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比較狂妄的詩詞?

一筆紅創意簽名


李白有很多浪漫奇想的詩篇。但是他實際上是個道士,思想和行文風格偏向於莊子。

我們讀《將進酒》,更重要的時發現他心裡所想。他其實是在被棄用之後心有不甘,在又想逍遙五湖四海,又恐怕年華荒廢的糾結中左右搖擺。只不過他的文采太過瑰麗,寫出來的東西讓很多人誤以為他在輕狂疏放。關於《將進酒》的詳解我曾在問答中講過,有興趣的可關注去問答中尋找,這裡不再複述。

至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聽起來是非常嘚瑟,但是這算狂妄嗎?李白在得到皇帝召他入京的消息,得意大笑,把門一拍就出門去了,再結合這兩句詩的前兩句“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感覺這更像一個被嫌棄窩囊的老公中了五百萬之後的囂張。要是沒有這種飛黃騰達的改變,他也只有把這種豪氣的形象藏在心中。

李白其實是個非常苦逼的詩人,一生極其坎坷,到最後也沒有揚眉吐氣。他的文采天縱,幫助他在困厄的官場生涯中為自己添加了大大的亮色。後人只讀詩文,不去探究他心中的苦,把他的詩歌單純解讀為“浪漫”、“樂觀”是片面的。他的詩文,有狂,但是並不妄。

而作為文人士子的詩句,大抵如此,敢“狂”並不“妄”。作為帝王和真正站到頂峰的人,氣魄自然不同,但是成功者也不能稱之為“妄”。如高祖的《大風歌》,太祖的《沁園春·雪》,這些作品雖然極有氣勢,但是他們有本錢,狂得起來,不算妄言。

古詩中突破了文人心境,既狂而取了天下,最終卻成為鏡花水月,讓一切成為妄語的人也有,但是以詩的形式寫出來就不多了。殺人如麻,以人肉為軍糧的唐朝傾覆者黃巢寫的詩算兩首。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只因科舉不第,寫詩洩憤。倘若中了舉,只怕就沒有後來的兵亂長安,血洗古都了。黃巢站在皇榜下,看著周圍人的嗤笑,心中的殺氣已經蠢蠢欲動。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回到院子裡,看到迎著寒風盛開的菊花,因為時令的不合難以得到蝴蝶的垂青,不禁想起若我取青帝之位代之,一定讓這些沒有門閥的學子和那些富貴子弟有平等的機會出人頭地。

殺機已露,反心已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王朝,夠狂。最終因為對老百姓太血腥而被拋棄戰死,讓這些雄心壯志成為泡影,夠妄。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前言:

縱觀唐詩宋詞,若論風格不外乎“豪放婉約”,自古詩詞界早有定論,前人已評述殆盡!題主所謂“比較狂妄”,我的理解就是通常所說的放蕩不羈,應歸類為“豪放派”範疇。宋詞盛行於宋代,若論豪放之最,世人矚目,不外乎“蘇辛”。



文史觀點:

自古文史學者認為:“北宋無良將,南宋無良相,崖山之後,再無華夏”,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若放眼南宋詩詞文壇,清一色是“豪放派”的天下。上至士大夫文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股慷慨悲歌的氣息,都有一腔熱血。這個歷史原因,人所共知——那就是由當時的政局所致,尤其是“靖康之恥”的烙印,國土分裂,朝廷偏安,奸佞當道,打壓主戰。所有的這些,無時無刻地刺痛著當時詞壇文人的壯志雄心,有的志不得遂,有的懷才不遇,只得賦之於慷慨激昂的豪放詩詞,聊抒憤慨。



南宋豪放派至辛棄疾為巔峰,以至於後世擇其風格,單稱其為“辛派”,辛棄疾成就最高,當仁不讓,當之無愧。這都是家喻戶曉,無可厚非。

如果提及“辛派三劉”,很多喜好宋詞的人也許未必明白。他們的名望雖然沒有“蘇辛”那麼高,但他們的影響可圈可點,若論辛派傳承,這三位姓劉的詞人堪稱其中翹楚,功不可沒。

他們便是——劉克莊、劉辰翁、劉過。

主題回答:

今天咱們講的便是著名“草根詞人”——劉過。

關於劉過的生平,由於是平民身份,所以史料記載不多,如果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藉助“百度”或者別的渠道察遺補缺,這裡不作贅述。

這位仁兄一生坎坷曲折,四次科舉不第,終身只得布衣之身,行走江湖,流落亂世。雖為草根,但並沒有泯滅其愛國情懷。身無長物,心憂天下,時常掛念國家動態,處處關注動盪時局。

報國之心常存,慷慨激昂,故其所作詩詞大多為抗金疾呼,奔走相告,悲壯之風,溢於言表。據史料記載,劉過常以布衣之身,與當時名士陸游、陳亮等愛國人士相交頗深,最值得一提的是劉過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甚至刎頸之交。

兩首佳作,例證說明:

【六州歌頭•吊武穆鄂王忠烈廊】

中興諸將,誰是萬人英。

身草莽,人雖死,氣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北,劍三尺,弓兩石,定襄漢,開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過舊時營壘,荊鄂有遺民。

憶故將軍。

淚如傾。

說當年事,知恨苦,不奉詔,偽耶真。

臣有罪,陛下聖,可鑑臨。

一片心。

萬古分茅土,終不到,舊奸臣。人世猶,白日照,忽開明。

袞佩冕圭,百拜九原下,榮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滿地野花春。

鹵簿迎神。

試想,一介布衣,身處亂世,一般人只能苟全性命,不求聞達。如此慷慨激昂志士,如此激情愛國青年,歷朝歷代屈指可數。而且其詞作雅俗共賞,深入淺出,“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過舊時營壘,荊鄂有遺民。憶故將軍。淚如傾。”,寥寥數語,當贊好評——劉過乃千古奇人。



其二,我們很多人都是因此佳作而認知此人。欣賞劉過這一闕經典之作《唐多令》,來領略一下他的狂妄,憂傷的千古名句!

【唐多令】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二十年重過南樓。

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

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這首詞被後人評價為“狂逸俊致”。“狂逸”者,狂放不羈,“俊致”則將他特有的風格一覽無遺。寫這首詞時,正值南宋名將韓侂冑意欲北伐,劉過與諸多好友登臨武昌安遠樓,感嘆時事,抒發今昔之慨而作。

簡析釋義:

上闋描述登樓所見之景,筆墨略過,便宕開一筆,由空間之景寫到時間之回溯,接著層層遞進,一波三折,昔日“系舟遊歷”,今日“暮年蹉跎”,字裡行間,感愧盈盈。

下闋懷古抒情,“黃鶴磯頭”化典無形,引申帶起,道出“故人”之念,深沉淒冷,後一句驀然“舊江山渾是新愁”,深化了詞人所要表達的雙重憂愁:江山分裂乃舊恨,卻又平添了韓將軍冒險北伐之新愁。然而身為一介布衣,面對時局,無能為力,空悲切!

結尾一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可謂千古名句。

特別解析:

如此強顏歡笑,苦中作樂,雖桂花載酒,卻物是人非。少年壯志不再,難以忘卻這國家之恨、身世之悲。整句渾然天成,讀來悲壯,哀慼無窮,令人共鳴不已,膾炙人口。所以,劉過的這首《唐多令》被後世詞壇讚譽為“數百年絕作”。

據“欽定詞譜”所記載,《唐多令》這個詞牌在此之前頗為冷僻,少有詞人填寫,幾乎鑑定為“孤譜”,然而劉過這首詞問世後,傳唱於天下,世人紛紛效仿填寫,就連與他齊名的劉辰翁都以劉過詞韻和了七首《唐多令》。

可謂一首微詞,成就了一個詞牌,千古流芳!

溫馨提示: 原創作品不易,敬請文友關注,留言轉發,善意批評,指點迷津,交流互動!


兵法天下


1.狂妄一詞,一般屬貶義,把詩詞說成狂妄,太不妥當了。詩詞是藝術表現形式,是文化遺產。豈能貶義稱之?

2.古詩詞有豪放婉約之別。你把豪放說成是狂妄,古人大度,不與你計較。雖粉絲無數,仗義執言者甚少。毛澤東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估計提問者無論如何也不敢把它稱之為“狂妄”。告訴你,這叫用誇張的手法表現的革命樂觀主義。而且,當時叫誇張,現在就是寫實。

3.如果提問者是想說歷史上有定論的哪個壞人,曾寫過什麼類似“英雄主義”的詩句,後來被正義消滅了。如此這般的說法還可以。應該有,但記不起來了。不過,首先得把詞語用對了。再者,即使記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


高歌吟詩


言詩之狂莫如黃巢的《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意即他想改變季節特點,讓菊花和桃花一樣開在春天。詩言志,一個頗懂文墨、屢試不第的落第文人,以菊花自喻,言自己遠大志向,意圖一朝得勢,扭轉乾坤,隨心所欲,逆天而行 。

小時候讀黃巢詩 ,知是歷史上一位傑出農民起義軍將領,且文采斐然,儼然文武雙全之英雄也!但黃巢起義其興也勃 ,其衰也忽,曾經轟轟烈烈,搶州奪縣,攻佔長安,做起了皇帝美夢,但其表裡不一,殘忍至極,沒有休養生息,而是荼毒生靈,有過於晚唐暴政,最後兵敗被殺,下場可憐。

他的兩首頌菊詩很有氣勢,言盡男子漢大丈夫之氣概,如落第後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氣勢雖足,但得天下而不識時務,不恤民生,終落曇花一現。我曾探究黃巢為何未能取唐而代之,原來他是所謂文人表象下的一介“武夫”而已,只是滿腦子帝王夢,只想自己如何得勢,一旦擁有天下,便驕奢淫逸,連封建王朝的政治家素養都不夠,於其他農民起義領袖如李自成、洪秀全等沒有什麼不同,某種程度還比不上朱元璋等,也就是詩雖狂,人也狂,違天意,命不強,徒留嘆息!當然這不僅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貶義啊!





文可之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將進酒》的題目的意思其實是勸酒歌,李白是借用古題來抒發自己的情緒。讀懂此詩一定要知道其寫作背景,這是李白被誹謗之後離開長安,在心情鬱悶之下寫的。讀者之所以從這首詩中的讀出“狂妄”的情緒,大概與該詩是以氣勢恢宏的排比詩句來展開鋪陳有關,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從自然景觀到古往今來的漫漫人生,都在該詩中有所呈現。尤其是還有“酒”,還有那有恣意之浪漫主義的情感,都會讓讀者一下子就進入到情境中。

不過,如果只從李白的《將進酒》中讀出了“狂妄”、“樂觀”和“天上我才”之類的情緒,那其實是沒有完全讀進去,或者說沒有讀透。李白寫的貌似在說人生得意須盡歡,其實是人生有太多不得意,所以才要此時此刻的盡歡,不要讓時間在不得已的情緒中流逝,莫使金樽空對月。一個人在什麼狀態下寫出什麼東西,以及讀者在何種狀態下讀出什麼東西,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比如一個人有諸多的不安分,心懷期待最多的一件事,卻以一種完全不在預料之中的形式出現,好比啞火的一槍,頓感失落與惆悵。但其實失落的不是挫折或行路難,就像“時不利兮騅不逝”,TA在莫名其妙的的狀態下就會想起這個句子,然後低頭深思了一陣,感嘆人生至此,一事無成,愧對的何止天地父母。彷彿一隻陷入泥濘裡的鐵牛,越掙扎越蠻橫越挫敗。於是讀到李白的《將進酒》,感悟到,李白寫的“人生得意須盡歡”,現在讀來,怎麼感覺味道不對呢,仔細讀完《將進酒》整個兒一股化不開的愁,只是李白不是那杜甫、李煜,從不將“斯人獨憔悴”寫出“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這豪氣干雲的“會須一飲三百杯”五花馬千金裘換美酒,又如何不是千金買醉一飲萬古愁呢?他寫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瀟灑飄逸,不正暴露了他遭受了千古第一愁,又何必說他人生從來未曾得意過呢?千千萬萬次的失意,究竟有沒有換來李白一次的“得意”呢?“與爾同銷萬古愁”,請與李白共勉。

因此,讀懂一首詩,首先應該知道其寫作背景,然後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樣與作者的共鳴也就更有重合度,否則只讀了一個側面,忽視了另一個側面,那其實並沒有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也會錯過一首好詩,一個好作品。



例外狀態


我感覺正因李白是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導致了他的關懷國事為國分憂的宏偉理想不得實現 ;所以,他豪邁的情懷,奔放的才華全部用以歌詠祖國的壯麗河山,在他的筆下,奔騰咆哮的黃河,崎嶇險阻的蜀道,落自九天的瀑布,無一不給以汪洋恣肆的描繪,向我們展現了大自然的雄偉壯麗。

他曾憑藉想象,描寫幻夢中的天姥山,展現了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表達了他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而他寫月、寫山的詩句又極為幽靜安謐,表現了恬靜而又富於哲理的情思。這些詩詞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珍愛,不僅使我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更加喜愛和嚮往,也讓我們的精神得到了無比的感染與薰陶。

我特別喜歡李白《將進酒》前半部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特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充滿著極度自信的又極度瀟灑霸氣的狂放。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抒情言志本來就是詩歌這種文學形式的主要功能之一。這樣的詩句很多: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於桃花一處開。唐.黃巢《題菊花》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十三首》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唐.杜甫《飲中八仙歌》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候。清.李鴻章

海水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清.林則徐《出老》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沁園春.雪》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

纖塵何用,萬物其中。變化何用,道法自成。

面壁何用,不見滔滔。棒喝何用,一頭大包。

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嬌。

踏歌而行八荒路,物我兩忘九霄遊。

芒鞋斗笠千年走,萬古長空一朝遊。

哈哈哈,自在逍遙,神仙老子管不著。

《鬥戰神》歌詞


飄落的感覺2008


對於李白比較狂的詩句,我更喜愛的是李白的這首詩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是一種真正的豪情壯志,最後一句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座右銘,想如果我在唐朝,也許跟李白非常合的來呢?誰知道呢?


思維轉向


如李白: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敢笑孔聖人,自是狂妄至極。如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一介書生,豪氣中帶狂妄。再如漢末民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在那等級森嚴的年代,懷疑天子非龍種,非狂人不敢。又如:敢教日月換新天,欲將東海洗乾坤。狂到天上了!


歸零140844425


待到龍魚東南下,化作長虹貫天涯,他年我若為白帝,手持星芒消魔砂!袖裡乾坤膽氣粗,陰陽化氣為穹廬,三上金城人不識,朗吟飛過海心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