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和陰曆有什麼區別?

用戶4474643705


我們日常經常將農曆說成是陰曆導致一些人誤認為農曆就是陰曆。但瞭解了兩種曆法關係與區別之後,會知道他們是有區別的,同時也會明白為什麼農曆會被我們日常成為陰曆了。

先簡單說結論:陰曆是構成農曆的基礎

中國曆法最開始是採用陰曆曆法(即月球運行規律總結出的歷法),後來為了提升曆法的準確性又結合陽曆改良了陰曆形成陰陽合曆的歷法,這個在夏朝由萬年完成。

而後來我們認知中農曆的突出特點二十四節氣,則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編制太初曆的時候,根據落下閎的建議才編入曆法當中。這就是我們現在農曆的起源。

因為農曆的基礎是陰曆,而又與現行公曆(陽曆)不同所以有些人仍將其稱為陰曆。

也由此我們知道農曆和陰曆的區別在與:陰曆結合了陽曆進行了改良,並增加了二十四節氣。


歷史小知


農曆和陰曆雖說的是兩個名稱,但這兩個曆法是不能混談不分,在許多人心裡認為農曆和陰曆是一樣的,那有哪麼複雜。其實都在誤會中翻著每天的日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到底怎麼去區別它們。

首先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一週期為一年,繞太陽公轉時間約365.25.個太陽日為一週期,又把365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用月作為計算單


,來固定每月的天數長短几乎不變,只有再閏月年加一天,也就是陽曆上閏二月。

陰曆中的月就是我們看到月亮有圓有缺,也就是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需要大約29.5個太陽週期日為一月,與月掛時在地球能看月亮的圓與缺,一般在陰曆十五和十六日月亮最圓,隨後漸缺。月亮的圓缺決定了每一個月份,又每月有最長30天短則29天,這樣一年12月推算354天或355天,這於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365天相差大約十天,為了讓陰曆與陽曆年份陰平衡走在一起,陰曆十九年就有七個閏月來保持平衡運行,也就是人們所說三年一個閏月年,一年十三個月,共383天或384天,這就是陰曆。
現在說農曆,


農曆分二十四節氣,春夏秋冬節氣變化分明,以五日一候,十五日一節三十日為一個節氣,大致是每年立春時間是陽曆二月四日,閏月後的一年為陽曆二月五日。陽曆閏月只有閏二月,閏月為二十九天,不閏月為二十八天。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365日,自轉一週為二十四小時,與公轉二十四節氣相對應。

要知道人以食為天,我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他給了農作物栽種起到很大啟示,所以有農曆之說。
關於在民間有老黃曆,也就是夏曆,是從夏朝開始,裡面溶進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形成成周天六十甲子,分黑道和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周易八卦等,。年以十二生肖屬相來輪流值年,值年的屬相就是本年太歲,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老黃曆,或老皇曆。而老皇曆是夏朝以後經過歷代朝政編纂,以後形成一個萬善整體,每年由皇帝頒佈曆法,這樣就稱為老皇曆了。


舊曆公元1911以後使用一種名詞,只到辛亥革命以後用的是公曆,
來源於西方,當時孫中山先生特別重拜西方文化。中國農曆這個名字來源於漢族,曆法中有二十四節氣,而西方公曆沒有完整二十四節氣,只要有冬至,夏至,秋分,春分。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農曆和陰曆不同的來源,有所區別,由於陰曆和農曆一直與我們每天生活有著不可缺少的關係,所以把兩者看成一體也是有道理的,但我們弄明白這些天文知識還是好的。做到心裡有個靠譜的說法。


清平樂天


農曆與陰曆既有相同的部分,即兩者的歷月都是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其具體區別如下: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以月相變化一個週期的時間(即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其主要特點是月的長短依據天象,歷月的平均值與朔望月相接近(一個朔望月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為便於計算,故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計。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數位,與迴歸年無關,月份與四季寒暑也無關。

按照這種曆法,把歷月分為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份為大月為30天,逢雙的月份為小月為29天,一年十二個月共計365天。由於這種曆法與農業生產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不相協調,因此逐漸就被淘汰了。

而農曆,又稱“陰陽曆”。我國夏朝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又稱之為“夏曆”,此種稱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後,直到1970年以後才更名為“農曆”。人們往往把“陰陽曆”(農曆)與“陰曆”混為一談,其實是一種認識上的錯誤。雖然“陰陽曆”(農曆)的歷月也是以朔望月為依據,就這點而言與陰曆相一致,但是,陰陽曆(農曆)設置了閏月以及二十四節氣的辦法,從而使歷年的長度等於迴歸年,這樣使之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無疑比陰曆更優越。


陳文宗易經協會副會長


農曆和陰曆不能混淆不清。它們是兩個軌道上運行的星球。

農曆是地球🌍與太陽🌞的關係;陰曆是地球🌍與月球🌕🌛的關係。

農曆:是地球圍著大陽轉一週是365天。用二十四節氣表示氣候的變化,用名詞如:立春、立夏、春分、秋分等。

陰曆:是月球圍著地球轉一週是一個月29、5天,用初一丶初二、初三⋯

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關係是:地球帶著月球圍太陽轉。地球轉一週是365天了而月球只有354天差11天,所以每隔五年就有兩次閏月叫“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我打個不恰當的比如:一個父親帶著一個人女兒坐火車,火車在軌道上運行,孩子不離大人的身邊,那麼父親好比地球,女兒好比月亮,一陽一陰能一樣嗎?

所謂的農曆陰曆合一,其實是古人將兩種曆法都有標誌天干、地支,用時年月取農曆干支,日時取陰曆干支。


陳相因631


農曆和陰曆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如果較真非要加以區別,那就是農曆是官方稱謂,而陰曆是民間叫法。中國幾千年歷史都是有曆法的,而且隨著時代發展,也不斷革新發展,越來越精確,那時候的中國只有一種曆法,編制曆法的是朝廷裡的欽天監,而正式發佈曆法則是皇帝的特權,所以那時候的歷法又稱皇曆,又有一種說法,中國人的人文始祖是軒轅黃帝,他發明了曆法,所以中國人的傳統曆法又可以稱為黃曆。民國改元后,強行廢除舊曆法,改推西洋歷,甚至有一段時間完全禁止原有曆法使用,甚至把每年的舊曆法里正月初一元旦這一稱謂強行改到西洋歷的一月一日,而且還想禁止過傳統的節日,除了元旦,甚至人為設定四個節日,設立所謂春節,夏節,秋節,冬節,都安排在立日,但是民間不買賬,老百姓還是要過傳統節日,幾千年的傳統哪能是說廢就廢了,最後民國政府也不得不妥協,兩種曆法並存,但稱西洋曆法為公曆,而原有的傳統曆法為農曆,所以農曆是正式的官方稱謂,但是民間老百姓仍然不買賬,老百姓還是管公曆叫洋歷,管傳統曆法叫皇曆,雖然皇帝已經不存在了,有的時候,老百姓也管公曆叫新曆,管農曆叫舊曆。後來,有高人感覺老百姓老是洋歷洋歷的叫感觀不好,又因為西洋曆法確實是真實反應了太陽運行的規律,不如引導乾脆叫陽曆,因同字不同,這樣果然有效果,到今天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公曆又叫陽曆,很少有人知道原來是被稱為洋歷或者西洋歷的,同樣傳統曆法的月能夠反映出月相變化,而月亮屬陰,所以傳統曆法又可以稱為陰曆,現在陰曆,陽曆,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習慣了,而公曆,農曆反而不怎麼叫,除非正式場合,官方公文。所以,傳統曆法的稱呼真的很多,總結起來,有黃曆,皇曆,舊曆,農曆,陰曆,都是它。至於用哪一種稱呼,那就看場合和個人習慣了。

順便說一句,傳統中國人過年,都是過舊曆年,民國改元后,很想讓老百姓都過新曆的年,但是實在是辦不到,老百姓還是要過舊曆的年,民國強推的春夏秋冬四節,也推不動,不了了之,但是新中國成立後有了一個變通,把舊曆的年改稱春節,最後的結果就是老百姓還是把舊曆過年叫過年,而官方稱謂是春節,四節只有春節用這樣的方式保留下來了,現在大家都以為春節就是過年,過年就是春節,甚至以為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的,大概不會想到春節一詞,真的沒有過年一詞那麼久遠。


閒人閒事閒語


好比一個姑娘與女性的區別。只是概念大小的不同。

陰曆是曆法的一個類別,凡以月亮為核心的歷法都屬陰曆,世界上的陰曆有不少,也分純陰曆(現僅有一種)、陰陽曆,多數不屬純陰曆,就是所謂陰陽曆。農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

農曆是具體的歷法,是我國傳統曆法,是陰曆大類中的一種。但中國僅有農曆、公曆,所以,民間不嚴格時,農曆俗稱陰曆,公曆俗稱陽曆。

農曆與陰曆的區別,就是具體曆法與類別的區別。農曆是具體的一種,而世界上陰曆曆法有很多種。




溫情憶鴻564


農曆就是陰曆啊。這個問題沒法回答。之所以把陰曆也稱為農曆,是因為二十四節氣,跟農民播種澆水收穫有關啊。農曆節氣的準確性極高,春分和秋分是太陽正好照在赤道上啊。所以農曆也就是陰曆,是比西方的公曆要高明百倍的!


尹志良285714


農曆是太歲歷就是天干地支紀年,以立春為新年的開始。陰曆是太陰曆就是月亮公轉紀年!以陰曆正月初一為新年開始。


修行之源


農曆是陰陽合曆,歷月用月亮一個朔望週期,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十九年七閏,平均為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說農曆是陰曆是錯誤的。

陰曆,中國陰陽學說的說法,應叫月亮歷,伊斯蘭用的是月亮歷。


有話少說


翻著日子生活不管農曆還是陰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