單是一顆誠心,放任行四海都不會缺少知己”,“光明純善之人,無論何時都不會生憂;坦蕩無欺之人,走到哪裡都不會沒有路”。到如今,每一次復讀它,它依然能讓我如逢知音,如沐春風。

第二遍讀《水滸傳》,我居然讀出了以前從未讀出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