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何被人們稱為現代李清照

 【讀書者說】

“她首先是一位詩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學者、教授。她寫短篇小說、寫新詩和舊詩,主要的寫詞,這是她的事業,而教文學則只是她的職業。”——程千帆

捧讀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版《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愛不釋手,這兩部書均為沈祖棻的傑作。沈祖棻1909年1月29日出生於蘇州一個文化世家,1930年考入中央大學上海商學院,因性情不合,於1931年秋季轉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學習,1934年夏畢業隨即考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1936年夏研究生畢業後從事報刊編輯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9月1日與程千帆在安徽屯溪倉皇成婚,開始了流亡生活。1940年4月,沈祖棻曾在成都切除腫瘤,疾病給她造成了巨大痛苦。1942年至1946年,她先後在成都金陵大學與華西大學任教。1947年12月10日,沈祖棻分娩時發生了嚴重醫療事故,多次手術損害了她的健康。1952年秋,她扶病重新工作,先後在江蘇教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武漢大學任教20餘年。1957年,程千帆被錯劃為右派,她受到連累,長期忍受著生活中的屈辱與苦難。1975年12月,她奉命自願退休。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到滬寧探親訪友歸來,快到家時,遭遇車禍,不幸逝世,結束了她多災多難而又光彩奪目的一生。

程千帆在《宋詞賞析》臺灣版後記中說:“她首先是一位詩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學者、教授。她寫短篇小說、寫新詩和舊詩,主要的寫詞,這是她的事業,而教文學則只是她的職業。”沈祖棻自幼酷愛文藝,讀中學時就已發表文藝作品。1932年,在汪東詞選課的習作中,沈祖棻所作《浣溪沙·芳草年年記勝遊》頗受好評,因末句“有斜陽處有春愁”而獲得了“沈斜陽”的雅號。抗戰期間,民族災難日益深重,作為一個背井離鄉的流亡者,她創作了大量愛國詩詞。1940年2月,她的新詩集《微波辭》在重慶出版,其中幾首被譜成歌曲,廣為流傳。她在報刊上所發表的不少詞作,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劉白羽說:“國破家亡之恨,銷魂呻吟之詞,古已有之,惟沈祖棻生於今世,寫於今時,她未停留於傷春悲秋,羈愁離怨;能於綺思麗句中寓天下興亡之志;故爾有追求,而追求得又那般痛苦;於是通過個人心靈,樹立民族魂魄,句句珠璣,字字血淚。”“上舉戊稿諸什,則黃鐘大呂,浩然正氣,豈古人能比,乃一當代愛國詞人也。”(《有斜陽處有春愁》,載《書與人》1996年第2期)

作為一位詩人,沈祖棻受到了崇高評價,有學者將之比喻成現代李清照,如朱光潛說:“易安而後見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經離亂多憂患,古今一例以詩鳴。”(《涉江詩詞集》卷首)陳永正說:“時人每謂涉江為易安而後一人,竊以為其才情之富,學養之深,題材之廣,似更凌而上之,謂為千古以來第一女詞人亦無不可。”(《程千帆友朋詩札輯存》第一本)

沈祖棻在詩詞賞析方面也成就卓著,所著《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在中國詩歌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她為何被人們稱為現代李清照

1.對諸多詩詞作品做了專題研究

我國傳統的詩詞鑑賞著作通常採用詩話形式。這些著作每有精闢見解,缺點是零碎,難以檢索。隨後採用選本方式,有些選本還加了註釋、評點,甚至賞析文字。但是它們所討論的對象是孤立的。直到沈祖棻才改變了這種狀況。她在《唐人七絕詩淺釋·引言》中說:“在唐人的和唐以後作家的作品中,常常有許多在題材、主題、語言風格、寫作技巧等各方面相近或相反的,如果取而合讀,不僅可以增加興趣,而且對於培養我們的欣賞與寫作能力,也有幫助。”《唐人七絕詩淺釋》共分六十九組,對唐人絕句中數十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而《宋詞賞析》對十多位詞人進行了專門研究。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前人的基礎上朝前邁進了一大步。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在賞析的基礎上還進行理論探討與總結。例如關於劉禹錫《金陵五題·烏衣巷》一詩,沈祖棻在分析了前兩句通過“野草花”“夕陽斜”這些衰敗景象,來暗示前朝貴族住宅區的人事變化後,接著又分析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兩句,最後指出:“總之,這兩句詩是承接前兩句所暗示的盛衰變化,更其具體地以燕子尋巢這樣一件生活中所常見到的小事,來坐實富貴榮華,都難常保,以見在封建社會中每隔一個時期便必然要發生的權力再分配,從這樣一件小事中也反映了出來。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也是古典詩歌表現方法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再如《宋詞賞析》對張先《醉垂鞭》的分析,其上片有“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兩句,我們讀過之後也許並不認為有多好,經過沈祖棻的理論分析,我們的看法也就立刻隨之改變。她說:“這裡涉及欣賞中一與多的變化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多數女子並不濃妝,所以一個濃妝的,便顯得出眾。但在上層社會的行樂場所,或是貴族宮廷裡,多數女子都作濃妝,一個淡妝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顯然,詩中所描寫的妓女正是由於淡妝,才給張先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將其寫入詞中。沈祖棻所闡發的審美觀,對我們賞析詩歌當然有幫助。

2.成功運用了比較研究方法

所謂比較研究就是將兩個以上有某些共同之處的研究對象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以便更好地揭示它們的內容與特點。《唐人七絕詩淺釋》全書採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宋詞賞析》中也有一些比較研究的實例。

進行縱向比較有利於揭示研究對象之間的淵源關係。《唐人七絕詩淺釋》第一篇分析了杜審言的《贈蘇書記》,在談到“紅粉樓中應計日,燕支山下莫經年”時,指出它們不從正面寫,而從對面寫,“它比直接描寫蘇某離家,依依不捨更委婉、更深厚,因而更有說服力。詩中凡是用這樣一種表現手段的,往往格外動人。”接著引用杜甫的《月夜》為例,並作了分析。最後指出:“杜甫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他祖父在詩歌上的成就,並表示要繼承祖父的文學事業。這首詩,就是學習杜審言《贈蘇書記》從對面著筆的手段的,而青出於藍,刻畫得更其細緻,表現得更為豐富。”作者通過比較,說明杜甫確實繼承了祖父杜審言的文學事業,並有很大的發展就很有說服力。

橫向比較則有利於顯示彼此間的優劣與差異。如柳永與賀鑄都是北宋卓有成就的詞人,他倆的詞都做到了情景交融,賙濟指出了兩者的差異:“耆卿熔情入景,故淡遠。方回熔景入情,故穠麗。”(《介存齋論詞雜著》)沈祖棻對此作了進一步闡述:“所言柳、賀兩家之別,極為有見。柳詞大段寫景,每每見景生情,景中見情,熔情入景,以前所析,不難覆按。賀詞著意寫情,景為情用,故情中佈景,熔景入情,如前首‘月橋’兩句,‘一川’三句都是,而本首幾乎通體如此。淡遠,是由於遠取諸物,先景後情。穠至(穠麗),則由於近取諸身,先情後景。”

柳詞可以《八聲甘州》為例,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兩者為“見景生情”的關係,換頭三句“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就說明了這一點。賀鑄所寫“月橋”兩句,“一川”三句均出自《橫塘路》。上片寫作者在與情人分別後,情人杳無音訊。於是設問“錦瑟華年誰與度?”隨即回答道:“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顯然,“月橋”兩句,只是作者的想象,表達了作者的關心、願望、遺憾,甚至嫉妒的情感,並非真有那麼一個住處。下片寫作者沒有見到情人的遺憾之情,設問:“試問閒愁都幾許?”隨即回答道:“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顯然,“一川”三句也不是當時景物,而是作者“熔景入情”,表現作者閒愁之多。所以顯得“穠至”。這種差別實際上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創作方法,對我們欣賞詩歌當然大有幫助。

3.側重於對藝術技巧的分析

在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講解古代詩詞一般都側重於對其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批判。而《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則側重在對每一篇詩詞的藝術技巧的分析方面,顯然具有糾正偏向的意義。程千帆還在《宋詞賞析》臺灣版序中說:“她講得好是因為她做得好。”正因為沈祖棻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能深入體會古人創作的甘苦,所以她才能在對詩詞作品進行藝術分析時切中腠理。

如李白《越中覽古》雲:“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沈祖棻對這首詩的創作方法作了多方面的探討。作者首先介紹了該詩在取材方面的特點,指出:“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接著又指出這首詩採用了對比的方法。“義士還家盡錦衣”與“宮女如花滿春殿”兩個鏡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的盛大場面,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銷。作者分析道:“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作者最後還指出這首詩在結構上的創新之處:“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如此卓有見地的藝術分析,對讀者當然極有幫助。

沈祖棻在《唐人七絕詩淺釋·引言》中指出:“詩是最精粹的語言。它用經過反覆挑選過的最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其最美好、豐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沈祖棻本人在詩詞創作中也在語言錘鍊方面下過很大功夫,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藝術技巧時,也非常重視詩歌修辭。

前人寫詩作詞,重視煉字,沈祖棻對詩詞中用得非常好的關鍵詞常作重點分析。如柳永《八聲甘州》開頭兩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沈祖棻是這樣分析的:“用一‘對’字領起,勾畫出詞人正面對一幅暮秋季節、傍晚時間的秋江雨景。‘暮雨’上用‘瀟瀟’,下用‘灑’字形容,就使人彷彿聽到了雨的聲音,看到了雨的動態。那是一陣秋天的涼爽蕭疏的雨,而經過這番雨,‘秋’就變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詞人卻偏以為‘秋’之‘清’是由於‘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動、真切,覺雨後秋空晴朗之狀,如在目前。”作者對句中的每個字都沒有放過,而且都作了非常精到的分析。如此精到的分析,對我們準確把握詩意當然是大有幫助的。

詩人為了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還經常使用比喻、擬人、誇張等各種修辭方法。沈祖棻對這些修辭方法,也結合詩詞作品作了深入分析。僅舉一例,如無名氏《菩薩蠻》有云“寒山一帶傷心碧”,沈祖棻分析道:“山的碧色用‘傷心’來形容,非常奇妙而新穎。因為山本是無知之物,這裡卻用人的感情來表現它,就顯得特別深刻。一方面,人本來傷心,所以眼中的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層傷心的顏色;另一方面,將山人格化,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就覺得這種碧色,正是它傷心的表現,使人看了,更覺傷心。二者互相交感,成為一體,即所謂情景交融。”顯然,沈祖棻對修辭方法的分析,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詩詞作品的理解,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修辭學知識。

4.將賞析建立在考據的基礎上

沈祖棻在《古典詩歌論叢·後記》中說:“我們感到,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和比較重要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將考證和批評密切的結合起來。”“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嘗試著一種建立在考據基礎上的方法。”沈祖棻成功地將這種方法運用在詩詞賞析中。

譬如不少詩詞作品,版本間常存在文字差異,若能判定其是非,對詩歌鑑賞當然有幫助。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盧城飛將在,不使胡馬度陰山。”“盧城”各本多作“龍城”,沈祖棻據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改作“盧城”,並考證道:“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治盧龍縣,《唐書》有盧龍府,有盧龍軍,故稱之為‘盧城飛將’。龍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塔米爾河畔,與李廣無關。”所作校勘,既有宋本依據,又有史實依據,應當是可靠的。

再如古人寫詩作詞,愛用典故,考證典故出處並分析其用法,對於我們賞析詩詞當然大有好處。如周邦彥《瑞龍吟》第三疊首句為“前度劉郎今又來”,沈祖棻分析道:“此語雖出自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以與前文‘試花桃樹’關合,但實際上卻是用劉義慶《幽明錄》所載東漢劉晨入天台山遇仙女故事,這個故事中也有桃樹(詳後《玉樓春》篇)。我們也可以說,是兩典合用,成語用前者,故事用後者。注家們只引用劉禹錫詩是不全面的。”如此分析典故,真做到毫髮無憾了。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當然也就更豐富,更具體、更深入了。

5.詩詞賞析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沈祖棻有關詩詞賞析的書,都是她教學實踐的產物。程千帆《唐人七絕詩淺釋·後記》說:“唐人七絕詩是她講授過多次的一門專題課程,在金陵大學、華西大學和武漢大學都開設過。講稿也曾幾次修改。”吳志達《沈祖棻評傳》也指出:“《宋詞賞析》就是在一九五七年春為宋元明清文學研究生和青年教師講課的講稿。”她的詩詞鑑賞難免有教學的烙印而呈現出一些特點。

為了有助於學生們理解,沈祖棻對詩詞的賞析一般都細緻入微。如韓偓的《新上頭》:“學梳蟬鬢試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為愛好多心轉惑,遍將宜稱問傍人。”按照唐人習慣,女子到十五歲,通過一定的儀式,改變髮式,加笄,表示已經成年,可以結婚了,俗稱上頭。這首詩的後二句描寫了一位聽到即將嫁人的消息,正在舉行成人儀式的少女的心理活動,沈祖棻分析道:“第三、四句十四個字,實有六層意思。愛好,一也。愛好多,二也。因愛好多而心轉惑,三也。所惑乃是否宜稱,四也。由於不能定其是否宜稱而問旁人,五也。一問不足,因而遍問,六也。由於層次之多,更見出詩人用筆之曲折,針線之細密,但另一方面,語言卻極其曉暢明白,使人感到真實、生動而且自然,毫無做作。”如此細緻,可以說將那兩句詩意分析得了無剩義了。

沈祖棻的課堂教學深受好評,她曾於1963年春天在武漢市數所高校組織的教學觀摩會上,主講過李清照的《醉花陰》。她在講解詩詞時,常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生動活潑,頗吸引人。該特點在這兩部書中也有所反映。譬如她在分析張祜《贈內人》“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兩句詩時,不僅引證了雍陶《和孫明府懷舊山》中的兩句詩“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鷳”,而且還引用了《紅樓夢》中的一段細節描寫,並作了如下分析:“《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賈薔買了一個會串戲的雀兒給齡官解悶,問她:‘好不好?’齡官反而生了氣,她說:‘你們家把好好兒的人弄了來,關在這牢坑裡學這個,還不算,你這會子又弄個雀兒來,也幹這個浪事!你分明弄了來打趣形容我們,還問好不好!’從這支極小的插曲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對於人,階級的人的心理理解多麼透徹。不用說,這支插曲對於我們理解詩人們‘救飛蛾’和‘放白鷳’的描寫大有啟發。”沈祖棻引用了小說中的一段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問題,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詩歌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賞析的趣味性,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拓寬賞析詩詞的途徑與思路。

《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是詩詞賞析的範本,不僅能豐富我們的詩學修養,也會提高我們詩歌鑑賞的興趣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