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虎踞龍盤三霄洞 文

【語音版】虎踞龍盤三霄洞   文/張長懷

一聽“虎踞龍盤”四字,似乎覺得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其實,三霄洞是一座古廟,就在周至翠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入口不到一公里處的白虎山和青龍山之間。甲午初冬,我與兩友受邀樂遊其境。

一上車,主人就介紹起三霄洞的傳說故事:三霄就是《封神榜》中的雲霄、瓊霄和碧霄,與趙公明是兄妹關係。翠峰山三霄洞,就是為紀念三霄娘娘而建的,始於漢,興於唐,沿至今。現有窯洞三眼,廟殿五間,道士居所兩間。

到達後,廟裡住持又介紹了三霄洞上方梳妝樓的故事。傳說梳妝樓是翠峰山索姑娘孃的望鄉臺。索姑之事,源於漢代,民間以神祀之。古人詩云:“嵐靄松濤鎖群峰,大道無垠自然成。七十二盤雲梯路,索仙女祠屹絕頂。”

山路入口處,一方巨石上鐫刻著“梳妝樓”三個大字。小道盈尺,野花溢香。這裡就像一個天然的植物園,沿途有橡樹、槲葉櫟樹、黃櫨樹、榔榆樹、獼猴桃、板栗、槓柳等。臨境賞景,好似閱讀一本大自然的天書,妙趣橫生。

梳妝檯南邊山崖上一株鮮豔奪目的八木樹,雖然身居一群同類樹木之間,卻像“鶴立雞群”那樣引人注目。其樹為灌木,高約2米,樹冠3米。時值初冬,滿身紅透。樹枝呈多節、多稜形,每一節向外伸出一片薄薄的肉片狀肢體,各節之間互相錯落有致,構成多稜形狀,酷似一條馬棒、一件法器,煞是奇異。那種天然紅色,豔而不乍,柔而不俗,麗而不妖,養眼怡心。

梳妝樓的後牆上貼著一張“三霄洞八景”的打油詩:其一,《正南溝》。 正南溝,深悠悠。文昌廟,面朝東。山花豔,藤條秀。神泉水,四季流。其二,《壽君山》。壽君山,在南頭。山高聳,林木稠。攀古藤,消千愁。上壽山,享神壽。其三,《白虎山》。白虎山,在廟東。朝陽出,虎甦醒。財神廟,顯神靈。三霄洞,姊妹情。其四,《青龍山》。青龍山,洞西峰。青龍首,拜仙洞。翠峰連,夕照明。青山臺,披彩虹。其五,《青山臺》。青山臺,位居中。正神位,三霄洞。青山會,人潮湧。千百年,香火盛。其六,《梳妝樓》。梳妝樓,在山頂。索仙姑,理芳容。望家鄉,在眼中。明月夜,伴群星。其七,《龍池》。龍池水,清澄澄。群山映,百鳥鳴。水中龍,回仙宮。請龍王,來仙洞。其八,《鳳池》。訪仙潭,往西行。一池水,綠瑩瑩。鳳來儀,仙氣盈。千載神,一脈承。作者署名是“遊山散人”。 這八首小詩,雖然平淡直白,比不上古人寫山詩句“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白雲飛暮色,綠水激清音”那樣雅緻清綺,卻也讓此地美景躍然紙上,朗朗上口,一氣呵成,頗具匠心。

一路南行,人在畫中。秋冬之交的翠峰山,格外柔麗和諧,嫵媚動人。這裡的山峰,依次侍列,綿延不絕,巍峨雄壯;這裡的山坡,遍佈紅葉,絢麗奪目;這裡的山頂,林茂峰翠,陽光底下,一道道金色線條遙遙可見,幻若織錦;這裡的山谷,輕霧淡淡,和風徐徐,一溪清流,將她裝扮得分外誘人。此時的我等,深切體會到了閒雲野鶴、物我兩忘的仙韻禪趣。

剛一上青龍臺,久等多時的住持便陪同我們拜謁三霄神洞。三個洞府之內,分別雕塑著雲霄、瓊霄、碧霄三尊神像,莊嚴肅穆,慈眉善眼。廟門的楹聯寫道:“青山霧靄靈鶴降,仙台玉闕綵鳳飛。”

主人告訴我們,按照民間風俗,過去廟裡常有人來三霄洞求子祈娃。所念經文是:“ 一把真香爐中插,跪在神前祈娃娃……要個頭名狀元的,不要娶妻忘孃的……”

聽到我們讚揚《祈子經》是地道的民俗文化,主人又告訴我們:“今天來廟上幹活的人當中,就有從三霄洞祈來的娃呢!不信,我去叫。”

不一會兒,一位精明幹練的老年婦女真的前來證實自己就是三霄洞祈來的娃。一友好奇地問道:“你會念經嗎?”答曰:“會!”應邀,她為我們念起了《孝賢媳婦》經:“正月裡來正月正,我娘去朝三霄洞。人老糊塗無記性,媳婦忙把香火送……二月裡來是清明,家家戶戶上墳園。看見我娘淚滿面,惹得媳婦也心酸……四月裡來四月八,我娘要去我舅家。媳婦把娃快放下,給娘洗頭又梳髮……六月裡來熱難當,我娘熱得心發慌。蜂糖就往水裡放,撈個扇子去扇涼……九月裡來九重陽,我娘染病在床上。一天三餐都端上,到晚還要熬藥湯……臘月裡來整一年,孝賢媳婦笑開顏。全家和睦又安然,吉祥如意樂心田……”

噢,民間祭祀三霄神之目的,盡在經文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