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在清代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中,載有一則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名方,叫做

《補陽還五湯》。此方不僅在當時屢建奇功,就是如今,人們用之仍比較有效。

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組成

《補陽還五湯》黃芪、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七藥組成。

君藥——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

臣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

佐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

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配伍特點

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症向愈。

本方證由中風之後,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故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正如《靈樞》所言: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氣虛血瘀,舌本矢養,故語言謇澀;氣虛矢於固攝,故口角流涎、小便頻數、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氣虛血瘀之象。本方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

辨證要點

《補陽還五湯》,既是益氣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辨證要點。

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加減變化

《補陽還五湯》中,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藥上行,溫經通絡;下肢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藥下行,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顯著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鬱金、遠志等以化痰開竅;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牽正散以化痰通絡;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朮以補氣健脾。

現代運用

《補陽還五湯》常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痺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

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禁忌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王氏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中醫名方——《補陽還五湯》,恕我直言,在座各位不一定全懂

在文章最後在向大家闡述一下我的五行同調觀點: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