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每日一文第95天: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在唐詩三百首中,有這樣一首《寒食》,為韓翃所作。

對於這首詩的含義,歷來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可能連當朝的皇帝都被迷惑了。

寒 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唐詩三百首中選的詩歌,大都比較通俗易懂,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夠更加膾炙人口。

這說明,就文學性和藝術性而言,不是誰用典故多,用詞複雜,就能夠得到人們喜歡的;反而那些語句簡單的詩歌,往往更加能夠打動人的內心。

這首《寒食》表面的意思很容易讀懂。

春城指的就是詩人所在的長安

御柳指的是皇庭內的柳樹,當然普通人只不過從宮牆外看到。

傳蠟燭指的是皇帝賜大臣蠟燭,因為在寒食節禁火的日子中,只有皇宮能夠點蠟燭,皇帝就有這個特權,老百姓甚至朝廷權貴,都沒有這個資格。

五侯指的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

整首詩的意思是:暮春時節,百花盛開,長安城處處可見落花隨風飛舞,寒食節時分,東風吹斜宮牆內的柳枝探出牆外。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隨後,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這首詩第一句十分搶眼,一個“飛”字,靈動飄逸,生機盎然而發,使人對當時的景色無比嚮往,“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便足以把詩人的名字留在歷史上,央視的“詩詞大會”中一個環節就叫做“飛花令”。

第二句點出時間的同時,又寫了柳樹在風中的姿態,與首句相呼應,未直接寫風,卻讓人感受到春風,而且用“御”這一個字,就把人們的目光從城中集中到了皇宮,以便引出下文,巧妙得讓人讚歎。

第三句寫了寒食節的一個習俗,即全天下禁火,當然皇宮不能禁,於是,皇帝便把這個特權當做恩寵,將蠟燭傳給哪個王侯,就表示極高的榮耀。

第四句寫出結果,五侯家得到了賞賜,旁人如何得知?因為從皇宮到五侯家的路上有輕煙升起,而歸於其府第。如此的描寫,非常有視覺的想象力。

這後兩句表面是寫漢朝的事,其實就是在寫唐朝的事,因為唐詩中常常用漢來喻唐,比如白居易就在《長恨歌》中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哪裡是漢皇,就是唐皇嘛。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那麼問題來了,對這首詩兩種不同的理解體現在哪裡呢?

第一種理解:這首詩是在讚美“五侯”,也就是朝中的權貴,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賜,說明地位超然,在如此美好的季節,享受京城的繁華,還能夠得到皇帝的恩寵,令人豔羨。

第二種理解:這首詩是在諷刺唐朝官僚的腐敗,五侯對應著唐玄宗時期的楊國忠兄弟和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韓國夫人姐妹三人,共五家,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愛屋及烏,也對楊氏一門特別放縱,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當時長安也已淪陷,美好的季節和景色也成了反襯。

直到今天,很多唐詩評註的書中都採納第二種說法,認為這首詩是一首諷刺詩。

唐朝的確對詩人特別寬厚,白居易寫《長恨歌》雖然歌頌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卻也指出了唐玄宗的錯誤,一句“不重生男重生女”若是在明清,早就被“夷三族”了。

從這個角度講,韓翃這首《寒食》即使有諷刺之意,卻也並非不可以接受。

韓翃所在的年代稍早於白居易,但也算是同時代的人了。

從開元盛世到天寶危機,唐玄宗把自己拼命奪來的一手好牌打個稀巴爛,唐人對此多有反思,對馬嵬兵變基本上是認可的。

所以,作為安史之亂的親歷者韓翃抓住了事物的特徵進行了描寫,是對事實的加工和提煉,算不上諷刺,如果非要往上靠,也是含蓄的批評,具有極高的藝術特色,容易為人所接受。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至於說他諷刺的不是前朝,而是當時的情況,這就不太可能了。一個小段子可以為佐證。

唐德宗時期,從皇帝到群臣都非常喜歡韓翃的這首詩,當時韓翃詩名很盛,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可能唐德宗過於喜歡他的詩,而多次升了他的官。

有一次,唐德宗要賜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好職位,當時的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同姓,擬旨的大臣問是哪個韓翃,唐德宗說:“就是那個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

如果唐德宗認為韓翃諷刺了玄宗,是不可能說出這樣輕鬆話語的。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唐德宗:就是那個諷刺了我太爺爺的韓翃!唐詩《寒食》之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