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法的標準是什麼?普通人如何識別書法作品的優劣?

書法影響力


辨別一幅書法的優劣,書界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主要從三個方面看:①筆墨技巧;②氣象韻味;③藝術源流。說實話,我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在抱庸看來,這是捨本逐末,根本沒有抓住書法藝術的核心精要。


首先,用筆用墨是需要的,但太過於強調線條、墨色,則是十分偏謬的,尤其是大吹特吹墨色技巧更是荒誕之極。舉個例子,醜書家們就是十分強調線條與墨法的。



我認同書即畫的觀點,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是可以當成畫來欣賞的。而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也應分為形勝,勢勝,境勝三品。



第一層為形勝。也就結字要美觀,無論是楷是行是草,單字結字美觀是基礎。單字醜,書法必醜。第二層為勢勝。就是書法一定要有料,有珍奇,要有順暢之氣、連貫之勢。第一筆寫出來,第二筆不看都知道,就是典型的“田英章”。第三層為境勝,就是書法整體的氣質內涵、境界品味。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


抱庸齋主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從專業的角度看一定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筆法,結構,章法。

筆法,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是書法三要素裡面最為關鍵,也是最難的技法。正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結字隨時而變。這是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從古到今筆法幾乎不變,而結構是隨著時代的審美而變化的。我想掌握了筆法,書法才算入門。歐體,顏體,柳體,趙體都有自己的筆法。

結構,也就是將筆畫拼湊在一塊,組成一個完整的字,字好看與否,是否別出心裁,都和結構有關。拿歐體來說,掌握筆法後,我們需要在結體上下功夫,將字寫好看,起碼要讓人看起來舒服。比如一個人的眼睛,鼻子都非常好看,但是我把二者換個位置,那這個人還美嗎?肯定沒人欣賞。

章法,就是在一幅作品中如何去佈局你寫的字,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整篇是否連貫,氣韻是否生動,都是和章法有莫大的關係。所以說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在這三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去鑑定欣賞。



木玉軒書法


有人問我,如何判斷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優劣?

實際上,“好壞優劣”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我們說賞析一幅書法作品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的話,那麼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優劣就不能是一概而論的,就不能是進行了簡單判別就可以區分清楚的。

或者說,我們在這裡想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普通人真的可以做到準確的評價藝術作品的好壞麼?

以我們熟知的展覽書法為例。當今書壇,各種展覽體競相問世,在衝擊人們眼球的同時,也為操持著傳統書法審美範式的書法欣賞、愛好者們提出了一個難題:

如何界定他們?如何欣賞他們?

顯然,如果我們簡單的用一種籠統地“好壞二分法”將這一類書法完全歸結於“好”以及完全歸結於“壞”都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合適的。

這樣簡單粗暴的定性,既是對中國書法未來可能發展空間的一種限制和束縛,即在一定程度上僵化書法創新的機制,同時也是對中國書法傳統話語權的一次挑戰和顛覆。

所以,從傳統書法欣賞的審美範式而言,展覽體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它在拓展中國書法審美空間、表現方式以及傳達藝術理念上,實際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展覽體這種看起來“人人儘可誅之”的書法樣式同樣也存在著可以供我們今天的人們去讚賞、欣賞的一方面,更何況普通書法的好壞評價呢?

這其實就是書法作品評價的複雜性。

然而,對於一位普通的書法愛好者來說,實際情況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甚至更為簡單。

這些事情就好像我們要決定和判斷一個物品的使用價值一樣簡單。當我們覺得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們都不需要這個物品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這件物品就是無用的,當我們覺得這個物品對我們來說還是必需品的時候,它就是有用的。

因此,對於藝術品的評價,普通人,尤其是操持著傳統審美範式以及實用主義態度的中國人而言,是不是有用是更為關鍵的問題。當藝術作品從某一方面迎合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理念的時候,我們自然傾向於去認可它,看到它好的一面,當藝術作品違揹我們價值取向以及自身需要的時候,自然對其持貶低態度。

這一點體現最為鮮明的例子就是中國書法特有的評價標準。宋代蘇軾作為一代書法大家,本身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然而當被問及天下可以稱得上“四絕”的藝術家時,在所有書法家中,蘇軾選擇了顏真卿。而宋代正是顏真卿書法大大的被弘揚、頌揚的一代。顏真卿的書法自然有他過人之處,但是更為後世所推崇的,還是他的品格、氣節以及道德觀念。由此,對於他的書法作品也就愛屋及烏了。

這樣一種評價的錯位,顯示了傳統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中包括的文化、社會影響力。本來應該是存粹的藝術考量,卻加入了更為複雜的道德和價值觀體系,因此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之所以宋代人喜歡顏真卿、追捧顏真卿,與當時社會政治和儒家士大夫在追求藝術和傳統道德責任之間的平衡需求上有密切的關聯。

對於普通人來說,書法評價的判斷標準更是如此。現代社會,書法作品越來越淪為一種裝飾的藝術,裝飾品整體的風格是否契合買主身份地位和脾氣性格是絕對要考量的實用性需求,至於其藝術水平的高低則無關宏旨。

換言之,水平高低的判斷如若以一人好惡來取捨、判斷,則毫無參考價值,個人只會著眼於個人利益和個人訴求。

比如西方美術史上著名的繪畫大師倫勃朗,那幅著名的,既讓他名垂藝術史,同時也讓他身敗名裂的著名畫作——《夜巡》就很生動地展現了藝術作品價值判斷的個人特質:狹隘性和實用功利性。

顯然,這幅創作於1642的畫作並沒有完全討得僱主的歡心,甚至惹惱了僱主,隨後倫勃朗一落千丈,生活陷入困境。但也恰恰是這幅畫作,在他死後,為他贏得了最多的讚譽。

對於當時花錢請他來畫畫的僱主而言,這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效果,畫面雖然生動、活潑、真實,但是僱主們只會考慮他們個人狹隘的藝術審美需求,而不會上升到藝術的高度。

所以,單個人、單個群體、甚至一個時代,往往會侷限於他們所侷限的東西,不能看到藝術作品存在的先知性、超前性。如果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準確判別藝術高低的能力,梵高大概也不會一生窮困潦倒了、印象派早就在誕生之初就會受到人們的追捧和承認了。

基於此,我們認為,普通人是無法做到完全準確的評價藝術作品的,甚至連相對準確的判斷也做不到。與普通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專家學者也並不能完全擺脫他們“世俗”的眼光,甚至任何一個藝術批評家都不能做到完全擺脫“世俗”的羈絆。有時候藝術價值和藝術創作的評判,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和包容。

如果我們用一種更多元,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藝術而不是簡單的以好壞評價的時候,我們就更能盡情享受藝術帶來的美感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所謂的好書法是沒有一個既定統一標準的答案的,書法作為我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書寫方式早就演變成了一種藝術。藝術無界限,書法藝術也是一樣。



一幅書法作品,如果作者沒有傳統的紮實基礎,是不可能會創作出有水平的書法作品的,書法藝術可以在傳統基礎上創新,也可以獨具一格,但不能離開了基本。有的雖有文字基礎,但筆畫隨意潦草,面目全非,有的筆力軟綿無力,結構懸殊東倒西歪,毫無章法可言,這些都談不上作品。更有甚者拿掃把、地拖寫作品,這些只能說是行為藝術,和耍猴賣藝沒兩樣。


那麼怎麼樣的書法才能配得上是好書法呢?其實這也跟自己的學識水平、欣賞能力和領悟能力等有關。



通俗一點說當我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有時會象走馬觀花一樣一掃而過,但有時又被某一幅作品吸引住,總是覺得有一種很特殊的魅力在深深的吸引著你,甚至能夠打動你的心靈,讓你自然而然的產生許多聯想和感悟。那麼這種能打動欣賞者的書法作品就已經是成功的作品了,雖然在其它人看來未必算是好作品。



俗話說字如其人,其實書法藝術中最具靈魂的就是“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境。“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這是蘇軾在《論書》中強調的。



所以說字也有血、肉、筋、骨,它體現的是作者的基本功力;而字的精、氣、神、則是作者素質修養的反映。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僅要做到字體疏密大小有度、字行相互呼應,更要對整體佈局和虛實對比胸有成竹,這樣才能使作品的行氣自然連貫,有如行雲流水,讓人觀之賞心悅目,心情舒暢。


廣東文雅文化


我認為,書法作品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雅俗之分。

那麼,普通人(熱愛書法的人,懂書法的人)如何識別書法作品的(雅與俗)優劣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識別:

第一,從書法作品的內容識別。判定一幅書法作品的雅與俗,優與劣,先看書法作品的內容,一幅高雅的書法,其內容須健康向上,且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第二,從筆法上識別。無論是哪種書體創作出的書法作品,用筆須符合法度。用筆符合法度,書法作品就雅,反之就俗。



第三,從字法上識別。雅的書法作品,字的結構佈局都有傳統的元素,且結字變化多端,點畫經得起認真推敲,有神韻,有風彩。



第四,從章法上識別。雅緻的書法作品,章法佈局是科學的,合理的,是充分體現意在筆先的。



第五,從墨法上識別。好看耐看的書法作品,書者都是把墨法在書法作品書者都是在自然狀態下書寫,把墨的濃淡乾溼焦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充滿生機和活力。



以上為個人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一、個人標準

我喜歡!

這三個字,你騙不了任何人。這是你的潛意識。

永遠不要背叛自己的審美觀!永遠不要人云亦云!


別人把一幅作品說的天花亂墜,但是,無論是你欣賞不了也好,是作品本身就是皇帝的新裝也罷,你可以嘗試欣賞,但這個時間你別去學,此時的你,肯定學不來精髓的!

二、大眾標準

當大家都說一幅作品好,很大概率上,這個是真好!比如,說到行書,就得說《蘭亭集序》,大家認為《蘭亭集序》好,好到哪了?

自然、瀟灑、妍美、變化多、耐看!大家都喜歡這個風格!



所謂的大眾,包括最廣大的百姓,和普通書法愛好者。往往沒有過深的理論,往往也是直觀感受的表達!

三、書法家、書法大佬的標準。審美能力高,標準高。

比如:作品本身要富於變化,有個人的理解在裡面。

往往是技術十分嫻熟,往往是書法家感情豐富的狀態下所寫出的字,有其作者的感情、有韻味、內涵、和風格在裡面。

這樣的作品,並不多的!真正的好字,往往是大家都能欣賞得來,比如《祭侄文稿》、《蘭亭集序》。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千古的作品,都是書法家在感情豐富的前提下,隨意寫出來的書稿,或者序!

隨意,自然,感情豐富,這幾個字給我們些許啟示!能打動人的字,肯定也是在正常書寫速度下,隨意寫的字,肯定不是刻意的!

好吧,願你也一樣,永遠尊重自己的審美觀!


行書一點通


普通人識別書法優劣,就毛筆字來說我簡單規納以下幾點:

一、首先點畫要象毛筆字,有起筆、行、收筆的動作。而且要有力度。沒有起行收動作,光用蠻力大多都被列為老幹或江湖一路,無欣賞可言。

二、點畫、結字要有自然變化,同畫,不可千畫一模,同字,不能千字一面。這要求不但是行草,更重在楷書。

三、字間要有貫氣,行間應有呼應,結篇要相和諧。這些都是在自然書寫中完成的。

四、款章與主體融和,洽到好處。

以上是我認為常人識別書法藝術優劣的簡要的最基本的四點。





榜書書法


書法的優劣,首先是功力,任何一個書家,從沒有無功力而可得優質。許多好書者只知誇誇其談,從不以為功力可至書法至高境界。以為學問、文化、精神、思想為重,實不知無功力的深厚,再是文化高深與書法也毫無關係。自古書法功力深厚為書家第一要務。無功力或缺功力,皆不可能成為優秀書家或書作。但是,此一觀念,現在接受的人很少。事實上,也是因功力缺欠之故,而使現代書者之作難以成為優秀書作。。。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經典表達,唯有功力深厚,方可得筆法之妙,傳達精神,顯示文化的審美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於書法首先是得其功力,而後是修養培育至達功力深厚的程度。有如此基礎,方可於技法的自由運轉,從而體現出書法的意境,而可供人以為佳賞。可謂佳賞妙境者,自然是優秀書作。無此意之書作自然當為劣質。(書法小冊頁三幀,自寫)。





乾德堂1


書法藝術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審美標準,但不可否認它必須具備一個相對的審美標準,遺憾的是前人並未能給我們這個相對的標準。

現代的書法家們總結出幾條,羅列如下,不展開解釋:

1、點畫的形質美

2、筆調的韻律美

3、用筆的力度美

4、通篇的氣勢美

5、結構的形式美

6、章法的佈局美

7、形式的變化美

8、內涵的意蘊美

9、人化的自然美

10、風格的個性美

以上十條太過專業,就普通書法愛好者來說,只需把握技巧的高低、功力的大小、品格的雅俗這三大要素。



而要依據這三點來評價作品的優劣,品評者需要具備必要的書法知識,包括簡單的書法史及代表流派,書法的基本技法,書法的審美原則等。

其實,書法的品評,對專家來說都是件頭疼的事,何況我輩普通愛好者?喜歡就好,哈哈😄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真正意義上來講書法是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了,畢竟書法已經由純粹的文化過度到藝術了,既然是藝術,那就必定有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商業價值,然而這三者關係往往無法平衡,所以以至於當今的書法有“好壞、優劣”之分,

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書法作品的商業價值一旦被“最大化”,各種偽劣作品就在藝術市場上層出不窮,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只能說是“利益燻心”,那麼好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一句話概括,遵守了書法三大要素“用筆、結體、章法”,這樣的書法作品就是好書法,



至於普通人如何識別書法作品的優劣,這的確是件複雜的事情,畢竟普通人對書法的一些理論知識並不是很瞭解,比如,“篆、隸、草、行、楷”的筆法、筆勢、筆意,不同書體有不同的書風,不同的書法家筆下的書法風格又不一樣,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有書法家濃烈飽滿的情緒,


所以我個人認為普通人要識別書法作品的優劣,唯一的辦法,只有先認定名家的作品再去欣賞,比如,大家耳目能祥的書聖王羲之的作品,雖然很多人有去臨摹,但效果都不一樣,古代有些書法大家的作品真跡還保存於世,普通人可以用名家真跡來和現有的書法作品做對比,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直接看書體的墨色是否均衡,稍微優質的書法作品字體的墨色是不會呈“塊狀”的,因為書法家在書寫時的筆觸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勢必就會有輕重之分,自然墨色就會有濃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墨韻味”,這樣的書法作品是很有畫面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