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塔裡寒陷落後,蒙古軍已經控制了花剌子模國大部分,僅剩的有組織抵抗便是興都庫什山南麓的哥疾寧城以及周邊地區。

札蘭丁在父親摩訶末開始逃亡時便追隨在其身邊,直至摩訶末在裡海病逝。病逝前,摩訶末將蘇丹的權位傳給了札蘭丁,期望他能重整山河。在玉龍傑赤城被包圍之前,札蘭丁從裡海輾轉抵達了玉龍傑赤,期望得到當地軍隊的支持但未果,最後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哥疾寧,在那裡積蓄力量準備反擊。

1221年春,成吉思汗與拖雷率大軍在塔裡寒休整,並等待窩闊臺及察合臺大軍來匯合。成吉思汗的義子,那顏失吉忽禿忽率領一支30000人的部隊繼續向南攻掠,既為先鋒,也為遮護。此時,札蘭丁已經整合好自己的力量,收攏了一支10餘萬人的軍隊屯駐於哥疾寧城。

出奇致勝

這幾年蒙古與花剌子模的戰爭打下來,札蘭丁一直在冷眼旁觀。札蘭丁認為,蒙古軍隊的攻城技術十分先進,如果憑城堅守,城池大概率會被圍困,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他決定不再困守愁城,而是主動出擊,尋機野戰,在運動中殲滅蒙古軍。於是,他親自率90000大軍北上,迎擊蒙古軍。札蘭丁的軍隊,全由突厥人或突厥化的異族 人組成,在當時的中亞西亞一帶,突厥人是最優秀的騎兵士兵,這一點可以從幾乎所有伊斯蘭國家都有突厥僱傭兵來承擔防務就可以看出來。而且有伊斯蘭教作為大家共同的信仰,在眾志成城的前提下,野戰中擊敗蒙古軍隊並非不可能。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巴魯彎之戰前兩軍局勢圖

兩支軍隊在喀布爾西北方向的巴魯彎遭遇。新任蘇丹札蘭丁意氣風發,雖然已經有勇氣與蒙古軍野戰,但並沒有貿然展開騎兵對攻戰,而是將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軍,命令士兵下馬,將韁繩繫於腰間,手持刀矛弓弩,組成類似於步兵方陣的陣型迎擊蒙古鐵騎的衝擊。由於是初次進行大規模野戰,失吉忽禿忽也沒有展開全力進攻,而是試探為主,札蘭丁則力求不敗。因此第一天的戰鬥雖然很激烈但並沒有分出勝負。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巴魯彎之戰兩軍對陣

第二天戰鬥前,自覺兵少的失吉忽禿忽使用了疑兵之計,蒙古騎兵往往一人配多馬,因此他命令士兵將氈子紮成人形縛於空馬上,行軍中讓騎兵扶著一同前進,以虛張聲勢。不得不說,他的計策對札蘭丁軍造成了很大壓力,以為蒙古軍來了援軍,將領們有些動搖。但札蘭丁經過觀察與分析後認為,即使蒙古軍有援軍,在兵力方面,己方仍然是佔優的。在札蘭丁竭力說服下,花剌子模軍隊最終穩住了陣腳,並且依然用昨天的陣勢對付蒙古鐵騎的衝擊。而這一次失吉忽禿忽開始便動用了全部三個萬人隊展開全力進攻,而倚馬步戰的突厥兵也頑強抵擋住了一又一次次衝擊。

冷靜的札蘭丁在等待機會。終於,經過多輪的馳馬衝擊,蒙古戰馬露出了疲態。在蒙古騎兵結束一次衝擊,正要撤回本陣重新組織下一次衝擊的時候,札蘭丁下達了上馬衝擊的命令。在淒厲的號角聲中,突厥軍隊全體上馬,快速展開了騎兵衝擊。這次突厥軍隊的第一次策馬衝擊,無論人或馬,俱都精氣神十足;而蒙古騎兵由於剛剛結束一次衝擊,馬力還未恢復,隊形也正處於散亂之中,在數倍突厥騎兵的衝擊下馬上陷入了混亂,很快又演變為潰退。攻擊得手的突厥騎兵得理不饒人,蒙古軍隊不得不選擇撤退。由於地形不熟,蒙古軍撤退進了一道山谷。這就等於將自己陷入了絕地。蒙古馬是北方草原小型馬,最習慣於平原作戰,而山谷中溪澗縱橫,長年水流帶下許多大小石塊,而蒙古馬沒有經過相應地形的作戰訓練,對這樣的地形十分不習慣,“馬多顛躓”,許多戰馬被絆跌倒。追擊而來的突厥騎兵戰馬多為中亞戰馬,體型與速度都要優於蒙古馬。就這樣,敗退中的蒙古騎兵根本拉不開與追擊部隊的距離,在札蘭丁軍的追擊上傷亡慘重,失吉忽禿忽最後只率300多騎逃回塔裡寒成吉思汗大營,蒙古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巴魯彎之戰蒙古軍敗退入山谷

即使算上蒙古軍隊在未來吊打“文明世界”的幾次大規模遠征,這大概也是蒙古軍隊最慘重的一次傷亡與挫敗。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成吉思汗後來對這場戰鬥進行了覆盤,並以“不善擇地”責備了失吉忽禿忽在戰場選擇上的失誤,另外,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初聞敗訊後也曾經指出,“(失吉忽禿忽)狃於常勝,未受挫折,今遭此敗,當以為戒”。

大汗戰蘇丹

能夠在野戰中成建制打敗蒙古鐵騎,而且幾乎全殲。成吉思汗感覺有必要去會會這位少年英才。他一面派信使催窩闊臺軍和察合臺軍忙趕來匯合,一面整頓兵馬兵發哥疾寧。

札蘭丁的情況卻不太好。巴魯彎的大勝,花剌子模軍隊立時意氣風發,本來是“宜將剩勇追窮冠”的大好時機,如果此時銜尾追擊蒙古敗軍,在窩闊臺與察合臺軍尚未迴歸之時對陣成吉思汗,未必沒有勝利的機會。但,札蘭丁的軍隊在分配戰利品時發生了矛盾,並由此激發了暫時被掩蓋的民族矛盾。以前說過,處於東西交通要道的中亞地區民族成分本來複雜,雖然伊斯蘭化之後在精神層面上建立了統一的價值觀,但在世俗層面上各民族間的利益衝突依然存在。在札蘭丁迴歸哥疾寧之前,他的部下已經為爭奪權勢而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是札蘭丁的迴歸以及蒙古軍隊大軍壓城的險惡局勢暫時平息了這種矛盾。巴魯彎的大勝卻使這一矛盾再度藉機爆發。札蘭丁所倚仗主要軍事力量為突厥人以及突厥化的欽察人,矛盾便在這兩者之間爆發,雖然有札蘭丁的極力彈壓與調和沒有發生暴力衝突,但欽察將領當夜便率軍脫離了札蘭丁。最終的結果是,札蘭丁一夜散去大半,據估計僅剩不到50000人。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巴魯彎之戰後,成吉思汗軍追擊及札蘭丁軍退守

無奈之下,札蘭丁率領剩餘部隊退守哥疾寧城。當然,見識過蒙古軍隊攻城能力的札蘭丁並不準備堅守,而是收攏軍隊,整備軍械糧草,撤離哥疾寧,一路東去,預備到印度地區另打一片天地。這本來便是他為父親摩訶末蘇丹設計好的戰略。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巴魯彎之戰後札蘭丁棄守哥疾寧及成吉思汗軍的追擊

等到成吉思汗軍殺到哥疾寧城,札蘭丁已經撤離半個月了。接管了哥疾寧城大軍繼續追擊,1221年秋天,終於在印度河畔追上了將要渡河的札蘭丁部隊。

札蘭丁軍是由於缺少渡船被困在印度河邊的,期間札蘭丁曾經試圖聯絡離去的欽察人軍隊前來匯合,但失敗。前無生路,外無援兵,蘇丹札蘭丁只得背水一戰。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印度河畔的決戰

成吉思汗這次是挾憤而來,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札蘭丁。而且現在的蒙古軍隊兵力佔優,因此他們排成半圓形陣勢,逐步向札蘭丁軍收縮壓迫。

札蘭丁親自坐鎮中軍,對蒙古軍隊發起了絕死衝擊,戰鬥異常激烈。札蘭丁率領的都是突厥軍隊,突厥人雖然已經離開亞歐大草原很久了,但在四戰之地的中亞地區,戰鬥始終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先祖曾經的驍武憑陵被繼承了下來,無論騎射還是馬上格鬥,突厥軍隊的戰鬥力並不遜於蒙古軍,只不過以前單純的守城作戰掩蓋了他們的勇武。有記載稱札蘭丁的中軍一度幾乎殺透正面敵陣,迫使後方指揮的成吉思汗都進行了轉移。但終究因為兵力太少,在左右兩翼先後被擊潰後,失卻了本陣依託的札蘭丁中軍已經無法退出戰鬥重新整隊,只能在蒙古軍陣中往來衝殺。似乎蘇丹札蘭丁已經窮途沒路。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印度河畔之戰的圖畫。圖片來自wikipedia

本來札蘭丁是絕無幸理的。但高處觀戰的成吉思汗這個時候突然被長坂坡的曹操附體,不知是不是真的起了愛才之心,總之成吉思汗下令必須生擒札蘭丁,並且不得使用矛矢對付札蘭丁。成吉思汗的慈悲給了札蘭丁一線生機。此時札蘭丁的戰馬已經負傷,而他身邊也僅剩最後700名騎士。札蘭丁可能是發現了蒙古軍想活捉他的計劃,在換過戰馬進行一次衝擊時,趁蒙古軍稍稍退卻的機會,他迅速撥馬回頭,直奔印度河,在崖岸上便催馬躍入了印度河,寧死不當俘虜。命運終於還是最後拉了一把花剌子模,這次是檀溪邊的劉備和“的盧”馬“附體”了札蘭丁和他的戰馬,札蘭丁成功攀到對岸,死裡得活。

“為父須有若此之子”與繁華落去

據記載,成吉思汗此時對身邊諸子說:“為父須有若此之子”,這一評價,可謂相當高了。可見大汗對札蘭丁是極為看重。當然,成吉思汗對札蘭丁的看重絕對不僅僅是喜愛,在清掃戰場之後,也曾經猶豫過要不要過河繼續追擊札蘭丁。但此時發生了著名的印度河“神獸”事件,兼之蒙古軍實在不習慣印度的暑熱,最終成吉思汗還是選擇了撤軍。一支被派到印度搜拿札蘭丁的隊伍最終也是無功而返。

巴魯彎之戰與印度河之戰,也是札蘭丁一生的巔峰,他在印度也確實打下了一些地盤,蒙古大軍撤退後,也回到波斯重建花剌子模,但此時已經時過境遷,新花剌子模也不再有往日花剌子模國的風光。1231年,當時的蒙古大汗窩闊臺遣一將平滅。絲路古國花剌子模,遂成傳說。

第一次蒙古西征三 之花剌子模國的掙扎與幻滅

曾經繁華的花剌子模國,圖片來自wikipedia

風流畢竟雨打風吹去

花剌子模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時值阿拉伯帝國崩潰之後,其龐大疆域內,處處烽火連天。花剌子模坐擁河中、呼羅珊與伊拉克,域內不乏名城大堡,西抗西遼,東侵印度,其國運不可謂不旺,其軍威不可謂不強,其財力物力也不可謂不富,本來以其實力即使要問一問阿拉伯帝國“鼎之輕重”也不是沒機會(蘇丹討伐巴格達哈里發的軍隊是因為遭到暴風雪襲擊才失敗的)。然而在蒙古軍隊的打擊下如滾湯澆雪般土崩瓦解。蒙古軍隊雖然強大,但花剌子模國的突厥騎兵也並不遜色,兵力也並不稍遜。花剌子模之敗,一敗於複雜的內部矛盾,蘇丹摩訶末與可敦圖坎爾的矛盾,突厥人軍隊與欽察人軍隊的矛盾,新蘇丹札蘭丁與舊軍隊勢力的矛盾,等等,正是因為此種複雜矛盾,在對蒙古作戰時有力不能協同,才最終為蒙古人所傾覆。二敗在軍事上未能完全發揮其騎兵戰鬥力與兵力優勢。蒙古鐵騎雖然強大,但畢竟兵少,以花剌子模國40萬規模的精銳部隊,卻只肯困於堅城苦守,平白犧了龐大騎兵部隊的作戰潛能。如果40萬軍隊即使只是依託城池,對蒙古人展開主動出擊或者是城外野戰,其局面也必不至於崩潰如此之快。

敗者三,蒙古人實在太強大了.蒙古軍隊本身便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騎兵部隊,又偏偏是最善於學習的武裝集團。草原上的無敵騎射戰術,在與金與西夏作戰中磨鍊出的超脫了遊擊弓騎兵的輕重騎兵戰術,以及習自中原漢人的先進攻城技術。這麼多的優勢加在一起,花剌子模國敗得不冤。

參考文獻:《世界征服者史》伊朗 志費尼著

《多桑蒙古史》瑞典 多桑著

《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俄國 巴托爾德著

本文地圖繪自:發現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