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蓮蕭:鄉間鈴響一千年

射洪莲萧:乡间铃响一千年

蓮簫

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長並裝有銅錢的竹棍,用兩端均勻而有節奏地敲打身體的腳、腿、手、肩、臂等部位,也可蹲、跑、滾著敲打,也可幾人互打,節奏鮮明、悅耳動聽……這便是打蓮簫。

打蓮簫廣泛流行於四川各地,不同地方的蓮簫結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在表現形式、唱詞內容等方面互有側重、各有千秋,讓同一門藝術敲打出了不一樣的民俗風情。

至今流傳於大榆、洋溪等地的射洪蓮簫,便是這蓮簫百花園中盛放的一朵絢麗之花!

打蓮簫產生於田間地頭

在射洪,蓮簫又稱蓮簫、金錢棍、連廂。據說初始於唐朝,是在金秋豐收後,為表達勞動人民的歡欣喜悅之情而創編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市文化館館長張強說。

公元七、八世紀,天下一統之後的大唐帝國河清海宴,欣欣向榮。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相繼湧現,讓這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邊疆穩固,社會穩定,商業繁榮,城市繁華,經濟空前發達,國力空前強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以農為本”國策的實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傳統農業的快速、穩定發展。在西南蜀地,年年“倉廩實”,戶戶“衣食足”。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足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在某一年的金秋豐收季,在某一位頗具天賦的文藝愛好者的創造、帶領下,一群辛苦半年的農人放下了手中的鋤頭鐮刀,拿起了竹棒紅綢,在一種極為原生態的樂曲的伴奏中,載歌載舞地打起了歡快的蓮簫……

“由於打蓮簫產生於田間地頭,所以最初是不限人數的,只要喜歡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舞蹈開始後,表演者會慢慢由少到多,由數人至數十人,最後甚至會有上百人加入進來,成為深受勞動群眾喜愛的一種民俗舞蹈。”張強說。

從田間地頭到曬壩廣場,從鄉野阡陌到城市街巷,一根根簡單易制的蓮簫,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後,以舞、打、跳、躍的連續動作,不斷敲擊肩、背、腳、頭、臂、腰、腿,在快慢節奏的變換中,蓮簫的清越脆響,舞者的靈動跳躍,讓整個舞蹈現場充滿了節日的喜慶,表達著農人在豐收之後的歡悅之情……

射洪莲萧:乡间铃响一千年

打蓮簫

為群眾喜愛的娛樂方式

一千餘年來,人數不限、男女均可的打蓮簫,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射洪人的參與激情。這種城鄉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很快得到了的普及和發展,並逐漸在不同的地域和隊伍間開始競技,打蓮簫也由此而日漸規範化、藝術化。

首先是蓮簫棒的製作。以堅韌斑竹為原料,棒長150釐米,上有6孔,每孔中穿銅錢3枚。棒身纏五色紙花,舞動時有繽紛之彩。

其次是音樂有了專門的調式。蓮簫舞音樂以當地民歌《柳蓮柳》為主旋律,曲調悠揚婉轉,深情動聽,具有獨特而濃厚的射洪地方特色。

統一的服裝更體現了節日的喜慶。舞者無論男女,均頭戴竹絲編制扎有彩花的小盤帽。男舞者上穿長衫,下穿彩褲,腳穿扎有紅泡頭的布草鞋。女舞者頭扎紅花,身著綵衣彩褲,腰繫雜花圍裙,腳穿七色彩鞋。舞時,男女穿插若花,現場繽紛如畫。

打蓮簫的人或多或少,男女均可報名參賽。但各隊對人員的選擇和訓練都比較嚴格。

蓮簫比賽以兩隊對打為主要內容。在各自領隊的手勢指揮下,彼此改變方位、變換隊形,通過不同的舞蹈造型演繹不同的圖案和寓意。

激烈而熱鬧,抒情且華美,清脆的蓮簫伴隨輕盈之舞蹈,讓整個表演形式歡快、節奏鮮明,漾溢著濃濃的節日喜慶……

承載著射洪精神文化

如果是在正月的射洪,一定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紅火的燈籠春聯,炸響的鞭炮禮花,飄香的臘肉香腸,與逶迤而來載歌載舞的遊演隊伍一道,將正月裡的射洪城鄉渲染得喜氣洋洋、春意盎然!

“正月就把那龍燈耍;二月就把那風箏扎;三月清明把墳掛;四月田中把秧插;五月龍船下河壩;六月扇兒手中拿;七月就把早谷打;八月十五看月華;九月重陽冷凍大;十月紅苕象冬瓜;冬月烘籠漲了價;臘月就把年豬殺……”在曲調的伴奏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人組成的隊伍,韻唱著歌謠,揮舞著蓮簫,整齊劃一地敲、打、騰、躍,把新春的喜氣傳播到廣大城鄉間……

“射洪的蓮簫遊演基本上是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進行巡街表演。屆時,各街道社區、各鄉鎮村舍均有隊伍參與演出,各顯其能,競技展示。這既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讓蓮簫舞這種民間藝術得到了傳承和發揚,推動了全縣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張強介紹道。

作為民間舞蹈的打蓮簫,是射洪的古代先民在勞動之餘,消除疲勞、強健體魄的一種文化娛樂方式。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勞動場景和情感世界,是射洪精神文化有跡可循的一種實物載體。

尤其是經過千年的傳承發展後,射洪蓮簫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和時代氣息,也因此成為了記錄射洪社會發展的典籍,是研究射洪民風民俗、生活習性的實體依據,所以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早在2006年,射洪蓮簫便被遂寧市人民政府列入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鮮的生命活力!(全媒體記者 楊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