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個怎樣性質的國家?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啊哈


伊朗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西亞,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與土庫曼斯坦接壤,西北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裡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位,人口約為81162788,位居世界第十八位,GDP總量4395.14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二十七位,人均GDP約為5415美元,居於全球第九十三位。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波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6%,阿塞拜疆人佔25%,庫爾德人佔5%,此外還有阿拉伯人、巴赫蒂亞里人、盧爾人、俾路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伊朗的官方語言為波斯語,居民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儘管伊朗是位於中東的一個伊斯蘭國家,不過卻並不屬於中東的主體民族阿拉伯人,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伊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還存在著諸多糾葛。

早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在今天的伊朗境內就形成了埃蘭古國。大約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今天伊朗人的主體,所以有一種說法是伊朗的國名就是雅利安的音譯。公元前553年位於今天伊朗境內的波斯部落的首領居魯士起兵反叛當時西亞地區的霸主米底王國,公元前550年米底王國被居魯士取而代之。由居魯士開創的波斯帝國全盛時期的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因此在歷史上伊朗也曾長期以波斯作為自己的國名,伊朗民族也因此被稱為波斯民族。嚴格意義上伊朗民族只能說是大體上等同於波斯民族,而不是完全等同於波斯民族:由居魯士建立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公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建立的帝國被部將瓜分,伊朗稱為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塞琉古的領地。公元前64年塞琉古王國在東面的帕提亞人和西面的羅馬人夾擊下滅亡,伊朗成為安息帕提亞帝國的領土。帕提亞人並非波斯帝國的後裔,而是來自中亞草原的遊牧民族,由於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也融入了伊朗人之中,所以嚴格意義上伊朗民族和波斯民族也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公元224年安息帕提亞帝國統治下的波斯人發動起義推翻了安息帕提亞帝國,建立薩珊波斯王朝。薩珊波斯王朝一度統治過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等地,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公元620年前後薩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積達到約56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達1970萬。正因為波斯人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的巨大影響力遠不是帕提亞人所能比擬的,所以伊朗人自稱波斯後裔,而帕提亞人被視為是已完全融入了伊朗民族。651年薩珊波斯王朝滅亡於阿拉伯帝國。公元874年薩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國得以再次重建,此後的薩非王朝、愷加王朝等均沿用波斯國號,直到1935年巴列維王朝的開國之君禮薩·汗才將國名由波斯正式改為伊朗。伊朗不僅不是阿拉伯國家,而且和阿拉伯國家存在民族教派和現實利益上的許多糾葛:伊朗雖然在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皈依了從阿拉伯地區傳來的伊斯蘭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而阿拉伯國家絕大部分信仰遜尼派。作為伊朗主體民族的波斯人是源於中亞的雅利安人後裔,使用屬於印歐語系的波斯語;而生活在胡齊斯坦省以及阿拉伯國家的阿拉伯人則是起源於北非、西亞一帶的閃米特人後裔,使用閃含語系的阿拉伯語。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亞之戰中被阿拉伯人打敗看成是永遠的恥辱,在他們看來:當波斯人和希臘、羅馬、古印度、古中國等古典文明並立時阿拉伯人還是沙漠中的遊牧民,事實上阿拉伯帝國在征服波斯後雖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蘭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我們今天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其實就是從印度經由波斯傳入的阿拉伯。

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試圖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被引入伊朗,與此同時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同伊朗傳統的伊斯蘭教義發生了摩擦。由於禮薩·巴列維激進的土改措施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業和城市發展建設卻不足以滿足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們的生活需要,一時間伊朗失業人口激增。伊朗底層人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和宗教人士對西方模式的質疑日漸合流形成強大的主張恢復伊斯蘭傳統的民意基礎。1979年對巴列維王朝極端不滿的伊朗民眾發動了伊斯蘭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伊朗54年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一個事實上政教合一的國家,甚至教權的力量還大於政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比較令人匪夷所思的——儘管無論是中世紀的歐洲或是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時代的中東政教合一是普遍的統治模式,然而時至今日世界各國大多都已發展成為世俗國家,而伊朗的最高宗教領袖的實權依舊大於民選總統。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儘管信奉伊斯蘭教,但在國家政體層面卻和如今的土耳其等國一樣是一個高度世俗化的國家,那麼為什麼在1979年之後伊朗會向一個宗教國家轉型呢?

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本身就是以宗教教義為號召發動的一場革命,革命勝利後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自然要維護宗教界的利益。不過這並不是伊朗向宗教國家轉型的全部原因。由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作為美國盟友的巴列維王朝,美伊關係開始日漸惡化。儘管伊朗和其他中東國家一樣信奉伊斯蘭教,但伊朗所信奉的什葉派作為伊斯蘭中的少數派一直和周邊信奉遜尼派的阿拉伯鄰國存在著領土和教義上的紛爭。在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伊朗依靠美國這個世界霸主的調停可以從容應對阿拉伯國家的挑戰,隨著美伊關係的惡化伊朗不得不面對美國及其支持的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的挑戰。伊朗面對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以及作為伊斯蘭多數派的阿拉伯遜尼派的挑戰必須最大限度調動國內資源以發展壯大自己。如果伊朗動用世俗權力去強制性刮地皮、拉壯丁,顯然會激起民眾的普遍反對。與此同時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大格局下與美國交惡的伊朗只能選擇倒向蘇聯,這時蘇聯的模式對伊朗構成了強大的吸引——蘇聯通過共產主義信仰將國民團結在一面旗幟下同資本主義陣營抗衡的經驗很快被伊朗所借鑑。然而伊朗的國情畢竟不同於蘇聯:伊朗民族對共產主義這一無神論信仰並不熱衷,而傳統的伊斯蘭宗教信仰在伊朗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於是伊朗開始嘗試將國家政體打造為基於伊斯蘭信仰的政教合一政權,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去鼓動人民同西方以及遜尼派勢力對抗。在這樣的局勢下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伊朗國家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1979年12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頒佈了革命後伊朗的第一部憲法,憲法規定:伊朗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然而鑑於伊朗歷史上已長期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並且在世界範圍內政教分離也是大勢所趨,伊朗在維持神權統治的同時依然保留了民選政府,政府實行實行總統內閣制,伊朗總統由伊朗伊斯蘭議會選舉產生。要解釋清楚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和伊朗總統之間的關係不妨將伊朗比作一家公司:最高宗教領袖相當於集團董事長,是公司的最高領導人,但一般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經營運作;總統由民選產生,根據伊朗憲法賦予的權限實際處理伊朗政府的日常事務,相當於公司首席執行官。也就是說最高宗教領袖確立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不動搖,但不具體處理政治經濟事務;總統則是具體經辦政府事務,但必須服從於最高宗教領袖確立的國家發展大方向。迄今為止伊朗一共誕生過兩位最高領袖:一位就是領導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的霍梅尼,1989年6月3日霍梅尼逝世,由時任伊朗總統的哈梅內伊繼任領袖。伊朗最高領袖只能從什葉派教法學家中產生,也就是說必須是專職宗教學者,而不是像伊朗總統只要是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有伊朗國籍的成年公民即可參與競選。問題是伊朗的伊斯蘭教什葉派專職宗教學者並不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群體,那麼如何從他們中產生最高宗教領袖呢?霍梅尼作為伊斯蘭革命運動後首任最高宗教領袖由於其在革命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力和號召力,因此他的上臺是毫無爭議的,那麼此後伊朗的最高宗教領袖又依據什麼產生呢?

根據伊朗憲法的相關規定:最高宗教領袖不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選民先選舉和伊朗議會同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專家會議,由在任的最高宗教領袖任命的憲法監護委員會對候選人的資格進行審查後將過審的候選人名單提交專家會議,再由專家會議選舉產生新任最高宗教領袖。就任後的最高宗教領袖可以終生任職,不過理論上可以由專家會議進行彈劾。伊朗最高宗教領袖擁有包括制定國家大政方針並監督其執行,擔任武裝部隊統帥,宣佈戰爭、和平和總動員令,下達全民公決令,可任命或罷免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廣播電視局局長和司法總監等官員的廣泛權力。民選總統必須由最高宗教領袖批准方可生效,最高宗教領袖可以根據議會或最高法院的裁決罷免總統,總統如要辭職也需向最高宗教領袖遞交辭呈。相比之下伊朗總統並不需要有宗教背景,只要是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有伊朗國籍的成年公民都可以參與總統競選。根據伊朗憲法規定: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凡年滿十六週歲的伊朗公民皆有選舉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巴列維王朝是伊朗進行伊斯蘭革命之前的政權,那個時候的伊朗開放、自由,是一個與世俗國家別無二致的國度。伊斯蘭革命之後,君主專制被推翻,伊朗變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伊朗位於中亞與中東的連接地帶,北達裡海,南抵波斯灣,是海灣地區屈指可數的大國。在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一直是君主制國家,在西方列強全球肆虐的年代,伊朗的遭遇與我們沒有多大區別。

國內的封建統治加上國外的殖民掠奪,致使伊朗民眾終年為了求得溫飽而掙扎。1921年,波斯哥薩克旅的一名軍官發動政變,就此終結了卡扎爾王朝在伊朗的統治,而這個人就是後來巴列維王朝的開創者禮薩·汗。

禮薩·汗一心想成為伊朗的凱末爾,畢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把伊斯蘭化的伊朗打造成像土耳其一樣的世俗國家。1925年在禮薩·汗被任命為新一任國王之後,伊朗開始了近代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革。國王首先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視為同過去的舊傳統徹底決裂,隨後大力發展國家經濟,推動工業、教育、醫療和司法的全面西化。

然而世俗化改革直接觸動的就是教士的利益,作為伊朗社會的精英階層教士們對王室的改革深惡痛絕。

二戰爆發之後,伊朗騎牆觀望,力爭不捲入大國的紛爭當中,但這種曖昧的態度卻惹來英國和蘇聯的聯合入侵。在英蘇的武力威脅之下,禮薩·汗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王位。巴列維持續進行現代化改革,同他偉大的父親一樣,新國王同樣醉心於西方的文化和模式。

伊朗的開化態度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小巴列維在六十年代開始了一場旨在全面剷除宗教勢力對社會干預的“白色革命”。大量的現代學校被建立起來,大批留學生被派往歐洲,婦女出門不再佩戴面紗,時髦的女性甚至穿上了短裙。

然而伊朗的起點實在太低了,千百年來居高不下的文盲率和底層民眾的貧窮愚昧讓王室的努力收效甚微,甚至整個社會只能聽到教士們反對的聲音。在這個什葉派穆斯林佔主體的國家裡,宗教的力量遠比改革者預計的要強大的多。相比小巴列維的單純和一廂情願,教士們顯然更懂得如何引導和鼓動廣大群眾。最終在“白色革命”尚未結束之際,“伊斯蘭革命”如暴風一般席捲而來。

在局勢全面失控的情況下,國王被宣佈出國“無限期休假”,而流亡海外十五年之久的霍梅尼則被當做英雄一樣迎接回德黑蘭。這個伊朗最大的教士先前因為反對改革而被流放,如今則成為全國最大的阿卡圖拉,亦即最高領袖。

伊朗從一個世俗化國家又一次變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面紗取代了迷你裙,婦女會因為著裝問題被警察訓誡或逮捕,法律的地位永遠比不上一部《古蘭經》。


地圖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分為歐洲戰場、亞洲戰場、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而其中的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雙方都在極力爭奪一個國家的支持,那就是伊朗。

        在1921年2月21日時,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了首都德黑蘭。之後,正式加冕登基取得王位,取代了卡扎爾王朝的統治,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到了1935年時,將國名由波斯改為了伊朗。迫於國內外的壓力,禮薩·汗在1941年宣佈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當時的國際局勢風起雲湧,波譎雲詭,戰爭的威脅已經擴散到了伊朗的周邊。伊朗希望自己在複雜的國際形式下求得生存,秉持一種“中立”的原則,儘量是不管對錯,誰都不得罪!

    在歷史上,英國和俄國,沒少欺負伊朗,賺取了伊朗的很多利益。二戰之前,英國人已經攫取了許多的特權,尤其是在石油領域,伊朗人越來覺討厭英國,可又苦於自己不是人家的對手,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英國佬從自己國家“偷竊石油”。

      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外形,和伊朗人有些類似。為了拉攏伊朗,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也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民族是兄弟。所以,伊朗開始逐漸對德國有了一種細微的親切感。

       伊朗位於土耳其的東面,蘇聯的南面,波斯灣的北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能夠控制伊朗,先不說對於亞洲戰場和非洲戰場的重要性,單就一點已經讓希特勒十分著迷。那就是,威脅到了蘇聯的後方,相當於在蘇聯背後藏了一把尖刀。

          當然了,任何時候提到伊朗,都離不開石油。因為,伊朗的石油儲量實在太大了,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敞開肚子喝的,根本不擔心斷頓。

      在1941年時,伊朗的主要對外貿易中,光德國就佔去了一半的比重。德國不僅公開拉攏伊朗,而且暗中也安插大量“僑民”進入伊朗,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和間諜。這些人在各個領域對伊朗施加影響力,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的戰車上。

        伊朗由“中立”開始向德國傾斜,嚇壞了英國人和蘇聯人。英國還好,最多就是失去了伊朗的石油,這從其他地方還可以找到替代。可蘇聯就麻煩大了,前面有希特勒的正面進攻,作為自己後院的伊朗再出了問題,蘇聯人可就難以兼顧了。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正式進攻蘇聯後,蘇聯人就開始擔心伊朗對自己後背的重大威脅。當時,美國援助蘇聯的各種物資,基本上都是經由伊朗,通過裡海而運抵蘇聯的,這已經成為了蘇聯的“生命線”。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人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和戰爭壓力,將會無限增大。

        蘇聯和英國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對伊朗下手。蘇聯甚至想要對伊朗直接動武,可又不敢保證能夠“一擊而成”,所以遲遲沒有下定決心,只是希望通過“恐嚇”能夠達到目的。

          可惜!蘇聯和英國想錯了,伊朗壓根不予理睬他們的最後通牒。1941年8月25日,5千多蘇軍和1萬英軍,同時從北南兩個方向發起進攻,違反國際準則,悍然發起了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伊朗的侵略。

      英國和蘇聯,都是當時的軍事強國,很快便攻入到了德黑蘭,實際上控制了伊朗。這樣,對盟軍與德國和日本的作戰,都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至少在運輸線上如此,給協約國以巨大的打擊。

       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與英國和蘇聯,正式簽訂了條約。英、蘇兩國公開承諾,絕不破壞伊朗的領土完整,而伊朗則同意開放領土、領海和領空,讓盟軍進駐。盟軍非常重視伊朗在二戰中的作用,稱伊朗的這條運輸線為勝利之橋。

       二戰期間,共有790萬噸的各類戰爭物資進入伊朗,約500萬噸送到了蘇聯。蘇聯至少有60個師,拿到了盟國提供的援蘇物資,強有力地保障了東線對德作戰的勝利。

        二戰結束後,英國人和後來的美國人,開始全面撤軍。而蘇聯人卻顯得不那麼厚道,賴著不想走,甚至企圖割佔伊朗北部的一部分領土並歸入蘇聯。在英、美兩國的壓力下,蘇聯才被迫撤出伊朗全境。

      儘管之前加入同盟國作戰,伊朗是被迫的。但無論如何,伊朗對於二戰的貢獻,不應被歷史忘記。






文史不假


為了回答你的問題,專門在網上查詢的東西。

1979年4月1日,巴列維王朝關門大吉,伊朗經過全民公投以98.2%的支持率通過新的伊斯蘭共和憲法,廢除君主制,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年底,霍梅尼正式成為伊朗的最高領袖。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新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制度建立起來了。

按照新的伊斯蘭共和國憲法,伊朗的最高領袖為伊斯蘭大阿亞圖拉,在當時也就是霍梅尼,現在則是哈梅內伊。這個最高領袖對於伊朗五大政權機構——總統與政府、議會、司法總監、國家利益委員會、憲法監護委員會——具有人事權力和政策建議權與否決權。也就是說,雖然總統和議會由全民選舉產生,但是要經過大阿亞圖拉的任命。

儘管近年的選舉中也存在許多爭議,但是伊朗的選舉制度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民意。而且雖然宗教領袖具有對政權機構的監督否決權,但是最高領袖本身也是由人民間接選舉產生的。憲法規定最高領袖由一個80多名伊斯蘭教法學家組成的選舉領袖委員會協商指定,而這個選舉委員會則由全民選舉產生。
最高領袖——伊朗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政教合一的象徵。最高領袖是武裝部隊總司令,有宣戰和停戰的權力;可任免憲法監護委員會(憲監會)宗教成員、司法總監、音像組織主席、武裝部隊參謀長、革命衛隊司令以及武裝部隊和安全部隊的司令;協調國家三權機構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在總統有瀆職行為或議會認為總統政治上無能的條件下罷免總統等。
總統——繼領袖之後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負責實施憲法、協調三權關係並領導除直接由領袖負責的那部分事務之外的行政事務”。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兩屆。
專家委員會——選舉最高領袖的最高權力機構。專家委員會共有成員86人,只有什葉派教士才能成為成員。專家委員會可在領袖不稱職或失去領袖的必要條件時廢黜領袖。值得注意的是,專家委員會中有為數不少的阿亞圖拉。“阿亞圖拉”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高級職銜,獲得阿亞圖拉稱號的教士的權力非常大,在很多方面,阿亞圖拉對伊朗民眾的影響力比總統要大。
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實際上凌駕於行政和立法的權力之上。伊斯蘭議會是伊朗最高立法機構,為了保證議會決議不違背伊斯蘭教義和憲法原則,憲法規定成立了憲監會,議會通過的任何議案必須得到憲監會的批准後才能成為法律。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是為了裁決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的分歧而設立的,但一切仲裁結果須交最高領袖批准。目前,該委員會實際上已經凌駕於行政和立法的權力之上。
由此可見,伊朗的政治體系分為兩大系統:宗教領袖系統和政府系統。宗教領袖系統是監護系統,由宗教統治集團內部指派產生,擁有絕對的權力 ,凌駕於政府系統之上。
所以,儘管政教合一的體制很奇葩,但在這個體制下,伊朗經歷了30多年的制裁,非但沒有倒下,還逐漸發展起了相對獨立、門類比較齊全的國防和工業體系,有成為中東霸主的苗頭,近年來在中東影響越來越大,可見,這套體系是符合伊朗國情的。
民主也好,獨裁也罷,只要國家安穩,老百姓能過上富足的日子就是最好的體制。薩達姆的伊拉克、卡扎菲的利比亞被稱為獨裁政府,但是人家生活富足,再看現在的伊拉克和利比亞,被民主改造了,但是常年戰火連天,社會動盪,老百姓都變成了難民,這樣的民主有何用?

事後諸葛





清風拂栁



這個問題,讓俺想起了俺在伊朗體驗的一個滑雪場,託查爾滑雪場。滑雪場位於裡海南部的厄爾布爾士山脈,是伊朗眾多的滑雪場當中,離德黑蘭市區最近的一個。大概也就是不到六十公里的樣子,但是因為都是山路 ,所以驅車前往至少也是兩個小時,也許是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這裡的生意一直不錯。

即使是來之前,俺的導遊就給俺打了預防針,說託查爾滑雪場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纜車索道,但是俺也沒有想到,這裡的索道居然可以這麼長,有說是7500米 。別看這裡的雪道不是很難,但是雪場的配套設施卻很完善。特意打聽了一下,這個雪場是1974年就開始修建的,用了四年的時間。到了1978年 ,雪場、餐廳和酒店才全面對公眾開放。記得當時,俺的導遊特意說明,在伊朗,滑雪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公眾開放的,到這裡消費消遣的,可不是普通的伊朗人。因為,高消費的價格是個門檻:酒店需要150到300美金一晚,索道大概需要十幾美金,滑雪需要十幾美金。


在伊朗的滑雪場,俺卻用美元標出消費的參考價格。 這件事如果不瞭解這裡的歷史,估計也沒有人可以看出破綻。但是,如果生於七十年代以前的,估計不會忘記一個伊朗人的名字,他叫霍梅尼。也不會忘記,德黑蘭1979年的伊朗革命,要想說清楚這場革命的前因後果,那估計要說上幾天幾夜的,說籠統了呢,又怕說不清楚。為什麼到現在,伊朗跟美國還是劍拔弩張,沒接沒完的?簡而言之,就是伊朗革命之前,有個沙阿政權,是個世襲的君主政體,因為受到西方的支持,所以就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世俗化改革。比如以西方法律取代伊斯蘭教法,禁止人們穿著傳統的穆斯林服飾,反對性別隔離的習俗。而且,還禁止婦女穿戴面紗,俺的導遊告訴俺說,那個時候,對於違反禁令的婦女,警察會強行摘掉面紗,撕開罩袍 。


實際上,雖說這裡滑雪的價格肯定是低於歐美的,但是正如導遊所說,這裡絕對不是普通伊朗人能來消費的起的。而且,這裡也不會是恪守教規的穆斯林,願意來消費的地方 。當初,沙阿為什麼被推翻?難道就是因為推行了西方的開放,而和保守的清規戒律之間,產生了矛盾嗎?看到 俺這麼好奇的樣子,與俺同歲的導遊大哥告訴了俺他的看法,伊朗的老百姓們當時都認為,這父子倆是西方人扶植的傀儡,尤其是後者,因為他是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建立政權的。


阿澀


伊朗不是一個獨裁國家。

首先,它不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而是一個實行共和制的共和國。然而這個共和國又有點像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個“君主”又不是類似英國王室的那種世襲君主,而是宗教精神領袖。這個精神領袖是終身制的,從伊朗國教伊斯蘭教內部中被推舉出來的。一般來說,伊朗的宗教精神領袖並不過度干預政府事物,但在國家重大問題上的決定中具有否決權。我們不妨認為伊朗是一個將君主立憲及政教合一特色融到一起的共和國。

伊朗而且是民主制國家,基本上是實行兩黨制與普選制。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選民投票選出。但伊朗女性沒有選舉權。同時候選人必須得到護教議會及宗教領袖的認可。

伊朗的文化具有宗教上的保守性,這基本上是由其文明傳統所決定的。我們要注意,伊朗其實是一個具有古老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它在向現代性的轉變中是緩慢的,但也是決定性的。

它的政治架構是有機結合了伊朗宗教文化傳統與西方現代的共和制與民主制的政治體制。

從政治制度來看,伊朗跟獨裁國家是不沾邊的。

卡扎菲、薩達姆、金正恩的統治屬於獨裁統治,因為他們的權力是獨裁權力。

獨裁者有可能是君主也有可能不是君主,有可能是開明的也有可能是暴虐的。李光耀最初建立新加坡的方式就是獨裁式的,然後再轉變為威權式,最後再過渡到民主制。

中東的阿拉伯國家目前多數都是實行君主制,但也基本上不是君主獨裁。將這些國家稱為獨裁國家也是錯誤的。

二戰後,南美洲曾經出現過不少軍事獨裁國家,但也基本上都被推翻了。全世界目前存在獨裁統治的,目前主要是集中在非洲部分地區,其他地區其實都已經基本上不存在獨裁統治了。


建章看世界


當今的世界集體世襲分為黨權世襲和神權世襲。黨權世襲的典型代表就是朝鮮。而神權世襲典型代表就是伊朗。

1979年以霍梅尼為首的什葉派推翻了君主制的伊朗,建立了伊朗共伊斯蘭共和國。沒過多久,這個共和國就露出真面目了。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世襲制,卻建立了神權世襲制。神權世襲有幾個特點:

1.集體世襲,以霍梅尼為首的什葉派宗教領袖在伊朗建立起一種獨特的以集體世襲神權至上的現代專制權利架構。伊朗憲法規定政權合一,神權高於一切。最高領袖是一言九鼎的一把手即是宗教領袖又是政治權威,權力在行政.司法.立法之上。最高領袖就是最高領導,內政外交最後決策人,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集大權於一身。總統.議會,司法,憲監會所有機構都受領袖領導。選舉領袖的是“專家會議”,而組成專家會議的86個人是宗教法學家,這種體制就是領袖之宗教內部存在,權力永遠控制在宗教的手裡。

2.強制信仰。國民必須忠於黨或者忠於宗教,就算%99.9的國民不信仰伊斯蘭教了,宗教神權還是繼續世襲。如果伊朗國民不再信仰伊斯蘭教了,也不能表現出來,只能自己關起門來才可以。如果一個女人不戴頭巾面罩在大街上行走那這個女人就要受到處罰了。如果穿著比基尼在海灘曬太陽,那她的死期到了。

伊斯蘭教的神權體系在伊朗得到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凌駕於政府之上擁有絕對權力,是實質統治國家的一切。而總統只是擁有行政權力,在外交事物,上電視,報紙是總統的事。其實總統在伊朗伊朗就是個新聞發言人,任何事情事無鉅細都要聽從專家會議和最高領袖。

3.伊斯蘭革命衛對建立是為了預防伊朗正規軍叛變而成立的。

伊朗的總統確實是通過國民民主選舉選出來的,可是伊朗是如此一個體制,伊朗還有民主嗎?


故事老男孩


伊朗是被突厥化的伊斯蘭什葉派波斯人國家,與中亞和阿塞拜疆土爾其新疆維吾爾和阿富汗的一部分語言相通。伊朗進行了國家公有制革命大體成功,當到清算到商人時兩伊戰爭,商人組建了共和國衛隊立下汗馬功勞,革命衛隊現在由宗教領袖掌控。伊朗革命沒有釆用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用的歐洲的國家民族主義思想,釆用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伊朗革命成功之處是用政教合一的教統一各民族的思想,沒有出現其他國家的由於民族主義勢力過於強勢導致的國家分裂。伊朗由於革命不徹底國內存在嚴重的貧富分化思想分化,富人階層大多家庭成員有留學西方國家的經歷親西方世俗思想佔上風。伊朗有遠大政治抱負和理想,目標是先革命解放全中東,再統一伊斯蘭世界成世界最強帝國。


用戶57231325781


伊朗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早期也稱古波斯帝國,其國文字被稱波斯文。進入近代的愷加王朝(1779一一1921年),伊朗受到列強入侵,俄國佔領其格魯吉亞,英國弄得阿富汗斯坦獨立,但近代伊朗與近代大清國一樣屬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正因為多國入侵,意味著有多國政治勢力並存,這種國家難以形成獨裁統治,一旦有獨裁勢力抬頭,就會發生內戰。


1925年之後的伊朗被稱為巴列維王朝,1935年才改名為伊朗。因為伊朗富產石油,因此是歐美列強染指最多之地,國內一直動盪。但伊朗算是宗教立國,政府總統還得受制於宗教的精神領袖,所以說伊朗不算是獨裁國家。



大家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