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必須要說,Lark是真好用。

張一鳴經常說,“我們同時在做兩個產品,一個是業務產品,一個公司產品,公司本身就是一個產品。”

Lark就是業務和公司這兩個產品的結合點,是一個追求高效率的溝通工具,集成了聊天、共享日曆和協作文檔三項主要功能。

字節跳動的主業是信息分發,公司內有一個效率工程部門,專門優化公司內部的信息流動。Lark就是為公司內的在線協作服務,啟動頁曾經的Slogan是Developing a company as a product,將公司像一個產品去打造。

科技公司靠產品服務外部 用戶,靠工具服務內部員工。

王淮曾經分享過Facebook的工具文化,“不斷髮展、改進公司的內部工具,可以極大提高每個員工的工作效率,可以減少運營人員的數目;這樣既改善了整體協調,又減少了整體開支。工具帶給團隊更高的效率、最終幫助公司做出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用戶。”

如將內部業務外部化,開放會給公司帶來新的收入,改變公司收入結構,還能倒逼產品追求極致體驗。

Lark來自字節跳動的效率工程部門,就像是亞馬遜的AWS、阿里巴巴的阿里雲和支付寶一樣,現在字節跳動也開始將內部工具外部化,參與到更激烈的市場競爭裡面去服務更多用戶。且一開始,Lark就將目標鎖定在更成熟的海外市場。

Lark是鮮少中國公司僅在海外市場發佈的企業服務產品,那為什麼是toB,為什麼是海外?Lark是看到什麼不一樣的機會,打算用什麼特別的路徑來做增長?

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一,出海,逃出重力

16年底,張一鳴做客央視《對話》,當時有位叫黃崢的嘉賓,說“如果我是張一鳴,我會更加激進的做全球化。”

因為我們這一代互聯網創業者跟上一代相比,會比他們更大的全球化視野,更早的接受國際資訊,全球化的機會也更大。

第二,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講,帶領中國的資訊走出去,包括中國的產品走出去,這一點本身也是為BAT也好,為整個國家也好,創造的價值是最大化的。

去年錢穎一對話張一鳴,問了關於下半場新用戶紅利消失,頭條如何應對的問題。

當時張一鳴的回答是從深和寬兩個維度入手:

深:場景更豐富+價值鏈更深

寬:全球化+拓展網絡邊界(e.g. IOT)+2C轉2B(底層基礎設施)

關於從2C轉向2B,張一鳴是這麼說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也是我對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比較期待的,過去我們做to C的業務,其實更有難度的是B端業務,to C端的產品用的數據庫、雲計算還是芯片、支付系統,其實是ICT產業的更底層,如果C端做完可以往上游進入B端基礎設施,如果能做成,是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提高。無論是獲取用戶紅利還是市場營銷還是社交傳播,更多要打全球化,才能夠進入上游更有難度的工作。”

字節跳動的國際化思考,就是藉助移動互聯網,放大企業槓桿→擴規模→槓桿到一定程度,讓企業進化為公共基礎設施。

在Lark海外上線之前,字節跳動已經收購幕布,朝夕日曆,投資了石墨,Lark作為頭條公司內部辦公軟件已經運行了兩年。

頭條希望在2020年,能夠有超過一半用戶來自海外。

二,實時IM VS 異步郵件

SaaS的核心是服務。

一是服務能力,美國SaaS通過配置滿足個性化需求,中國SaaS通過定製開發滿足需求。

二是服務效率,公司的服務流程能服務多少家企業。

除了阿里雲以外,國內SaaS行業沒有好的2B產品。

美國有Slack,Zoom,Workday, ServiceNow等一批好的SaaS產品。

原因可能是:

海外好做營收,中國企業服務市場付費意願還不夠成熟。

互聯網人不夠了解國內的企業管理需求,2B產品經理對如何管理好一個企業缺乏瞭解。

2B人才水平不如2C。

具體到企業生產力工具這塊, 中國IM為主,美國是郵件為主。

chat是用來溝通的,文檔是用來協同的。

IM和郵件的實時和異步,是中美交流信息的一個差異點。

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一位在美工作的工程師對比過差別:

國內公司是IM實時溝通為主,但溝通很多時候是毫無章法的,基本上是想什麼時候說話就什麼時候說,想找誰討論就在群聊裡喊一嗓子,在說話之前缺乏深入思考。比較習慣靈活,約了事情雙方記得就可以了,會覺得在日曆上記一下多此一舉。

美國公司是offline 異步溝通為主,online 實時溝通為輔助。比如硅谷很多公司的溝通有明確的guideline,員工手冊裡面就有,何時溝通,採用何種方式,寫得很清楚。郵件、trello、slack、IM 何時該用、怎麼用都是很明確的。

產品和技術是企業服務的表象,其內裡是企業的管理經驗以及組織理念。

海外的企業的管理意識以及需求更清晰,更注重規則。將規則沉澱到產品中,通過流程自動化,用軟件製造軟件,提高效率。國內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快,協作主要靠IM以及面對面溝通解決問題。

字節跳動的工具和企業管理文化跟硅谷很像,經驗跟海外成熟市場是適配的。因為Lark最初立項目的是為了保證頭條內部信息流通的速度和透明度,所以Lark向外輸出的不僅是產品,也可以從中看出頭條的企業文化,如何做公司內部系統和管理機制的經驗。

三,價格與體驗

釘釘在國內體量巨大,Lark出海有避開阿里的意味在裡面。

不過IM跟辦公套件本身就是兩種產品。辦公套件追求的是溝通協作效率,在公司管理方面功能弱很多,基於文檔協同的目標用戶更多是互聯網人。而釘釘從開始瞄準那些帶廠房的小微企業,到能夠做出學習強國,其服務最廣大複雜中國社會的能力也是其他產品目前不具備的。

Lark一開始對標的就不是釘釘,而是G suite。Lark的協作文檔和共享日曆功能分別與Google Docs和Google Calendar非常相似。

既然Slack/Zoom/G Suite都是全球化的,所以Lark一開始的想法就是global launch。對Lark的問題就是如何參與全球競爭。一家中國公司在global的企業服務市場上,份額能有多大, 為什麼能說服大家用Lark的產品。

Lark的解題思路是體驗與價格。

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從價格來說,Lark相對Slack與G Suite有比較大優勢。同樣對比基礎版本,Lark的價格,不到Slack的三分之一,不到G Suite的一半。

Lark:2.5USD/user/month

Slack:8USD/user/month

G Suite:6USD/user/month

*均是basic版本

Lark的定位是做移動時代年輕的office365與谷歌G Suite。面向海外,產品主打移動化,輕量化。

Slack等美國IM產品還是以桌面端為主要場景,其初衷是希望將用戶從郵件轉到IM。

Slack移動版是其桌面版的延伸,首屏是信息,而不是聯繫人。

Lark一開始就是生於移動的產品,桌面登陸需要手機掃描二維碼。

比如在文檔分享上,Lark對於權限的設置就比G Suite更細緻。

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四,挑戰與新市場

在產品層面,在海外面對Google(G Suite),微軟(Office365)這樣的對手,Lark缺乏殺手級應用入口。當然Slack最初也沒有。

社會層面,因為事關企業核心數據安全,Made in china 如何在歐美贏得信任?可參考的案例是,Zoom的創始人袁徵(Eric S.Yuan)也是Chinese,研發團隊大多也都在中國。

辦公軟件遷移成本高,用戶粘性其實比較強,就像公司如果用了微軟全家桶基本不可能換。在一個追求效率的場景下,面對一個新的有學習成本的產品,遷移時的痛感是很強的。

Lark如何參與海外競爭?

所以產品更可取的策略是面向成熟市場的新公司以及新興市場。比如Lark現在的宣傳口徑已經直接定義自己是下一代企業協作了,就像當初Slack做的一樣。

綜上,Lark主打的產品功能,其實在美國並不缺相關很好的產品,競爭對手也都是一線大廠。所以Lark的海外競爭策略,可能是用性價比和產品體驗來吸引新用戶,主打移動化來滿足歐美辦公場景差異化的新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