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vs.私立:最大的差異是焦慮和不自信

公立vs.私立:最大的差異是焦慮和不自信

英國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2015)人為製造了一個戲劇化的場景:兩組分別就讀於頂尖私立學校和一般公立學校的孩子,在校長的帶領下,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週的交換。他們試圖探討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差異。

結論是不言而喻的:私立學校比公辦學校當然要好得多。

首先是人數和經費。私立學校是一所有著300年曆史的名校,佔地25公頃,實行封閉性寄宿管理,有400名學生和64名教師。預算900萬英鎊。而公立學校僅40年曆史,學生超過700人,預算卻只有500萬英鎊,教師人數與私校相近。從資金和教師資源來看,私立學校顯然佔據了太多優勢。

其次是生源質量。私立學校學生的平均閱讀年齡是18歲,而公立學校新生們平均閱讀年齡僅為7歲,半數學生英語都是第二語言。私立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於富裕家庭(否則無法負擔每年27000英鎊的寄宿費),而公立學校採取就近入學政策,學生來自英國普通家庭、貧困家庭和難民後裔。

然後是學校的管理。私校學生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後還有豐富的課餘活動;公立的學生下午三點就放學,學生無所事事,呆在家裡看電視或者打遊戲。私校學生在課堂上非常遵守紀律,而公立的課堂則亂哄哄的(個人覺得不僅僅是因為人數多,而是沒有建立良好的課堂規則)。

但最重要的是,私校學生看上去都是那麼得體和自信,他們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邁著從容不迫的牛津步走在校園裡,相信自己能做成任何事情。而公立學校的幾位學生,他(她)們去私立學校體驗時卻顯得拘謹、焦慮、手足無措,他們會擔心浪費父母的錢,擔心成績不好將來找不到好工作無法養活自己,對自己能否實現夢想顯露出遲疑的表情。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公立和私立的差異,更是優秀學生和一般學生的差異。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重點高校的學生、普通民辦的學生、二本的學生以及專科生。

重點高校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具備良好的閱讀、寫作和演講能力,課堂專注度高,綜合素質較高。但最關鍵的是她們往往對自己能做成什麼事特別確信,因為她們一路走來真的有不少成功經歷。我認識的一位特別優秀的女生,甚至在我感到焦慮的時候安慰我:老師,只要我們按照比賽規則一步步來,就不會出問題的。她們超級自律,有一位女生告訴我,她在讀德強的時候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到圖書館做一套卷子,雷打不動。另一位女生,當我在課堂上隨意提到一本書,她就會課後去圖書館借來進一步閱讀。

相比較而言,普通民辦和二本的學生就差遠了。很難說是老師講得不好或者是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但整個班級的氛圍讓人覺得,如果認真學習的話會是異類。專科生是最讓人頭疼的——他們會在上課時說話,弄得整個課堂鬧哄哄的。沒多少人認真聽課,給他們上課必須維持課堂秩序,還必須帶著小蜜蜂(擴音器),否則老師的聲音會蓋不住學生的聲音。學校甚至配備了專職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工作,但是也很難起到成效。

但他們也並非對好學校沒有嚮往。我清楚地記得,一個專科生在看到重點高校與自己相同的專業舉辦的高大上講座的時候,無比悵然地說了一句:為什麼我們學校從來沒有這樣的講座?事實上,當一個人經常接觸到成功人士的時候,他內心的希望便會被點燃——我以後也會像他們一樣成功,這是最強有力的內心激勵。

一個人堅信自己能做成什麼事,他才會真的做成什麼事。稻盛和夫曾說:要把願望滲透到潛意識。你日日想,夜夜想,不斷地想象自己實現目標時的情景,才有可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