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飛雁,一首詞:世間情是何物

雙飛雁,一首詞:世間情是何物

問世間情是何物

摸魚兒·雁丘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一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但這首傳世之作的由來卻令人感慨不已。 公元1205年的八月,元好問去太原參加府試,在汾河岸邊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沒想到脫網之雁看到我拎著死雁的時候,竟然一頭栽下來,撞在岸邊的石頭上,自殺殉情了。”元好問聽到捕雁人這麼一說,一時唏噓感慨不已,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號曰“雁丘”,並作《摸魚兒·雁丘》,成了中國詩歌史上吟詠愛情的名篇。

早就知道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但直到現在才讀到全篇,才瞭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讀懂了它。後來一直很喜歡,常常默默唸著那一句句刻骨銘心之語。 這首詞在詞前有小序說“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雙飛雁,一首詞:世間情是何物

雁丘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在詞的開篇,作者開門見山,直接發問:“世間”情是什麼?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對作者的強烈震撼,並通過作者將震撼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此問又把對大雁的感慨,廣義地推及世間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類。情至極處,“生死相許”,這該是何等的深情!

作者設問以後,繼續抒發自己的情感。是啊,多少年雙棲雙飛,歷經“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為命,共度“幾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從來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團聚的歡樂,也有離別的痛苦。可無論團聚還是離別,都會使情感進一步加深。就像人間的一對痴男怨女,團聚時柔情似水,離別時刻骨銘心。

而如今,愛侶已逝。望天空,雲霧層層;看身下,白雪皚皚;想未來,形單影隻,再無愛侶牽手共度。今後,誰能在悽苦的寒夜,一同相偎相依?誰能在寂寞的漫漫長路,一起呢喃低語?與其孤獨苟活,不如一同離開這個冷漠的人世,西行路上也好一路相隨。

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悽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悽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裡,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即使用悲惋的楚辭招魂,死去的大雁也不能復生,山鬼在風雨中枉自哀啼。在這裡,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悲劇的情景:兩隻死去的大雁躺在寂寞的原野上,遠處枯藤老樹旁荒煙瀰漫,是誰唱起了招魂的楚歌?悽風冷雨中,依稀有山鬼相和。

為了能使大雁的美名流芳“千秋萬古”,被後人在飲酒時歌詠傳頌,作者從獵人手中把一雙大雁買下,葬在這個當年簫鼓聲聲的橫汾路,為其墳墓取名“雁丘”,供一切重感情的人前來憑弔。

雙飛雁,一首詞:世間情是何物

比翼雙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