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兒的人,未來農村裡的墓地沒人來掃墓了,墓地怎麼辦?

justinyoufuck


生女兒的人,未來農村裡的墓地沒人來掃墓了,墓地怎麼辦?

清明節掃墓,可能每個地方規矩有點不一樣,按道理來說,掃墓都是男人的事,而女性是不能去掃墓的,至於為什麼,其實這都是一些農村的傳統觀念所致,從古代就開始流行了,直到現在,從來沒變過,或許很多人覺得女性陰氣重,會衝撞了祖先吧。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嫁出去的女兒,在清明節回家探親的時候,是可以去掃墓的,但是這種掃墓不同於家族性質的掃墓,家族性質的掃墓往往都是很多人,且都是男的,會比較濃重,所有的祖先墳墓都會祭拜一遍。

作為女兒去掃墓,往往目的簡單,只去祭拜已故的直系親屬,去燒點紙錢、蠟燭、香,還有在墳前擺點肉和酒,不會放鞭炮或者花炮,比較低調,這也算是女兒對已故親人一種思念和眷顧吧。

在農村,如果老人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明確的說,等老人去世後,他們的墳被祭拜的次數會比較少,像女兒的子女們,因為備份夠不上,自然也不會去掃墓,一般只有等到清明節這種大節日,由家族發動的掃墓,才有可能會祭拜到。

如今清明節已到來,去掃墓的時候,如果發現已故親人的墳墓邊上有一些受冷落的墳墓,可以去燒點紙錢,正所謂禮多人不怪,你說是吧?


老梁話三農


可悲的的是,姥娘疼外甥,,,一指,如果沒有兒子,姑娘出嫁了,有了孩子,姥娘姥爺會格外疼愛,可是百年後,女兒會給孩子的姥爺姥娘在清明節或者逢其他祭祀燒點紙。可是外甥外甥女,基本都是路過了姥姥家,看見了姥姥姥爺的墳地會給同行的人感慨的指一下,(一指),那是我姥姥姥爺的墳地,那時候他們可疼我了。。。。。。。

再過幾年呢,三輩無人來燒紙,直系血親叔啊大爺啊,侄子啊,堂兄啊,,,都沒有的時候,基本會被平掉,世間再無此人,如果是個名人就不一樣了,另當別論,所以男孩重要不重要,不知道,只是你沒有兒子,三輩肯定絕後。在往長遠看,我們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過客,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會是誰的祖先。。。。我想奉勸各位,活在當下。


海納百川18037


早年間,我岳母孃家是個大戶,到她父親這一輩,卻開始敗落。岳母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一個妹妹。自從岳母的父親吸上鴉片迷上賭博後,把家裡能賣的都賣了,只留下空落落的房子。後來竟把主意打到兒女身上。把三個女兒賣了不說,還把唯一的兒子頂了別人的壯丁(壯丁,民國時期的兵役,家中獨子可以不服兵役,有錢的人家可以出錢買別人的兒子頂替),就為了那幾塊大洋。岳母的母親一氣之下懸樑自盡,還不到半年,岳母的父親也一命烏呼。族人們也是將他草掩埋了事。

岳母三姐妹都被賣了做人家的童養媳,(鄉下人買小女孩就是為了長大後給自己兒子做媳婦的),各種艱辛不必多說,長大成親後,所幸老公待自己不錯,姐妹間都有來往。就是每到清明祭祖的時候,總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來。有一天,姐妹三個湊在一塊商議著要把父母骸骨挖出來尋個好地合葬,以便她們祭祀。在族人們引領下找到了父母當年下葬之地,也沒墳頭,茅草叢生,讓三姐妹心中好生難受。收拾好父母的遺骨之後,她們走呀走呀,互相商量著那塊地好,最後選定在一個背風向陽的坡地上,也沒請地師擇日測向,翻翻日曆選了個天赦日把父母合葬了。每逢清明,三姐妹必定到場祭拜,從不帶自己丈夫孩子參與。這些年,她們都老了,她們就跟孃家族人商議,把父親的房產折價買給族人,這筆錢就作為今後祭祀父母的基金,拜託族人們每年清明祭掃一下,族人們一一應承下來,已經施行好些年了。

岳母老了,對父母的事,已不再掛心了。

墳,對逝者無所謂。墳,只是後人追思的標的物,我是這樣理解墳的意義的。


家鄉氣象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也不在乎別人怎麼想。我家就我兩姐妹,老家四川,姐嫁廣西,我嫁貴州。可能跟從小所受教育和環境有關,我77年出生時,我們市裡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我的同學鄰居家都是獨生子女,而且不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不論兒或女都是父母的血脈。父親去世,後事是我們姐妹辦的。我現在就一個女兒,也不可能再生,從小對女兒的教育就從來沒分過什麼母家和夫家。誰規定父母墓前女兒就不能去?那是封建殘餘思想,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有那種可笑思想!女兒也是自己血脈,別說是親生的,就算是領養的也有權利和義務祭拜養父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僅僅是血脈親情,最重要的是感情。


夢羅的老媽


我真的不明白女兒為什麼就不能掃墓了,是社會強制性不允許女兒上墳掃墓嗎?不是的。我只有一個女兒,將來無論她嫁人還是留在家裡,我的墓只能她管,她要是不管,那就怪不了別人,只能怪我自己沒把她教好。我家裡的長輩的墓目前是我奶奶和她姐妹們輪流管,我太公也沒有兒子。(照樣好好的),這個問題不是男女得問題,是自己怎麼教育後代的問題,你從小男女一視同仁,結婚以後,責任和親家一起分擔,不要以為女兒嫁了就不用管了,能幫還的幫,又沒老又沒病的,當什麼甩手掌櫃?男女一樣,不要自己先把女兒推到門外,還到處問別人沒人上墳怎麼辦?說的難聽點,死了還管的了世間事嗎?


簡單最好233978002


說一下我們這邊的情況。

我們這邊農村墓地一般就是在自家莊稼地裡選出一塊地,將死去的老人埋下,堆出墳頭,旁邊插柳樹,墳頭前面用磚石堆一個簡易的平臺,插上一塊木牌寫名字。也有的家族人比較多,死後會專門選一塊地方埋自己家族人,但也大多數是簡易墳頭。

去年臘月我奶奶去世,也是在我們老耕地裡挖了墳墓,立了墳頭,我們家族上一輩的老人墳墓因為土地性質更換等原因,還搬過幾次墓地。但我們那裡的習俗就是男人上墳掃墓,女人在重要日子,比如“三年”、“十年”這樣比較大的祭奠必須要參加掃墓祭祀,平時都可去可不去。

我們這代人計劃生育,也有很多家庭獨生子女的,村裡有的獨生女家庭,老人去世後,結婚後女兒每年清明也都會回家給父母上墳掃墓,並沒有太多忌諱。但是女兒的孩子並不是本家族姓氏,小時候母親回家上墳掃墓偶爾會帶著孩子一起去,孩子長大了,一般沒有要求去給姥姥姥爺上墳掃墓的,基本上女兒的下一代到這就斷了。

這個時候家族裡有其他小輩,比如父親兄弟家的人男孩,通常掃墓上墳時會一併給你家掃墓,畢竟是本家人,但也並不是強求。如果生前家族關係處理的不好,家中有隻有一個女兒,那麼到了女兒下一代,這個掃墓基本就淡化了。

剩下的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一世如此歸於大地,家族有人祭奠,墳前尚有幾分煙火,家族勢單力薄,往往也就墓地墳頭日漸降低,最終平靜的消失著。

對於這件事其實也沒必要過於上心,人生一世最重要的難道不應該是把我生前的日子嗎,活得明白,子女孝順,家庭和睦,這些才是人生的意義。死後掃墓祭奠,不過是兒女對父母的一種緬懷。生命至此,墓地不過一個符號,一份惦記。


李阿冰


掃墓,最多就是子女為父輩掃個墓,爺爺輩的都不去了,自從遷過墳我爺爺的墓在哪我都不知道,有20年沒去掃墓了,都是我爸代表去。我是南京這邊,南京這邊對親情還是比較冷漠的,不像北方人家族掃墓,南京基本三代之內的有走動,前提是老人都在,我結婚,我爸的老表堂妹他都不請,連我一桌同事就是5桌人,在陝西那邊結婚,七大姑八大姨甚至連一個村和家族的都來能擺30桌人,不知道你們那邊怎麼樣,反正南京這邊就是這樣,掃墓祭祖不是太重視,有的地方過年還掃墓,全家老小齊上陣,我們就是很隨意,有時間就去,沒時間家裡一個人代表就行了。以後都是無主墓,被政府退掉從新開始建新的墓地,畢竟土地是有限的,所以你也沒有必要糾結以後誰會幫你掃墓,反正百年後都是推倒。


姑蘇一顆草


說個真事,東北遼寧,我太爺的大哥,解放前做生意有錢。

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早年工作去西安定居。女兒嫁給鄰村,生了5個孩子。

大太爺70年代去世,大太奶搬家去了女兒家,拿走好多家當。後來大太奶去世了,留下的房產都賣了,70年代末期5萬,給兒子了,兒子分給他姐姐一部分。

後來,我這個大爺爺,歲數大了,就不回東北了。

大概90年代末期,政府徵地,需要遷墳,幾個侄兒都已經60.70歲的人了,就通知鄰村幾個外孫子,他姥爺墳要遷。結果人家沒來,沒辦法幾個侄兒給遷得。這時他媽已經去世了。大爺爺事後給郵了一些錢過來。

後來大爺爺去世了,這幾個孩子有一個去西安旅遊,去拜訪大爺爺的兒子,結果人家沒讓進家門,態度極為不好,就因為遷墳這個事。

家裡人感慨萬分。人性啊,怎麼能如此淡薄。


lndlgongjiang


問題問得搞笑呢?兒女有這份心還分女兒 兒子的,我父母就我一個女兒,嫁出去結婚了也不影響我孝敬父母,父親已去世十年,墓地在鄉下公墓,十年之間每逢清明 中元下元我和愛人加母親必去墓地送冥幣看父親,逢父親去世的祭日 清明 中元 下元 和除夕我都要在家裡燒一桌飯菜供祭給父親和老祖宗們,十年來從未間斷過,這也不是什麼迷信,燒了他們不一定吃的到,但是隻是表達我們對去世的人的緬懷和感恩!甭管是一個女兒還是一個兒子或許幾個兒女,有心一個女兒也是好的,無心兒女再多都是一個樣。


霸王貓c


我媽媽是我外公外婆的獨女,以前有個兒子在10歲前死了,我外婆在我媽7歲時也死了,但是我媽的外婆,也是我們的太婆。她有一個兒子在上海,考慮上坆的事,因為我外公講義氣,就同意把我太外婆埋自這邊,從此上墳就我們家了,以前我小時候我舅爺爺他家各幾年會回來看看,直到他死後,他兒子女兒就來過一次,那還是2000年,從土墳拆遷到水泥坎,在前年又一次拆遷在公墳墓,按理說能拆遷安置就不錯了,但是我們這輩還是把太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三個墳加錢換到陽光墓,我想說這與家庭教育有關,我媽不認字,做人和爸沒有說的,現在二老同年86,還可打麻將,我們4個兄弟姐妹都很孝順,我在這裡想說一句我們是南京祿口馬塘村,如果舅爺的兒女大毛二毛的子女看到,可以到馬塘來,可以帶你們去認祖宗,很快馬塘拆了:以後是翔宇北的溼地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