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真的值得麼?

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真的值得麼?

昨天晚上,我香港大學的同學在微信上問我:現在有一個特別好的機會,能讓我突破自己的職場瓶頸期,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地點在廣州,我現在一直都在猶豫,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你有什麼建議麼?

如果是從我在學的CCLD這個專業,用溝通和教練的技術,我大概會問,你先設想一下理想的自己的樣子,然後詳細描述出畫面感,之後再對標現在,再問問自己,做到那樣的話,現在需要什麼?你在擔心什麼?

但是從職場諮詢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做了200小時的職場諮詢師,當我們在選擇其他城市的時候,處於猶豫的狀態的時候,往往代表我們有顧忌,那麼這個顧忌最有可能是什麼?

我自己的分析往往是兩種,一種是情緒的穩定,一種是對未來的預判。而這兩點都有解決辦法

坦白說,如果不是心理諮詢的話,解決不了你情緒根源的問題。

對自己不滿的人,往往會誇大這個機會的【唯一性】。

比如,這可能是我改變的唯一一個機會,或者最後一個機會,彷彿錯過了這個機會,自己就一輩子會這樣了。

這其實無形中已經抹煞了自己的【成長可能】。

這一定不是你最後的機會,而你也不可能一輩子會這樣,你最多就是,要麼變好,要麼變差。。怎麼可能一直這樣呢?【抱歉,我又扎心了】狗頭~~

還有一種容易滋生的是逃避的情緒。

就是之所以誇大機會的好,因為機會代表著未知。而這個未知往往是和現實對立的,也就是說,目前的現實可能過得不好。

我們拿現實裡的不好,去對比未知裡的好,這個比較有失公允,因此很容易產生認知盲區。

我自己一旦發現自己陷入這個模式,我都會逼迫自己提問自己說,我現在面對的情況是什麼?是不是換一個環境就能得以解決?如果依舊還有重複的可能,我有沒有辦法從根源上去避免。

比如,因為和同事關係處不好,所以覺得現在這個平臺待得鬧心,所以打算換個地方。

如果去的那個平臺有認識的人,就會誇大這個人的熟人印象,往往容易忽略了,這個熟人之前之所以和你好,是因為你們不曾針對某一個問題做切分和討論。

換句話說,你們之前是朋友,那是基於愛好,但如果你們變成了上下級關係,你是否能接受對方發號施令的樣子?

為什麼很多關係不錯的好閨蜜、好朋友,一旦合夥做生意,不但賠了本,也失去了友情,很大程度是因為你在交往的過程裡,沒有把這個部分當做判斷維度。

所以,有什麼是別人身上的問題,而又有什麼是你自身的問題?

你不認清楚,你只會帶著問題去下一個地方,而一旦矛盾爆發,你不可能次次都認為,那是別人的問題。

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真的值得麼?

如果是對未來的預判,怕自己失敗、摔倒,那麼也有自我解決的辦法。

就好像前幾天有小夥伴來問我,我一直都做前端的工作,現在有機會做管理,但是我很怕,川叔你說我要試試看麼?

我的回答都是,為什麼不呢?

如果失敗了,最多不過是退回原點,而大部分的時候其實你是無法真的退回到零點的,你只會比過去更進步。

做一個新的角色,如果擔心做不好,害怕做壞了,那為什麼不把【壞】當成一種經驗看?

有些經驗,或者是失敗,你是希望年輕的時候犯?還是希望年紀大了再犯呢?

失敗這件事,第一次這種事,無關乎年紀大小,這是個試錯概率,不是你年紀更大、更成熟了,你就不會翻車,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之前沒有失敗的記錄,那麼年紀大了之後,往往失敗的代價也會更大,不是麼?

如果只是對未來看不清楚,那我都會先讓對方放下情緒,比如擔憂,比如對完美自己的渴望,以及對比帶來的怨憤,比如自己的個性解讀等等。

我都會把【決策】歸納到:你做這件事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你要付出什麼?得到什麼?

當你在問,一件事做不做,值不值得的時候,其實你在衡量的是你付出的代價和你的收穫是不是對等。

很多人其實無法量化出【你會失去什麼】,也無法客觀評論出【你能得到什麼】。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在你帶有情緒的時候,就好像帶有有色眼鏡看東西,你會誇大你的得到,而忘記風險,你會誇大你的失去,而忘記了解決辦法。

所以我如果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問自己,我能得到什麼?有什麼風險?這個風險是可承受的麼?我會失去什麼?或者做了這個決定對我以及家庭有什麼影響?我有什麼補救措施?以及,我所有做的這些,我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我的失去對比這個出發點的意義是什麼?

有的人在職場上升期,求名求利,有的人職場在平穩期,求的是戀愛和家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目的,那麼選擇帶來的,乍眼看是非此即彼,可真的是這樣麼?

我換了城市可能就會分手或者離婚,我不換城市我又很痛苦,覺得職場沒有成就感?

真的是這樣麼?

你不換城市,如果不經營感情,你也可能面臨老公出軌和離婚,只是早晚和概率問題,你不能讓自己自信,更有價值感,你的魅力可能會下降,夫妻相處時間久了,疲倦感和麻木感會代替新鮮感。

而你的職場成就感真的是來自於換了一個城市那麼簡單麼?

你內心裡渴求的是換掉現在這個不稱心的地方?找到一個如意的地方?還是需要被人承認、認可、需要看到成就,變成理想的自己呢?

那些換了城市帶來的異地感,會帶來親密關係的疏離?但換個角度,會不會也帶來彼此的空間感,和小別勝新婚的竊喜?

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真的值得麼?

人到中年,事業求發展,帶來瓶頸期的元素是多方面的。

換一個城市,不一定是解決瓶頸期的良藥,但如果把更新的一個機會,或者換了一個團隊,當做自己照鏡子的一次機會,讓自己客觀地看到自己的應對模式,我覺得這個是好事。

職場熟人印象不一定好用,以前的良性溝通是沒有共事,一旦共事,最壞的點就是意見相左起衝突,那麼原則是什麼?

找你的直屬領導,或者你覺得那個團隊裡信任的人,聊一聊。

如果是對自己的價值有所懷疑的人,也不妨問問對方,你到底看中了我什麼?

然後再對標看看,對方看中的你,到底是你真實的實力,還是你一直營造的那個【理想的自己】。

更換城市帶來的影響最大的可能是關係,比如朋友關係,圈層關係。

自我判斷一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外向型?還是內向型?你可以做焦點麼?或者樂意成為焦點麼?你的圈層是依靠日積月累得來的,還是依靠你被賞識得來的?

如果有料、有資源,圈層的建立沒那麼難,因為資源和圈層都有向心力。

如果有才華,在朋友圈的你也不會消失,因為對等級的對手不好找,大咖也愛的是對手。

還有的關係可能就是親密關係,比如家人,比如愛人,聚少離多怎麼辦?提問沒用,那麼解決辦法是什麼?

定期探親?週末夫妻?短期計劃是多久見一次?長期解決辦法是有沒有可能在那邊站穩腳跟之後,兩個人一起去外地,或者是成績好了,申請調回北京總部?

這些都需要先和家人和愛人溝通,最好是帶著自己的解決方案去溝通,而不是把東西直接甩給對方去消化。

所謂成熟,就是你知道怎麼去解決複雜的事情,哪怕你沒有一個很好的結果,但至少你也要努力嘗試去試試。

只要有了目標,那麼就會有計劃和動作跟隨而來。

離開北京去外地工作,真的值得麼?

川叔最近看了一個電影叫做【美麗的心靈】,講述的是數學家福布斯納什的故事,他也是博弈論的提出人,我當時對這個名詞很陌生,就趁著感興趣搜索了一下關於博弈論的內容,還挺有趣的。

做為一個數學白痴的我,其實無法測算出來什麼才是最優的解決方法,我把我始終相信一個小的公式,在這裡送給你。

先放下情緒/追問自我的目的+(合理分析收益-客觀看待損失)+補救措施及成本=?

如果結果是正數,那就去做。如果發現結果是負數,那就放下。

不知道這一招會不會治好一些人的選擇恐懼症。

當然,我們是人,不是機器。

當你覺得異常苦悶的無法做決策的時候,我的做法都是,先放下,不做決定。

去跑步、游泳、或者打拳,讓自己流汗,然後再問問自己:想好了麼?想好了,就決定。

想要做決定之前,川叔給你7個小提示:

1、不在情緒化的時候決定。

2、不在身體狀況差的時候決定。

3、你可以按照直覺決定,但不要依賴直覺。

4、你的決定要伴隨著目標和計劃。

5、你的計劃要圍繞你的目標。

6、目標一定是可拆解的,可以分成階段目標的,而且有可實現性的。

7、決定了之後,就列出由此帶來的問題清單,然後排序,逐一解決。

希望以上幾個小提醒,能對你有所啟發。

因為昨天發了廣告,所以本週會更新三次。

如果愛我,也請再戳戳昨天的廣告哦~

(*  ̄3)(ε ̄ *)麼麼噠~(づ ̄3 ̄)づ╭❤~地球和我都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