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个怎样性质的国家?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啊哈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西亚,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国土面积约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位,人口约为81162788,位居世界第十八位,GDP总量4395.1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十七位,人均GDP约为5415美元,居于全球第九十三位。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波斯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此外还有阿拉伯人、巴赫蒂亚里人、卢尔人、俾路支人及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伊朗的官方语言为波斯语,居民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尽管伊朗是位于中东的一个伊斯兰国家,不过却并不属于中东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诸多纠葛。

早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在今天的伊朗境内就形成了埃兰古国。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亚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今天伊朗人的主体,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伊朗的国名就是雅利安的音译。公元前553年位于今天伊朗境内的波斯部落的首领居鲁士起兵反叛当时西亚地区的霸主米底王国,公元前550年米底王国被居鲁士取而代之。由居鲁士开创的波斯帝国全盛时期的疆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因此在历史上伊朗也曾长期以波斯作为自己的国名,伊朗民族也因此被称为波斯民族。严格意义上伊朗民族只能说是大体上等同于波斯民族,而不是完全等同于波斯民族:由居鲁士建立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公元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所建立的帝国被部将瓜分,伊朗称为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的领地。公元前64年塞琉古王国在东面的帕提亚人和西面的罗马人夹击下灭亡,伊朗成为安息帕提亚帝国的领土。帕提亚人并非波斯帝国的后裔,而是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由于帕提亚人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融入了伊朗人之中,所以严格意义上伊朗民族和波斯民族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公元224年安息帕提亚帝国统治下的波斯人发动起义推翻了安息帕提亚帝国,建立萨珊波斯王朝。萨珊波斯王朝一度统治过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等地,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公元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达1970万。正因为波斯人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巨大影响力远不是帕提亚人所能比拟的,所以伊朗人自称波斯后裔,而帕提亚人被视为是已完全融入了伊朗民族。651年萨珊波斯王朝灭亡于阿拉伯帝国。公元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得以再次重建,此后的萨非王朝、恺加王朝等均沿用波斯国号,直到1935年巴列维王朝的开国之君礼萨·汗才将国名由波斯正式改为伊朗。伊朗不仅不是阿拉伯国家,而且和阿拉伯国家存在民族教派和现实利益上的许多纠葛:伊朗虽然在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从阿拉伯地区传来的伊斯兰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而阿拉伯国家绝大部分信仰逊尼派。作为伊朗主体民族的波斯人是源于中亚的雅利安人后裔,使用属于印欧语系的波斯语;而生活在胡齐斯坦省以及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则是起源于北非、西亚一带的闪米特人后裔,使用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亚之战中被阿拉伯人打败看成是永远的耻辱,在他们看来:当波斯人和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古典文明并立时阿拉伯人还是沙漠中的游牧民,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在征服波斯后虽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兰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我们今天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从印度经由波斯传入的阿拉伯。

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试图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被引入伊朗,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同伊朗传统的伊斯兰教义发生了摩擦。由于礼萨·巴列维激进的土改措施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却不足以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们的生活需要,一时间伊朗失业人口激增。伊朗底层人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宗教人士对西方模式的质疑日渐合流形成强大的主张恢复伊斯兰传统的民意基础。1979年对巴列维王朝极端不满的伊朗民众发动了伊斯兰革命运动,推翻了统治伊朗54年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建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事实上政教合一的国家,甚至教权的力量还大于政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比较令人匪夷所思的——尽管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或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中东政教合一是普遍的统治模式,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大多都已发展成为世俗国家,而伊朗的最高宗教领袖的实权依旧大于民选总统。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尽管信奉伊斯兰教,但在国家政体层面却和如今的土耳其等国一样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国家,那么为什么在1979年之后伊朗会向一个宗教国家转型呢?

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本身就是以宗教教义为号召发动的一场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自然要维护宗教界的利益。不过这并不是伊朗向宗教国家转型的全部原因。由于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作为美国盟友的巴列维王朝,美伊关系开始日渐恶化。尽管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信奉伊斯兰教,但伊朗所信奉的什叶派作为伊斯兰中的少数派一直和周边信奉逊尼派的阿拉伯邻国存在着领土和教义上的纷争。在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朗依靠美国这个世界霸主的调停可以从容应对阿拉伯国家的挑战,随着美伊关系的恶化伊朗不得不面对美国及其支持的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挑战。伊朗面对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以及作为伊斯兰多数派的阿拉伯逊尼派的挑战必须最大限度调动国内资源以发展壮大自己。如果伊朗动用世俗权力去强制性刮地皮、拉壮丁,显然会激起民众的普遍反对。与此同时在美苏冷战的国际大格局下与美国交恶的伊朗只能选择倒向苏联,这时苏联的模式对伊朗构成了强大的吸引——苏联通过共产主义信仰将国民团结在一面旗帜下同资本主义阵营抗衡的经验很快被伊朗所借鉴。然而伊朗的国情毕竟不同于苏联:伊朗民族对共产主义这一无神论信仰并不热衷,而传统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在伊朗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于是伊朗开始尝试将国家政体打造为基于伊斯兰信仰的政教合一政权,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去鼓动人民同西方以及逊尼派势力对抗。在这样的局势下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伊朗国家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1979年12月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颁布了革命后伊朗的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然而鉴于伊朗历史上已长期实行政教分离制度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政教分离也是大势所趋,伊朗在维持神权统治的同时依然保留了民选政府,政府实行实行总统内阁制,伊朗总统由伊朗伊斯兰议会选举产生。要解释清楚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和伊朗总统之间的关系不妨将伊朗比作一家公司:最高宗教领袖相当于集团董事长,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人,但一般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总统由民选产生,根据伊朗宪法赋予的权限实际处理伊朗政府的日常事务,相当于公司首席执行官。也就是说最高宗教领袖确立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不动摇,但不具体处理政治经济事务;总统则是具体经办政府事务,但必须服从于最高宗教领袖确立的国家发展大方向。迄今为止伊朗一共诞生过两位最高领袖:一位就是领导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的霍梅尼,1989年6月3日霍梅尼逝世,由时任伊朗总统的哈梅内伊继任领袖。伊朗最高领袖只能从什叶派教法学家中产生,也就是说必须是专职宗教学者,而不是像伊朗总统只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有伊朗国籍的成年公民即可参与竞选。问题是伊朗的伊斯兰教什叶派专职宗教学者并不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群体,那么如何从他们中产生最高宗教领袖呢?霍梅尼作为伊斯兰革命运动后首任最高宗教领袖由于其在革命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他的上台是毫无争议的,那么此后伊朗的最高宗教领袖又依据什么产生呢?

根据伊朗宪法的相关规定:最高宗教领袖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选民先选举和伊朗议会同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专家会议,由在任的最高宗教领袖任命的宪法监护委员会对候选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后将过审的候选人名单提交专家会议,再由专家会议选举产生新任最高宗教领袖。就任后的最高宗教领袖可以终生任职,不过理论上可以由专家会议进行弹劾。伊朗最高宗教领袖拥有包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并监督其执行,担任武装部队统帅,宣布战争、和平和总动员令,下达全民公决令,可任命或罢免总参谋长、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广播电视局局长和司法总监等官员的广泛权力。民选总统必须由最高宗教领袖批准方可生效,最高宗教领袖可以根据议会或最高法院的裁决罢免总统,总统如要辞职也需向最高宗教领袖递交辞呈。相比之下伊朗总统并不需要有宗教背景,只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有伊朗国籍的成年公民都可以参与总统竞选。根据伊朗宪法规定:总统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伊朗公民皆有选举权。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巴列维王朝是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之前的政权,那个时候的伊朗开放、自由,是一个与世俗国家别无二致的国度。伊斯兰革命之后,君主专制被推翻,伊朗变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伊朗位于中亚与中东的连接地带,北达里海,南抵波斯湾,是海湾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国。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一直是君主制国家,在西方列强全球肆虐的年代,伊朗的遭遇与我们没有多大区别。

国内的封建统治加上国外的殖民掠夺,致使伊朗民众终年为了求得温饱而挣扎。1921年,波斯哥萨克旅的一名军官发动政变,就此终结了卡扎尔王朝在伊朗的统治,而这个人就是后来巴列维王朝的开创者礼萨·汗。

礼萨·汗一心想成为伊朗的凯末尔,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伊斯兰化的伊朗打造成像土耳其一样的世俗国家。1925年在礼萨·汗被任命为新一任国王之后,伊朗开始了近代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国王首先将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视为同过去的旧传统彻底决裂,随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推动工业、教育、医疗和司法的全面西化。

然而世俗化改革直接触动的就是教士的利益,作为伊朗社会的精英阶层教士们对王室的改革深恶痛绝。

二战爆发之后,伊朗骑墙观望,力争不卷入大国的纷争当中,但这种暧昧的态度却惹来英国和苏联的联合入侵。在英苏的武力威胁之下,礼萨·汗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巴列维持续进行现代化改革,同他伟大的父亲一样,新国王同样醉心于西方的文化和模式。

伊朗的开化态度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小巴列维在六十年代开始了一场旨在全面铲除宗教势力对社会干预的“白色革命”。大量的现代学校被建立起来,大批留学生被派往欧洲,妇女出门不再佩戴面纱,时髦的女性甚至穿上了短裙。

然而伊朗的起点实在太低了,千百年来居高不下的文盲率和底层民众的贫穷愚昧让王室的努力收效甚微,甚至整个社会只能听到教士们反对的声音。在这个什叶派穆斯林占主体的国家里,宗教的力量远比改革者预计的要强大的多。相比小巴列维的单纯和一厢情愿,教士们显然更懂得如何引导和鼓动广大群众。最终在“白色革命”尚未结束之际,“伊斯兰革命”如暴风一般席卷而来。

在局势全面失控的情况下,国王被宣布出国“无限期休假”,而流亡海外十五年之久的霍梅尼则被当做英雄一样迎接回德黑兰。这个伊朗最大的教士先前因为反对改革而被流放,如今则成为全国最大的阿卡图拉,亦即最高领袖。

伊朗从一个世俗化国家又一次变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面纱取代了迷你裙,妇女会因为着装问题被警察训诫或逮捕,法律的地位永远比不上一部《古兰经》。


地图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分为欧洲战场、亚洲战场、非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而其中的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双方都在极力争夺一个国家的支持,那就是伊朗。

        在1921年2月21日时,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了首都德黑兰。之后,正式加冕登基取得王位,取代了卡扎尔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到了1935年时,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了伊朗。迫于国内外的压力,礼萨·汗在1941年宣布逊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

       当时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波谲云诡,战争的威胁已经扩散到了伊朗的周边。伊朗希望自己在复杂的国际形式下求得生存,秉持一种“中立”的原则,尽量是不管对错,谁都不得罪!

    在历史上,英国和俄国,没少欺负伊朗,赚取了伊朗的很多利益。二战之前,英国人已经攫取了许多的特权,尤其是在石油领域,伊朗人越来觉讨厌英国,可又苦于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英国佬从自己国家“偷窃石油”。

      更何况,德国人的性格和外形,和伊朗人有些类似。为了拉拢伊朗,希特勒就宣称伊朗人也属于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民族是兄弟。所以,伊朗开始逐渐对德国有了一种细微的亲切感。

       伊朗位于土耳其的东面,苏联的南面,波斯湾的北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控制伊朗,先不说对于亚洲战场和非洲战场的重要性,单就一点已经让希特勒十分着迷。那就是,威胁到了苏联的后方,相当于在苏联背后藏了一把尖刀。

          当然了,任何时候提到伊朗,都离不开石油。因为,伊朗的石油储量实在太大了,足够德国的战争机器敞开肚子喝的,根本不担心断顿。

      在1941年时,伊朗的主要对外贸易中,光德国就占去了一半的比重。德国不仅公开拉拢伊朗,而且暗中也安插大量“侨民”进入伊朗,实际上多是技术人员和间谍。这些人在各个领域对伊朗施加影响力,企图把伊朗绑在德国的战车上。

        伊朗由“中立”开始向德国倾斜,吓坏了英国人和苏联人。英国还好,最多就是失去了伊朗的石油,这从其他地方还可以找到替代。可苏联就麻烦大了,前面有希特勒的正面进攻,作为自己后院的伊朗再出了问题,苏联人可就难以兼顾了。

       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正式进攻苏联后,苏联人就开始担心伊朗对自己后背的重大威胁。当时,美国援助苏联的各种物资,基本上都是经由伊朗,通过里海而运抵苏联的,这已经成为了苏联的“生命线”。如果这条生命线被德国人割断,苏联的生存压力和战争压力,将会无限增大。

        苏联和英国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伊朗下手。苏联甚至想要对伊朗直接动武,可又不敢保证能够“一击而成”,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只是希望通过“恐吓”能够达到目的。

          可惜!苏联和英国想错了,伊朗压根不予理睬他们的最后通牒。1941年8月25日,5千多苏军和1万英军,同时从北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违反国际准则,悍然发起了对于一个主权国家伊朗的侵略。

      英国和苏联,都是当时的军事强国,很快便攻入到了德黑兰,实际上控制了伊朗。这样,对盟军与德国和日本的作战,都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在运输线上如此,给协约国以巨大的打击。

       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与英国和苏联,正式签订了条约。英、苏两国公开承诺,绝不破坏伊朗的领土完整,而伊朗则同意开放领土、领海和领空,让盟军进驻。盟军非常重视伊朗在二战中的作用,称伊朗的这条运输线为胜利之桥。

       二战期间,共有790万吨的各类战争物资进入伊朗,约500万吨送到了苏联。苏联至少有60个师,拿到了盟国提供的援苏物资,强有力地保障了东线对德作战的胜利。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和后来的美国人,开始全面撤军。而苏联人却显得不那么厚道,赖着不想走,甚至企图割占伊朗北部的一部分领土并归入苏联。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苏联才被迫撤出伊朗全境。

      尽管之前加入同盟国作战,伊朗是被迫的。但无论如何,伊朗对于二战的贡献,不应被历史忘记。






文史不假


为了回答你的问题,专门在网上查询的东西。

1979年4月1日,巴列维王朝关门大吉,伊朗经过全民公投以98.2%的支持率通过新的伊斯兰共和宪法,废除君主制,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年底,霍梅尼正式成为伊朗的最高领袖。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新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制度建立起来了。

按照新的伊斯兰共和国宪法,伊朗的最高领袖为伊斯兰大阿亚图拉,在当时也就是霍梅尼,现在则是哈梅内伊。这个最高领袖对于伊朗五大政权机构——总统与政府、议会、司法总监、国家利益委员会、宪法监护委员会——具有人事权力和政策建议权与否决权。也就是说,虽然总统和议会由全民选举产生,但是要经过大阿亚图拉的任命。

尽管近年的选举中也存在许多争议,但是伊朗的选举制度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民意。而且虽然宗教领袖具有对政权机构的监督否决权,但是最高领袖本身也是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的。宪法规定最高领袖由一个80多名伊斯兰教法学家组成的选举领袖委员会协商指定,而这个选举委员会则由全民选举产生。
最高领袖——伊朗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政教合一的象征。最高领袖是武装部队总司令,有宣战和停战的权力;可任免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宗教成员、司法总监、音像组织主席、武装部队参谋长、革命卫队司令以及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队的司令;协调国家三权机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在总统有渎职行为或议会认为总统政治上无能的条件下罢免总统等。
总统——继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负责实施宪法、协调三权关系并领导除直接由领袖负责的那部分事务之外的行政事务”。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专家委员会——选举最高领袖的最高权力机构。专家委员会共有成员86人,只有什叶派教士才能成为成员。专家委员会可在领袖不称职或失去领袖的必要条件时废黜领袖。值得注意的是,专家委员会中有为数不少的阿亚图拉。“阿亚图拉”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高级职衔,获得阿亚图拉称号的教士的权力非常大,在很多方面,阿亚图拉对伊朗民众的影响力比总统要大。
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实际上凌驾于行政和立法的权力之上。伊斯兰议会是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了保证议会决议不违背伊斯兰教义和宪法原则,宪法规定成立了宪监会,议会通过的任何议案必须得到宪监会的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是为了裁决议会和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分歧而设立的,但一切仲裁结果须交最高领袖批准。目前,该委员会实际上已经凌驾于行政和立法的权力之上。
由此可见,伊朗的政治体系分为两大系统:宗教领袖系统和政府系统。宗教领袖系统是监护系统,由宗教统治集团内部指派产生,拥有绝对的权力 ,凌驾于政府系统之上。
所以,尽管政教合一的体制很奇葩,但在这个体制下,伊朗经历了30多年的制裁,非但没有倒下,还逐渐发展起了相对独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防和工业体系,有成为中东霸主的苗头,近年来在中东影响越来越大,可见,这套体系是符合伊朗国情的。
民主也好,独裁也罢,只要国家安稳,老百姓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体制。萨达姆的伊拉克、卡扎菲的利比亚被称为独裁政府,但是人家生活富足,再看现在的伊拉克和利比亚,被民主改造了,但是常年战火连天,社会动荡,老百姓都变成了难民,这样的民主有何用?

事后诸葛





清風拂栁



这个问题,让俺想起了俺在伊朗体验的一个滑雪场,托查尔滑雪场。滑雪场位于里海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是伊朗众多的滑雪场当中,离德黑兰市区最近的一个。大概也就是不到六十公里的样子,但是因为都是山路 ,所以驱车前往至少也是两个小时,也许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这里的生意一直不错。

即使是来之前,俺的导游就给俺打了预防针,说托查尔滑雪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缆车索道,但是俺也没有想到,这里的索道居然可以这么长,有说是7500米 。别看这里的雪道不是很难,但是雪场的配套设施却很完善。特意打听了一下,这个雪场是1974年就开始修建的,用了四年的时间。到了1978年 ,雪场、餐厅和酒店才全面对公众开放。记得当时,俺的导游特意说明,在伊朗,滑雪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公众开放的,到这里消费消遣的,可不是普通的伊朗人。因为,高消费的价格是个门槛:酒店需要150到300美金一晚,索道大概需要十几美金,滑雪需要十几美金。


在伊朗的滑雪场,俺却用美元标出消费的参考价格。 这件事如果不了解这里的历史,估计也没有人可以看出破绽。但是,如果生于七十年代以前的,估计不会忘记一个伊朗人的名字,他叫霍梅尼。也不会忘记,德黑兰1979年的伊朗革命,要想说清楚这场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估计要说上几天几夜的,说笼统了呢,又怕说不清楚。为什么到现在,伊朗跟美国还是剑拔弩张,没接没完的?简而言之,就是伊朗革命之前,有个沙阿政权,是个世袭的君主政体,因为受到西方的支持,所以就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世俗化改革。比如以西方法律取代伊斯兰教法,禁止人们穿着传统的穆斯林服饰,反对性别隔离的习俗。而且,还禁止妇女穿戴面纱,俺的导游告诉俺说,那个时候,对于违反禁令的妇女,警察会强行摘掉面纱,撕开罩袍 。


实际上,虽说这里滑雪的价格肯定是低于欧美的,但是正如导游所说,这里绝对不是普通伊朗人能来消费的起的。而且,这里也不会是恪守教规的穆斯林,愿意来消费的地方 。当初,沙阿为什么被推翻?难道就是因为推行了西方的开放,而和保守的清规戒律之间,产生了矛盾吗?看到 俺这么好奇的样子,与俺同岁的导游大哥告诉了俺他的看法,伊朗的老百姓们当时都认为,这父子俩是西方人扶植的傀儡,尤其是后者,因为他是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的。


阿涩


伊朗不是一个独裁国家。

首先,它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而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共和国。然而这个共和国又有点像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个“君主”又不是类似英国王室的那种世袭君主,而是宗教精神领袖。这个精神领袖是终身制的,从伊朗国教伊斯兰教内部中被推举出来的。一般来说,伊朗的宗教精神领袖并不过度干预政府事物,但在国家重大问题上的决定中具有否决权。我们不妨认为伊朗是一个将君主立宪及政教合一特色融到一起的共和国。

伊朗而且是民主制国家,基本上是实行两党制与普选制。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民投票选出。但伊朗女性没有选举权。同时候选人必须得到护教议会及宗教领袖的认可。

伊朗的文化具有宗教上的保守性,这基本上是由其文明传统所决定的。我们要注意,伊朗其实是一个具有古老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它在向现代性的转变中是缓慢的,但也是决定性的。

它的政治架构是有机结合了伊朗宗教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共和制与民主制的政治体制。

从政治制度来看,伊朗跟独裁国家是不沾边的。

卡扎菲、萨达姆、金正恩的统治属于独裁统治,因为他们的权力是独裁权力。

独裁者有可能是君主也有可能不是君主,有可能是开明的也有可能是暴虐的。李光耀最初建立新加坡的方式就是独裁式的,然后再转变为威权式,最后再过渡到民主制。

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目前多数都是实行君主制,但也基本上不是君主独裁。将这些国家称为独裁国家也是错误的。

二战后,南美洲曾经出现过不少军事独裁国家,但也基本上都被推翻了。全世界目前存在独裁统治的,目前主要是集中在非洲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其实都已经基本上不存在独裁统治了。


建章看世界


当今的世界集体世袭分为党权世袭和神权世袭。党权世袭的典型代表就是朝鲜。而神权世袭典型代表就是伊朗。

1979年以霍梅尼为首的什叶派推翻了君主制的伊朗,建立了伊朗共伊斯兰共和国。没过多久,这个共和国就露出真面目了。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世袭制,却建立了神权世袭制。神权世袭有几个特点:

1.集体世袭,以霍梅尼为首的什叶派宗教领袖在伊朗建立起一种独特的以集体世袭神权至上的现代专制权利架构。伊朗宪法规定政权合一,神权高于一切。最高领袖是一言九鼎的一把手即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权威,权力在行政.司法.立法之上。最高领袖就是最高领导,内政外交最后决策人,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集大权于一身。总统.议会,司法,宪监会所有机构都受领袖领导。选举领袖的是“专家会议”,而组成专家会议的86个人是宗教法学家,这种体制就是领袖之宗教内部存在,权力永远控制在宗教的手里。

2.强制信仰。国民必须忠于党或者忠于宗教,就算%99.9的国民不信仰伊斯兰教了,宗教神权还是继续世袭。如果伊朗国民不再信仰伊斯兰教了,也不能表现出来,只能自己关起门来才可以。如果一个女人不戴头巾面罩在大街上行走那这个女人就要受到处罚了。如果穿着比基尼在海滩晒太阳,那她的死期到了。

伊斯兰教的神权体系在伊朗得到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凌驾于政府之上拥有绝对权力,是实质统治国家的一切。而总统只是拥有行政权力,在外交事物,上电视,报纸是总统的事。其实总统在伊朗伊朗就是个新闻发言人,任何事情事无巨细都要听从专家会议和最高领袖。

3.伊斯兰革命卫对建立是为了预防伊朗正规军叛变而成立的。

伊朗的总统确实是通过国民民主选举选出来的,可是伊朗是如此一个体制,伊朗还有民主吗?


故事老男孩


伊朗是被突厥化的伊斯兰什叶派波斯人国家,与中亚和阿塞拜疆土尔其新疆维吾尔和阿富汗的一部分语言相通。伊朗进行了国家公有制革命大体成功,当到清算到商人时两伊战争,商人组建了共和国卫队立下汗马功劳,革命卫队现在由宗教领袖掌控。伊朗革命没有釆用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用的欧洲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釆用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伊朗革命成功之处是用政教合一的教统一各民族的思想,没有出现其他国家的由于民族主义势力过于强势导致的国家分裂。伊朗由于革命不彻底国内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思想分化,富人阶层大多家庭成员有留学西方国家的经历亲西方世俗思想占上风。伊朗有远大政治抱负和理想,目标是先革命解放全中东,再统一伊斯兰世界成世界最强帝国。


用户57231325781


伊朗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期也称古波斯帝国,其国文字被称波斯文。进入近代的恺加王朝(1779一一1921年),伊朗受到列强入侵,俄国占领其格鲁吉亚,英国弄得阿富汗斯坦独立,但近代伊朗与近代大清国一样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正因为多国入侵,意味着有多国政治势力并存,这种国家难以形成独裁统治,一旦有独裁势力抬头,就会发生内战。


1925年之后的伊朗被称为巴列维王朝,1935年才改名为伊朗。因为伊朗富产石油,因此是欧美列强染指最多之地,国内一直动荡。但伊朗算是宗教立国,政府总统还得受制于宗教的精神领袖,所以说伊朗不算是独裁国家。



大家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