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降火魔——沁源“3·29”森林火災撲救紀實

3月29日中午12時56分許,一場大風裹挾著火苗從沁源縣王陶鄉王陶村掠過,迅速蔓延成一場森林火災。

面對來勢兇猛的火災,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各級領導一線指揮,社會各界力量密切配合,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到4月4日,經過6天6夜的持續奮戰,火場外線明火全部撲滅,90%火場已清理完畢,轉入看守階段,撲救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

在這場火災中,沒有發生一起傷亡事故,廣大幹部群眾、消防官兵、部隊指戰員和社會各界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勇氣贏得了決戰全勝的輝煌戰績,奏響了一曲撼人心扉的時代讚歌。

指揮有力,千方百計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這是一場巨大的火災。火起王陶村。在高達8級大風的狂飆下迅速蔓延到聰子峪鄉、赤石橋鄉、官灘鄉、郭道鎮的部分村,形勢十分危急。

接到火情報告後,省委書記駱惠寧第一時間作出批示,他要求,進一步調集專業救援力量;把火場周圍村民全部撤轉到安全地帶;對所有易燃危爆品要全部清理乾淨,與專家會商提出打隔離帶等滅火抗災方案,並特別強調,要確保滅火人員安全。駱惠寧書記先後3次現場連線,具體瞭解火情和撲救進展情況。省長樓陽生也在第一時間對滅火工作作出具體安排,要求科學研判,科學滅火,嚴防發生救援人員傷亡事件和次生事故。

根據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指示,賀天才副省長、劉新雲副省長帶領省有關部門負責人當天下午火速趕赴現場,成立了森林滅火前線指揮部,制定了撲救預案。當天晚上,兵分幾路,開展撲救和人員轉移安置。3月30日凌晨,火速趕到的應急管理部滅火救援專家組和森林消防專業隊伍也加入了指揮和撲救工作。

3月30日上午,省委書記駱惠寧、省長樓陽生到達現場,當即召開指揮部會議,聽取了相關情況彙報,並就防火減災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會後,省委書記駱惠寧、省長樓陽生立即帶隊組織專家分赴實地查看火場情況,並於當日下午再次組織召開分析研判會,結合現場情況,進一步調配力量,敲定整體撲救方案,確定了“先控後清,科學組織,確保安全”的撲救方針。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前指統一指揮,組織實施了撤、封、控、撲、清等工作。在指揮部的統一調度指揮下,省應急管理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單位緊急動員投入滅火工作,力爭儘早撲滅火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轉移安置、後勤補給、道路疏通、電信暢通、電力保障、物資調運及各方協調等工作全面進入高速運轉。

火災發生後,長治市及沁源縣相關人員迅速趕赴一線,長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組織撲救。

保證火場周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為贏得主動,指揮部按照火勢的蔓延,及早動手,精心組織。3月29日當晚,前線指揮部立即成立由長治市委副書記唐立浩任組長的人員轉移和善後處置組,從29日下午到30日凌晨,調集市縣兩級300多名公安幹警,組織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在內的數百名幹部,逐村逐戶人對人,點對點實行撤離安置,在縣城、郭道鎮、交口等地設立了14個安置點,動用200余車次進行撤離,組織救護車對27名重病人員進行專車轉移,並及時安置在縣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到30日凌晨5:30,火災已涉及或可能涉及的6個鄉鎮40個村、16家企業的4670人全部安全撤離,並妥善安置,易燃危爆品也全部安全轉移。在此後的31日上午,他們根據火勢的蔓延,又對可能涉及的8個村群眾進行了轉移,共轉移9149人,其中集中安置2308人,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各個安置點上,摺疊床、被服、食品、飲用水分別由專人組織運送保障,還有專職醫護小組進行24小時醫療服務,專門警力保障各安置點的安全,對撤離人員情緒安撫和心理疏導也在第一時間展開,對涉及轉移村莊的學生,設立了專門教學點,由教師專人授課。

防控有力,萬眾一心鑄就鐵壁合圍之勢

這次森林火災來勢兇猛。由於火災發生的地方山高草枯林密,而且風力大,風向複雜多變,火勢控制難度很大。加之火點多,火線長,且火點主要在大山腹地。地形複雜,山勢陡峭,溝壑縱橫,大型機械設備無法進入,難以實施機械化、專業化撲救,給撲救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儘管長治市已組織了700多人的專業森林消防隊一線撲救,但面對複雜的火勢,急需更為專業的隊伍和設備。

面對嚴峻形勢,國家應急管理部緊急調配國家森林消防隊伍實施遠程跨區機動作戰,緊急調動駐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通遼、赤峰、興安盟、錫盟4個支隊、2個直屬大隊,甘肅森林總隊1個支隊、1個直屬大隊,北京機動支隊共1300名兵力實施千里增援,19個小時全部到位投入戰鬥。這是森林消防隊伍轉制以來調集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多、增援距離最長的一次行動。

大火在強勁的風力下,不斷向東南方向蔓延,並可能向東北方向蔓延。按照省委確定“先控後清,科學組織,確保安全”的撲救方針,以合圍撲滅為策略,國家森林消防隊伍、中部戰區隊伍、地方撲救隊伍按照1:1:2科學梯隊配置,前線指揮部統一調配救援力量總數達到15234人。共有13架飛機、50臺消防車輛,21臺挖掘機,7臺推土機,16臺裝載機,8門滅火炮等機械投入一線滅火工作。

面對火勢調頭北上的形勢,指揮部迅速制定方案,一方面組織人員打通北部中段隔離帶,另一方面全面調集空中力量滅火,包括世界最先進的空中滅火飛機——米26在內的11架飛機從全國馳援沁源。同時,從4月2日起,全市緊急調集3架飛機密集噴灑阻燃劑,80臺挖掘機增援北部中段,調集40臺灑水車投入撲救一線,為尚存明火的北線隔離帶加寬作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4月2日,北部第二道防線順利貫通,8公里長、1000米寬的隔離帶成為阻止火勢北躥的有力屏障。航空滅火、工程滅火、滅火炮滅火、化學滅火、人工作業,立體化的滅火態勢,鑄就鐵壁合圍之勢,使火場得到有效封控和有序清理。從全國調集這麼大的隊伍、這麼強的力量開展救援,在第一時間投入戰鬥,取得明顯成效,彰顯了指揮部對火災的科學研判和精準指揮,向世人展示了強大中國的實力和形象。

保障有力,眾志成城奪取決戰決勝

保障補給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一環。火災撲救同樣如此。在指揮部調集飛機投入戰鬥時,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油料供應。每天幾十個架次的飛行,將需要幾輛車的供應保障。然而,作為危化品,運輸油料的車輛是不能在高速公路上通行的。對此,指揮部協調供應部門和交警部門對接,由交警帶路護送運油車直達。

在火場之外的另一個戰場上,數千名當地幹部群眾同樣在進行著一場戰役。自上而下形成的合力,為打贏打勝這場戰役竭盡所能地提供了一切保障。

北線中段隔離帶是阻止火勢蔓延的屏障,而在深山和茂密的森林中開闢一個通道,靠人力是十分困難的。在指揮部下達指令後,長治市迅速從全市範圍內徵集大型挖掘機和推土機。一時間,一輛輛大型平板車拉著挖掘機和推土機馳往災區,一夜間集中了80部大型機械。東西兩端同時進發。

面對樹草乾燥易燃的緊急情況,指揮部下達了指令。長治市迅速調集全市40輛灑水車投入戰鬥,在火災前線架起了一串串水龍,鋪設了一片片溼地。

一線需要什麼就馬上調集,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展作業。這是這次撲救火災中所呈現給人們的最深印象。

幾天來,一下湧進了數千人的撲火大軍。前線指揮部所在地,自然成為供給撲火前線伙食和後勤保障的大本營,每天數十名工作人員都在埋頭忙碌,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保溫桶裝著尚冒熱氣的面,大米盒飯、方便麵、瓶裝水、煮雞蛋、水果……竭盡所能提供,有的撲救地點距離尚遠,沒有公路,周邊一些村民主動當起了多年未乾過的挑夫,頂著濃煙沿著崎嶇的山路將食品送上山。

長治市作為此次撲救火災後勤工作的直接承擔者,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4月2日到3日,按照前線指揮部的部署要求,全力保障撲救工作順利進行。公路、交通、城建、園林等相關部門,抽調精兵強將支援撲救一線,將急需的挖掘機、灑水車等車輛機械運往現場,屯留、武鄉、襄垣、長子、沁縣、壺關、潞城、黎城、上黨等地調集優勢兵力和急需物資火速增援,在指揮部和長治市的統一調度下,數千人的民兵力量火速增援,電力、通信、交警等部門投入骨幹力量,全力提供保障。

在這次火災面前,處處閃爍著太行精神的光芒。太行太嶽老區人民像當年支前一樣,用無私奉獻的大愛為撲救提供了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

“在全國各地滅火,經常會有熱心群眾送飯,但像這樣一次送倆菜的還真不多。”說這話的是一位內蒙古消防員,給他們送飯的是一家飯店的老闆,自從火災發生後,這家飯店就專職給滅火隊員送飯。

在郭道鎮指揮部對面的社區裡,20多位當地居民自發組織,晝夜不停手擀麵,就為參與救援的人員能吃點相對可口的飯菜。

長治市各大中型企業紛紛伸出援手,潞安集團、襄礦集團、七一煤礦等企業紛紛派出年輕力壯的員工,投入到滅火一線。火災現場,數百名幹部群眾利用熟悉地形和火帶的特點,義務為消防員帶路,很多人6天內總休息時間不足10小時。

火災發生後,沁源縣共有14個群眾安置點、6個服務點接受社會捐助,其中,總指揮部服務點已收到長子、壺關、平順、沁縣等縣區、單位和社會組織148個批次的物資捐贈。由長治各個社會組織、基層幹部等組成的近千名志願者為救援行動和安置群眾提供服務。

每一次災難都是對民族意志的錘鍊,每一次災難都是對民族精神的淬鍊。這次救火行動讓我們更堅定,更堅強;更自信,更自強!(楊天聞 李家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