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從鼎盛到解體的這段時期,都經歷什麼?

dj小周


土耳其很幸運,獨自佔有位於亞、歐交界處的土耳其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只要土耳其不高興,黑海秒變成“黑湖”,這使得土耳其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同樣因為擁有土耳其海峽,讓作為中等國家的土耳其成了列強窺視的目標。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盛時,本身就是列強之一,還沒人敢打土耳其海峽的主意。奧斯曼衰落時,英國就像一隻盯著腐肉的禿鷲,牢牢盯住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海峽對英國來說非常重要,其中有很多因素。

首先是沙俄因素。沙俄缺少出海口,溫暖的地中海沿岸是沙俄奮鬥的目標。但是,如果讓沙俄通過土耳其海峽控制地中海,那麼英國的麻煩就來了。英國控制著南亞印度,而從英國本土到印度,地中海是重要的戰略連接線。為了自身的利益,英國認為有必要把沙俄堵在土耳其海峽以北,不讓俄國進入地中海。即使不考慮遙遠的控制印度洋的問題,沙俄想吞併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就已對英國在地中海的存在控制致命威脅。

其次是近東因素。根據歐洲人的角度,歐洲以東,按與歐洲的地理遠近劃分出近東、中東、遠東。近東是指非洲的埃及,西亞等地,有時也包括巴爾幹半島,位於地中海東岸、北岸。英國是個貿易型國家,擴大海外市場是英國生存的關鍵。而英國與法國拿破崙存在競爭,拿破崙控制的歐洲大陸不和英國交易,企圖餓死英國。英國只好暫時放棄歐洲市場,開拓近東市場。近東市場成敗的關鍵之一,就是土耳其海峽。控制土耳其海峽,英國就可以在戰略上居高臨下,保護近東市場。同時,阻止沙俄勢力南下。

以沙俄的實力、加上日落西山但有一定實力的土耳其,英國暫時還做不到以武力控制海峽。此種情況下,英國就根據自己的利益,一會幫助沙俄打土耳其,一會幫助土耳其對抗沙俄,從中撈取好處。

比如1833年7月8日,沙俄逼迫土耳其簽訂《溫基阿爾-斯凱萊條約》。根據條約,沙俄有“義務”“保護”土耳其,沙俄的軍艦可以隨意出入土耳其海峽,別國軍艦無權進入。英國當然不會承認這份條約,並派軍艦遊弋於相關海域,給沙俄製造戰略壓力。同時,為了幫助土耳其恢復元氣對抗沙俄,英國向土耳其提供大量援助。土耳其海峽被相對弱勢的土耳其控制,遠比大塊頭且野心勃勃的沙俄控制,對英國更為有利。

列強也不希望沙俄獨佔戰略地位重要的土耳其海峽,英國拉來法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給沙俄施壓。1840年,列強包括沙俄在內,簽訂了《倫敦海峽公約》。公約規定除了土耳其之外的所有國家軍艦都不能進入土耳其海峽,英國暗笑:我進不去,你也別想進去。英國基本搞定沙俄,從此,沙俄被困在黑海里,進出不易。《倫敦海峽公約》,給英國控制土耳其海峽,最大限度爭取到了時間差。

但是,江湖大佬輪流冒泡。沙俄下場領盒飯,德國又躥了出來。1871年,打贏了普、法戰爭,意味著德國統一。崛起的德國有著對外擴張的強烈慾望,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價值太高,自然就被德國盯上。

十九世紀後半葉,奧斯曼土耳其的經濟一落千丈,甚至當起老賴,拒絕向列強債主們還債。德國本身也是土耳其的債主之一,但德國更看重的,是利用土耳其缺錢之際,加大對土耳其的影響。德國開始向土耳其進行大量援助,德國雪中送炭,土耳其自然要投挑報李。英國在土耳其的影響迅速下降,尤其不能讓英國接受的,德國資本進入土耳其鐵路領域,控制了巴格達鐵路公司。

德國宣稱要修建一條從土耳其海峽君士坦丁堡通向中東巴格達的鐵路。這只是德國擴張的第一步。接下來,德國就想延長“君——巴”線,支線延長到波斯灣附近的今伊拉克巴士拉。這意味著德國將觸角,在進入土耳其海峽之後,伸到了近東以及中東。這將對英國在近東做“生意”以及控制中東、印度產生致命威脅。

英國,以及法國對德國的野心憤怒,英國幾乎是玩命式的警告德國:絕不允許修建這條鐵路。經過多輪談判扯皮,德國在1914年6月15日,同意不把鐵路修到波斯灣。

圖-土耳其街頭

不過,土耳其還是選擇與德國站在一起。緊接著,一戰爆發,英國為爭奪土耳其海峽,在1915年2月,發動了加里波利之戰。英軍的目標,就是先進入達達尼爾海峽,然後佔領君士坦丁堡,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


地圖帝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建立奧斯曼土耳其的民族其實和我國隋唐時期北邊的突厥同屬突厥語系,但是卻是和突厥人血源關係最遠的。

土耳其人原來是花剌子模的臣屬,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

後來蒙古人興起,花剌子模被征服,土耳其人被迫遷徙,依附於羅姆蘇丹國。在拜占庭旁邊得到了一塊封地。

可以認為這是他們發家的開始。1299年 部落首領奧斯曼趁著羅姆蘇丹國內亂宣佈獨立。奧斯曼的兒子繼位後又吞併羅姆蘇丹大部分國土。而且佔領了小亞細亞靠近地中海的部分,並且在土耳其內部進行改革,正式把一個部落聯盟變成一個嚴密的國家機器。

穆拉德一世繼位後,登陸南歐,基本控制了今天希臘的部分,劍指巴爾幹半島,形成對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包圍。

拜占庭是什麼,是羅馬呀!在歐洲人心目中,羅馬帝國的地位絕對是第一等,拜占庭危機,歐洲各國決定組織聯軍去救拜占庭。他們成立近萬人的十字軍。但是被土耳其人打得一敗塗地。

本來土耳其人此時摧枯拉朽,攻下君士坦丁堡指日可待。就在這時,東方蒙古帝國崩潰後,突厥貴族帖木兒崛起,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向小亞細亞擴張,並且擊敗了土耳其人。此後土耳其帝國內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內亂。

土耳其人經過兩代君主的努力才穩住陣腳。而且還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1453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穆罕穆德二世帶著八萬人攻克君士坦丁堡,將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從那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征服了。在歐洲,一直打到維也納。和英國,法國締結聯盟(應該就是法劇凡爾賽那段時期)。在北非,消滅了馬穆魯克(騎砍裡僅次於絲襪迪亞騎士的騎兵。)在亞洲,擊敗波斯人,而且進軍阿拉伯半島。在巴巴羅薩海雷丁的帶領下控制了地中海。建立了一個既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後第五個地跨亞歐非的國家,土耳其盛及一時。



但是盛極必衰是常理。

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歐洲和亞洲的通道。歐洲人為了得到香料,絲綢,瓷器。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開闢新航線。在這一過程中,航海技術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而且還誤打誤撞發現了新大陸。

在這段時間,歐洲各國得到了飛快的發展。相反,奧斯曼帝國卻陷入了停滯。後來奧斯曼帝國漸漸失去了地中海霸權,在歐洲也連吃敗仗,匈牙利,阿塞拜疆,保加利亞先後從奧斯曼帝國脫離。



又因為內亂等等原因,奧斯曼帝國漸漸衰落,隨著歐洲各國的逐漸強大。奧斯曼在外事上漸漸捉襟見肘。他控制的國家先後脫離奧斯曼。一戰戰敗,更是直接把奧斯曼打回原形。國土面積只剩下了原來的小亞細亞。

一戰後,凱末爾領導改革。穩定了土耳其局勢,形成了現在的土耳其。


守仁讀仁


奧斯曼帝國曾一度是令歐洲人聞之色變的恐怖存在:就是這個帝國在1453年滅亡了擁有上千年國運的拜占庭帝國,在其勢力最鼎盛時期一度囊括了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也門、蘇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匈牙利等地,國土面積550萬平方公里。正是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存在使傳統的從中國經中東地區進入歐洲的絲綢之路貿易阻斷,歐洲各國不得不嘗試開闢新航路,從而通過新的海洋貿易開啟了全球化的新時代。然而國運如同潮水一般有起就有落——奧斯曼帝國也不例外地逐漸踏上了衰亡之路: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存在著客觀的外部原因就是新航路開闢後作為競爭對手的歐洲諸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這其中尤以率先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西班牙表現最為明顯,由於從遼闊的美洲殖民地獲得了鉅額的財富和戰略資源的補給令西班牙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國力的飛躍式發展。1571年西班牙作為當時歐洲基督教國家中最為強大者聯合羅馬教廷和威尼斯同作為歐洲基督教文明最大威脅的奧斯曼帝國在希臘勒班陀海角交鋒並取得了歐洲基督教國家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軍事勝利——在這次戰鬥中奧斯曼軍隊的主將阿里·巴夏及3萬名將士戰死,8000人被俘,損失艦船230艘。不過這場戰鬥並未能阻止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在此之後奧斯曼帝國在恢復元氣後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直到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後奧斯曼帝國才轉攻為守,而歐洲基督教諸國則開始大舉反攻。

1683年1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開始向奧地利進軍,奧地利軍隊在同奧斯曼軍隊接觸後節節敗退,7月奧斯曼軍隊以逼近維也納並於當月14日完成對維也納的合圍。波蘭國王、羅馬教廷以及薩克森和巴伐利亞等德意志諸侯向維也納派出了援軍。9月11日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同歐洲基督教各國組成的聯軍正式交鋒,經過15小時的激戰後土耳其的炮群被打啞,防線被突破,戰至日落時分土軍為避免被圍殲的命運而撤退。維也納之戰中土軍被擊斃2萬餘人、被俘2000餘人、被繳獲大炮300餘門,而這場戰役更大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標誌著歐洲和奧斯曼土耳其彼此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在此之前歐洲各國一直在奧斯曼土耳其入侵的威脅下戰戰兢兢,而此戰之後戰略優勢轉到歐洲一邊,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漸轉攻為守。此戰之後的16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從奧斯曼帝國中奪回匈牙利南部和特蘭西瓦尼亞。

當奧斯曼帝國在同歐洲基督教諸國對抗的同時在其東部崛起了信奉伊斯蘭什葉派的波斯薩非王朝。儘管薩非王朝和奧斯曼帝國同屬伊斯蘭國家,但各自信奉的什葉派和遜尼派自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尖銳複雜的教派矛盾,薩非王朝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不止一次聯合歐洲國家打擊奧斯曼帝國。在這種外部勢力虎視眈眈的格局之下奧斯曼帝國內部的爭權奪利現象也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在世界各國的王室之中父子兄弟之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並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不過絕大多數國家的王室成員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只會打擊對自己的權力威脅較大者,至於其他皇室成員一般還是封以爵位,讓其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只要不干預朝政即可;而奧斯曼帝國王室成員之間的爭權奪利可能是全世界最殘酷的——每一代新君主上臺後都將自己的所有兄弟、兒子們軟禁起來,無論他們是否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更不管有多大威脅,因為他們身為王族成員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種潛在威脅。可想而知當君主死後在經歷多年軟禁生活後已嚴重和社會脫節的王族成員被釋放出來並繼承王位後會是怎樣一個昏聵之主,而這位昏庸的君主還延續著上一代君主的舊制而繼續軟禁自己的兄弟、兒子們,於是奧斯曼王室就這樣一代代惡性循環下去了。

在一代又一代的昏庸之君統治下的奧斯曼帝國極其閉目塞聽,以致於奧斯曼帝國對在歐洲各國發生的海外殖民擴張、新式武器技術、產業升級換代、思想文化啟蒙......全都一無所知,帝國逐漸淪為空有龐大的體量,但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領域全面落後於歐洲諸國的”西亞病夫“。這時除了在大航海時代率先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之外,在奧斯曼帝國的北方又興起了一個新的強大對手——沙皇俄國。沙皇俄國繼承了源自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衣缽,視滅亡拜占庭帝國的奧斯曼帝國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從17世紀開始俄國不斷向南滲透奧斯曼帝國的領土。1695年春俄國彼得大帝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由於缺乏艦隊而失敗。1696年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後彼得大帝再次出征土耳其併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佔領,然而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

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繼彼得大帝后俄羅斯歷史上又一位傑出大帝葉卡捷琳娜兩度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迫使土耳其簽訂了《庫楚克·開納吉條約》和《雅西條約》。沙俄通過這兩個條約得以佔據黑海北岸從布格河到第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並取得了在黑海海峽自由航行的權利。對土耳其戰爭的勝利還帶來一個副產品——就是最後一個源自蒙古金帳汗國的韃靼人國家被併入俄國版圖:1430年在金帳汗國分裂解體的浪潮中成吉思汗十一世孫哈吉·格來脫離金帳汗國,建立了獨立的克里米亞汗國。自1478年起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並試圖在奧斯曼帝國的支持下重新統一蒙古韃靼諸汗國。1774年俄羅斯帝國迫使奧斯曼帝國締結《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克里米亞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獨立,實際上只不過是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藩屬變成了俄羅斯帝國的藩屬。1783年沙俄正式吞併克里米亞。俄國人在這裡建立了自己進出黑海的重要軍港塞瓦斯托波爾。

進入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西歐列強和沙皇俄國的打擊下徹底淪為“西亞病夫”,這令希臘人看到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希望,於是旨在爭取希臘獨立的秘密組織“友誼社”在烏克蘭的敖德薩成立了。1821年3月25日希臘爆發反土耳其的獨立戰爭,希臘獨立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到全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鎮壓希臘獨立運動的過程中攻佔了希俄斯島並在島上製造了大屠殺事件——在這次屠殺事件中大約45000名希臘島民被絞死 、被宰割、被斷食斷水或被拷打至死,另有 50000希臘人被賣為奴隸、23000人被放逐。大屠殺不僅無助於平息希臘人的獨立意識,反而更進一步刺激了希臘人堅定了獨立信念。1929年希臘人在英、法、俄三國的幫助下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贏得了民族獨立。

希臘的獨立對同樣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產生了強烈的示範效應: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佈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1878年3月3日保加利亞獨立,同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然而此時土耳其仍控制著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大片領土和屬地:阿爾巴尼亞還沒有取得獨立;馬其頓、色雷斯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族裔還受到土耳其的政治迫害、經濟壓榨和文化排擠。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黑山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的反土同盟。1912年10月8日黑山率先向土耳其宣戰,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三國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軍隊撤出巴爾幹。土耳其拒絕了這一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三國隨即對土耳其正式開戰。在戰爭過程中希臘海軍封鎖了土耳其海軍的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戰爭結束後希臘取得了原屬土耳其的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以及愛琴海上原屬土耳其的所有島嶼,就連像邁伊斯蒂島這種距歐洲陸地有500多千米之遙、而離亞洲只有10千米左右的島嶼也成為了希臘領土,這樣一來希臘等於直接將土耳其封鎖在了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進出愛琴海從此需要看希臘的臉色。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也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獲得領土,阿爾巴尼亞則在戰爭過程中獨立,至此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小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時的奧斯曼帝國早已衰弱不堪,無論同盟國或是協約國都不是奧斯曼帝國招惹得起的。就在奧斯帝國在俄、英、德諸列強之間猶豫不定之時英國人幫他們做出了決定:1914年7月28日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徵用了奧斯曼帝國在英國船廠建造的兩艘價值三千萬美元的新式戰列艦用於對德作戰。消息傳回奧斯曼帝國後舉國憤怒不已——三千萬美元在當時是一筆天文數字一般的鉅款,為建造這兩艘戰艦奧斯曼帝國幾乎動員了全民捐款,而英國人居然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直接宣佈徵用,也壓根沒提任何善後賠償事宜。這已不僅僅只是兩艘戰艦的事了,因為這說明在英國人眼中整個奧斯曼帝國還不如兩艘軍艦,以致於連安撫的話都懶得說了。感覺受到極大侮辱的奧斯曼帝國隨即接受了德國一筆價值8000萬馬克的援助並宣佈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在整個一戰過程中奧斯曼帝國贏得的最輝煌的勝利是1915年的加里波利戰役——此戰導致英法聯軍付出了傷亡21.4萬人的代價併成功阻止了英法聯軍在裡波利半島登陸的企圖。然而一場局部戰役的勝利並不能扭轉奧斯曼帝國乃至整個同盟國集團在一戰中的整體劣勢——連德國都極力試圖避免兩線作戰,然而奧斯曼帝國卻從一開始就陷入到多線作戰的泥潭:在美索不達米亞英軍於1914年11月22日攻佔了巴士拉;1914年末奧斯曼帝國出動九萬大軍主動進攻俄國,結果損兵七萬有餘。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式向協約國集團投降,次年2月8日協約國軍隊正式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開始對該城實行軍事佔領。1920年8月10日奧斯曼帝國同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成為英國委任託管的地區;敘利亞和黎巴嫩成為法國委任託管的地區;除首都伊斯坦布爾之外的全部歐洲領土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希臘;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獲得了自治的權力;剩下的名義上仍歸土耳其管轄的小亞細亞領土也成為了意大利和法國的勢力範圍。然而被奧斯曼帝國統治數百年之久的希臘人並不打算就此住手——伊斯坦布爾城內的希臘裔居民打出希臘國旗,要求將伊斯坦布爾這個充滿伊斯蘭風格的名字改回拜占庭帝國時代的君士坦丁堡,把聖索菲亞清真寺恢復成為希臘正教的教堂。5月15日希臘軍隊在當地希臘族裔居民的支持下進入了愛琴海東岸的奧斯曼土耳其第三大城市士麥拿(今土耳其共和國伊茲密爾)。希臘正式將構建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橫跨愛琴海兩岸的新拜占庭帝國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意味著土耳其不僅將失去所有歐洲領土,甚至也將失去愛琴海東岸一部分小亞細亞領土。然而在向小亞細亞腹地推進過程中的希臘人在1921年的薩卡里亞戰役中被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擊敗,“新拜占庭帝國”的偉大理想就此化為泡影。1922年11月1日拯救了國家的凱末爾廢黜了奧斯曼帝國的末代之君穆罕默德六世,延續了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在這一天正式宣告滅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中國屢次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不僅喪失了大片國土,還丟失了難以計數的利權,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國人不堪回首。其實,“落後就要捱打”這條法則並不僅僅適用於中國,對亞洲大國奧斯曼帝國也同樣奏效,而且跟中國相比,後者的命運更為悲催。那麼,奧斯曼帝國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它在近代百餘年時間裡,究竟遭遇到哪些沉重的打擊?



奧斯曼帝國的主體民族土耳其人,原本居住於中亞阿姆河流域,在13世紀之前,一直是臣屬於花剌子模汗國的附屬民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西征時,所過皆殘滅,土耳其人迫於蒙古人的侵擾,被迫西遷,一直跑到今天的小亞細亞半島,才算是安定下身心。


土耳其人抵達小亞細亞後,起初依附於塞爾柱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以附庸國的形式存在。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走向崩潰,各諸侯國紛紛宣佈獨立,土耳其人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也於1299年宣佈獨立,後世子孫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將國家命名為“奧斯曼”。



從奧斯曼的兒子奧爾汗、孫子穆拉德一世開始,奧斯曼走上擴張的“快車道”,在陸續兼併原羅姆蘇丹國治下的其他小國後,頻頻對西羅馬帝國用武,並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擊敗匈、德、法等國聯軍,吞併巴爾幹半島大片土地。1453年,奧斯曼攻佔君士坦丁堡,立國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土耳其人開始成為東歐的新主人。


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土耳其人擴張的步伐加劇,終於在蘇萊曼一世在位時期(1520年-1566年在位),迎來自己的全盛期。此時,帝國已佔領大半個中東地區,並將北非大部分地區納入版圖。與此同時,由巴巴羅薩·海雷丁統帥的海軍也遊弋在地中海、紅海、波斯灣各地,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艦隊,使土耳其無論在陸地上,還是在海面上,都具備無人可以抗衡的實力。



蘇萊曼去世後的百餘年間,奧斯曼依舊保持擴張的勢頭。到1683年維也納之戰前,帝國的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囊括巴爾幹半島、黑海、中東、高加索及北非大部分地區,東抵裡海、波斯灣,西達摩洛哥、南包蘇丹、也門,北包斯洛文尼亞等地,面積達55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是可與明朝相媲美的世界大國。


然而,連年的擴張成果固然給帝國帶來無上的榮耀,但由於版圖過大、民族成分複雜所帶來的治理難題,也常常令歷任蘇丹傷透腦筋。加上官僚集團的固化、保守思維的蔓延、技術上的落伍和無休止的內亂,帝國的衰亡已是不言自明的現象。



所以從1683年慘敗於維也納戰役、簽訂《卡洛維茨條約》開始,奧斯曼帝國便開始走向勢力下滑的“快車道”,而此時英、法、沙俄的進攻也隨即而至,紛紛侵奪土耳其人在北非、東南歐、黑海等領土,使得帝國由擴張轉為防禦,形勢大不如前。


民族獨立運動在19世紀初的興起,更是給本已衰朽不堪的帝國致命一擊,到一戰前夕,土耳其人不僅失去了北非屬地、蘇丹和也門,連土耳其人最先吞併的巴爾幹半島上,也陸續成立很多新國家。而這些新興民族國家的出現,不過是帝國徹底崩潰的“導火索”。



一戰期間,奧斯曼帝國為奪回被英法等國侵佔的北非屬地,重新消滅巴爾幹各新興國家,毅然加入以德奧為首同盟國,跟英法俄等“協約國”開戰,只可惜“押寶”失策,最終成了任人宰割的戰敗國。一戰結束後,列強為肢解奧斯曼帝國,迫使其簽署《色佛爾條約》,除為土耳其人保留小亞細亞半島外,其他地區都要脫離帝國,或成立新國家,或淪為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色佛爾條約》公佈後,大批愛國軍官因不滿其內容過於苛刻,便在凱末爾將軍的領導下發動革命,在成功地擊退協約國軍隊的侵襲、推翻帝國政府後,與列強簽署《洛桑條約》,廢黜原條約中許多過於苛刻的內容,尤其是領土。



但儘管如此,《洛桑條約》也只是為土耳其人保留住7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只有全盛期的14%。在奧斯曼帝國的故地上,如今已建立起40個國家,而土耳其在該地的影響,早已成過眼雲煙。如此看來,土耳其的損失要遠比同時期的中國沉重。


文史磚家


(奧斯曼帝國版圖)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因此也稱作“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帝國從1299年建立到1922年消亡總共存在了623年,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它在歐洲快速崛起並日漸興盛,巔峰鼎盛時期橫跨亞歐非三大州,連接著東方和西方,長期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它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能同基督教勢力抗衡的伊斯蘭勢力。但它還是像世界上的歷代帝國一樣難逃消亡的命運,19、20世紀糟糕的地緣政治都與奧斯曼帝國的衰亡有關,那麼它是怎麼走向衰亡的呢?

(滅亡東羅馬帝國的默罕默德二世)

奧斯曼帝國在16世紀到17世紀到達了極盛時期,它擁有約1500萬的人口,擁有地中海沿岸大約兩百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其中包括東南歐,西亞,高加索和北非的大部分土地。奧斯曼帝國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因此帝國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所以奧斯曼帝國的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故東西方文明在其得以共通融合。

(維也納之戰)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曾執掌東西方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長達達6個世紀之久,並在17世紀控制了地中海。這個富有融合性和侵略性的強大伊斯蘭帝國讓西歐各個封建王朝感到強烈不安,認為奧斯曼帝國阻礙了它們的發展並妨礙了它們的安全,因此雙方多次爆發長時間的戰爭。其中力量最強的哈布斯堡王朝同奧斯曼帝國在16世紀到18世紀之間進行了數次慘烈的交手,其中著名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戰是1863年的維也納之戰。奧斯曼帝國對奧地利進行了長髮兩個月的圍攻,其中波蘭跟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奧聯軍在此地進行了艱苦的防禦,並最終擊敗了奧斯曼帝國軍,阻止了帝國向歐洲的擴張。在之後的幾年,奧斯曼帝國接連失敗,最終被趕出了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並被迫簽署了卡爾洛維茨合約,停止了帝國在中歐的行動跟擴張。這次慘痛的失敗也標誌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退和敗亡。

在戰爭失敗被迫義和後,奧斯曼帝國失去了以往的優勢,它不僅僅在整個18世紀失去了地理優勢,也失去了道義優勢,帝國逐漸式微。之後,奧斯曼帝國開始了“坦齊馬特”改革,奧斯曼人開始鼓勵支持帝國主義跟民族主義,並且保障剩餘領地內帝國公民的權利。雖然這些措施讓剩餘領地的奧斯曼人更加的團結,更加的強大,但是整體而言,帝國的領地跟國力還在萎縮。

(一戰時的奧斯曼帝國士兵)

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有了奪回失去故土的機會,它加入了同盟國跟協約國開戰,雖然同盟國在前期取得了一些優勢,但是協約國最後還是戰勝了同盟國,英國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肢解了奧斯曼帝國,讓奧斯曼人不再對西方列強有能力造成威脅。這次肢解瓜分行動讓戰勝國們(尤其是英法)加快了殖民和佔領中東的步伐,最終,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地區成為了如今的“阿拉伯世界”,另一部分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擊退了西方勢力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軍情解析


從14世紀開始,中東一個強大的帝國羽翼漸趨豐滿,這就是奧斯曼帝國。在經過兩個世紀的擴張,其終於在16世紀中期變成一個地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當時擁有1500萬的人口,和20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都城是改名為伊斯坦布爾的君士坦丁堡,開始稱霸一時。

俗話說盛極而衰,擴張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奧斯曼帝國曾與哈布斯堡王朝進行過數次激戰,最著名的是1683年的9月維也納之戰。前期奧斯曼對奧地利圍攻長達兩個月,但德奧等國組成的歐洲聯軍經過艱苦防禦,最終反守為攻擊敗奧斯曼軍隊。這是奧斯曼帝國衰微的轉折點,隨後幾年,曾經強大的帝國接連遭受失敗,其被迫簽訂《卡爾洛維茨條約》,停止了在中歐的擴張。18世紀,為挽救統治應對外部干涉,中央政府進行了數次改革,給予了地方統治者的不同自治等,雖有有些成效但改變不了下坡路的大趨勢。隨後沙皇俄國的興起又給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致命一擊。沙俄軍隊不斷從北部進攻騷擾奧斯曼,200年間兩國戰事不斷,奧斯曼鍋裡盡失消耗極大。18—19世曾經強大奧斯曼帝國式微迅速。

1914年歐洲大地上爆發一戰,奧斯曼帝國再次站錯了隊,其加入同盟國戰鬥。1918年同盟國大勢已去後奧斯曼也在10月戰敗投降。英法等歐洲國家為避免奧斯曼再次強大威脅自身,堅持將其拆分,大部分被拆成了現在的阿拉伯國家。而奧斯曼的另一部分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建立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是15世紀到19世紀唯一一個能夠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是終究抵擋不住近代化歐洲的衝擊。【小成】


大國策


1683年奧斯曼帝國攻佔維也納,是它鼎盛的頂點,也是由盛而衰的開始。奧斯曼帝國的衰敗,從國際因素來看,最主要是兩條,其一,歐洲開闢了好望角新航道之後,奧斯曼帝國喪失了連接東西方的樞紐咽喉地位;其二,17世紀歐洲各國完成古斯塔夫軍事變革,奧斯曼帝國未能跟上這波軍事變革浪潮,依然沿襲傳統軍事組織與戰法,因而不再具備相對於歐洲軍隊的優勢。

1683年哈布斯堡聯軍將土耳其軍隊逐出維也納,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卡洛維茨條約》,使匈牙利從奧斯曼版圖分離出來。此後,奧斯曼帝國在歐洲處於守勢,不再有進攻擴張的力量。

而奧斯曼帝國丟失其大部屬地的一系列事件發生在19世紀,以下是時間軸:

1829年,在英、法、俄的鼓動支持下,希臘由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1830年,法國佔領阿爾及利亞;

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宣佈從奧斯曼帝國獨立,1877-1878年俄土戰爭,土耳其戰敗,最終確認上述四國獨立;

1881年,法國佔領突尼斯;

1882年,埃及淪為英國保護國;

1899年,蘇丹淪為英國保護國;

1912年,意大利佔領利比亞;

1914-1918年,一戰過程中,奧斯曼帝國在亞洲的屬地,即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相繼為英法佔領,並在戰後迫使土耳其簽訂《色佛爾條約》承認其獨立。《色佛爾條約》正式確認了奧斯曼帝國的解體,其領土僅剩下小亞細亞半島。

此外,19世紀奧斯曼帝國內部發生過數次以西化現代化為目標的變革嘗試。1839年《花廳御詔》掀起軍事、司法、稅收制度的西化改革;1876年首次頒佈憲法建立議會,不到兩年便告無疾而終;1908年再度掀起較為徹底的“二次立憲”,卻為時已晚無法拯救帝國命運了。

總體來說,奧斯曼帝國的衰敗過程算是緩慢的,得益於於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英法欲藉助奧斯曼帝國遏制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勢力擴張,使得這個僵而不死的帝國苟延殘喘了一個多世紀。否則,它或許難以挺過19世紀中葉。(NT)


聯合防務


奧斯曼帝國是突厥後裔。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帝國版圖北至匈牙利南至撒哈拉沙漠。帝國環繞地中海,歐洲部分佔有整個巴爾幹,控制紅海。奧斯曼信奉伊斯蘭教,與信奉天主教的歐洲國家敵對。奧斯曼切斷了歐亞商道。葡萄牙與西班牙因此開闢海上航路。

奧斯曼帝國是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大帝國。曾雄霸一方。但近代奧斯曼帝國急劇衰落,淪為列強隨意殖民的病夫國家,奧斯曼帝國和英法意奧俄全都交過手,但都未能轉變國家持續衰敗的命運。一戰是奧斯曼最後一次試圖和列強爭鋒,最終帝國完全崩潰。一戰後奧斯曼帝國投降,國王流亡海外。

其解體後,阿拉伯世界再未出現如此強大的國家。其滅亡離現在很近,英法在一戰後接收了戰敗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權,將其肢解成數個酋長國。巴爾幹半島部被分成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小亞細亞半島部分形成現在的土耳其。


思遠軍事


奧斯曼帝國從鼎盛到解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達到了200多年。在1863年時疆域達到最大,領土範圍包括整個阿拉伯世界、巴爾幹半島、北非、西亞,而這樣廣闊的領土並非連成一片,被愛琴海、裡海、亞得里亞海、馬爾馬拉海、紅海隔開,形成類似章魚的不規則形狀。
奧斯曼帝國最鼎盛時向歐洲推進,幾乎所向披靡,給整個歐洲構成了巨大威脅,土耳其把伊斯蘭教派帶進了歐洲基督教的西方里根本不能融合,至今歐洲都把土耳其看做是野蠻危險的國家。土耳其20多年苦苦申請加入歐盟,歐盟不允許加入就是於當年奧斯曼帝國野蠻入侵歐洲有關。

奧斯曼帝國1683年疆域為最大,而衰落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從1683年至1699與荷蘭、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蘭發動多次戰爭,不是和談就是戰敗,在1699之後幾乎所有的戰爭都不同程度的喪失土地。進入18世紀,奧斯曼帝國主要是對崛起的俄國進行戰爭,大都以失敗告終。至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下去。
奧斯曼帝國的衰敗的原因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上層的腐敗無能,從1566年至1789年間,繼蘇萊曼之後奧斯曼帝國共有17位素丹,大多數能力很差,都是為了爭權奪利;其次通貨膨脹極其嚴重,經濟全面崩潰,人民生活處在極其困難之中;第三,連年征戰,尤其後期與俄國多達十多次的戰爭,奧斯曼帝國耗盡了最後的國力。


一戰結束後,列強給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擊,1918年帝國解體。如果沒有一戰,奧斯曼帝國有可能不致於過早解體,因為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州,衰落的後半段時間,已經虛弱無力,被歐洲列強稱為“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成為各列強的緩衝地帶,各大國為了相互制衡,並不想讓帝國解體。然後一戰爆發了,最終列強決定瓜分奧斯曼帝國。

實際上奧斯曼帝國衰落到後期,已經被列強操縱,什麼時間解體帝國自已說的不算,就是解體後,阿拉伯還是一個整體,英法為個各自的統治立酋長王然後變成各國家的,所以中東現在的亂局與奧斯曼帝國解不解體無關。後期中東成為最大石油生產地,才成為大國爭奪利益的焦點。


適情雅趣


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2年)悠久的興衰歷史變遷中,這個國家從一個軍事聯合體的神權國家演變成一個現代資本主義的產憲共和國,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並以奧斯曼帝國瓦解為代價實現的,今天的橫跨歐亞的土耳其共和國就是從奧斯曼帝國衰敗中崛起的。

圖為奧斯曼的主力軍隊加尼沙裡軍團,也稱近衛軍團,戰鬥力極強,士兵終身不得結婚,1826年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才消滅了這支部隊。

但是奧斯曼帝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很艱難,經歷了那麼多的改革,但每次改革都好像在水面上劃了一刀,留下的痕跡太少,到了19世紀中期,土耳期走向現代化的步伐才明顯加快,但是每次改革所解決的問題依然非常有限;在這裡奧斯曼的封建軍隊或舊閥軍隊在土耳其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十分惡劣的角色,比如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加尼沙裡軍團(奧斯曼近衛軍團)可以輕而易舉地挫敗或廢黜蘇丹(蘇丹就是國王)的改革計劃。

奧斯曼是離歐洲那麼近,接受歐洲近代的成就卻那麼困難。圖為一戰時奧斯曼帝國的士兵。

18世紀80年代初,大維齊爾(蘇丹以下的大臣,類似於宰相)哈利爾·哈米特領導了一次改革,哈米特的改革是得到蘇丹支持,但是受到了以海軍領導人蓋茲·哈桑的反對,蘇丹也兩邊倒,一面用改革的力量牽制舊軍隊,一面用舊軍隊制約他,但由於反對派的強大壓力,1785年大維齊爾哈利爾·哈米特被處死。

圖為奧斯曼帝國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1922年土耳其立憲之前逃亡海外,5年後去世。

19世紀民族意識的興起橫掃了歐亞大陸,在1826年剷除了奧斯曼舊勢軍閥之後50年,1876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立憲,接受西方的文化,但是僅僅2年後就被廢黜,而西方殖民早以蔓延到奧斯曼,1875年多個領土宣佈脫離帝國的統治,1908年,奧斯曼宣佈第二次立憲。

1924年土耳其驅逐了奧斯曼皇室,1975奧斯曼皇室後裔才准許入土耳其籍,而奧斯曼皇室首領艾爾圖格魯爾·奧斯曼五世2009年在美國一個普通的兩居室去世。圖為位於土耳其的奧斯曼皇宮:託普卡帕宮。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斯曼錯誤押寶,更是喪失了大片領土,戰爭引發的財務危機使得奧斯曼帝國風雨飄渺,1918年簽訂《穆德洛斯停戰協定》,奧斯曼解散軍隊,1920年簽訂的《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被解散,於是在奧斯曼土地上,除土耳其地區外獨立了40多個國家,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確定了土耳其的領土疆域,接著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