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近日徜徉在漢代的書法歷史中,深深地感受到力度與美。

大漢王朝,歷經426年,一幅幅風雲變幻的畫圖,彰顯出雄強雄渾雄壯的大氣概。反映到藝術上,哪怕一座小小的漢雕,都盡顯厚重、古拙、純樸、至簡的特點。說到書法,此時五體漸趨完備,俱融入了大漢元素。小篆之改良,隸書之定型,草書(主要指章草)作為輔助字體的普及應用,以及行、楷體也漸次形成。以至湧現出眾多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以及書寫大量經典碑偈石刻,開啟了中國書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浪潮。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清代康有為慧眼獨具,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曰,“吾謂書莫盛於漢,非獨其氣體之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大漢朝確實產生了眾多著名書法家,書史上列舉頗多。如前漢的張安世、嚴延年、王尊、谷永、陳遵、劉穆、劉睦、史游,後漢的師宜官、曹熹、杜度、許慎、崔瑗、梁鵠、蔡邕、王次仲、劉德昇、邯鄲淳等等。漢靈帝崇文好書,設“鴻都門學”,招聘天下文士,多達幾百人,為書法藝術推波助瀾。兩漢大名鼎鼎、影響至今的大有人在。如史游擅長章草,作《急就章》; 蔡邕擅長隸篆,創制“飛白書”; 杜度崔瑗張芝,由章變草,創立今草“一筆書”; 曹喜創垂露篆、懸針篆,等等,高手濟濟,不勝枚舉。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書法理論應運而生,湧現一批高起點的理論家,同書法興起、發展如影如隨,相互促進。較早的河南老鄉許慎所撰《說文解字》,其中的《敘》篇,闡述了漢字起源、功用、造字原則以及周秦文字演變諸問題,應視作書法理論的基礎之作。而崔瑗所作《草書勢》,實開書學理論之先河。此文通過各種生動物象和富於生命意味的美感描述,對草書字形、筆勢蘊涵的各種意象加以闡釋,揭示了草書也是書法藝術生命力之奧妙,使書法由實用邁入了藝術的殿堂。一時間,敘述闡釋各種書體的美感意象,蔚然大觀。蔡邕的《篆勢》、《筆賦》,王珉的《草書勢》,劉劭的《飛白書勢銘》,索靖的《草書勢》,成公綏的《隸書勢》,衛恆的《古文字勢》等等。士大夫爭相加入到書法、書評的行列,成一時風尚,勢不可擋,有力地促進了漢代書法由不自覺到自覺的轉變。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書家對各類書體的想像力、創造力增強,使之逐步完善,繼爾成熟。如東漢王次仲變隸為八分,為俗隸注入藝術品質,形成了“八分書”。東漢末年的劉漢升,把規正字體加以改造,成為第一位以行書見長的書家。漢末張芝繼承崔杜,整理章草、簡帛草蒿等資源,繼而定型草書今體,至今沿襲,雖經晉代拓展與完善,而草法大略未變。但時至今日,人們只記住了“草聖”張芝,我想主要是張芝留有墨跡(儘管有爭議),而其他人片紙隻字沒有留下。此外書史上對其記述頗多,加上歷史悠遠,“今草體”的開山之功記在了張芝頭上。當然最值得大書特書的,當屬漢隸書體的變遷與成熟。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兩漢尤其東漢,官方正宗是隸書。使該書體得以流傳廣佈。同時因為大量著名隸書碑銘的傳世,保留了漢隸原貌,使之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書法資源。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傳世的東漢碑版隸書多達近二百種,風格多樣。茂密雄強、渾穆厚重的如《大開通》、《西狹頌》、《尹宙碑》、《衡方碑》等。方整勁挺、爽利銳健的《張遷碑》、《鮮于璜碑》、《子游殘石》等。法度森嚴、漢碑風範明顯的《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舒展峭拔、爛漫多姿的《石門頌》、《楊淮表記》、《三老諱字忌日記》等,都是漢隸書的經典之作、成熟之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東漢桓、靈帝時,崇尚浮華奢靡,厚葬、宗廟祭祀風氣大盛,因此漢碑刻石大興,題銘制度完善,客觀上促進了隸書體的發展。同時,經過若干年演進,八分隸書高度成熟,以至確立了漢代隸書垂範千載的經典之美。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隸書千百年來,能夠傳承並發揚光大,有賴於它自身的大美,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鍾繇《隸勢》中說“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纖波濃點,錯落其間” 。

隸書以字點畫排疊而絕少呼應趨於靜態,又以長橫波勢、左右開張的挑法為凝重端莊的字形注入優雅的氣息,真乃“龍騰虎踞兮勢非一,交戟橫戈兮氣雄逸”,命之“端居之舞”亦恰如其分。吾稱,漢隸真乃漢書之魂,為大漢文化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大美為名副其實也!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