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大清王朝的孝莊太后,死後停屍宮中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其下葬?

吳藝福


孝莊太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是皇太極的老婆,順治帝的母親,康熙帝的奶奶,她對大慶王超可以說有著重大多影響,特別是對年幼的康熙幫助極大,祖母情深。

那麼,孝莊太后死後停屍宮中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其下葬?下面聽聽有書君的幾點分析:

這要從孝莊皇后遺言說起,她遺言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那麼,為什麼她要留下這樣的遺言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皇太極過世太久

在清朝皇帝跟皇后合葬是禮制,按照程序來說,孝莊死後應該跟皇太極合葬,但她考慮到皇太極去世已久,不願再去掘了他的墓,擾了他的魂。

2.為江山社稷著想,不願勞民傷財

要知道,根據清朝後陵規定,皇后比皇帝后死,就需要在皇帝陵墓之外再建後陵,但皇太極葬於盛京,從北京到盛京路途遙遠,這一路必定會鋪張奢華,勞民傷財,為了康熙帝的名聲,她也不願看到百姓因她而埋怨康熙帝。

3.不捨得自己的兒孫

順治帝是孝莊一手帶大的,為了他的江山,他日夜操勞,順治帝死後,她又全身心的幫助康熙帝治理朝政,對兒子和孫子都是疼愛有加,自然死後不願遠離。

4.心裡有愧

多爾袞少年得志,但作為一個男人,他十分的好色,對自己的嫂子孝莊文皇后也不例外,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這一點孝莊也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就在皇位繼承的關鍵,孝莊為了讓兒子福臨成功繼位,不惜使出殺手鐧。順治繼位後,順治想報答多爾袞,多爾袞與范文程秘密商議,指使大臣上奏順治攝政王雖然是皇帝順治的叔叔也等同於他的父親,那麼,孝莊便順理成章應該跟多爾袞在一塊兒,後來便有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故事,孝莊死後,自覺有愧,沒臉去見皇太極。

既然孝莊太后留下了遺言,為何死後會停屍宮中37年,康熙不願將其下葬?

事實上,並非是康熙不願為其下葬,之所以停屍宮中37年,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不是不孝,有違規定需謹慎

對於輔佐了自己一生的祖母,康熙自然是不想違揹她的遺願,又不想違背清朝有關皇后死後要跟皇帝合葬的規定,所以,還需謹慎對處理。

2.給孝莊尋墓地耽誤了時間

順治的孝陵位於清東陵內最好的位置,而孝莊是順治的母親,自然輩分要高貴,理應葬在孝陵最好位置,而當時孝陵最好的位置已經有順治帝的陵寢,沒有辦法重新再建新的墓穴,於是,康熙決定另覓地址給皇祖母建造陵寢,故而耽擱。

3.公務繁忙而遺忘

孝莊陵寢建好前,康熙在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修建了一處名為“暫安奉殿”的宮殿來暫放孝莊的遺體,結果,後來因為國務繁忙,就把給孝莊皇后造陵寢的事情給耽擱下來了,直到死都沒有將此事落成,最後,成了康熙帝的一大遺憾。

綜上所述,撐起大清王朝的孝莊太后,死後停屍宮中37年,並非是康熙不願將其下葬,而是事出有因。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御姐讀清史,第0003期,關注我獲取更多清史故事。


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老婆,順治帝的老媽,康熙帝的奶奶,她對清初政局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年幼的康熙皇帝幫助極大,康熙對這個皇祖母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孝莊死後,康熙卻讓皇祖母的停靈37年,一直沒有入土為安,這是什麼原因呢?

孝莊太后臨終前,就自己的安葬問題專門留下遺囑說: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太宗”指的是清太宗皇太極,他的陵墓不在關內,而在關外的盛京(今遼寧瀋陽);“你父親”指的是康熙的父親順治帝,他的陵墓叫孝陵,就在清東陵(今河北遵化)。

按照歷代禮制,皇后是要和皇帝合葬的,但孝莊卻不讓康熙把自己和丈夫合葬,而是要求葬在自己兒子順治帝的孝陵附近,並表示這是因為自己捨不得兒子和孫子。

這個藉口很不高明,可以說嚴重違背禮制,但康熙十分孝敬,他遵從了皇祖母的遺囑。

不過,孝莊是順治帝的母親,輩分更高更尊貴,理應建在孝陵中更好的位置,但當時孝陵最好的位置已有順治帝的陵寢,沒法再建,康熙決定另覓地址給皇祖母建造陵寢。

在正式陵寢選址建好之前,康熙帝在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修建了一處宮殿,用於臨時安放孝莊的遺體,因此這個殿也被稱為“暫安奉殿”。

可後來康熙國務繁忙,忙來忙去,給孝莊尋找合適地址建造陵寢的事就耽擱下來了,甚至到康熙駕崩,這件事也沒有得到落實,也算是康熙的一大遺憾了。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他認為孝莊的靈柩安放在“暫安奉殿”37年以來,國家昌盛繁榮,百姓安居樂業,足以說明此處乃風水寶地,於是直接把這裡選定為孝莊正式陵寢所在地,用了不到10個月時間,便建造完成,改稱昭西陵。

(▲ 孝莊的昭西陵)

雍正三年(1725年)12月初十日,雍正正式將孝莊靈柩葬入地宮。

孝莊終於入土為安,但圍繞她的爭議始終不斷,為什麼她不願和丈夫合葬?

很多人認為,孝莊在丈夫去世後,下嫁給了多爾袞,她感到在死後無顏面對丈夫皇太極,所以才留下遺囑,不和皇太極合葬,並且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歷史總是充滿謎團,真真假假。英明慈孝的康熙帝在孝莊死後30多年未讓皇祖母入土為確實匪夷所思,難道他也對皇祖母當初的"緋聞"心存怨言嗎?


御姐愛清史


康熙不是不願將其下葬,而是捨不得將其下葬,一是孝莊太后生前有意,二是自己確實對自己的奶奶孝莊太后有所依戀。

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原名博爾濟吉特氏,皇太極側福晉,順治的母親,康熙的奶奶,其一生為大清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先是撫養順治,後又為大清培養出千古一帝康熙大帝。順治六歲登基,而康熙則八歲登基,所以說康熙就孝莊一手撫養長大的,喂其吃穿,更教其做人,很是疼愛這個孫兒,直到1688年,孝莊太后因病辭世,享年75歲。


祖慈孫孝

孝莊很是喜歡自己的孫子玄燁,並且在其很小的時候就格外的疼愛他,而在順治神秘的消失之後,康熙登基,而這正是孝莊太后為其出了很大的力的結果,康熙小的時候得過天花,也正是孝莊的親自細心的照顧方才使其化險為夷,所以說孝莊很疼愛康熙。

因此,康熙也是十分敬愛自己的祖母孝莊,對其孝順百佳,在孝莊患重病氏,康熙曾親自向天祈禱,希望以自己的壽命換取孝莊的壽命,在孝莊死後,康熙也曾親自前去暫安奉殿看望孝莊數十次。

三十七年不下葬

孝莊太后臨終留有遺言說:“皇太極有皇后陪伴且下葬多年,自己就不去打擾了”,正是因有此遺言,最後康熙方才沒有將其下葬。除此,皇太極埋葬在盛京,而孝莊太后病逝在北京,路途遙遠,也不適合長途遷西,而康熙思來想去就將其安放在暫安奉殿,自己也捨不得祖母遠去,將其安放在暫安奉殿,自己也能常去陪伴。

孝莊太后三十七年不下葬,並不是子孫不孝,相反是對其十分孝順的表現,充分尊重其遺言,更重要的是她最疼愛的孫兒,捨不得自己的祖母遠離自己,所以將其就近安放,而這一安放就是三十七年。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孝莊太后在臨終之前特意讓人將康熙帝叫到自己的床前,並和康熙說,自己不願意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但是又顧及兒女情長,自己也是捨不得順治這個兒子的,所以希望康熙帝給自己找一個地方安葬,這個地方既可以不用和皇太極在一起,又可以離自己的兒子順治帝近一點。所以說當時孝莊這個要求一提出,可真是難壞了我們的康熙帝,一面是養育了自己一生的皇祖母,一面又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制度,不管違背了哪邊的意願都是大不敬的,而且當時順治帝在清東陵,若是不遠離清東陵還要符合祖制的規矩的話,是非常的為難的,若是沒有後面這個附加要求,倒是可以在清昭陵旁特意修建一座同樣規模的,但是倘若在清東陵中,規模不能超過順治帝,但是孝莊的位分又在那裡,真是騎虎難下,所以當時康熙就將這件事情閒置下來了,並沒有將孝莊下葬,而且這一放就將近四十年,畢竟既要不遠離自己的子孫也就是清東陵,又要不與皇太極合葬,這兩個要求是十分不容易同時滿足的,在左右為難之下,康熙只好拖延下來了,甚至是在康熙去世之前,這件事情都沒有被解決掉。




糾結5182


看過《孝莊秘史》的人,對孝莊皇后這個人物肯定不會陌生。電視劇把孝莊皇后刻畫的可謂是淋淋盡致,與孝莊有著莫大關係的多爾袞皇太極等人,也被描寫的惟妙惟肖。

Δ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生可謂是如履薄冰,從後宮眾多妃子中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籠絡了一大批人。皇太極死後,又經過了腥風血雨,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

但是福臨太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的皇帝,臨了卻要去做和尚,最後福臨究竟是怎麼死的,可能也只有孝莊知道。接下來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從此開創康乾盛世。

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勝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臨死前,孝莊囑咐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順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許是出於年輕輔佐順治登基,對自己這個兒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對順治心有慚愧。才留下了這樣的遺囑!

輔佐了自己一生的孝莊皇后,康熙當然不想違揹她的遺願。但是現在無陵可葬,只好把孝莊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這個不怪康熙,實在是沒有辦法。

順治帝是孝莊皇后的兒子,但是在孝陵裡面,最為尊貴的位置,已經是埋葬了順治。如果現在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之前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不能違背遺囑,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莊還是沒有下葬,這就把事情留給了雍正。自己父親康熙的陵墓已經選擇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宮,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還沒有下落。下面就開始有大臣上書,要給孝莊皇后修建陵寢。

自己父親康熙都沒有解決,自己一個處理不好就會背上不孝罵名。雍正將大臣聚集起來,先歌頌了孝莊皇后的豐功偉業。然後引經據典,講述了合葬的情況。又指出現如今大清國力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遺旨要與順治合葬,我們還是從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群臣商量之後就請求在“暫安奉殿”建陵,雍正當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莊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不是康熙不願意安葬祖母,而是孝莊太皇太后死後留下一個難題給康熙。

康熙從小跟隨孝莊太皇太后長大,感情超越了很多的祖孫,康熙對這個祖母也是非常的孝敬和尊重,一旦祖母有什麼決定,康熙是必須尊照去辦的,但孝莊太皇太后死前曾告訴康熙,自己死後不願意葬回到丈夫皇太極的身邊,而願意留在順治父子的身邊,那麼這個難題就來了。

按照大清的規矩,不管是皇后還是嬪妃,去世後都要與皇帝葬在一起,即便不是合葬,也要葬入妃園寢,不能離的太遠。

孝莊太皇太后,因為兒子順治帝登基,她的身份已經算是皇后,她死後應該與皇太極合葬,可她心裡卻舍不下兒子順治帝,還放心不下孫子康熙,所以官方的說法就是孝莊太后捨不得順治父子,就要葬在東陵。

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辦,等於置祖宗的家法規矩不顧,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辦,就等於是違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遲遲未葬祖母,讓孝莊太皇太后幾十年沒有下葬,到了康熙的兒子雍正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康熙帝不安葬孝莊太后,而是出於兩難的境地。

孝莊病逝後,曾囑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至於孝莊為何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一處,眾所紛紜,暢讀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贅述。而根據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前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為難,只能在清東陵外建一座“暫安奉殿”,先將孝莊梓宮停放於此,以便日後在想良策。

這一停就是37年,終康熙一朝,也未能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既然“暫安奉殿”已經建在清東陵,為何不進陵區,而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沒有單獨給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順治的孝陵位於清東陵內至尊無上的位置,而孝莊是順治的生母,不論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其輩分不符。

雖然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但康熙經常去祭謁孝莊,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將謁陵安排在地凍冰封、難於行進的日子,是為了要在臨近當年祖母與他訣別的時刻,去拜謁、慰藉孝莊,可見康熙對孝莊的感情至深。

雍正繼位後,認為自孝莊安奉“暫安奉殿”以來,國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孫繁衍,歷數綿長,想必孝莊在天之靈極為安妥,“暫安奉殿”必是個風水寶地,於是將“暫安奉殿”改建成陵寢。因與瀋陽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體系,故孝莊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說明昭西陵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將孝莊葬在東陵陵區之外,以示區分。

最關鍵的是,在清朝,無論皇帝,還是欽點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因為孝莊是清東陵中所有內葬人輩分最高的,所以在謁陵時,每次都必須先從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必經之處,而昭西陵位於大紅門一側,對於謁陵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為尊貴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紅門左側,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孫對孝莊的尊崇景仰之意。且從清東陵地勢來說,右側低窪多石,又瀕臨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也是理所應當。

孝莊文皇后卒於1687年,死後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清東陵大紅門東側,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為什麼孝莊太后的屍體會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時候才下葬,是因為康熙不孝嗎?當然不是,康熙是順治帝的兒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莊太后,孝莊病危時,他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康熙從小就失去父母,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孝莊陪伴幫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現在的成就,康熙對孝莊是心懷感激的,他甚至願意減壽來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並不是因為不孝沒有安葬孝莊。

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孝莊37年沒下葬的原因:

1.孝莊有遺囑,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太極)山陵(北陵位於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指順治帝)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遺體運往盛京和皇太極合葬,而且我心裡很捨不得你和你父親,就把我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

那為什麼康熙還不遵照遺囑把孝莊葬入清孝陵呢?這麼做的原因,並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為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的陵寢,如果將孝莊皇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而孝莊皇后生前又不願意於丈夫合葬,因此後世子孫只能重新尋找合適的地址,再建造一處陵寢。

所以孝莊的遺體就暫時安放在東陵邊修建暫安奉殿(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所以為什麼孝莊在死後37年後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並不是子孫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在清朝的267年曆史中,留給了我們許多謎團,包括順治出家、太后下嫁等,至今史學界任在爭論不休,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說到“孝莊太后宮中停屍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不得不說太后下嫁的歷史謎團。

究竟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至今史學界支持太后下嫁說的史學家,其一個重要的歷史依據就是孝莊停屍37年未曾下葬,為什麼這麼說?假如孝莊未曾下嫁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母親,她完全可以葬入昭陵,可是她為什麼遺囑不葬昭陵呢?

就是因為這樣一個遺囑,就連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都束手無策,可見難度之大,最後還是雍正皇帝,發明了祖孫合葬,才解決了這一歷史難題,孝莊太后才入土為安。

我這幾年也翻閱過一些歷史資料,也看了很多史學家的論述,本人偏向於太后下嫁多爾袞說,這樣孝莊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很容易說的通。至於這麼大的事,為什麼正史沒有記載,原因也很容易解釋,從來歷史都是由統治者書寫的,對於這樣的皇家醜聞,試想那個史官敢如實記載呢?所以,我認為,孝莊太后37年難以入土為安,原因就是她下嫁了多爾袞。


禾子大人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誰能知道當年宋慶齡為什麼立遺囑不和孫中山和葬,這兩位偉大的女性想法可能是一樣的吧,致於康熙皇帝,這位傑傑出的政治家,千古一帝,和祖母情深,自不必說,和皇太極合葬,有違孝莊的本意,不合葬,說實話也有點大委屈這位為大清國有傑出貢獻的女性,在選址上也有舉棋不定。康熙皇帝晚年,皇子爭儲,朝庭上朋黨之爭,勵治急待刷新,也分去康熙精力,因此孝莊在康熙朝沒有安葬。


瓜果香飄


康熙與孝莊情感很深,祖母對他有養育和輔佐之恩。萬般不捨下更有孝莊臨了遺言,要求與順治安葬一個地點,因此康熙才開始建造陵寢,所以費時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