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乾紅棗,賣個土豆白菜價,棗農傷不起開始挖樹了,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平凡大地哥


這個問題我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我在新疆十六年了,平時做乾果和棉被,也有朋友在南疆種植紅棗,記得在2010年左右的時候,紅棗價格相當高,我最高在本地的乾果店買過180元/公斤的和田大棗,那是特級的,零售價格相當高,當時估計批發價格應該在80-100元左右,一公斤也就是一大袋子幹棗,那個時候正逢電商迅猛發展,產地的貨源跟不上電商平臺的銷售進度,就直接導致貨源不夠,價格猛漲,就直接導致了後面各地資本來新疆投資棗園,小編工作是在棉麻公司,其中就有以前我們公司的客戶本是做棉花的,後來投資果園,這樣的人很多,資本是逐利的,看到什麼掙錢就一哄而上,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今年同樣等級的紅棗,乾果店零賣也就50元左右一公斤,南疆的棗今年普遍豐產,再加上這幾種投入種植的棗園特別多,消費量總有一個飽和,供過於求,直接導致大量紅棗產生積壓,棗農虧損嚴重,以前二三十元一公斤的紅棗現在賣白菜價,五六元一公斤,這也是一個教訓吧,這對新疆的紅棗種植打擊也挺大的,棗子不比棉花,今年種了明年可以不種,這個投入到產出需要一個時間,現在是產量集中爆發期,賣不上價,只得被迫砍棗樹了!可憐了新疆的棗農!希望後面出臺有關紅棗方面的期貨保險,切實加強棗農的風險防範意識!



西域暖陽


棗子是個好東西,但市場上真假難辯。我聽人說有的大棗是用藥水泡出來的,本人就買過,不好吃,而且吃了傷身體。但我沒有見到過用藥水泡棗。

本人對未知的事都很好奇,喜歡探索,我在書上看到,有一日三棗,容顏不老。當我看到這說法時,就想著搞明白,為什麼古人只說三棗,而沒有說多吃,一直到兩年前我終於搞明白,古人的話很正確,棗子不管是紅的還是青的,都不能在一天內多吃。各位去觀察一下,或者做個試驗,就會明白。

新疆大棗,的確不錯,我認為,要想暢銷,就必須要把市場上假的冒牌的,全部打掉。因為,老百姓分不清真假


j奮鬥終身


我就是新疆南疆喀什麥蓋提縣團場的紅棗種植戶,家裡有幾十畝紅棗,至於網上說的白菜價,挖樹,說實在的有點太過誇張,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新疆紅棗分為哈密大棗,若羌灰棗,以及和田大棗,其中哈密大棗主要產自新疆哈密地區,而若羌灰棗多產自巴州若羌縣,以及阿克蘇和喀什地區,和田大棗就是俗稱的駿棗多產自喀什和和田地區。這三種紅棗,其中灰棗價格更高,由於灰棗糖分高,耐儲存,所以灰棗的價格要稍微高於其他新疆紅棗。

2006年左右新疆麥蓋提縣紅棗開始成面積的種植,灰棗一公斤的地頭價35元左右,在南疆60畝左右的紅棗地,可以產48噸左右紅棗,而60畝地對於南疆來說都算小戶了,除了投資化肥,人工.48噸棗按當年這個價格來說,簡直掙的不要不要的。

結果,後續大量的農戶開始在棉花地裡套種紅棗,等紅棗樹3年掛果,棉花就不在種植了,因為利潤太高了,一直到2017年,麥蓋提縣已經超過56萬畝的紅棗種植了,而2006年10萬畝都不到,供大於求,紅棗的價格自然就下降了不少


上圖是自家的灰棗,

其次,來討論一下為什麼,紅棗價格暴跌,但沒有網上說的就挖樹那麼嚴重,從三方面講,

第一,如果你有50畝紅棗,每一年的投資肥料,人工以及春灌,冬灌的水費,.肥料的投資基本就是4萬元,水費1.5萬元,收棗時的人工費4000元,算下來合計就是6萬元,50畝紅棗產量一般38噸左右,2017年紅棗的基本地頭價格,38噸棗除去3噸小的,爛的,35噸棗可以有24萬的收入,看,還是盈利的。

第二,紅棗比棉花掙錢,棉花的價格一直固定在7.8元左右一公斤,棉花要撿三遍才幹淨,人工一公斤2元拾花費,扣水費,肥料,農藥錢,所以棉花算下來,每公斤到手就變成了3塊左右了,而紅棗按去年的價格算,每公斤到手至少5塊錢,足足比棉花高出去2塊,棉花一畝地400公斤產量,而紅棗一畝地7到800公斤,所以種植紅棗是划算的。

第三,紅棗跟蘋果,香梨來比較,當然,種植蘋果和香梨20畝地產量達到60噸到70噸,可是果園和梨園要達到這個量,樹齡要到10年以上,果樹和梨樹說5年以上才有一點點產量,而棗樹3年掛果,5年量就上來了,雖然比不上果樹的產量,到時間短,可見效。

2017年11月初,南疆紅棗下樹,阿克蘇出現了紅棗低價,而且挖樹的新聞,一時間阿克蘇紅棗面臨嚴峻的形勢,其實農民就是跟風,而和田和喀什這邊沒一點低價的動靜,最後事實證明,喀什地區與和田地區的紅棗依然賣上了理想的價格。

綜上所述,如果拿現在的紅棗價格與前些年比較,確實下降了不少,但從投資到收益來看,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嚴重。再便宜,到消費者手上,依然很貴,所以,這只是生意人的手段,只是拉鋸過程,挖樹的情況還是極少的,挖了樹,種棉花嗎?一笑而過!大家多評論,謝謝


新疆喀什麥蓋提人


本人長期生活在農村,熱衷於關注三農和農民農生,瞭解發生在農村農民身邊的真實故事,有相同志趣的朋友可以互相關注,共同交流。

每年10月初,新疆大棗就到了收穫的季節,我們所說的新疆大棗其實是指“含密大棗”,這種棗色澤鮮豔,體型大,果肉多,然而因為新疆所在的地理位置原因,一些棗農即使達到了高產量也是喜憂參半。


新疆某些地區的紅棗收購價僅為每公斤4-6元,如果每畝按200公斤計算,每畝的收成僅為一千元,比管理和人工費還要少500元,也就是說農民不僅沒掙錢,忙了一年反倒賠了,新疆的日照時間長,結出來的紅棗又大又甜,但是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來給大家總結幾條原因。

1,產大於銷,我國棗種植面積及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新疆又是國內最大的優質紅棗種植基地。記得前些年若羌駿棗、灰棗市場的量不大,一公斤賣到差不多一百元左右,大家都看到了利潤,於是大量的種植,產量也大大的提高,慢慢產能過剩,價格自然爆發成最低價。

2,銷路面窄,農民無論是搞種植還是養殖,最擔心的就是銷量如何,沒有銷路,產量再高,產品再好也是賠錢,現在互聯網+農村的營銷方式漸漸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電商平臺決掘地而起,大大的拉近了消費者和賣家的距離。

3,農民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等,相信大家都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新聞報道說,“新疆百畝紅棗落一地,無人問津”,紅棗幾塊錢,但實際消費者買到的還是20多塊一斤,中間流通環節還是沒有去掉,錢都讓中間商和廠家賺了去,導致消費者花了高價錢,農民還是沒有利潤。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和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補充。


農民小辣椒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俗話說:“穀賤傷農”,農民在土地上不斷更換作物生產作業,也是在不斷的嘗試之中尋找生活出路。從關中地區發展經歷來看耕種的變化基本有如下的軌跡:從最開始的五穀雜糧到後來的瓜果蔬菜的改變,再到放棄土地耕種外出務工賺錢。譬如我們關中乾縣地區,四十年前都是以小麥、玉米、穀子、各種豆類等種植作物為主,三十年前慢慢開始有人嘗試種植蘋果,梨等經濟類果樹,再到現在整個村莊留下的耕種者都是以小麥、玉米等常規農作物和以蘋果、梨、李子、桃等經濟果樹搭配種植的相輔助的耕種情況。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從局部觀察,耕地上種植作物的改變也是有跡可循的,有人剛開始種植,也就會有人開始更換其他作物,甚至有人尋求到了更好的生活出路,放棄耕作,至於題主所說的幹棗賣了個土豆白菜價,甚至有棗農開始挖樹的現象和其他地方農作物不斷換品種和其他作物的情況相似,具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農村環境閉塞獲取最新農業信息難。

由於農村地廣人稀,信息閉塞等特點,任何新興事物的發展和傳遞在農村都是相對比較滯後的,雖然現在網絡比價發達,但是由於農村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網絡的利用率依然比較滯後,農業信息在農村的傳遞一直是以若干個經紀人輻射關係網為主,想要獲取農業信息就得去主動找尋能跟經紀人搭邊的其他人脈關係,或者從村裡的“能人”嘴裡獲取道聽途說的信息。農民獲取農業信息渠道單一化且一方面信息準確率不能得到保證,另一方面信息可能存在延遲的情況。

二,農民盲目跟風模仿種植。

就農業生產來看,農民的農業知識大多來自經驗,對於耕地的種植規劃意識較差,大多數人只是跟風模仿種植,當村中有人種植某種作物比較賺錢的時候,消息一旦蔓延之後,可能周邊的村子都在大批量大規模的進行種植,等過一兩年後這種作物在市場上達到飽和之後,需求量就會下降,價格自然也會跌落,那麼後來跟風種植的農民最終只能是做了虧本買賣,連年虧損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民就會挖樹更換其他作物種植的情況。沒有規劃的盲目跟風種植風險過大。

三,農業生產非專業規範化操作。

農業生產幾乎都是各家顧各家,無論是在選種的把控上,還是在生產投入上,既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格式,也沒有專業的指導和專業的農業知識,更多的農民生產作業都是全憑日常經驗的累積。一些農民捨不得給農作物供給營養,一些農民比較懶惰比其他人少除草幾次,還有一些圖省錢不去灌溉,有的採用全機械化,有的還在用原始耕作的方法等等這些都會導致農產品產出的品質參差不齊,與此同時,也就導致了市場上高品質產品缺乏,低質量產品供過於求的現象。

四,農民生產銷售缺乏創新。

在農村生活的傳統型農民幾乎都只把目光盯在農業生產上,對於農產品的銷售或者二次加工並不關係,大多數的農民都沒有產生自主銷售意識,一些農民因為家庭經濟因素有想法也不敢貿然著手,農產品銷售幾乎都在依靠農村經紀人提供採購商需要採購的交易信息而進行。農業生產上靠天吃飯,農產品銷售上聽天由命的保守狀態使得農民的收入水平一直處於最底端。

五,農資費用逐年上升。

隨著農業各項賦稅的減免,農民的收入按理應該有所增長,然而,實際上,配套農資產品的銷售價格卻是年年攀高。由於機械化的介入,農民的工作雖然比以前純手工時輕鬆多了,可是耕種土地的成本卻隨之上升了,種地的利潤微乎其微致使農民要麼拋荒,要麼轉變思路,重新選擇其他更有利潤的經濟農作物。

農業生產如果想得到長遠發展,有利可圖,政府職能部分和農民需要共同努力,必須對農業生產進行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並與農民直接對接,對耕種的農民定期進行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吸納人才做好現代化農業銷售渠道。只有將農作物專業化規範化運作才能提高農產品的利潤。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每年冬天都賣紅棗。價格越來越低主要是產量大,次品進入了市場流通。皮棗沒有肉,乾癟苦澀,前幾年批發價3元左右,去年1.5---2左右,今年0.6---2.5左右,這些棗子在終端賣的便宜,不超5元錢,一般10元3斤。灰棗和光頭肉棗有賣相的批發在5---10元一斤,高端市場消費,低端市場小販進這種棗賣到春節都不一定賣的完,只能自己吃。前幾年想要提振價格控制次品就可以,從今年開始就不大可能了,商超為了吸引人流搞活動,各種蔬菜,乾貨賣價都十分便宜,虧本或者保本銷售,已經處於惡性競爭,徹底打亂了市場。比如蘿蔔2分,白菜0.1,豬頭肉9元,菜花2毛,甘蔗7毛,只有更低沒有最低,畢竟超市沒人流很快就會被淘汰。


野蚯蚓


2016年官方統計,新疆紅棗面積700萬畝,產量245萬噸,如果按照中國12億人計算,人均消費新疆紅棗約2.5公斤,如果一家四口人,一年就要消費10公斤。請問我國有多少人家庭能完成這個任務,還有多少家庭,多少貧困農村一年都不吃棗,還有一些有糖尿病,高血壓的人不能吃棗。因此,供過於求是不爭的事實;另外,由於價格下滑,多數棗農投資不到位,導致品質嚴重下滑,優質棗果僅佔約20%,市場上優質棗價格一直都是不愁賣,而且價格也很高,一般是普通棗價格的3倍甚至更高的價格。因此,行成了優質棗很難找到,品質差的棗沒有銷路的局面。


longlife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大棗幾乎都被冠以新疆大棗的名目,前幾年新疆大棗的市場佔有率還沒有那麼高,除了新疆大棗外還有金絲棗、新鄭大棗等等。但是相比較而言新疆具有天然的氣候優勢,日照時間長,雨水少等,種出來的大棗含糖量高,果肉緊實,色澤鮮豔品相較好,所以逐漸佔有了市場。

近幾年,新疆原生紅棗褪去了往年的高價光環,價格不斷降低,致使棗農利益受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產生呢?新疆大棗的分類和產地。新疆大棗具體來說有兩大類,一類是駿棗,主要分佈在和田、哈密等地區;另一類是若羌灰棗,主要分佈在喀什和阿克蘇地區,其中巴州若羌縣是灰棗的重要產地。駿棗由於個頭較大又被簡稱為大棗,由於棗子個頭大果肉有些蓬鬆,而灰棗果實個頭較小,果肉緊實,甜度也較大棗高一些。

但是在價錢上,特級和一級大棗的價格就行對較高,價格最高時能賣到60元/斤。所以前幾年駿棗的種植面積相對較大,而灰棗的種植面積稍有遜色。近幾年,也許是天氣的原因,大棗在著色後遇陰雨容易大面積腐壞,影響產量,而且大棗在吊幹後空皮較多。

相比較而言,灰棗及時遇陰雨腐壞的程度也沒有那麼高,而且空皮較少,所以很多農戶將棗樹換頭改成灰棗。但是即使這樣,也抵擋不住紅棗價格的逐年下滑。新疆紅棗的價格逐年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而棗農也確實遭受了利益損失,但卻沒有達到題目中所描述的砍棗樹的地步。那麼新疆紅棗價格下滑的原因有哪幾方面的呢?

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產量供大於求。九幾年的時候紅棗樹的種植面積還是很小的,大部分的農戶還是以種植棉花為主,到2000年之後紅棗的種植面積不斷加大。那時候的新疆大棗質量高,但種植面積小,所以物以稀為貴,價格就比較高,許多農戶在嚐到甜頭之後就不斷擴大紅棗的種植面積,再加上兵團也比較鼓勵紅棗的種植,但對於種植規模不加控制。所以,紅棗的種植面積不斷加大,導致市場的紅棗供大於求,價格就逐年下滑。

銷售渠道單一,存在壟斷現象。親戚在新疆種植大棗已經有十幾年了,剛開始確實掙到了不少錢,但是近幾年也賠了不少錢。據他介紹他們種的地屬於建設兵團,所以種植的紅棗每年都要求根據測產的產量足額賣給兵團的加工廠,嚴禁私自賣給個體商販。

與此同時,兵團的加工廠將紅棗的價格壓的很低,以今年為例,最貴的灰棗也才賣到6元/公斤,想想這樣的價格,留給棗農的利潤空間已經很低了。即使有個體商販進行收購,也是把價格壓很低,他們在中間掙取差價。

整體而言,棗農和中斷的消費者之間渠道不夠暢通,及時棗農賣出的價格很低,到消費者手中價格還是能賣到20元/斤,甚至更高,就是這種收購中間環節的壟斷行為,導致紅棗價格偏低。前期投入增加,收入回報低。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資的價格也比前些年有所增加,再加上棗樹管理和採收環節需要僱傭人工,人工費也是大幅度的提高,導致前期的投入成本增加,而紅棗的產量雖然有所增加但是總體價格低,所以棗農的收入彙報的比較低。總體而言,紅棗銷售過程中,存在銷售渠道不暢,品牌意識差,行業整體的發展不健康等原因導致紅棗的價格逐年下滑,棗農苦不堪言。

(王)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農民無論種植何種作物,其取得經濟效益的目的是不變的。目前在新疆所發生的農戶挖樹毀種的情況和雲南元謀地區農戶挖臺灣棗樹和各類葡萄樹的情況是一樣的,長期沒有經濟效益,原本賺錢的果樹變成了一種負擔,砍掉種植其他作物也很正常。

但是,為何多年經濟效益好的作物,怎麼就變成了賠錢貨呢?



個人依據各地瞭解情況,談談看法:

1、盲目擴大面積和規模導致的生產過量

一旦一個產品價格上漲,效益顯著,就會出現擴大規模的情況,這裡面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政府引導、盲目跟風、企業擴大經營等。其最初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一旦發生規模性的滯銷,並不是倡導者所能解決的,基本上就是自救為主了,即便是你有訂單合同、協議等,也無濟於事,這裡就不去擴展談問題了!



2、銷路出現問題

一個產業最大的銷路,或者說其消費群體,主要有以下幾個。國際貿易、作為加工生產原料、市場個體消費等,有時候個體直接消費的量其實在整個市場中的份額並不大,而作為貿易及加工原料的用量就很大。一旦發生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貿易往往是打架的第一犧牲品,反之則貿易量大增。一些鮮食的產品,比如瓜類,不能長期保存,也就是貨架期短,就主要依靠群體消費,而且有一定的季節性,比如夏天吃西瓜,那麼一般各地在一段時期內的消費量都很大,一般不容易出現滯銷,只有價格的高低。而其他季節如果量大,就容易出現問題。另外,比如像柑橘,蔬菜等,一旦供大於求則容易滯銷爛貨。





3、其他因素

這裡有種植成本、收購成本、加工成本、市場定位價格、產品質量、消費群體、心理因素等等,這些因素都可能相互影響,往往是水漲船高,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透明,自然導致其效益越來越小了,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看起來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但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產業的崩塌!而在市場上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一個產品價格過低的時候,人們的購買慾望就大大降低,反正有的是;反之則購買慾望增強。這和房地產有點像!



農業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洗禮,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發展方向,盲目發展只能導致更大的失敗。2018年此類問題層出不窮,也是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


瓜農之友馬博士


我們家在新疆阿拉爾也種七八十畝紅棗。

紅棗價錢這幾年一直下跌。原因無非有幾個。

1紅棗種植面積增多。家家都有幾十畝。而且紅棗樹也有了年份,單株產量也逐年增加。什麼東西多了都要降價。

2收購商壓價。農產品的硬傷。供過於求。價錢就是收購商說了算。大多農戶辛苦一年,不想大冬天的還在外面守著棗子,有個差不多就賣了。

3目前紅棗銷售主要還是靠收購商,沒有一套農民自己的銷售合作社。其實消費者買到手時價錢也不低。

歡迎關注探討。回頭請大夥吃紅棗。別的沒有就這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