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波蘭華沙起義,蘇聯紅軍已經近在咫尺之下,為什麼會失敗?

大東北的小豆包


1944年8月1日,常年堅持抵抗的波蘭地下軍在華沙發動起義,大約有50000名波蘭地下軍採用游擊戰對抗25000名德軍。整場起義持續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蘭軍民才向德軍投降,說實話比1939年的閃擊波蘭抵抗的還要久,這說明波蘭軍民的抵抗意識遠超5年前,但為什麼還會失敗呢?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要發動華沙起義?

華沙起義的組織者是波蘭地下武裝抵抗“救國軍”,它從屬於1939年9月18日晚撤往英國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波蘭起義軍之所以選擇在那時發起武裝暴動,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想依靠本國力量解放波蘭政治中心華沙,不想被蘇聯紅軍染指,避免波蘭被蘇聯赤化。 起義組織者們的初衷是,波蘭流亡政府在蘇軍抵達前返回並控制華沙,否則蘇聯支持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就會搶先一步(該委員會是1944年7月底由斯大林倡議成立的),如此一來在波蘭就會出現一個親蘇政權,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就會成為擺設。


在蘇聯聯手德國瓜分波蘭後,加上蘇波多年恩怨,波蘭人民已難再相信斯大林了,而且親蘇的波蘭是美英等盟國都不能接受的。當時,蘇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已逼近維斯瓦河,德軍被迫向西潰敗,到1944年夏季來臨前,華沙城已是蘇聯的囊中之物。波蘭救國軍希望獲取速勝,以“華沙自我解放”來避免蘇聯的染指,以便戰後由流亡政府回國主政波蘭。

以德軍不久將撤離華沙為前提,救國軍指揮部擬定了起義計劃:集中兵力攻佔幾座關鍵的政府大樓,至少在蘇軍到達華沙的12小時前,宣佈波蘭流亡政府恢復行使國家政府權力,這也是美英盟軍一致期望的,這個計劃明顯太過樂觀了,它一開始就寄希望於蘇軍主動配合。

華沙起義是揹著蘇聯秘密籌備的,蘇聯政府和前線最高指揮部,都沒有接到有關起義的正式信息。而起義軍也沒有提出任何支援要求,更沒有與漸漸逼近的蘇聯紅軍進行協調溝通。

1944年7月21日,暗殺希特勒(著名的女武神計劃)的消息傳來後,救國軍司令科莫羅夫斯基認為德軍已經崩潰,便下令波蘭救國軍於25日發動起義。但由於波蘭地下組織的武裝實力有限,直到8月1日起義才正式打響。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起義打響之初的彈藥儲備僅僅能支持一週的戰鬥。起義發動後他們面臨著德軍5個師的反擊,德國反攻部隊佔有絕對數量和武器優勢,此外還有3個師正在快速趕來,很快華沙起義軍就被德軍分割包圍。

近在咫尺的蘇軍去哪了?

一般認為:波蘭起義軍沒有得到蘇軍的任何援助,起義爆發後蘇軍沒有迅速趕來支援,儘管蘇軍就在河對岸。

但事實證明,整個華沙起義期間蘇軍不是向其他人所說的隔岸觀火。蘇軍是7月29日推進至維斯瓦河的東岸。從7月20日到8月10日,前線蘇軍共計犧牲7659人,負傷24702人,損失各類坦克、行火炮358輛。


先前的攻擊已經使得軍隊疲憊不堪,繼續的進攻造成了更多的傷亡,再加上蘇軍幾周內的推進速度過快戰線無限拉長,後勤補給出現了困難。儘管如此,蘇軍經過短暫修整,於8月中旬再度發起多次進攻,但由於德軍反擊力量強大,蘇軍的總體進展不是很大。對此蘇聯統帥部不得不調整了作戰計劃,原訂8月5日至8日攻佔華沙布拉格地區並在華沙以南維斯瓦河西岸建立登陸場的計劃被推遲到了25日。

8月21日蘇軍提前強渡維斯瓦河,戰鬥有多麼慘烈看一下數據就知道了:

第48集團軍僅在24日一天內就損失了941人;

第49集團軍129步兵軍被打到每個師不足3500人,77步兵軍每師不足4000人;

第8近衛集團軍從8月1日華沙起義打響至26日損失了35694人,這說明踞守維斯瓦河的德軍並非不堪一擊。

據統計,負責華沙方面戰鬥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8月這一個月共計損失114400人。

蘇聯紅軍採用空投的方式為波蘭起義軍援助了大量物資。

至9月29日的物資援助量,

不光是武器裝備,還有大量通訊器材和食品藥品。足夠說明起義的失敗並不完全是蘇軍的責任。


蘇軍也沒有必要在最後關頭利用德軍的刀殺人,就算是波蘭救國軍解放了華沙,也不能改變控制了波蘭大部分地區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組建親蘇政府的現實。

華沙起義軍咎由自取,失敗的原因更多的還在起義軍自己,是它自己看不清現實拒絕和蘇軍配合,而遠在天邊的西線盟軍又鞭長莫及,註定了起義的失敗。

得知起義後蘇聯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有一半波蘭血統)要求華沙起義軍立刻同紅軍進行聯繫,兩次都被起義軍方面拒絕。起義軍天真的以為憑藉自己就可以解放華沙,雖然盟軍方面在起以前承諾過提供援助,可現實是:在華沙起義的63天裡,起義軍方面接收到的物資援助基本來自蘇聯,英國人只是口號喊的響亮,盟軍方面在高空所投放的少量物資很多都落到了德佔區。事實證明拒絕和蘇軍合作是不可能抵擋德軍的反撲的。


畢竟華沙起義英美是支持的,在使用意大利的機場投放物資效果太差後,盟軍打起了蘇聯機場的主意。英美致信蘇聯總參謀部和莫洛托夫(斯大林領導班子的二號人物),要求使用蘇軍機場,在要求的同時還不忘指責蘇聯。理由是:“蘇軍在華沙地區的推進行動和德軍從華沙的撤離”對波蘭總司令作出起義的決定產生了誤導,暗示蘇聯須對波蘭的局面負責。

蘇聯方面對此極為不滿,拒絕了盟軍使用機場的請求,並且回應了措辭強硬的外交信:“蘇聯政府希望成立一個公正的委員會來查明,是以誰的名義下令在華沙發動武裝起義?蘇軍指揮部也強調起義沒有事先告知自己,起義軍自己的不明智之為不該蘇聯來負責······” 。



(圍剿華沙起義軍的德軍各路將領)

對於華沙起義,蘇聯方面可謂盡了極大的努力。蘇軍在起義前幾周內推進了近500英里且剛剛經過了巴格拉季昂行動,重創德中央集團軍的同時自己也是千瘡百孔。裝甲部隊到7月29日推進至維瓦斯河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損失了大量的重武器和坦克。

而駐防華沙的3個師是德軍中的王牌軍隊(黨衛軍“骷髏”師、“維京”師、“赫爾曼·戈林”師),還有大量增援部隊正在趕往蘇軍進攻的方向。蘇軍一時間無法突破德軍的防線在情理之中,而起義軍又拒絕同蘇軍聯繫,雙方無法展開配合使得作戰效率大打折扣。

另外起義軍隸屬於波蘭流亡政府,典型的親西方政府,反蘇立場堅定,這一點可以從波蘭電影《華沙起義》中看出端倪。蘇軍連續進攻受挫後沒必要再承受巨大傷亡繼續下去,這種情況下蘇軍能主動向德軍發動進攻就已經很不錯了。既然在未通知蘇方的情況下發動起義,斯大林也很樂意借德國人的手幫他剷除掉波蘭的反蘇勢力,儘管一個華沙不可能影響蘇聯在戰後對波蘭的控制。



綜上,雖然起義爆發後蘇聯紅軍近在咫尺,但起義軍的不合作、波蘇雙方意識形態不同、德軍的頑強抵抗,更重要的是挑頭的西線盟軍無法提供預想的支援,僅憑蘇軍的施捨和大度貿然發動起義很不明智,也使得這場轟轟烈烈的反納粹德國的起義必敗無疑。


兵器世界


應該說,地處德國和蘇聯(俄羅斯)中間的波蘭是個巨大的悲哀,這是地緣政治決定的,波蘭兩次亡國就源於此,而一戰以後,波蘭的復國是由於英法為了阻擋蘇聯和德國的崛起而讓波蘭重新復國的。二戰的開端就是以德國入侵波蘭標誌,可以說,波蘭就是一塊墊腳石,籌碼。在大國中間,波蘭就是棋子。

在波蘭亡國以後,波蘭抵抗德國反抗武叫“救國軍”,它隸屬於波蘭流亡政府。波蘭救國軍之所以在44年發動華沙起義,目的是自己解放華沙和波蘭,便於在戰後有一定話語權。更為確切地說,不想讓蘇聯染指,(波蘭政府恨蘇聯甚於德國)波蘭流亡政府怕蘇聯在波蘭成立親蘇政府。所以策劃了在1944年8月1日的起義,華沙起義爆發歷時63天,近萬名波蘭戰士為國捐軀。是二戰後期最慘烈的戰役。但自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波蘭以及部分國際社會都指責當時近在咫尺的蘇聯紅軍見死不救 。

但事實卻是很複雜的,在當時,蘇聯紅軍與德軍在華沙城外展開殊死搏鬥,德軍多次擊潰蘇聯紅軍,在三個方向對蘇聯進行反攻,蘇聯被迫後撤,蘇聯第8集團軍希望在城外建立了一個橋頭堡;作為解放華沙的據點。在得到華沙起義的消息,蘇聯開始全線反擊德軍。但蘇聯軍隊進攻並不順暢,多次被德軍擊敗,第8集團軍在華沙附近傷亡3萬餘人。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華沙損失十萬多人,直到1945年2月,在朱可夫的指揮下,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攻入華沙,解放了華沙。

華沙起義的失敗,完全歸咎於波蘭流亡政府,這完全是流亡政府出於一己之私做的決定,但正式由於這個錯誤的決定,導致了流亡政府日後失去了主導地位,並且喪失了合法性。而且華沙起義沒有和蘇聯軍隊溝通,更談不上配合行動了。就連美英軍隊也不知道沒充分溝通。這完全是一個幾乎沒有勝利的起義。是政治原因的起義,而非軍事原因的起義。換句話說,即便華沙起義軍通知蘇聯紅軍,蘇軍也根本無力支援,當時蘇聯紅軍極其疲憊,軍需不足。即便如此,蘇軍在得知華沙起義還是積極配合了。白俄羅斯方面軍中試圖救援,但被德軍殲滅六個營。如果說蘇聯是“故意”的。英美聯軍也沒有配合。華沙起義1號爆發,2號斯大林才知道,3號波蘭流亡政府和蘇聯政府要武器支援以外,他沒有要求蘇聯給予軍事上的配合。也就華沙起義者他們就想趕在蘇軍之前控制華沙,可惜華沙起義他們失敗了。但賭輸了就賴蘇聯,真是太混蛋了,堪稱無恥之尤。

說白了就是波蘭流亡政府那幫人自己拿本國最忠誠人民的命不當命。為了自己的利益讓人民去送死。可以說,波蘭政府在整個二戰的表現,充分說明了波蘭人政治智商無知。無能和醜陋體現的淋漓盡致。要不然波蘭也不會在戰後被蘇聯控制近50年,乃至於波蘭的國防部長都是蘇聯人。也就是說,在華沙起義的問題上,無論如何也怨不到蘇聯頭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華沙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波蘭人過於天真,本身就沒有足夠的準備。而且事先根本沒有和距離最近最能提供幫助的蘇聯方面接觸,從一開始就指望遠在天邊的英美給予支援,而且波蘭人認為華沙起義後德軍為了騰出兵力對付蘇軍一定會放棄華沙,貿然開始行動,最終導致了這出慘劇。

波蘭人認為德軍面對蘇軍的強大壓力,會在起義後立刻放棄華沙,所以根本就沒有做好持久作戰的準備。但是在華沙周邊,其實就有大量德軍精銳部隊,隨時可以前來鎮壓這些波蘭人。

而從一開始,波蘭人根本就沒有和距離較近的蘇軍接觸,而是完全指望英美軍的支援和德軍的放棄,這顯然有悖軍事常識。如果事先和蘇軍溝通好,勢必會大法減輕傷亡並擴大戰果,但是波蘭人沒有這麼做。當時蘇軍推進到維斯瓦河附近,德軍炸燬大橋並組織防禦,而且此時蘇軍後勤補給線已經高達400公里,根本就無力支援波蘭人的華沙起義,冒然進攻只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並失敗。

蘇軍也不是一點都沒有幫助波蘭人,其空降了一部分聯絡員用於溝通彼此,結果無人接應而被德軍抓獲。派遣的一個波蘭師(由波蘭人組成,但隸屬於蘇軍)渡過了維斯瓦河,可是波蘭起義部隊不配合作戰,最後這支波蘭人組成的蘇軍在戰局惡化後只能撤回對岸。

最終,華沙起義徹底失敗,波蘭人也白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戰爭之王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關於1944年8月至10月的華沙起義歷來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尤其有一種觀點是蘇聯紅軍見死不救,隔岸觀火,借德國人之手消滅在政治上反蘇的華沙起義軍,為戰後重建波蘭政治秩序掃清障礙。如果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華沙起義軍憑藉街壘與德軍激戰,他們的奮戰固然令人欽佩,但其悲劇結局卻是註定的。


起義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起義領導層——波蘭國家軍高層及倫敦流亡政府對於戰局的錯誤判斷,進而錯誤地選擇了起義時機。1944年6月下旬,蘇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解放了白俄羅斯並重創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推進至波蘭境內,到1944年7月下旬,蘇軍已經逼近華沙。在起義領導者看來,蘇軍在幾天之內就能攻入華沙,此時發動起義德軍腹背受敵,必然棄城而逃。可是,就在起義發動前夕,戰場局勢卻發生了出乎起義者意料的逆轉。

在廢墟中作戰的國家軍,他們僅有輕武器而已,卻要對抗擁有大量重型武器的德軍。


一方面,蘇軍在兩個多月的進攻後,損耗很大,補給線大大延長,供給不足,戰損得不到補充,導致一線部隊的進攻能力大為減弱,當推進到華沙城下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另一方面,德軍無意放棄華沙城,而是準備將其作為維斯瓦河前沿的支撐點加以防守,為此從其他戰線抽調援兵,彙集到華沙周邊地區,其中包括“戈林”裝甲師、黨衛軍“維京”師這樣的王牌精銳,在防守大師莫德爾的指揮下於起義爆發當天的8月1日向蘇軍發起反擊,並迫使蘇軍轉入防禦並進而退卻。換而言之,在起義發動之際,正是蘇軍兵敗華沙之時,蘇軍不是在靠近華沙,而是在遠離華沙。鑑於華沙正面德軍實力強大,正面攻擊難以奏效,蘇軍改為從兩翼進攻,但同樣進展不大,實際上在整個8月間蘇德兩軍的戰線基本穩定在華沙以東地區。這樣就給德軍以充足的時間調動部隊鎮壓華沙起義。從戰場局勢變化分析,華沙起義的時機選擇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

1944年8月初在華沙前線作戰的德軍第19裝甲師的“黑豹”坦克,該師參加了對華沙反擊。


起義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起義者在政治上的妄想和幼稚。華沙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倫敦流亡政府的國家軍,在政治立場上親英美而反蘇聯,其實國家軍發動起義的目的與其說是解放首都,不如說是搶在蘇聯之前控制華沙,為戰後波蘭政治重組撈取資本。從波蘭與蘇聯的歷史宿怨來看,國家軍的動機是有緣由的,從1920年的蘇波大戰到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再到1940年卡廷慘案,國家軍有充分的理由對蘇聯保持敵視。不過,無論倫敦流亡政府,還是國家軍都沒有抗衡蘇聯的實力,都把希望寄託於英美的支持,甚至要求英美軍隊與蘇軍同時解放波蘭,可是1944年8月,英美盟軍還遠在諾曼底,這種想法完全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在擊敗德國的關鍵時期,英美也不會為了波蘭的利益而破壞與蘇聯的盟友關係。其實,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英美與蘇聯就已經揹著倫敦流亡政府,就戰後波蘭的領土安排達成了初步協議。

1941年2月,英國首相丘吉爾(中)與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左二)和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右二)合影。


國家軍和流亡政府對大國之間的政治交易卻沒有清醒的認識,堅持強硬的反蘇立場,甚至將正在逼近的蘇軍視為比德軍更為兇惡的敵人,以至於在起義失敗時寧肯投降德國人,也不求助於蘇軍。流亡政府和起義者的反蘇態度使得他們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英美對於起義態度冷淡,蘇聯本來對流亡政府就沒有好感,也自然不會支持這場先前根本不知情的起義,更加談不上會積極地幫助起義者。從現實政治考慮,蘇聯人怎麼會幫助反對自己的起義者趕跑德國人,而在戰後給自己找麻煩呢?所以借刀殺人這個鍋,蘇聯人不想背也得背,反正戰後能夠順利控制波蘭,為蘇聯爭取最大的地緣利益,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蘇美英三巨頭的合影,在這次會議上三國首腦已經就戰後波蘭的領土安排達成初步妥協。


最後,還要談談英美和蘇聯對華沙起義的援助。從當時的形勢看,英美除了口頭上的支持外,唯一的支援手段就是空投物資,多采取高空投放。由於起義者控制的區域狹小,大多數物資都落入德軍之手。相比之下,蘇聯更容易給華沙提供支援,但是在起義的第一個月,蘇軍在德軍反擊下被迫遠離華沙,無法從地面支援起義者,同時鑑於起義者的反蘇立場,蘇聯也不情願伸出援手,提供空投支援,甚至拒絕為英美飛機空投提供備降機場,這也是後來被西方口誅筆伐之所在。

1944年8月初,華沙城區被起義者控制的地區,都位於維斯瓦河西岸的主城區,而河流東岸的城區仍在德軍的控制下。


在1944年9月初,由於德軍主力從華沙正面調離,蘇軍重啟攻勢,併成功佔領了維斯瓦河東岸的華沙東區,與起義者所在的華沙西區隔河相望。此時,由於英美方面的輿論壓力和客觀形勢使然——已經打到華沙門口了,再不幫幫起義者那蘇聯在輿論和道義上就太被動了——蘇聯改變了拒不援助的態度,開始向起義者空投物資,並以炮火從東岸支援起義者作戰,同時還派出蘇軍中的波蘭部隊強渡維斯瓦河,直接參戰,可是,起義軍此時已經完全處於下風,蘇聯的支援已經難以改變戰局。令人無語的是,直到起義的最後階段,國家軍一面接受蘇聯援助的物資,一面又加強反蘇宣傳,甚至從背後打蘇軍波蘭援軍的黑槍,這種舉動只能說自作孽了。無論怎麼說,蘇聯至少切實提供了援助,雖然很大程度是出於輿論戰的需要而做出的外交姿態,表面工夫是做到了。所以,蘇聯才是華沙起義最大的受益者。

蘇聯軍隊中的波蘭官兵。在華沙起義後期,波蘭第3步兵師一部曾渡河支援起義者。


總而言之,1944年華沙起義的失敗就是小國在大國的政治博弈中被犧牲的悲慘例證。在國際關係中,國家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崎峻戰史


二戰之前,蘇聯和波蘭之間的關係並不咋地

閃擊波蘭之前,波蘭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很多人都認為波蘭在二戰時期是一個地緣政治劣勢的國家,身邊一個德國一個蘇聯,想要不捱打都難,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沙俄經歷十月革命,蘇俄政權剛剛建立,為了鞏固國內的局勢,對新鄰居波蘭做了諸多的讓步;而德國是一戰最大的戰敗國,波蘭本身就投靠英法,波蘭藉此還割佔了德國一部分土地。

這就是二戰前的波蘭,不是柔弱中帶傷,而是剛強的不要不要的,是當時英法重要的盟友,儘管我們通常將二戰的開端看作是德國閃擊波蘭,波蘭不堪一擊,其實當時波蘭的軍事實力很強,共有30個常備師,10個預備師,還有12個騎兵旅,再算上民兵什麼的,號稱百萬波蘭軍隊也不會讓人驚奇。

丘吉爾就說過,如果從紙面上的兵力來看,他們並不會輸給德國,英法認為波蘭雖然打不過德國,但至少可以牽制波蘭,可見對波蘭實力的認可。

事實上,閃擊波蘭只是一個開端,真正讓波蘭快速戰敗的還有蘇聯的幫忙,當時蘇德因為共同的利益一塊瓜分了波蘭,戰事才快速結束。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蘇波關係不好的開始,對1944年的華沙起義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蘇德在二戰開始時瓜分的波蘭,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中立條約,開始入侵蘇聯,波蘭全境都陷落在納粹德國手上,由於一戰後波蘭對德國的欺壓,德國對波蘭展開報復行動,實行殘酷的管理制度。

波蘭流亡政府在倫敦站穩腳跟,開始領導波蘭國內的抵抗運動,最終建立了波蘭國家軍,國家軍建立後的目標就是在時機成熟之後,進行武裝獨立運動,讓波蘭重新獨立。

到1944年波蘭國家均已經發展到40多人,是一直有一定戰鬥力,並且受到盟軍支持的軍隊,在蘇德戰爭進行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德國開始出現兵力匱乏,將其他戰場的兵力調入蘇德戰場,從而放鬆了對波蘭的管制。

對於波蘭國家軍來說,這就是一次機會,因此,國家軍於1944年8月1日開始風暴行動,也就是華沙起義,先後持續63天,最終以失敗告終,國家軍傷亡將近四萬人,其中20多萬平民死於戰火,40萬人受傷。

然而當時的蘇聯紅軍近在咫尺,卻沒有進行任何支援,這也是華沙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正是因為波蘭國家軍是波蘭在倫敦流亡政府領導下的,也就是當年蘇德瓜分的政府跑到倫敦去的,雙方沒有任何信任可言。

蘇聯紅軍近在咫尺,為什麼沒有去支援波蘭國家軍?

我們應該能夠看到,波蘭流亡政府能夠組織起國家軍,背後主要還是英國方面在支持,英國對於華沙起義的態度是比較支持的,因為英國希望二戰結束後,儘量回到二戰開始前的政治格局,在戰爭結束後讓流亡政府回到波蘭執政,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

英國當時已經完全沒有能力扶持波蘭打敗德國,而對華沙起義起決定性影響的還是蘇聯,因此,英國也不敢託大,主要還是看蘇聯。丘吉爾曾經就對波蘭流亡政府的人表示過“如果不是蘇聯紅軍,你們早就已經被消滅了”。

實際上,對於解放波蘭,蘇聯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時間表和計劃,在華沙起義前蘇聯就扶持了親蘇的波蘭組織“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

這一舉動更加刺激了波蘭流亡政府領導下的國家軍,他們認為必須要在蘇聯人開進華沙之前解放華沙,佔領政治高地,然後使得在未來組建的波蘭政府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蘇聯事先已經得到華沙起義的消息,當然,對這次起義的性質和目的也有所瞭解,波蘭流亡政府當時依然堅持兩個敵人的原則,即“軍事上反對希特勒,政治上反對蘇聯”。此舉,引發蘇聯的極大不滿,不甘願為波蘭做嫁衣。

當然,不止是英美蘇三國之間對華沙起義有著分歧,就連波蘭內部也有諸多分歧,國家軍發動起義的時候,並沒有事先和蘇聯商議,只是在決定發動起義後,請求蘇聯紅軍轟炸德軍的機場,斯大林並沒有給予答覆,斯大林認為波蘭國內此時起義,分明是牽著盟軍的鼻子走。

斯大林隨即告知丘吉爾,華沙起義時機並不成熟,波蘭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攻下華沙,而在華沙,德國佈置了四個坦克師。

隨後,華沙起義爆發後,針對波蘭國家軍的多次請求都不給予任何理會,實際上,援助華沙起義對於蘇聯來說並非難事,問題的關鍵是戰後的蘇波關係的走向問題,斯大林出兵的要求就是波蘭的流亡政府能夠與蘇聯扶持下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達成妥協,只有這樣,也就是戰後波蘭政府主導權的問題,最終沒有談妥,蘇聯果然沒有進行任何支援,在談崩後,斯大林還落井下石,強烈譴責波蘭政府的行為動機,並且還接觸了波蘭東部一些國家軍的武裝。


史論縱橫


波蘭的華沙起義失敗,與蘇聯的關係,就像一個離婚的婊子和前夫一樣。

她移情別戀,勾搭上了情夫,非常仇視前夫,然後自己卻在前夫身邊和別人幹架。情夫只是空口許諾,卻沒有實際的幫幫她打架。前夫看他被打的很慘,幫了她一下,她不但不領情,反而想要暗害前夫。最後前夫 袖手旁觀,她就被別人搞趴下了,她又說我前夫故意隔岸觀火,不救她!

這就是所謂的蘇聯的原罪!


農政智


說實在的,這個其實有很多的原因,跟蘇聯和盟軍都有關係,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吧!

起義軍對形式的認識不足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跟華沙起義起義軍的領導人有關。當時德軍在各個方向都面臨著失敗,蘇聯人也到了華沙城下。此時的地下起義軍的領導人就認為德軍的兵力已經不在強大,可以成功起義。再加上蘇聯紅軍已經到達華沙城下,如果讓蘇聯人解放華沙。毫無疑問,華沙起義軍領導人認為波蘭的命運將會掌握在蘇聯人的手中。所以,華沙起義軍是抗拒在城外的蘇聯人的(但是華沙起義軍還是相信城外的蘇聯人會支援他們),從而請求遠在西線的盟軍給他們提供空中支援和空投補給。綜合這些因素,華沙起義軍匆忙的發動了起義。

(手持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的華沙起義軍)

盟軍的空頭支票

在華沙起義之前,英國人和美國人由於有和起義軍領導人一樣的憂慮,所以答應在起義軍發動起義的時候給起義軍提供空中支援和空投武器裝備。但是,當起義發生的時候,盟軍希望借用蘇佔區的機場給起義軍提供支援。顯然,蘇聯人拒絕了。所以,盟軍不可能穿越整個德國,然後飛到華沙上空給起義軍提供支援。也因此,華沙起義軍也沒有得到所謂的空中支援。


(華沙起義中鎮壓起義軍的德國軍隊)

蘇聯軍隊的小算盤

到1944年7月30日,蘇聯白俄羅斯第一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已經到達維斯瓦河東岸。而此時,蘇軍在實施了六次突擊過後,部隊十分疲憊,傷亡也十分巨大。所以,此時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就停在了華沙城外。華沙起義之前,華沙起義軍也來找過城外的蘇聯軍隊,蘇聯軍隊口頭上答應會給起義軍提供支援。但是,斯大林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蘇聯軍隊一邊在鼓勵華沙起義軍起義,一邊修著牆防止城裡的人跑過來。起義開始後,斯大林口頭宣傳那是波蘭資產階級流亡政府耍的手段,並且斯大林的目標是控制整個東歐,怎麼可能讓波蘭流亡政府自己創立一個獨立的政權呢。所以,鼓勵華沙城裡的居民起義,然後讓德軍來為自己解決心頭之患。華沙起義至始至終,只有一支由波蘭人組成的蘇軍部隊衝向了華沙城,最後也全部壯烈犧牲。蘇軍只在外圍對德國第九集團軍發起過鉗型進攻,意圖在以後的進攻中一舉吃掉德國第九集團軍。


(華沙起義中德軍的追獵者坦克)

綜上所述,華沙起義軍的認識不足和盟軍的無能為力以及蘇聯人的陰謀葬送了整個華沙城。整個起義持續了63天,1.8萬名起義軍和25萬平民死亡,20多萬的波蘭人被關進了集中營,華沙城百分之八十的地方被德軍夷為平地。盟軍和蘇軍的空頭支票讓那些在盟軍中的波蘭軍人怎麼想?讓那些在戰鬥到最後一刻都堅信城外的蘇軍和空中的盟軍會來支援的起義軍人怎麼想?華沙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軍還是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於1945年1月17日攻佔了華沙。


(手持ppsh43的蘇聯軍隊進入華沙)


卡扎拉


很多人把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歸咎給蘇軍隔岸觀火、見死不救,這著實挺冤枉蘇軍的,殺德國鬼子的事情,沒有哪個蘇軍不願意乾的,只能說,華沙起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幾十萬華沙市民真是白白犧牲了。

當時流亡在外的波蘭政府一門心思想著回國重新掌權,眼瞅著蘇軍從東向西打的差不多了,此時這群沒頭腦的領導人想的最多的是要趕在蘇軍進入華沙之前,自己把華沙給解放了,這樣才能增強在戰後的話語權,此時,在流亡政府眼中,蘇軍已經是耽誤他們回國執政的最大障礙甚至是敵人。鑑於此,臨時政府在沒有和蘇軍甚至盟軍好好溝通的前提下,貿然就發動華沙市民進行起義。

此時的波蘭領導人對局勢的發展判斷很有問題,他們感覺第三帝國快斷氣了,為了搶佔先機,他們特地趁蘇軍剛剛解放白俄羅斯正精疲力竭之時,趕緊發動起義,這樣一個冒險而又不顧全大局的魯莽行動,最終鑄成大錯。畢竟雖然德軍在東西兩線被打的節節敗退,但是對付華沙的市民還是沒問題的。

華沙起義沒有任何徵兆的發聲,其實蘇軍和德軍都蒙了,一開始起義軍打的挺順利,但等德軍反應過來開始鎮壓,起義軍就迅速開始崩解。蘇軍也陸續派人去和起義軍聯絡,瞭解一下情況,看需不需要幫忙,可作死的起義軍竟然把蘇軍也當敵人,或殺或拒或索性出賣給德國人,這起義軍真得很讓人無語。

蘇軍在華沙起義中也儘量幫忙了,但畢竟剛打下白俄羅斯,蘇軍彈藥補給還未到位,人困馬乏,而德軍集中了數萬軍隊展開了大規模鎮壓。眼瞅著這些起義軍要完蛋了,蘇軍中的波蘭集團軍強度斯瓦爾河試圖救援,結果打光了六個營,傷亡慘重,再加上根本搞不清起義情況,蘇軍不得不後撤。波蘭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也傷亡慘重,盟軍也空投了大量物資試圖幫助起義軍,只是搞不清起義軍情況,很多物資補給都投給了德軍。

最終,整場起義,華沙市民都盡力了,死了20多萬,盟軍和蘇軍也盡力了,但由於前期組織者的“令人無語的”計劃,使得整場轟轟烈烈的起義陷入了失敗。


雲中史記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二戰後期華沙起義,其實是波蘭人為了爭取自由所做的最後的努力。

歷史上波蘭亡了兩次國,每一次都和俄國有關係,第一次普奧俄三次將波蘭徹底亡國,一戰後好不容易復國了,沒開心兩天就又被蘇德瓜分。

可以說,波蘭人和蘇聯那時候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

1944年,德軍節節敗退,波蘭人為了避免波蘭在戰後受到蘇聯的控制,打算髮動起義,奪回華沙。

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在德國人的控制下他們物資奇缺,槍支彈藥也嚴重不足。希特勒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後,調集軍隊對華沙進行殘酷鎮壓。不久華沙起義宣告失敗,氣急敗壞的德軍調來大炮,將華沙夷為平地。

當時,蘇聯申明,波蘭流亡政府是無效的,蘇聯解放波蘭後,政府要由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構成。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是啥就不需要我多說了吧。波蘭人說“德國人來了,我們有失去肉體的危險,蘇聯人來了,我們有失去靈魂的危險”


但是當時波蘭在地下活動的救國軍以流亡政府馬首是瞻。為了波蘭能在戰勝後不被蘇聯控制,為了保住流亡政府的地位,只能發動起義,試圖自己解放首都。華沙起義後,蘇聯軍隊明明駐紮很近,但是拒不救援,在西線作戰的盟軍請求蘇聯施以援手,但是斯大林說華沙起義是一幫投機分子的動亂,蘇聯不會幫助投機分子,盟軍無奈只能通過空中支援來對華沙起義表示關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華沙起義最終失敗。

德國投降後,波蘭領導人從蘇聯飛機上走下來,晃了晃帽子,就解放了波蘭。


守仁讀仁


這次起義是個政治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


在波蘭問題上,蘇聯和英國是有矛盾的。英國想恢復戰前的波蘭政府。因為二戰就是為了保衛波蘭而爆發的。但是蘇聯是瓜分波蘭的人,當然不能承認戰前的波蘭政府。起碼會要求重新選舉新政府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那些天真的、英國支持的波蘭抵抗者以為盟國真的是為了反法西斯而戰。就發動了起義,希望和蘇聯裡應外合。但是斯大林的醜惡嘴臉就暴露無遺了。既然能屠殺2萬波蘭軍官,這些抵抗者又算得了什麼呢?

於是蘇軍按兵不動,眼睜睜的看著抵抗者被德軍消滅。借刀殺人之後,蘇軍才進軍華沙。

二戰結束後,波蘭問題是英蘇分裂對抗的導火索。蘇聯認為蘇軍佔領了波蘭,波蘭的事情當然應該由蘇聯決定。斯大林的思維還是十九世紀的模式。英國當然要恢復戰前的波蘭政府啊,否則這二戰是為什麼打的?還不是因為德國入侵波蘭?

但是美國不想插手波蘭的事情。英國孤掌難鳴,心有餘而力不足。

讓美國決定遏制蘇聯的是希臘。斯大林得寸進尺,妄想把希臘也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這就涉及到地中海的政治格局了,直接威脅中東。而希臘是英國的女婿家,英國的底線、核心利益。美國絕不能袖手旁觀。所以才有美國戰艦訪問希臘,土耳其成為美國的盟友。然後蘇聯建立鐵幕,冷戰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