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Ta丶黃天瑤


這問題很難回答,就談下我個人的陋見了——

學了書法後,由於每個人的習性、和對書法的理解不同,於是,每個人也有明顯的特徵。

所謂的習性,在我看來是中性詞,它受個人的性格、審美、握筆姿勢等因素影響;

習性,有醜的一面,有美的一面。能被大眾,尤其是書法愛好者接受,並喜歡的習性,那也是書法風格的一部分;

宋徽宗能創造出鐵劃銀鉤的“瘦金體”,又何嘗不是他的習性,和個人理解所致?

但是,瘦金體的風格太強,可以欣賞、玩味,卻難以實用,尤其是作為硬筆。這也是瘦金體難以流行的一個原因吧。

更多的是每個人對書法的理解不同,所形成的個人風格。比如——

看到龐中華的字:寬鬆、隸意,這是他的風格。這是龐中華臨的魏碑較多緣故。


田英章的字:老辣遒勁、扛肩較大。田英章練的歐楷,歐楷扛肩力度都很大,這也影響到他的硬筆風格。

荊霄鵬的字:自然、流暢,適合日常書寫。這正是他對硬筆行書的理解:氣韻流暢、結體自然。


所以,每個人的習性不同、書法審美不同、書法功底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格。


行書一點通


書法風格的形成,是每一個書法家的終極追求。歷史上有成就,有影響的書法家,無一例外都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什麼是風格?通俗的理解,就是個人不同於古今的,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書界常說的“區別率”,“差異化”,“陌生感”。

書法的風格是怎麼形成的,確實是個大課題,自知學識淺薄,不敢妄言,以免貽笑大方。就自己的體會,理解,說幾點認識,算是作答。

1.風格從歷史變遷中形成。

“筆墨當隨時代”,不是一句時尚的口號,而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從帖學系統來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態”。當一種書法風格形成併成熟,就由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後世只有另闢蹊徑,尋找新的不同於前人的表現形式,就形成了代有不同的書法風格,出現了代表這一時代書風的代表人物。

2.書法風格從不同的書學思想和書學理念中形成。

比如王獻之認為章草和他爹王羲之的書風不夠宏逸,勸說‘’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變體‘’。而有這一書學思想的王獻之身體力行,《初月樓論書》說王獻之‘’改右軍簡勁為縱逸‘’,‘’盡變右軍法而獨闢門戶,縱橫揮灑,不主故常‘’,創立了豪放浪漫的外拓書風。

比如宋人蘇軾提出的‘’我書意造本無法‘’,米芾提出的‘’書須有體勢乃佳‘’的書學思想,並開創了有宋一代書法新風;

比如清中晚期,民國初的抑帖揚碑的書學思想,開創了碑帖結合的一代書風。

3.風格從法源的不同選擇中形成。

幾千年的書法遺存,書法的不同風格豐富多彩,並不是人盡皆知的幾個代表人物能夠囊括無餘。遠處不說,近現代的碑帖結合大家鄧石如,趙之謙,何紹基,于右任,都是碑帖雙向掘進取法,才成一代大家;郭沫若取法徐渭,卓然名家,林散之取法國畫用墨法,人稱當代草聖。取法方向不同,書法風格自然不同。

4.風格從書法家的不斷摸索,探究,集證,判斷,修誤,經歷曲折和終於明晰方向後並加以完善其表現形式中形成。

5.風格從書法家的社會地位和不同個性中形成。

書法史上有一種現象,凡是朝庭官員的書風,都趨於俊朗流美,規矩方整;凡是方外人士和社會地位不高者,大多豪放野逸,無拘無束。比如有名的顛張醉素。

井底之見,歡迎批評指正加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答主書法作品

答主書法作品

答主書法作品


快樂書法營


關於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看法,僅各位書友供參考之。

有人寫了一輩子的字,最終也沒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就當下書壇上比較活躍的人來說,真正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也是鳳毛麟角。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他們不注重書法風格的訓練,加之沒有文化支撐,個人修養不到家,有的是學書法的動機不純,等等。就是以上原因導致某些人學習書法多年才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的。

上圖為舒同先生的書法作品。

其實,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並不難,就看學書者用心不用心。現在,我給各位網友一個建議和立場,請大家試一試吧。

上圖為啟功先生書法作品。

學書法須臨帖,這是大家公認的。那麼,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創作(當然,有的人臨帖只是在漢字享受快樂,陶冶情操)。怎麼去創作?這要有一個過程。下面就談談這個過程。初學書法者,先慎重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碑帖,最好選古人的名碑名帖,書體自己,喜歡就好。選帖,就是選學習書法的目標和方向。接下來就是下功夫臨摹這個碑帖,並反覆的摹臨;對臨;摹臨;對臨。當把帖上的字臨摹到七分形似和神韻時,逐漸融入自己的三分個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當然,臨帖達到七分像是很難很難的,巧妙的融入自己的個性也很難很難的,但這畢竟是個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正路啊!不按這個路子走,怎麼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呢?學書法,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更是難之又難的事啊!如果容易的話,學書之人不都成書法家了。如果按照我說的辦法去學書法,肯定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舒同,啟功,歐陽中石,張海,張繼,盧中南和“二田”等書家,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有的學書之人,不想深入臨帖就想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深入臨帖是必須的,但這還不夠,在深入臨帖的同時,還要讀帖和不斷領悟所臨碑帖的書法精神,還要加強字外功的訓練,還要注重自己書德的修煉,先學做人,再學寫字,浮躁之心應棄之!名利之心應棄之!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基礎,否則,自己的書法風格是極難形成的,即便是勉強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那你的書法風格也是經不起風吹浪打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上圖為歐陽中石先生書法作品。

上圖為張海先生書法作品。

上圖為盧中南先生書法作品。


(上圖為張繼先生書法作品)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各位朋友參考。如果大家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的風格是一個人的多方修為形成的,如從政從商從軍從文……每種職業的磨練都會在人身上形成氣質,從而通過書寫這一行為流露出來。典型如顏真卿:官至魯郡開國公,忠君愛國,書法風格嚴整剛健而圓潤豐滿。趙孟頫因身世故,一生謹慎,其書法風格筆畫清秀結體端正。王羲之書道奇才,書法風格筆勢流動,變化多姿。梁武帝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來形容王右軍筆法風格。書法之風格,不必在書寫上去強求,它除了與生具來的天性外,還得求助於後天的多方修為。








林慶逢358


喝了口酒,趁暈乎勁上來答個題。風格這東西玄之又玄,由基因自帶、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個人習性、文化修養等組成,最關鍵處入門時學的誰的字。下面細分展開訴說。

  1. 基因自帶,有的人一手漂亮的江湖體。我甚至見過一個學歷很差女人,寫得一手好字,隱隱帶有王羲之的一些筆畫。問她跟誰學的,她說上學時就寫成這樣,沒人教過。感覺怎麼好看怎麼寫。讓人無語的不是字好,還自帶章法。像我這種笨人,練了好久,一寫整篇就擔心對不齊重心。

    這是我昨晚寫的,接個電話繼續寫時,王羲之變孔明瞭。不過讀著還挺溜。
  2. 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如果在出生在官宦家庭,比如王羲之他過著衣食無憂、一擲千金的奢華生活,那麼一旦愛上書法,必然會比較優秀。充足物質、悠閒生活、美女書法老師、及其他各種因素決定了他成為一個偉大書法家。前提是他愛好書法。而且自信到不接受超越,並且做到了,除了他兒子有點不服。

    老王這個茂字我脫貼就寫不像,別提了。如果我爸是李剛的話,可能還有機會寫得哼好點。別說拼爹是過時的,有錢寫字都任性,任性裡透露出辨識度:瀟灑、飄逸。
  3. 個人習性、文化修養。有的人學過美術,對黃金分割、透視、色彩平衡感等,很多藝術的細節都深入了骨髓。還有的人工作需要手寫字好看,習慣被逼出來了。這些人文化人哪怕是後來才學書法的,他們都會優勢巨大。當然開始比基因好的人會有點差距,但書法家往往出自這些人。他們的字往往有出處,又有自己辨識度,是天賦加努力的風格。
    比如田英章家學不錯,字形來自歐楷,又按自己審美觀創了獨特的字體。不要小看他拉得一手好二胡,那就是藝術天分。絕對對書法有很大影響。現在很多人對田楷存在爭議,但不要忘了他的田楷有年頭了,不是現在程序員們都能創造出“小米蘭亭”。田楷是有一定貢獻的。
  4. 當然我們學書法最好系統一點,想學誰的行書,就學誰的楷書,最好不要串。別學著歐楷想著王羲之,保持垂直度,切記!!!
  • 我就是個失敗的典範,東一榔頭、西一錘,成了“雜家”。只能當字渣跪了。

真小人筆錄


筆者認為-個人書法風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點:(我想你的問答應該是個人書風的形成)

一是-書法風格的形成,與個人的審美性格相關,在這個方面對個人來說還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例如,你非常喜歡米䒥的書法作品,並持之以恆的學習米蒂的筆法,你的書法就要受到米芾的影響,形成個人的書法風格;

二是-書法風格的形成,與你的個性有很大的聯繫,在同樣學習一個字帖的情況下,不同的人寫出來的書風肯定是不一樣的,男女之間寫出來的書法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書法風格這與個人的經歷是緊緊相連的,你的人生經歷揭示著你的書法風格的走向,比如說例1.顏真卿因親人被害死,而作出了名揚天下的《祭侄文稿》;

例2.“書聖”王羲之就因為家族發生變故,因此成就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例3.一代文豪蘇軾,其官場與事業上屢受打擊,在悶悶不樂時寫出了書法大作《黃州寒食帖》,以示解憂發洩自己的怨氣。

筆者總的相信-個人書法風格的形成應該順其自然和書風的延續。

謝謝大家!

插畫-來自筆者的一組書法作品。





祥禪


書法風格所指書家在創作中所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由於書家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徵、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多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就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格。深究其原由,如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是建立在實用漢字的基礎上的。它的藝術表現,順應其特定的形狀、格式,並充分發揮書家的藝術匠心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其次,書家個性氣質及審美趣尚對書法的作用。這是先天的基本性格與後天學識、修養共同用於藝術風格的形成,所謂“風格即是人本身”。 書法史上諸多大家便是如此,如蘇東坡、米芾、顏真卿、柳公權、徐渭、董其昌、二王、趙孟頫等等

再者,形式表現技巧及工具材料。在形式技巧上,書家在學書過程中所取法的碑帖、老師的直接教導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書家所選用的工具、材料則直接作用於作品風格,如用狼毫筆作書,易表現出剛健、挺拔,而用羊毫筆書寫,則線條柔韌、柔中寓鋼。

書法作品,既反映了作者的個性風格,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反映著這一時代書法風格的共性特徵。










伍寅書畫


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形成是非常複雜的。一般來說有:

一是自己性格有關。人的性格有性急的,有性慢的,也有不慢不急的有陽剛的也有陰柔的。性格的不同,所帶來的就是做事風格的不同,這種性格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審美取向。不過性格也並不是一成不變,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會發生相反的變化。比如董其昌和趙孟頫、文徵明的書法風格以及顏真卿、王鐸以及魏碑的那種雄強風格的書法就是兩種風格的極致,而王羲之的書法基本上是眾美兼具。



二是文化修養有關。文化修養豐富,其審美觀也越高雅,越有文化味,文化的修為,同樣會帶來審美觀念的不同,然後絕對審美取向。

三是書法的風格的審美取向,也會影響甚至左右一個人的審美取向的形成。如我選歐、顏、柳、趙四家中的任一家書法,臨摹學習至精熟,書法家的性格融入作品中形成的審美取向,就會影響我們,有意無意的去模仿這風格並由此帶來性格的變化,性格的變化又影響著書法風格的成形。



更多情況下,書法的風格是在自己臨摹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固然,風格的形成與上述三條有關,這種審美取向會左右書法風格的形成,但關鍵還是我們在書法的臨摹學習過程中養成的,也與臨摹學習的水平與深度有關。畢竟我們的目的是學好書法。首先就是在選定一家以後就基本上決定了一個時期亦或階段的審美風格的取向,技法成熟後,自己的個性中審美毫無就會和師法對象書法作品中的審美性格融為一體,由此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書法風格的形成即有作者本人的因素,也有師法對象影響的因素。不過一個人一生中書法風格大多數都在不斷變化的。如顏真卿早中晚年的書法風格就變化非常明顯。書法風格的變化除了與上述有關也與年齡閱歷書法技法、理論嫻熟度有關,所以往往是人書具老,方得爐火純青之境,書法的風格也達到成熟的境地。


翰墨書道


書法家們的風格各異,王羲之書法風格:筆法精妙,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有如行運流水。而顏真卿的書法風格:結構方正,筆畫橫輕豎重,筆力渾厚,挺拔開闊雄勁。又如趙孟頫書法風格: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此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

那麼書法家的風格是怎樣形成的?

這個和創作者的心理特徵,環境因素,能力水平,性格特點,氣質類型,已經習慣等都有關係。

另外情緒對創作者也至關重要。情緒與藝術創作關係甚為緊密,書法創作所具有的抒情功能是藝術創作主體的心靈寫照。陳繹曾的《翰林要訣》中指出:“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

所以,在書法的創作中,一旦個人情緒的融入,即可通過對線條的質感,力度,氣韻,節奏等創作因素的控制而實現抒情,使其作品形神血肉兼具,出神入化。


墨緣怡情


書法風格的形成,是在學書過程中的兩難問題,你會不斷問自己,眾多法帖都有可堅持的理由,我應該堅持哪一種?你也會不斷否定自己,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沒有人會告訴你答案。那麼好了,你暫且停下練習好好思考,再從你臨習的眾多碑帖中選出你最喜歡的,但是千萬不要完全照搬,一定要學會融合,譬如隸書,基本法則都大致相同,可以用曹全碑的筆意,寫出張遷碑的結構(舉例子,不一定這樣),一旦發現還有點意思,那就反覆寫,反覆練,會成功的。個人之見,僅供參考。方家若有好建議,歡迎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