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首先要強調一點,本文是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五石散(寒食散),屬於歷史領域而非健康專題。)

中國古代就存在養生的概念,《素問》中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行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用現代的概念就是注重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理論上能活100歲。

對此並不滿足的古人想了一些辦法來突破這個界限,包括房中術、類似氣功的導引吐納術,以及服餌吃藥三大流派,以僧道為主的方外之人是從事這種人體生命科學和藥物學研究的主要力量。

長生是肯定做不到的,但這些手段對生活質量的改變能有一定效果,雖然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

其中服餌吃藥的方法由於簡單易行,只要有錢就能做到,逐漸成為養生的主流方法。從春秋時期就有這方面的記錄,魏晉時期達到頂峰,一直延續到唐初式微,但又改頭換面頑強的掙扎到宋元明清。總之,服餌養生這種方法一直貫穿了中國古代歷史,到了現代也別說不存在,只是改個名字而已。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西漢墓葬出土礬石仙酒)

【五石散的起源】

最早記錄這些藥石在養生方面的作用的典籍是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把丹砂、石鐘乳等十八種礦石類藥物列為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藥物;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候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藥方,這是五石散的前身。其中候氏黑散14味藥物只有礬石一種礦石類藥物,其他都是菊花、茯苓、人參等植物藥材,用於治療“大風四肢繁重,心中惡寒不足者”;紫石寒食散草藥少了、礦石類藥物多了,用於“治傷寒令愈不復”。

魏晉時期何晏是五石散真正的發明者和推廣者,由於何晏縱慾無度,身體虛弱、精神委頓,而且應該有懼寒症狀,就把張仲景的候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合二為一,並命名為“五石更生散”,拿自己當了小白鼠。只是何晏後來死於非命,不知道長期服用效果如何。

因此,雖然張仲景最早在醫書中記錄了服石療法,但不能把五石散的危害算在他的頭上,畢竟當初張醫聖只是為了治病,是後人因為“耽好聲色”,把藥物的副作用當成了主要作用,就像現代沒有人用偉哥來治療心臟病了吧;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醫聖張仲景)

西晉時期的醫生宋尚對何晏配方進行了調整,號稱“護命神散”,可以治療百病,開始在西晉統治階層流行;東晉時期醫生靳邵繼續進行配方的調整,以自己名字命名為“靳邵散”,“晉朝士大夫無不服餌,皆獲異效”,開始影響知識分子階層和民間富貴之家。同時期的葛洪也在《抱朴子》中提出了“服金壽如金,服玉壽如玉”,算是服藥養生的理論基礎。

這是五石散最盛行的時期。隨著配方的變化,其中原有的菊花、黃芩、礬石等寒性藥物被去除,加入了大量硫磺、紫石英、白石英等熱性藥石,不但與當年張仲景記載的藥方截然不同,更是違背了古代藥學寒熱平衡的基礎。

而五石散的流行人群非富即貴,對當時社會地位不高的醫生缺乏足夠的尊重,更不會遵從醫生在服石療法方面上的禁忌和具體要求,一些不良的醫生又對五石散的流行推波助瀾,擴大了五石散造成的危害。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所謂魏晉風度)

到了唐代,服餌求長生的觀點仍然很有市場,但已經開始普遍認為五石散害處太大。於是,五石散作為一種養生藥物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石鐘乳等其他藥石。

名醫孫思邈是清除五石散的最大功臣,曾說“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但孫思邈並未否認服石療法,在其《千金方》當中就有六個石鐘乳的藥方。

柳宗元就曾說過服用石鐘乳的效果,“食之使人榮華溫柔,其氣宣流,生胃通腸,壽善康寧,心平意舒,其樂愉愉”。但強調只能服用上品,質量差的會有各種負面作用。

白居易也有這方面的記錄,曾說過某人服用了三千兩石鐘乳,“甚得力,而歌舞之妓甚多,乃謔予衰老”,歡場上狂得很。

到了明清,服餌求長生仍然是一個普遍現象,明朝的嘉靖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都是典型代表。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石鐘乳,這東西能吃?)

【五石散與魏晉風度】

根據各種史料記載,五石散有如下效果:

首先是美容健體,服用五石散後面色紅潤、雙目有神、胃口大開,人的精神狀態明顯不同。何晏之前因為縱慾過度造成“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服藥之後截然不同,自己也說“覺神明開朗”;

其次是壯陽,服用五石散後精神亢奮,孫思邈曾說“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後世的蘇軾也把服石鐘乳壯陽的始作俑者認為是何晏,“晏少而富貴,故服寒食散以濟其欲”;

第三是治療部分疑難雜症。五石散有一定的藥物效果,有記錄說一個10個月的嬰兒得了重病,連續嘔吐數日,服用五石散後不到一個月就基本病癒。

(有人研究三國曹魏時期是中國古代氣候變化的寒冷期,服五石散有驅寒的基本作用,唐代進入暖期,五石散因此斷絕。姑且聽之,我覺得一碗熱湯麵也能起到這個作用。)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既然是藥物就有副作用,五石散的副作用是這樣的:

“常當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虐,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皇甫謐)

“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萎,精液自出,是由少服五石,五石熱著於腎中”(巢元方)

“往往致死,即或不死,殆非人所能堪。”

“有進餌者,無不發背解體而取顛覆。”(孫思邈)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因服用五石散而死的有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拔珪、魏晉名臣裴秀等,魏晉名醫皇甫謐也因為服用五石散而不人不鬼。餘嘉錫先生文中說,從魏晉到盛唐“五百年間以散發致死者,無慮數十百萬人矣。”

根據皇甫謐的記錄,服用五石散後存在的症狀達到51種之多,孫思邈也總結出45種症狀及治療方法。包括牙齒和骨骼,像全身瘙癢、昏昏欲睡之類的症狀算是輕微的;即使平時很聰慧的人,一旦發作也變得頑固而愚蠢;要四處走動來散熱,稱為“行散”。這些綜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竹林七賢)

【現代科學如是說】

近現代醫學家、化學家也對五石散做了一些研究,認為服用五石散一方面會引發外科方面如癰疽、發背方面的疾病,另一方面會損害人的神經中樞,導致精神錯亂。而以壯陽為目的的古代五石散服用者,因縱慾無度導致精竭身亡的也不在少數。

一般認為主要原因是微量元素中毒:

五石散當中有含砷的礦物,長期超量服用會引起砷中毒,導致骨質疏鬆,以及腎、肝、脾、皮膚等器官的損傷,部分服用五石散的症狀與砷中毒相似;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還有氟中毒,紫石英這味五石散的主藥就是螢石(CaF2),古書上說“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現代藥物學研究也發現螢石確有“興奮中樞神經和卵巢分泌功能的作用”(《實用中藥辭典》)。但過量服用對牙齒、骨骼和神經系統影響最為明顯,會出現頭痛、頭暈、心悸、乏力、嗜睡、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與五石散服後副作用比較接近。

嚴重的氟中毒,會出現痛覺敏感性增高的症狀,不能被觸碰,也不能大聲說話、深呼吸、咳嗽,這與魏晉風度中只能穿寬袍大袖的舊衣服基本一致,甚至連親人去世也不能哭泣,不能出門見風,繼續高床重褥、美食大飲,飲熱酒到沉醉;

另外,五石散當中含有硅、鐵、鋅、硒、碲等微量元素,有些同樣有促進人體神經興奮和增強生殖能力的作用,少量服用會有一定特殊作用。但一旦長期過量服用,就會造成微量元素中毒,這些微量元素的互相影響也會產生其他副作用,就形成了五石散的綜合症狀。

補充微量元素?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還發明瞭五石散這種毒藥

流行於魏晉、延續到隋唐的五石散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就如我們不能因為現代毒品的蔓延就歸罪於化學工業一樣,服石療法其特殊的歷史價值不能完全否定。

五石散這種這種強調特殊功效的猛烈藥物只是放大人內心深處慾望的毒品,魏晉時期的政治風氣也為五石散流行創造了條件,知識分子需要靠滿足肉體的慾望來逃避精神上的空虛。

應該說,這是魏晉這個時代的不幸,我們的先人走錯了路,幸好持續時間不長。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