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你最愛蘇軾哪一句?

這是大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

九月的秋,西湖之岸,悽風薄暮,楊柳飄零。

寒蟬的聲噤了,啞在枝頭昏昏欲沉,即使回味夏日喧騰的輝煌,也再提不起精神了。斷雁悽哀,從雲層與湖面的縫隙間殘喘而過,消沉的雙翅被水霧濡溼,飛舉更加吃力。

此時此刻,哪裡來三秋桂子的馨香?哪裡來千騎高牙的堂皇?哪裡來簫鼓遏雲的悠盪?有的只是別時淚,離人情,西風烈,杯酒冷——

餘杭光景,一冷如斯。

最愛“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你最愛蘇軾哪一句?

這沉沉薄暮中,兩個身影當風而立,玄衣飄舉,忽暗忽明:一個叫楊繪,字元素。一個叫蘇軾,字子瞻。

兩人來此何干?——莫說也,莫說也,說起怕溼了衣襟,穿了愁腸,絕了想望。

所謂千里送君,祖餞於亭,折枝楊柳,盼君好行。西湖本非離人地,幾時啊,它也為離人編織起了一場場離愁別景?幾時啊,這一面湖水,也如亭柳一般,好事去承攬那些離合悲歡?

楊繪的目光從泛著寒氣的湖水中收回,長嘆一聲,而後雙手執杯,朝著眼前的蘇軾道:“子瞻老弟,此去密州,山遙路遠,馬滑霜濃,還望珍重!珍重!”

話音未了,聲已哽咽。似乎是為了掩蓋那油然的哽咽之聲,他急急仰頭將冷酒飲下。長袖遮擋了他哀傷的面容。酒杯在他手中微微顫抖。酒珠順著他微白的鬍鬚滾落,滴在地上,濺起無邊惆悵。

最愛“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你最愛蘇軾哪一句?

蘇軾看懂了。老友的拳拳情誼是如此熾烈,如此真摯。恍然間,他的眼前又浮現起曾經一起觥籌交錯、談笑風生的情景。往事歷歷,如在眼前。在這裡——杭州,有著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啊!而接下來,他就將奔赴密州,治所在東武,一個他無比陌生的地方。念及此,心中真是有萬千不捨,萬千惆悵。

他端過酒杯,真誠地凝著好友悽迷的目光。

“元素兄,你我相處有日,高山流水,錚錚悅耳。人生知己難得,軾有元素兄,猶伯牙之有子期也。你任杭州知州,我為杭州通判,交遊既久,心意共通,真讓人不勝歡喜。軾本以為可以和元素兄長相共事,竭忠盡智,為國效力。誰知人世無常,一紙詔書便將我調任密州知州。唉,這正應了老杜‘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之語,回想起來,焉得讓人不悲也?”說罷仰身飲盡杯中之酒。四目相對處,一片慘然。

“是啊,子瞻老弟,從來人世難求。如今你我都在這不惑之年徘徊,歷經世事風雲,更不免觸景傷懷啊!”楊繪道。

最愛“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你最愛蘇軾哪一句?

蘇軾聽聞此語,不禁勾起前情,更覺悲涼,道:“軾二十年間,父母雙亡,兩番守孝。後蒙恩得召回朝,卻又恰逢朝廷施行新法。我因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端,得罪宰相,被迫離開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初謫餘杭,不勝抑鬱,時有身世之恨,常懷負國之憂。幸運的是,在如此悽惶的境況下得遇元素兄,一起推杯換盞,縱論生平,好不暢快,也漸漸消泯了那些憂恨。心想若能長此以往,也可了無遺憾。不曾料——”說到此處再度哽咽,已是悽然欲淚。

楊繪擺擺手,掩袖道:“子瞻老弟,你,你什麼都別說了......”

蘇軾稍微平復了下心情,才又繼續道:“軾生平不齒柳七,但今日面對此情此景,才知其‘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至真至切,直擊人心,痛不可當啊!”

“子瞻老弟——”

“元素兄——”

兩人雙雙挽住對方衣袖,凝眸之下,卻再難道一語,只餘悵嘆連連。

最愛“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你最愛蘇軾哪一句?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靜靜地流著。也不知過了多久,楊繪方才整衣斂容:“罷了罷了!子瞻老弟,唐人早有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密州又如何?杭州又如何?此心若能長守,天涯不過咫尺。而你我反在此效兒女之悲,實在是要貽笑大方了!”說著他朝身邊的僕役道,“文人相別,豈能無詩?取文房四寶來,我當即景為詞,以送摯友。”

僕役立刻端上來筆墨紙硯,就於放置著清酒和菜餚的方桌上騰出一角,鋪開宣紙,磨墨伺候。楊繪略略吟思,提筆便成。他將毛筆擱下後,拿起來默誦一番,方才遞與蘇軾。

蘇軾接過贈詞,細細過目,一字一句都彷彿掉落心河的石子,激起波瀾起伏。記憶中的美好畫面一幀一幀,逐漸在他腦海浮起,無窮無盡。

待到全詞讀完,他才長吁一聲,似傷感也似慨然,拱手道:“元素兄,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你的款款情義,蘇軾領了。自今以後,東武餘杭,兩相遙望,不過是軾心如兄,兄心如軾而已。天色已晚,水冷風寒,元素兄請回,蘇軾就此拜別!”說罷深深地揖了下去。

最愛“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你最愛蘇軾哪一句?

月牙已上高天,黑雲半遮半掩,為之籠上迷人的面紗。四圍燈火起了,點點分明......夜色如此悽美!

楊繪還待要說什麼,終究還是欲言又止。他整抖衣袖,也朝蘇軾深深一揖,然後微微轉身,蹣跚地走向來時之路。眼角的淚水被風吹下,落到蘇軾尚然揖著的手背處,溫潤而冰涼......突然,他腳步略有遲疑,他聽到耳後傳來聲音——那是蘇軾在慷慨和詞:

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殤,痛飲從來別有腸。今日送歸燈火冷。荷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哈哈哈,好好好,好一個“醉笑陪公三萬場”!好一個“不用訴離殤”!至於將自己比作晉朝的高德羊祜,則是他萬萬不敢受領的。

子瞻,你的心意我已明瞭!子瞻,前程珍重!

楊繪的腳步不再遲疑。因為他知道,有那一句“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有那一句“軾心如兄,兄心如軾”,離別便已用不著太大的勇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