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基礎科研與市場機遇緊密結合 才能更大範圍推動經濟發展

丁洪:基础科研与市场机遇紧密结合 才能更大范围推动经济发展

11月2日,2018年中關村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全球化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在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未來論壇承辦的“創新引領供給側改革”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丁洪發表了題為《基礎科研與科技創新》的主旨演講。

丁洪在論壇上表示,基礎研究和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對歷次工業革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將基礎科研,產業技術和市場機遇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內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丁洪:非常高興今天來到中關村論壇來做報告。我收到邀請時的題目叫“科技創新對新經濟的貢獻”,我說這個題目太大,能不能改成“基礎科研與科技創新”,但我在準備的時候就發現這個題目還是太大,那現在我就講一個物理學家、三極管和硅谷的故事,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大家能體會到基礎科研和科技創新的作用。

Shockley、Bardeen、Brattain是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固體物理學家,後來固體物理又被改成凝聚態物理,不光包括固體,還包括液體,是貝爾實驗室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改的。這三位物理學家在1947年,二戰剛剛結束不久,就發明了三極管,並且於195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三極管的發明中,物理,特別是量子物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開始Shockley提出場效應晶體管的概念,非常簡單,它通過上面一個平板產生的電場來改變下面這個半導體的電荷,就可以放大注入的電流和輸出的放大效應,做成一個放大器取代真空管,這樣速度就可以非常快,並且器件非常小。

這個主意最開始是在Shockley之前就有人提出過,他是最先把它做實用的想法去推動。當初貝爾實驗室就是想做這個,這不是一個自由探索項目,確實想做有明確目標的固態放大器。後來是由Bardeen通過量子物理發現了表面態,正是因為表面態會阻止電場對半導體電荷的注入,使得Shockley的最初想法不成功。Bardeen意識到之後,他和Brattain一起利用左邊放的這個簡單器件,點接觸三極管,通過用電解液把表面態的影響給減弱,這樣就能通過場效應控制半導體,能夠使它把注入電流進行放大。他們在1947年12月宣佈發現了三極管。

這裡要講講貝爾實驗室,很多人都認為貝爾實驗室是一個將基礎科學與產業技術完美結合的地方。從它成立到後來隨著AT&T的衰敗而消失,從1925年到1996年,創造了無數的科學“神話”,包括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數字交換器、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長途電視傳送、仿真語言與有聲電影、立體聲錄音等許多重大發明,共獲得專利三萬多項,取得了具有變革性的科技成果50多項,每年發表上千篇科學論文,造就了一大批科學家,其中有13位科學家7次獲得諾貝爾獎。

Bardeen是固體物理或者凝聚態物理的一位大神,他也是唯一的一個人獲得兩次物理諾貝爾獎,他第一次就是在1947年發現三極管,1956年獲得物理諾貝爾獎。第二次是1957年發現所謂的BCS理論,他和他的博士後Cooper和研究生Schrieffer,1957年共同發現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理論來解釋超導體,為什麼有些材料具有超導現象。他1972年又獲得一次諾貝爾物理獎。他1956年12月領取諾貝爾獎時,他有三個小孩,瑞典國王就帶有責備的口氣說他為什麼只帶一位小孩來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回答說對不起,我下次一定把三個小孩都帶來,他在1972年就把他的承諾兌現了,把三個小孩都帶來。Bardeen不僅幫助創造了半導體工業,而且對於整個固體物理的推動是巨大的,所以說他是物理界的一個大神。

另外一位Shockley,the man who brought silicon to Silicon Valley,把硅帶到硅谷的人。他1936年從MIT獲得物理博士,博士論文是氯化鈉的能帶結構。1945年加入貝爾實驗室,創立和領導了固體物理研究組,他招了Bardeen和Brattain,還有Gerald Pearson,最後這位發明了太陽能電池。貝爾實驗室的總部在新澤西,1955年他從新澤西搬到加州的一個偏遠地方叫Palo Alto,因為他在那裡出生的,他母親生病了,所以他決定回去照顧母親,同時也成立了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招了十幾個年輕人,特別從MIT招了一批學生,因為他從MIT畢業的。1956年他獲得諾貝爾獎。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他脾氣變得越來越大,他手下的人覺得不好跟他工作,其中有著名的所謂“半導體的8位叛徒”,從Shockley實驗室辭職,成立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半導體公司。

下面介紹一下“半導體的8位叛徒”,這是“8位叛徒”他們的一個合影,他們也被稱為fathers of Silicon Valley,硅谷之父。這張表上可以看得出他們中不少人是從MIT畢業的,Gordon Moore是從Caltech。當時他們8位辭職的時候,資助人Fairchild留了一手,擁有權利以300萬美元把8位的股票都買下。他後來就都買下了,把這8位從創始人變成職員,於是他們就不幹了。4位在1961年離開了,成立了一個公司Amelco後來改名成Teledyne。1968年Moore和Noyce也走了,成立了Intel。1972年Kleiner成立了VC fund,叫Kleiner Perkins,投資了像Amazon許多高科技公司。剛才紅杉資本的周逵先生致辭了,紅杉資本的創始人Don Valentino也是從Fairchild出來,於1972年成立的紅杉資本。

這張表是硅谷公司的家譜:Shockley為了照顧他媽媽,從貝爾實驗室到硅谷,成立了Shockley實驗室,接著這8位分出來成立Fairchild。1961年又分出Amelco,1968年Noyce, Moore和Grove成立了Intel,之後一年Sanders和另外一幫Fairchild的同事成立了AMD。

最後講一下Moore,the man behind Intel And Moore’s Law,他作為一位物理化學家,1956年加入Shockley實驗室,1957年離開,參與創立了Fairchild。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最開始說每一年三極管的數目翻一番,七幾年說每兩年,現在更多的說是每18個月。1968年參與創立了Intel,1979-1987年做CEO,1987到1997做Chairman。

他退休的時候,在2000年成立了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捐了60億美元,把一大半家產都捐了,Moore基金會主要支持Science和Environment。2007年他捐了2億美元建三十米口徑望遠鏡。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決定,這個望遠鏡是準備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主要想發現系外生命,想知道我們在宇宙中是不是唯一的。我之所以講這個,是想講Moore是一位從科學到產業,然後再回饋科學的科學家和實業家。

我講的這個故事,大家可能都聽過,我只是從我個人的視角來看這個故事。講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基礎研究和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對歷次工業革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將基礎科研,產業技術和市場機遇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內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昨天,騰訊的馬化騰出席了央視一個對話節目,我引用他講的,他主要是從騰訊公司角度來講,“站在現在看未來,我們要長期投入基礎研究,鼓勵科學探索,佈局前沿科技,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奮勇搏擊,在全球競爭中力爭前列”。我們看到貝爾實驗室把基礎科研與產業基礎完美結合,但貝爾實驗室已不復存在了。我們非常寄希望於像騰訊,像阿里巴巴,像百度這樣的公司能夠成立新一代的貝爾實驗室。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