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相官# 青島德國下水道的備用零件是真的嗎

“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可是100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下水道使用了百餘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這個小段子在網絡上流傳已久。其最早版本如下:青島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三米範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裡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看還鋥光瓦亮呢。

青島德國下水道確實很給力,但上面這個小段子卻是不折不扣的謠言。

本人於2012年9月實地走訪青島德國下水道,以下文字節選自當時發表的舊聞:

青島中山路棧橋東側,至今還有一處百多年前的德國造下水道入口。

在媒體的描述中,青島德國造下水道“寬敞到可以跑解放牌大卡車”,是一個早期工業時代傳奇,長遠、科學城市規劃的典範——如今,每當有城市內澇發生時,人們就會想起它。

這個入口目測可以進出一輛轎車,但內裡漸窄,人只能低頭彎腰行走。踩著潮水帶進來的海菜,滑溜溜地轉過50米後,就看到了五六米高處的第一個“古力蓋”。這是青島人對“窨井蓋”的獨有稱呼,音譯自德語“Gully”,也就是下水道。

透過古力蓋兩個圓孔掛下來的光亮,令一處形態獨異的蛋形下水管在微暗中隱現,那是青島德式下水管道的典型設計。繼續前行,下水道越來越窄,越走越高,每一增高處都有臺階,而拱壁上每隔幾米便有一條直徑30-40釐米左右的水管,這些都是暗渠。

再前行20米,嘩嘩的流水聲中,赫然出現了階梯構造的上下兩層下水道,它們被一個6級臺階分隔開來,落差大如一間寬敞房子的天花板與地板,而下水道左右兩側還各有一條寬約一米的下水管。

這是青島德國造80公里下水道的一小部分,但直到今天仍然在正常運轉。“過去老城區下完雨,地面就乾乾淨淨的。”青島圖書館老館長魯海說。他以及很多“老青島”都認為,青島一直被公認為中國最乾淨的城市之一,正是德國造排水系統遺留的財富。

百年前的雨汙分流

德國人在青島留下的眾多遺產中,被人稱道最多的,不是宏偉的總督府,而是極具前瞻眼光的下水道,百多年後仍在運轉,令數十萬人青島人受益。

德國漢堡是歐洲大陸第一個擁有現代意義排水系統的城市,該系統每週利用潮水清理主要下水道。這種排水設計理念很快就作為樣板,被歐美其他城市效仿。而德國首都柏林晚至1874年才開始著手城市排水系統建設。

在營建青島城過程中,德國人將其最新的排水系統設計理念帶了過來,而此時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統尚在建造中,到1900年才最終全部完成。

從1898年10月起,Megens僱傭了Bernick Hermann以及數百名中國工人,充分利用青島東高西低三面環海的地理條件,依地面傾斜的坡度,鋪設了南部老城區沿海一線的明溝和暗渠,西到鐵路,北到保定路、德縣路、關海山、信號山、太平山,東到太平角六路,一次性鋪了3500米。

鋪設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鋼筋均來自德國,而鋪設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連德國人都稱之為“怪物”。

而後,德國人又在沿海棧橋兩側挖了直徑2米的雨水排洩口,其中一個,正是百多年後本刊記者探訪過的。為了防止海水漲潮倒灌,德國人再次利用了地勢坡差,令出口高於水平面。

Megens並非唯一的青島地下管線工程師,據一位資深青島文史愛好者收藏的公文封記錄,當時至少還有另一位Hermann Wolf,也參與了地下工程建設。

這批青島地下管線中,尤其令城建專家們驚歎的,是雨汙分流系統。

據《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最初的青島,沒有地上水管,更沒有下水道。進入雨季後,汙水混著雨水滲入水井,汙染了飲用水源,導致腸炎和傷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國人中流行,連總督葉世克也於1901年初死在了這場時疫中。

從葉世克的繼任者、另一位海軍大校羅爾曼上任開始,德國人立即決定與供水系統同步建設排水系統:“通過中央輸水管道提供保證安全的優質飲水,擴建下水道網,以及清運中國人的垃圾等,都是面臨的緊迫任務。”(《膠澳發展備忘錄》)

此前,德國青島當局在1899-1900年度報告中提到:目前完工的下水道僅供疏導雨水之用,而糞尿等還要靠糞桶清除。“華人清理者沒有完成好他們承擔下來的工作……若要置於更嚴格的要求之下,他們索性就不幹了。”

德國人暫時安排的清運方法,是用馬桶倒入鐵罐再拉走。一段時間後,德國人又覺得桶運有礙衛生,於是開始設置汙水管道,這是他們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雨汙分流的概念,然而這隻限於歐人區。此後,在《膠澳發展備忘錄》中的每份年度報告裡,德國殖民當局都將地下管線建設作為重點項目陳述總結。

蛋形水管的奧秘

青島城市地下管線建設過程,顯示了德國人特有的耐心。從論證到完工,雨汙分流工程持續了5年之久,此間,德國膠澳總督已經換過兩任,但這並不影響既定的青島城建規劃。

1901年的備忘錄顯示:糞便和汙水還是直接排放到海中,但汙水下水道已進行了招標,計劃施工。

這項工作直到下一年才有眉目:“已與一家上海的、在建築方面居首要地位的著名德國公司進行了聯繫,並很快會達成一項協議……海軍當局決定向這家公司入股,這樣一來,在青島住房的政策和衛生方面會保證受到更多的重視,並可能對總督府也有經濟上的好處。”

備忘錄沒有點明這家德國著名建築公司的名稱,但結合書中其他材料可以推斷,這家公司是來自德國漢堡的F.H.施密特建築公司。這家至今歷史資料闕如的公司,當時在德國膠澳租借地不僅承攬了許多督署建築,還參與或承包了總督府主導的許多重要的大工程,如前海棧橋擴建工程、港口碼頭建設工程。

F.H.施密特建築公司同樣僱傭了數以千計來自膠州灣腹地農村的華工。一張老照片顯示,20世紀初某個炎熱的夏天,華工們頭戴遮陽的草帽,有秩序地排著長長的隊伍,靜坐在沙灘上等待著F.H.施密特建築公司發薪。

1905年,青島雨汙分流下水道終於投入使用。備忘錄顯示,這一年“鋪設了670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米的陶管管道,將116座樓和院落接入了下水。”

前些年青島城市施工,在老城區挖出的一段德制下水陶管——也就是本刊記者在棧橋下水道里看到的那種蛋形陶管,居然砸不破,而後期的管道早已經鏽跡斑斑。

這段水泥管材如今安然矗立在青島市博物館中,高約80釐米、寬約40釐米,截面呈上寬下窄的鵝蛋形,能保證排水通暢、無法積存;下面較窄的部分被貼上了光滑的瓷片,除了能實現水流快速通過之外,它還可以防腐蝕。

此外,在雨水管道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雨水斗”的機關。這種雨水斗的橫截面呈“h”形,可在雨水進來後將髒物沉澱到左邊的“鬥”中,而質量較輕的雨水則順著右邊的管道排走。如此一來,雜物既容易清理,也不會造成整個排水管道的堵塞。

與這個“雨水斗”所匹配的,還有一種特製的清除器,形如蒼蠅拍。該物品頭部可以活動,由一根繩索連接著根部。只要輕輕一拉,清除器的網狀頭部就可以自由活動,將“雨水斗”中的雜物輕易取出……類似的巧妙設計,還包括了“古力蓋”的防盜機關等等。

也是從1905年開始,下水管道問題在德國青島殖民當局的施政報告中第一次沒有作為單獨章節出現。第五任德國膠澳總督——仍然是一位海軍大校——汪然美隆驕傲地宣稱,“由於有了良好的衛生設施,青島的衛生情況是整個東亞地區最好的”。

德國佔領青島的17年間,關於青島飲用水和地下管網的建設,一直未有中斷,他們總共修了12個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的排水系統,包括若干條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至今覆蓋著整個青島西部老城區,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鋪設汙水管道41.07公里;雨汙合流管道9.28公里,總長度約為80公里。

古力蓋背後的細節與理念

在青島人看來,青島德國下水道其實只是“簡單的問題被神化”。正如作家李明所說,非常基礎性的工作,“關鍵是要看本著什麼樣的態度去做”。

最直接的比較體現於“古力蓋”上。100多年後,在青島老城區,光滑的馬牙石鋪成的道路旁,已被踩得斑駁的德國造帶“K”字“古力蓋”,也成了街頭一景。直到當代,青島老城區有上百個百年前“古力蓋”仍在使用中,並且烏黑光亮如新,極少鏽蝕痕跡。而之後新加的國產井蓋,多年間已換過幾批。

不僅是鑄造質量的差異,德國古力蓋優勝之處,還在於其充分體現在細節上:德式的雨、汙水井蓋不僅有符號標明,還有大小之分,雨水井蓋大,汙水井蓋小。而國產市政井蓋大小一樣,區分不明顯,一線工人常會裝錯。

短短17年間,德國人留下的設施和理念,令一座城市在此後百多年間運轉自如的同時,畢竟也讓青島人對城市建設有了挑剔苛刻的眼光。

#歷史真相官# 青島德國下水道的備用零件是真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