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每年春節時堅持手寫春聯?

柔軟時光裡的小女人


貼春聯,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習俗,而春聯則是集文學、書法為一體的傳統文化藝術。最早起源於辟邪的桃符,五代時為宮廷聯語,宋代紙張替代桃符,明代初始京都,後傳天下。

在無印刷機和電腦的時代,春聯皆用毛筆寫成,一副好的春聯,不但其字體美觀漂亮,而且聯語寓意深刻,不但上下聯要對仗工整,還要有一定的平仄起伏韻律,因此,一戶人家有沒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或文學修養,從其大門上張貼的春聯便略知一二。

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平時很少用毛筆寫字,能看到的手寫春聯實在不多,大多是千篇一律的電腦印刷體。印刷體春聯,不但字體僵硬,內容也是千篇一律,一條街上,家家都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並無一點新意可言。而現在的大多數人,買春聯也不看看什麼內容,也不分上下聯,隨意往門框上一貼,愛咋的咋的。

其實,就算現在有人能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和撰寫春聯的文學素養,你要真的擺攤現場書寫春聯售賣,真沒幾個人買,因為真的沒人欣賞得了了,如果白送,他們佔幾塊錢小便宜還可以。現在能夠堅持每年手寫春聯的人,能有千分之一就不錯了。


若愚趣談


作為我們小城市裡80年代末,當時印刷的對聯幾乎沒有,主要以手寫為主,我父親寫揮春幾十載賣揮春傳統手藝人。

以前一到年關,白天街邊擺賣,晚上寫,我負責牽對聯打下手,全靠手寫對聯賣。

現在,基本印刷製品代替手寫,但結婚對聯還是需手寫對聯有靈氣。

有些做生意的老闆也喜歡貼手寫的,但有些沒什麼文化的小部分人有時會說怎麼手寫的比印刷的還貴不就是一張紅紙寫幾個字,印刷的有花還便宜非常心寒。

希望大家多瞭解下春聯文化,多尊重下揮春手藝人的堅持,一年也就是過年這下的生意能掙多少了更多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不捨!



佛山龍述史


現在來說幾乎很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去買對聯,或者有很多的商家免費送春聯!如果住的是樓房,其實一副對聯就可以了!有太多的人不好意思去求別人寫對聯!因為幾塊錢搞定的東西再去求人覺得沒必要,還得搭人情!

現在買春聯非常的便宜,成本非常的低!因為批量的生產有時一副對聯成本價塊八角的,所以賣起來會非常的便宜!但是全是買的對聯,又千篇一律!沒什麼創意!商家,住戶等等其實貼對聯的內容應該是不一樣的!如果都一樣就沒意思了!

手寫對聯成本要稍微高一點!今年過年我在網上買的對聯宣紙,最小的對聯還要兩塊多錢一副!但是我還是喜歡手寫對聯,寫的好不好都無所謂,因為自己寫很有意義,我也喜歡書法,所以以後每年過年我都要自己寫對聯!

這是我手寫的春聯


這是我手寫的福字





這也是我手寫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我是墨寶,謝謝


墨寶


現在能堅持手寫春聯的很少了,可能只是一些書畫愛好者或經常和毛筆打交道的專業人士還在手寫春聯。曾經我也是每年給村裡的鄉親們寫春聯,每到臘月二十幾都要忙幾天,連續寫這麼幾天累的腰都直不起來,不過沒辦法,村裡會寫毛筆字的少,都知道自己會寫把紅紙送來了自己也不能拒絕,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應該的。現在過年基本都不用寫春聯了,每個家庭都會從各種渠道弄到幾幅春聯,也省了花錢買了,看到家家門前貼的春聯都是印刷出來的,和以前的手寫春聯相比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後來終於知道了,那就是少了點當初用手寫春聯寫出的弄弄的年味吧!


說點情感


又到春節,又到書法家送春聯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各個級別的書協就要組織書法家給大家寫春聯。



記得小時候,快過年時,集市上就會有幾位老先生擺開一張桌子賣春聯。

筆者因為會寫幾個字,自己家裡和周圍幾家鄰居的春聯就落上我的身上。自家的春聯,每年還要花點時間自己撰聯。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印刷的春聯開始流行,現在,農村的集市上,已很少看到賣書法的老先生了。

不過,會寫字的人,每年自家的春聯還是要手寫的。而現在製作好了的對聯紙,也給我們帶來方便,不用再自己疊格子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每逢過年,就是我寫春聯的季節了。小時候,大約七八歲開始吧?我就給村裡鄰居和我自己家寫春聯。說來也怪,我那時才上小學三四年級吧?(我4歲半就上一年級了)可偏偏不信邪,硬是要逼迫自己抓破腦袋給別人編對聯,絕不抄書。那時,在我父親薰陶下,略知春聯(包括楹聯)需要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可實際上對楹聯這門學問,我還是十分稚嫩甚至可笑。記得有個同學,他讓我給他家裡寫了對聯,他拿回去沒一會兒就哭著回來,說我編的對聯是咒了他們家,所以他沒讀出來,被大人給罵了。我寫的是“春夏秋冬年年有,酸甜苦辣代代嘗”。這一個“苦”也代代嘗惹得他捱罵了。那時,囧得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每年要麼在江蘇老家,要麼在定居的湖南,總會給別人編對聯。通過那次酸甜苦辣的教訓,我知道春聯,得盡說好話,實話不能實說的了。

記得看過一個文章,趣說對聯。當年袁世凱死了,香港《大公報》徵集對聯,上聯就仨字——袁世凱。最終獲得第一名的下聯是“中華民國”。有人不斷打電話寫信,說四個字的下聯怎麼能對得上三個字的上聯呢?報紙給出解釋——“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所以,寓意就在形式中。這是多麼高級精妙的回答啊!

還看過一副對聯,貼理髮店門口的,曰“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何等精妙啊!至於各種各樣精妙絕倫的對聯,真是品之有味,嚼之不捨。

最近,我去一家中醫門診看病,醫生知道我會寫聯,特意囑咐我寫一副。我在他那看了幾天病,見每每有病人來,火急火燎,他拿銀針針灸,大多都是很快恢復如常了。於是,我想起一副過去貼廁所上的對聯——“來三步急,去一身輕”,加上株洲話,就給他寫了“唔改咯?來三步急?莫事噠!克一身輕!”橫批——妙手仁心。

春聯,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是傳統文化有效載體,是精妙的古體詩詞創作的重要基礎。我喜歡玩一玩。


入雲堂楊樹華


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現在滿大街的春聯印刷品,其中有請書法家寫後印制的,但更多的是電腦美術字體,內容單一,墨色烏黑,語句平淡,缺少藝術性。還有用金色、銀色,一股子土豪氣,更甚者裝飾得花裡胡哨,顯得俗氣。但貼春聯是民俗文化,卻也無可厚非,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吧。但一些講究的人,還是要貼手寫的春聯,能寫的自己寫,不能寫的找一個稱意的書法家幫著寫。大紅的紙上,翰墨劃過,留下重重的墨印,飄出濃濃的墨香,這便是傳說中的書香,有一種文化的味道,這味道在中華大地上散發了一千多年,令人沉醉。我自孩提時握筆,在父親的教導下,寫春聯30多年,本村外村的很多門聯,自家的門聯都是我和父親寫,興趣來時還會自己做聯文。這一傳統現在又傳授給我的學生了,他們也喜歡上了這種書寫形式,爭相揮毫潑墨。這是中國獨特的年文化,這是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書法內參


手書春聯,重新回頭的時尚潮流,一生守望的自留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聯作為書法和文學藝術以及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近十多年來,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和進步,原有的手書對聯的書法形式遭遇到了殘酷的衝擊和考驗。

曾幾何時,面對著五光十色雜彩紛呈奢華炫目的印刷對聯,我和眾多的書法愛好者一樣,有著末日一樣的感覺,我曾經看著自己手書的一地紅聯,疑惑道:難道這手書的對聯會就這樣徹底的淘汰掉嗎?

但是我很不甘心的靜靜冷冷的一直看著,幾年下來,印刷對聯這個行業形式露出了許多的先天不足和弊端,比如內容單一,字體刻板,花裡胡哨,浮躁無趣,它現在已經是窮途末路,日漸捉襟見肘,黔驢技窮,更多的人從無知的跟風和盲從中醒過神來,折頭轉向對書法對聯的欣賞和推崇。

隨著書法春聯與時俱進的成長,我們看到書法春聯正在逐漸的演變成一種返璞歸真的新的時尚潮流。書法手寫春聯,一定會更加興盛起來的!

遠嫁秦皇島的女兒,今天在朋友圈發了一篇關於我過去陪我寫對聯的小文,讓我感動不已,她是這樣寫的:

《懷念陪父親寫對聯的日子》

特別 懷念以前陪父親寫春聯的日子,那些年,每到年關,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街坊四鄰都會來家裡找父親寫春聯,除了“福”字、身體健康、出門見喜、供奉天地和灶王爺等神龕的小對聯,村裡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十來個屋門,一家家地寫下來,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往往一到臘月二十就開始逐漸忙起來。這個時候,家家都忙,要洗涮,要打掃,要蒸煮,要置買,特能幹的媽媽總是一個人承攬下來,什麼也不讓父親幹,只管操心給大家寫好對聯就行。


父親是個熱心腸,又最愛寫字,要他寫對聯的人越多,他越高興。而我總是扮演著“鎮石”的角色,也就是那個給父親逮對聯和放對聯的人。


父親寫得快,寫起字來,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尤其他還嚴格要求我做到眼疾手快,逮和放的動作也要一氣呵成。


父親手上不閒,眼睛嘴巴也不閒著,看到一副好的對聯,常常會高興得念出聲來,還會時不時問我一句“好不好?”我年紀小,只會說“好”!說了好他就高興。我心裡卻又怨怪他老是問我做什麼。後來漸漸明白他聽的除了這聲好,還有知音的迴響……


我終於在父親日復一日的薰陶下,能跟他討論一些對聯的好處,認得了許多生僻的古字和寫法,也明白了古人的些許意趣,每天看著這一地復一地的活蹦亂跳紅紅火火的字花兒,於是愈加喜歡這份工作,甚至期盼每年春節快快來臨,雖然辛勞些,但心情是非常愉悅的。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三十之年,忽焉已至。我長大了,終於也遠嫁了,帶給我書香快樂的父親,也日漸蒼老,縈繞在我心頭的總是他帶著笑意的臉和笑聲中的爽朗,在這個年關將至的午夜,久久不肯散去,我多想回去,再做回那個幫父親逮對聯的小孩兒。

悉心回味著女兒的文章,孤芳自賞著滿地新寫的紅聯,一朵朵墨花傾訴著我的心聲。我就是從寫對聯一步步愛上書法的,我與這紅紙黑字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割捨的情結,我曾經走遍多少村莊的角落,踩著正月閒靜的白雪,一戶戶尋覓著讓我心儀的墨跡和充滿吉祥的妙句,記憶裡留下多少美好和感動,怎麼能隨隨便便的就讓他隨風而逝呢?這字裡行間穿梭著不老的音符,讓我永久的迷戀和守望著她,如同我永不下堂的糟糠髮妻。






四為堂主人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和領導的重視,掀起了學習國學的熱潮,書法也越來越受歡迎。

1.畢竟手寫春聯跟千篇一律的打印體意義不同。每年我們這邊很多小區都有免費贈送春聯的活動,現場書寫。還有很多學過書法的小朋友也幫忙書寫。

2.現在的年味沒有以前濃了。以前都是盼著過年,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穿新衣服,放煙花。現在不用擔心那麼多了。唯一手寫春聯這個習俗還在繼續並且打算一直堅持。


墨香書法老師


說到春聯,那是我們中國人民每逢過年都要貼的,但應該有很多童鞋不知道為什麼過年要貼春聯,這裡面有什麼故事呢?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雖然現在印刷春聯很方便,耐用。但我覺得只有手寫的春聯才能代表年味,才能體現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機器人寫字永遠取代不了中國書法,因為筆墨是抒發我們內心情感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全國各地一到過年,手寫春聯的場景依然很多!

對於我來說,我每年都會自己親手寫春聯送給親朋好友,這裡面飽含我對親友的祝福情感在裡面,所以這份禮物特別有意義,以下是我寫的一些春聯,和大家分享!也祝大家狗年大吉,萬事如意,闔家歡樂!


學習書法,你會學會堅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堅持不懈的日積月累。

歡迎關注頭條號“聰聰墨香屋”,和聰聰老師一起趣玩書法,通過寫字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