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農民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新大風歌


10年後農村什麼樣?還有多少農民以土地為生?

10年後農村農民數量會不斷地減少,曾經翻閱了相關資料,從建國初期到2017年城鄉人口增減數據變化情況,列了一個簡表。依照目前的遞減速度,估計10年後我國農村人口不足1億人,那麼這些農民到哪裡去了呢?

1.自然死亡。2017年全國自然死亡人口986萬,死亡率7.11%。而2016年是7.09%。因為老齡化嚴重,死亡率呈上升趨勢。

2.城市化。隨著戶籍政策的全面放開,大批年輕農民將進入城市,因為子女教育問題學籍問題,戶口最終將成為城市戶口,從總體上減少了農民數量。

當然無論是農民也好市民也好,都沒有永遠的鐵飯碗,除了自己創業之外,一小部分人進入公務員序列,更多的人是去做工掙錢,養活自己和用於家庭開支。

10年後農村種地為生的人數也不會太多,主要是新型職業農民,當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實際意義上應該叫農民企業家,農場主,既懂得經營管理,又有著高收入回報。10年後要想做一個農民已經有比較高的門坎,可能不那麼輕易地能做得上一個農民了。


閬人侃農事


十年後,農民會一直打工?還是靠種地生存?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十年以後的農村,一定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那麼十年後,農民們會像現在一樣,去城市打工,還是會留在家裡種地?生活在膠東農村,我只瞭解我們這裡的情況,我不敢預測十年以後的變化,只能說說現在我們村裡的實情。


由於我們的村子靠近縣城邊上,所以村裡的土地早在幾年以前,就全部賣給開發商了。村子的四周已是高樓林立,到處都是廠區和企業,農民們早就沒有土地可以種了。現在我們村裡的村民們,除了經商就是去企業打工。年齡大一點的,用人單位不願意要,也就無所事事,只能靠村裡發的口糧生活。

離縣城二三十里的鄉下,有的村子由於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所以整個村子都是礦區,村民們可以去礦上打工,掙的工錢也算是可觀。像這樣村子裡的村民,雖然他們也沒有土地可以種,但是由於老祖宗為他們選擇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以生活條件都還是比較優越的。當然,更多的村子是沒有礦區的,那些村裡的村民們,家家戶戶都有地可以種,可是誰都知道,現在只靠種地是沒有辦法生活的。除了那些承包果園的果農們,常年在地裡打理果園,即使家裡有地的農民,也都會到縣城或者其他地方去打工賺錢。



這就是我們這裡的現狀,現在我們村就已經沒有土地可種了,難道十年以後土地還能夠再生嗎?也或許是我們村四周的高樓全部拆除,還給農民土地,讓農民們繼續種地生活,我想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把金碧輝煌的寶殿,變成過去的小破屋,那只是我們讀過的《金魚的故事》歷史只能向前走,不可能再倒退回去。

所以,別說十年以後,現在很多農民就已經土地可以種了,除了給別人打工,也可以自己經商。再說了,現在就算有土地的農村,種地也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了,大部分的耕種已經機械化。春耕秋收都用不了幾天的時間,農民們剩餘的時間,只能是出去打工。何況農村正在逐步城市化,建設城市更少不了農民工。


小十六123


問題:10年後,農民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是兩個五年規劃的時間,從現在開始計算,十年後也就是即將接近於2035年了,而2035年又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第二步完成的一年,那麼這個時候的農民又是怎樣的呢?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現在的農村主要勞動力分別是60後到90後,而這群人當中目前在農村種地的人數比較多的屬於60後,也就是60歲左右的年紀,等到10年後,這群人中大多數也失去了種地的能力,而不再種地,也有一部分因為身體還算硬朗可能還留守在農村繼續種地。


十年後的農民是打工還是種地,這個在一批70後的農民身上比較能夠體現,這批農民現在多數情況下以在外務工為主,農忙時回家會幫忙幹些秋收春播等農活。那麼10年後,他們的年齡在55歲到65歲之間,這批人這個時候已經過了在外務工的最佳年齡段,又對農村土地還有那份情節,他們應該會回農村老家繼續種地,而不再外出務工。

對於農村的80後及90後等一批年輕人來說,目前在農村種地的就很少,即便是山區的農村地區也非常少,甚至可以說不會種地,他們養家餬口主要靠外出務工,只有一少部分年輕人在從事種植業,但這個和傳統意義上的種地還是有區別。到了10年後,他們還是不會種地,而是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綜上所述,10年後,農民種地還是務工需要看情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選擇,而且未來的農民和現在的農民還是有區別,未來農民是一種職業,職業農民肯定是以種地為謀求收入的主要手段,而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只有大多數70後及極少部分60後會種地,大多數年輕人將依然以務工為主!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扶貧達人團優秀成員,我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三農問題,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社會在不斷髮展,人們只能適應環境而改變生活方向。如果我們農民朋友站在今天,轉身回頭看20年前農村農民生活情況,那種景象歷歷在目,讓人記憶猶新。那時的農村,農民大多都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極少農民在農閒時做小本生意,那時候農民家庭的生活貧富差距不大,農民的物質生活過的貧窮,但是精神世界相當富足,農業生產之餘,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家長裡短,坐在一起閒話拉家常,一派安居樂業紛繁無爭的生活狀態。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觀察員。但是,縱觀這20年的發展,農村從農耕時代萬人空巷的景象到如今良田拋荒不斷,人口外流不斷加大 ,農村繼而出現了“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日漸凸顯。近年來,國家著力破解“三農”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力推精準扶貧,助力“三農”發展,並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那麼,再過10年後,農民還會一直打工嗎?還有農民靠種地生存嗎?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10年後農民利用土地主要進行如下活動:

第一, 以打工為主的候鳥型農民返鄉種地。

現在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主要是50後、60後,而70、80、90後年齡段的農民基本都在城市生活,或進城打工,如此推算,10年後,50後的空巢老人基本喪失了勞動力,60後務工農民在城市中將很難再找尋到適合的工作,一部分60後農民的子女在城市中紮根後,這部分農民將會留在城市生活,還有一部分60後農民的子女依舊在城市中打工無房者,這部分60後會像之前的50後農民一樣,將重新回到農村耕種,或者從事相關農業生產活動。他們在耕種的同時,思想比較靈活的一部分人,很可能會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獲取的見聞、經驗進行農業創業。比如用自己之前積累的人脈進行農副產品自產自銷,或者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獲取更大的農業價值;或者他們經過培訓轉型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做起了農業職業經紀人。

第二, 這些農民利用土地創業成為新型農民企業家。

以前,農民對於土地的珍惜不亞於自己的生命,鄰里之間一旦涉及到土地的爭搶,往往會不歡而散。但當前,大批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原有的農耕優質土地被大量拋荒,多地出現了無人耕種的現象。但隨著農村土地確權的開展和實施,將來土地流轉肯定進一步擴大,大多數外出務工的農民會將自己承包集體的土地流轉出去,一部分青年農民將會緊緊抓住機遇,進行農業創業,他們沒有土地,就從農民手中承包閒置土地用於創業,發展大規模的經濟種植,或者發展訂單型農產品,或者可能有一些青年農民利用承包的土地,進行家禽生態散養,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生態產業鏈,從而從過去的單純的農民轉變為現代農是企業家。

第三,這些農民將會成為技術型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土地確權,並伴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部分農民流轉耕地的願望愈發強烈,自然會形成以土地租賃為主要業務的平臺,土地集中化、機械化、智能化操作將是大勢所趨,無論機械化、智能化多麼便捷可行,最終都離不開技術型人才的操作和把控。因此,如果十年後出現了機械化,智能化、規模化操縱農業的同時,勢必會有大批量的農業技術人員湧入農村,從事農業耕種活動,走向職業化農民這一行業。所以,這些農民經過城市生活的歷練,將會以更加敏銳的視覺,加強學習,轉型為技術型新型職業農民,從而不斷為農業生產服務。

第五, 這些農民將會成為農業經濟組織的帶頭人。

農業的發展還是需要農業經濟組織協調生產與銷售,這時農業經濟組織的帶頭人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積極引導和保障專業技術人才紮根基層,尤其是科技人才和農業經濟組織帶關人。農技人員和農業經濟組織帶頭人就相當於專業技術人才,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將越來越重要。這些農民將以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等方式,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鼓勵其興辦家庭農場,對其中符合扶持政策、農業補貼政策條件的,按規定給予政策支持。所以,這些農民其中有部分人將會成為農業科技人員或農業經濟組織的帶頭人。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農民的思想也在不斷進步,農民只有不斷拓展自我,加強學習和培訓,積極適應新時代農村社會發展要求,才能適應今後的農業生產。農民今後是打工,還是繼續利用土地獲取收益,這在於農民的自主選擇,也在於十年後農村農業的發展情況。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只有不斷選擇,不斷優化選擇,積極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才能為自身創造更大價值,也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相信,屆時的農民,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們拭目以待!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十年以後,農民該打工的必須打工!

我們可以想一想,國家現在已經號召土地流轉,十年以後,土地已經到了少數的農業主手裡,你種地,只有去給業主打長工,或者短工,在農閒之時你幹什麼?你只有去打工掙錢,要麼去經商,要麼去工廠上班,養家餬口。

當然到那時,國家對農民相對的優惠政策可能比現在更加完善,但不會讓你不勞而獲,養尊處優。

再者,我們也應該想到,城市的大樓讓誰去修建,城市的馬路讓誰去修築?此等重任,農民工不幹誰去幹,難道讓那些科學家,藝術家…去幹嗎?除非那時三D打印技木能把城市的一切基礎設施完全打印出來,農民工就不用下苦力,而是高級技能農民工了!

十年後的農民會少的多,城市將會出現用工荒,這叫物以稀為貴,農民到城市打工,他們的收入將會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吃,住,醫也將會有大幅度的改觀!農民也樂意出外打工。相應的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那時,失去土地的農民應該是以打工為主,既然是如此,他們和現在的工人應該站到了一個級別上,老有退體工資,老有醫療保險!

以上僅是個人推測而已,是否正確,我不作定論!








聞聲36


農民這個詞可以代表農民的整體,也可以代表某一個種地的農民。

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10年時間並不長。第二輪土地承包本身也還有30年的時間。農民耕種自己的土地,再騰出時間打工賺錢將是一種常態,將維持很長的時間(不止30年)。

而農民作為個體,情形就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人正常受教育、考大學,畢業以後去面試找工作,已經不屬於農民這個群體了。留下的是一部分中老年人。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10年以後就享受晚年生活了。現在在城裡打工的那部分四五十歲的人,隨著體力不佳,大部分人會回到農村,也有一部分人在城裡發展機會很好就會變成城裡人。

但不管怎麼說僅僅靠種自家地維持生存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種那點地的收入根本就維持不了生存。最後農民群體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將地流轉出去自己安心打工;一部分邊種地邊打工;一小部分成為種田大戶,就是未來的農場主。


種田博士後


10年後,農民幹什麼?

10年後,農民是種地呢?還是打工?還是有其他工作?誰都沒法斷定,只能猜測,至於準確度有多少,就不可而知了。

現在的農村,種地的全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了,年輕人是少之又少,都走出農村。一些是上完大學就留在了城市,一些是出去打工,只有極少一部分就在了農村,留在農村的這一部分,也有許多在縣城買房子了,準備以後在縣城發展,村裡就只剩下老弱病殘的。



現在的農村,種地和打工相比,還不如打工。在農村種地,假如種植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例,一畝小麥畝產最多一千斤,現在小麥收購價格是1.1元,那一家五口人,8畝左右,那一年毛收入是不到一萬元,除去投資,那淨利潤就是6000左右,一年6000元不夠家裡開銷。以經濟作物為例,果樹一畝地毛收入是一萬,8畝地是8萬元收入,一畝地投資得三千,那一年是2 萬4千元,純收入大概5萬6千元。和打工相比,打工一個人沒月純收入大概3千元,一年也3.6萬了,兩個人就7萬元了,所以農民寧可打工,也不種地。



那10年後,農民會幹什麼?打工嗎?種地嗎?還有可能實行農村集體化生產,農民只給農場主打工,都是有可能的,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鄉下阿六


十年後農民還一直打工嗎?

十年後打工的農民大多數進入老年期。只能回鄉種點地養老。混的好的在城裡買上房,在城裡養老?

那時年輕的農民工可能就沒有了。有可能成為正式職工。

那時農民工這個詞,可能要退出了,成為了歷史。

因為現在農民正在兩極分化,老一代進入老年期,在家養老。下一代,通過考學,招工等渠道都成為員工。

所以,十年後農民工這個詞會消失。成為歷史。



農家評述122


問:10年後,農民還是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十年的時間太短,對於節奏慢的農村來講,變化不是很大,個人覺得十年後,農民依然以外出打工為主,因為打工比種田賺得更多,除非哪一天種地所賺的錢能比得上打工,到那時應該會有不少人會選擇留在農村。

如今農村面臨著幾大難題,一是種地老齡化嚴重,但凡年輕一點的都會選擇外出打工掙更多的錢;二是農村人均耕地少;三是農村的資源有限;四就是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家裡的田面臨沒人耕種的危險。

雖然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事實上農民很大一部分收入基本都來自外出打工所得,在家鄉種地是出了名的不賺錢,只有把更多的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才能在農村賺一些錢,即便如此,一年辛辛苦苦所得收入還不如去外面打工來得更多,只不過有些農民確實不願意離開農村,而選擇在家種地。

如今農產品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民想提高收入,自然就希望種出來的農產品能賣上更好的價格,這樣才能賺更多的錢,然而農產品的價格跟國家經濟是掛鉤的,只有國家強盛了,國家富有了,才能帶動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農民在家種田也就能賺更多的錢。

可是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再加上我國農民基數龐大,十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要在農村落實一個政策起碼都要好幾年才能完成。

個人覺得,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部分農民運氣好掙到更多的錢,在加上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多,以及結婚彩禮對買房的要求,會有更多的人去城市買房,從從此遷移到城市,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而年輕人又不會種地,在農村長大後基本都會去城市發展,農村以後說不定只能成為一個養老的地方,想賺錢則去城市。


每日新況


10年後,農民還會一直打工嗎?還是靠種地生存呢?

朋友們大家好!關於10年後農民是打工還是種地的問題,應該是一個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的問題,根據當前的三農政策、農民收入狀況、以及生產力發展的進程,用發展的眼光來看,10年後,因為有些情況無法量化,用語言描述的話會發生三個變化:一是在鄉村留守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進城打工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會越來越多,也就是靠種地生存的人越來越少;二是打工等非農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比重會增加,有一部分農民將逐步變成相對穩定的城市產業工人;三是農村人口市民化的數量會有一定增長,農村人口還將有所減少。為什麼會出現上述這三種變化呢?分析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受種植業收入偏低的影響,難以滿足農民正常的家庭消費。近年來,隨著玉米、大豆等糧食品種的放開,再加上小麥、水稻等糧食品種連續幾年的下調託市收購價格,導致糧食價格持續走低,農民種植糧食的收入也在減少。舉個例子,在黑龍江綏化一戶3口之家的農民,分得1.5垧承包田,如果種植玉米,種植費用在1萬元左右,生產出3.5萬斤玉米,每斤按0.8元算,毛入2.8萬元,加上各種補貼2000元,純收益2萬元,平均人口收入不到7000元,只能是溫飽水平,所以只有出去打工或者做點別的才會有出路。



二、受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影響,較高的生產效率不需要太多的農民。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講,尤其在北方地區,大型機械已經普及,在黑龍江省一個種田大戶種幾百畝地、甚至一兩千畝地也是很常見的,可以說玉米、大豆生產中,從播種到收穫可以全程機械化作業,水稻生產也只是在育苗的時候需要少部分人工,播種、插秧、收穫等也都是機械化。用老百姓的話說,現在種地用不了那麼多的人了,這些富餘勞動力只能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行業。



三、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小戶經營已經很難應當前的發展形勢。當下是市場經濟時代,對農民的要求提高了,不僅要求農民要種的好,更要會經營,面對這種情況對於有些農民朋友來講感覺到無所適從。至於種什麼?怎麼賣?有時就連一些鄉村幹部也搞不明白,做為農民來講更是一頭霧水,所以說一些農民朋友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很難適應,困難重重。沒有辦法,有些人只能把土地流轉出去,出去打打工或乾點別的,這樣既可以得到土地流轉的收入,又可以得到打工收入,這麼說吧,出外打點工,肯定會比在家“看著”這點地要強很多,這樣就會使一些農民自然的就走向了城市。



綜合上面的分析來看,用一句總結的話就是未來10年,打工的還會增加,種地逐漸減少,土地流轉收入和打工收入將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上為個人觀點,難免偏頗,如有不妥還請諒解。同時希望大家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