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我們寫書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行筆書寫的過程。行筆的快與慢,直接會影響道我們書寫的效果。在古代書法理論中,專門把這種行筆的快慢速度稱之為“遲速”。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實際上,在其他藝術領域中,比如音樂,也存在這樣的“遲速”,習慣上稱之為“節拍”或者“節奏”。這樣快慢速度的互相搭配組合,不僅僅在藝術中存在,它在萬事萬物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人一生成長的速度是不同的,這種成長可以分為肉體的,心理的、智力的,青少年時期,肉體生長速度比較快,以後會緩慢發展,到最後快速的衰老;而人的心理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智力發展也是經過一個由慢到快的過程。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萬物皆有節奏,書法也不例外,書法的行筆遲速直接影響書寫效果,所以,行筆的快慢也是我們研究書法用筆、鑽研書法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規律性的東西,不能夠隨意違背它。影響行筆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筆法規律以及運筆規律。

行筆遲速主要影響的方面就在於字的形制、神采。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東漢蔡邕著有諸多書法理論著作,對於書法的遲速問題做了很詳細的講解分析。而他的女兒蔡文姬在《述石室神授筆法》中說:“臣父造八分時,神授筆法,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這裡說的疾澀,實際上就是說書法的行筆快慢,但是這兩者之間又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疾澀並不僅僅是遲速、快慢這麼簡單的事情,它還有其它更加深層次的意義。清代劉熙載在《藝概 文概》中這樣說道: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劉熙載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書法理論家,他熟知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著作,但是也熟知用筆作書之道。劉熙載一開始就點明瞭“遲速”和“疾澀”之間的區別。澀,不是說寫的慢就是“澀”,疾,不是說寫的快就是“疾”。他們之間的區別點就在於用筆的方式、筆鋒的方向。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接下來劉熙載詳細的論述了“疾澀”的方法,即每當我們要寫書法的時候,就要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就好像有一個物體在阻攔毛筆筆鋒的運行一樣,這個時候就要拼盡全力與這股力量相抗衡。這樣的話,就算是你不想要澀筆行書,也自然而然的就澀筆行書了。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實際上,這就是在利用毛筆、墨汁和紙張這三者的關係,營造一種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或者是因為墨汁的濃淡而產生,或者因為運筆的中鋒而產生。

因為有了這股阻力、有了這股摩擦力,所以看起來行筆的速度是人主觀上想降就降下來了,但這是因為摩擦力、阻力而降下來的,不是人主觀故意放慢速度的。主觀故意放慢速度的“疾澀”,其效果只能是墨汁湮溼成一團而變為墨豬,臃腫不堪。

具體來說,疾澀在書法書寫中的實際運用是互相搭配,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單一的都是用“疾”筆書寫,或者說用“遲”筆書寫。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東晉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

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緩急?至如‘烏’字,下手一點,點須急,橫直即須遲,欲‘烏’之腳急,斯乃取形勢也。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詳細的舉了一個例子——烏字的書寫範例第一筆的“點”要寫的“急”,而餘下幾筆“橫”“豎”要寫的慢一些, 而最後烏字的橫折鉤的“鉤筆”要寫的快。這實際上並不是王羲之一個人隨隨便便說要寫得快就寫的快,說寫得慢就寫得慢,是依據筆法形勢而定奪的。

寫毛筆字,什麼時候應該寫快,什麼時候應該寫慢?關鍵看這一點

所以,只有講究運筆的節奏,掌握運筆的疾澀、遲速、快慢 ,才能使得中國書法更合乎法度要求,更符合法度規範,更適宜筆法形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