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見的“輪流養老”,專家認為合理公平,為啥老人不願接受?

餘建陶


農村常見的“輪流養老”,專家認為合理公平,為啥老人不願接受?


在農村有句老話“一母養五子,五子養不了一母”,為啥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多了都會有各自的小算盤都認為老人會加重自家的負擔,所以也有不少人家採取了輪流養老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輪流看似公平合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一、輪流養老有誰從老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從小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家裡孩子多的,這兩月在老大家住,然後在老二家住幾天,再往下輪替,這把老人弄得像皮球一樣,被幾家踢來踢去的,而很多老人也是明白這樣做,主要就是因為自己老了已經成了一種累贅,自己的子女都不願意接待。這會讓老人很傷心,辛苦養大的孩子,在自己年邁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確不能主動承擔責任!



二、很堵農村都是涉及到宅基地和土地的繼承問題

老人過世後,那麼分到的土地還有自己的宅基地又該如何解決分配呢,在我家這邊的農村就是老人誰照顧,在老人去世後,土地房屋就由誰繼承,那麼大家輪流養老之後,這個應該怎麼分配,相信家裡的子女肯定會因為這個事鬧矛盾的,嚴重的會讓兄弟之間反目成仇,所以如何分配均勻很難做到,有不少因為這種事情造成親人對簿公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總之,農村的養老問題,國家也非常重視,要不然也不會出現針對農村的養老保險,雖說返還的金額不高,但在老人養老問題還是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但是光靠著國家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夠的,更多的還是得靠子女才能給老人足夠的養老保障!

那麼大家又是如何看待農村輪流養老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草根小閆


說說我們村其中一個老人的情況吧,老人家有四個兒子,她老公是在糧食局上班的,這在以前的年代是國家單位,吃國家糧的,很了起的,他退休了以後就讓他第三個兒子接了班,代價就是以後給他們養老,好吧,大家也沒意見,日子就這麼過著,但是過了十多二十年吧,國家取消了糧食局,那麼三兒子就只能下崗了,他老公已經去世了三十多年了吧,現在就只剩下她一個人了,之前是按照約定,三兒子給養老,但是因為他下崗了,三兒子他們一家又不肯給她養老了,現在只能是一家吃一個星期的飯,按老人家的話說,就像乞丐一樣,也挺可憐,都說養兒防老,哎……


客家人家cathyxie


說說我家

奶奶活到一百零二歲。

在她活著時,兒子們分家。也是輪流著養。一年後,就不願意了。她對我說:“太麻煩,不習慣了”。在我姑姑的調說下,就在她願意的小叔家住養。我們每個人出錢。

在一五年,奶奶不小心摔倒了,傷了股骨。因為父叔輩年齡大。就由我們孫子輩輪流照顧。

記得,奶奶動手術那天,我特意請假去市裡醫院照顧奶奶。基本叔孫都去了。

我看過,病人請人護理。親人的護理是最好的!

“生兒以防老”是最正確的!


PPL64


村裡有個老太太,四十多歲守寡,養大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帶大了孫男娣女一大幫,兩個兒子一家一年輪流住,大兒子住樓房去了,她就和孫子說,跟你爸媽說,讓我一直住你們這吧,結果孫子說,奶啊,讓你搬家你就搬吧。一到搬家的時候,太太就哭,她覺得哪裡都不是她的家。我們家老太太,先後找了三個老頭都死了,後來回來了,我們讓她跟我們住了好幾年樓,現在平房住,偶爾去閨女家吃飯,天天不知足。人啊,在那裡養老都一樣,能跟媳婦,子女相處融洽,才是最重要的。都說老人難,子女容易嗎,能給你安排好吃住,就挺好的,做人也不能奢望太多。富裕的多出點錢,不富裕的多出點力,把老人伺候的也挺好的!


溫暖wo的心


我今年61歲了農村人,患有心臟病(不是好嚴重),有倆個兒子,孩子們大學畢業後都在外面參加了工作,自己和老伴在家,一年賺點小錢來維持自己生活,正真動不了孩子們只能把幾個錢在家,城市生活不習慣,不存在輪流養,憑孩子良心,因為生活在農村有固定住房,自己每月有四百元的養老補助金,主要是市區兩級財政補貼多。水田轉包人家養小龍蝦,旱地栽上了樹,身體好的老人也在外面出力做點小工來補貼家用來減輕孩子負擔,人都有老的時候,最怕的不是那個子女輪流養的問題,就怕有病不能自理,其實孩子們生活壓力大比老人更不容易,買房養育孫子輩要花費相當大的開支,換位思考一下就什麼都沒有必要考慮了,慢慢熬唄。


歷史刻錄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古話說:一娘養十兒女,十兒女難養娘。人到老年,生活不能自理,養老就是大問題。尤其是農村人,失去勞動能力,又沒有養老金,現在又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讓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日益困難。我們看到,現在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養老成為農村人面臨的最大難題。對於城市老人而言,退休有養老金保障,且養老機構完善,養老根本不用愁。但對農村老人來說來說,如果生活能夠自理,基本上不用兒女操心;而當喪失勞動能力後,子女養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然而,每個兒女的家庭狀況不一,對贍養老人方面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但私底溝通可能風起雲湧,導致兄弟姐妹間矛盾日漸增多。但就各地農村農民的實際狀況來說,農村老人養老採取兒女“輪流養老”的方式也純屬無奈,但相對來說比較公平,子女可以根據安排完成自家的農活。雖然專家認為這種做法合理公平,可作為老人打心底未必歡喜接受。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有如下幾點:

第一,老人頻繁換地方無歸屬感。

土話說的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農村老人年邁生活不能自理,那隻能由兒女採取“輪流養老”的辦法,這樣看似公平,也給他們處理自家農活的時間,但這樣做會讓很大一部分老人無所適從,這是因為上個月在老大家,這個月在老二家,下個月就得去老三家,如此頻繁的更換居住環境,一定給老人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而老人在子女的家庭中借住被照顧,看似公平完美,但大多數的老人內心真實需求是要一個穩定的居住環境,捨不得朝夕相處的鄰居和自己心愛了一輩子的故土,但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第二, 這樣容易造成子女家庭矛盾糾紛升級。

現在農村子女的生存壓力也很大,到這個時候,一般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老人都是依靠家庭和土地來養老,靠子女和種地來維持日常的生活。因為在農村種地收益低,為了維持家庭正常開支,這時基本都是夫妻兩人進城打工,或者從事其他勞動增加收入。而一旦家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時,就得需要其中一方在家照顧老人,這時兒女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孩子要上學,父母老了要看病就醫,還要想在城裡買房,還想買車,這樣久而久之,就使得子女家庭中夫妻關係日益加劇。正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或許就是如此產生的吧,從而導致出子女家庭矛盾不斷升級,兄弟姐妹反目為仇者也比比皆是。

第三,容易造成子女之間的勾心鬥角。

我們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對農村人來說,本身就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大多都是靠種地收入,但近年來種地收入實在太低,又面對現在物價高漲,消費不斷升級,迫不得已,只能進城打工,一旦子女上學,父母養老等這些方面都要花大錢,這時經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兄弟姐妹間在父母養老問題上,經常會出現“親兄弟明算賬“的情況,而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子女較多的家庭在自身經濟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關係就會變得逐漸緊張,一點小事也會引起明爭暗鬥。作為老人看在心裡,卻又無能為力,畢竟都是因贍養自己而引起的,但也毫無辦法,只能無奈嘆息,埋藏心間,而在內心深處隱隱作痛。

第四,老人總是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

老人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一輩子在自家生活,什麼都習慣了,經年從這裡出去到田地裡耕作,又回到家裡歇休;從這裡挑水回來,從這裡走到村口,從這裡走進村莊,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們生活中的所有,他們熱愛這裡,記憶這裡,這裡盛放著他們一顆年老的心,也盛放著自己的靈魂,而今因為養老,卻輪流在子女家裡折騰,心裡的那種傷痛,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也只有在深夜裡無序地哀嚎,但也沒有辦法!


第五,“輪流養老”的原因是子女把老人看成是負擔。

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當失去勞動能力後,也就沒有了收入,這就需要子女來贍養,但農村子女都有自己的莊稼要種,有自己的事來做,增加家庭收入。所以,這在農村就出現了“輪流養老”的情況,其原因是子女把贍養老人看成了生活的負擔,沒有一個子女願意獨自照料老人,於是就是採取這種折衷的做法。雖然我們常說,贍養老人是子女的法定義務,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但在農村,多子女的老人並非是“多子多福”,而是互相推責。這種行為和做法的確非常傷透了老人的心,那為什麼農村老人的養老這麼艱難呢?這值得我們所有人的思考。

總之,無論如何,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父母把我們養大,等到父母年邁的時候我們就該負起相應的責任。雖然現在社會競爭壓力持續加大,但年輕人在父母身體硬朗時,就需要多多努力奮鬥,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能安度晚年,享受人生幸福。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農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一定會消失,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不能因為“公平”而傷了老人的心!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在我們延邊農村輪流贍養老人以極少極少,誰家輪流贍養老人,老人象皮球一樣推來推去,會被讓人笑話。

我們延邊贍養老人,一般習俗是,老人能獨立生活時,老人單獨生活。一位老人有病了,由另一位老人照顧侍候。一位老人去世了,兒女共同發送老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會產生計較。另一位老人仍能獨立生活時,照常獨立生活,兒女經常回家看望老人,給予經濟支持。一旦老人不能獨立生活了,一般都是小兒子把老人接回家裡住。誰把老人接回家裡,老人的房產土地就由誰繼承。

老人被接回兒子家裡後,其他子女要坐在一起商量,負責侍候的兒子家不出生活費,其他子女根據老人贍養費用,再根據每家經濟條件,共同合理分攤,保證老人日常生活。一旦老人有病住院,藥費分攤。直到老人去世後,喪葬費也是分攤。在贍養老人問題上,很少出現分岐,齊心合力讓老人安度晚年,善始善終。

極少極少輪流贍養老人的,老人不是皮球,不能今天這家,明天那家,把老人當皮球推來推去。誰若那樣做,會被人笑掉大牙。再說,也沒有輪流贍養這個習俗。


徐飛768


“輪流養老”,就是北方人所說的“上輪”,老人到了這個階段,在農村就意味著土埋半截兒了,身體和情緒低落,就等著到閻王爺那報到了。當然,這都是悲觀的認識和想法。

應該說,能夠達到輪流贍養老年人,還是不錯的,說明兄弟姐妹們相處比較和睦融洽。拒絕贍養老年人,甚至不出贍養費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因為每月給父母幾十元的贍養費,而起家庭爭執的也屢見不鮮。拋開專家認為輪流養老,公平合理的觀點不提,咱站在父母的角度,分析分析老年人不願意接受子女輪流養老的原因。

1.願意有屬於自己的住處。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一輩子生活在自己的住所,把子女培養成人,看著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不管條件好壞應該說,做父母的也是心滿意足了。到子女的家裡輪流居住,總覺得拘束,呆的不自在。偶爾會發現對面陽臺,有老年人,敞開窗戶縫兒或者猛吸幾口煙,或者是溜達來溜達去,心神不寧。一輩子散養變成了圈養,找不到家的感覺。有一次回老家,看到對門兒的老大爺,用棍子揹著自己的行李捲兒,彎腰駝背,步履蹣跚從老大向老三那兒搬家,一輩子的家當,只有一副鋪蓋,這情景誰見了都會心酸。



2.荷包裡還有生活費和零花錢。儘管子女們偶爾會給父母一些零用錢,或者是贍養費,但哪個父母也不願意向子女伸手要錢 ,錢捨不得花,精打細算。所以老人們覺得自己還動彈得了,口袋裡還有感冒發燒頭疼腦熱的醫藥費,買柴米油鹽的生活費,就不願意麻煩孩子們,更多老年人,還會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分給孩子們,以減輕子女們的生活負擔


3.生活還能自理。大多數老年人都認為自己還能動,能夠照顧得了自己,就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拖累子女。孩子的屎噴噴香,年紀人的屎臭半莊。父母有多少個孩子都能拉扯長大,可需要孩子們照顧老人的時候,總會有子女覺得麻煩,累贅。老人們也正是想到了怕給孩子們添麻煩,所以大都是覺得自己能動得了,就不願意讓孩子們輪流照顧。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老問題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實際問題,也是整個社會問題。眼下 ,養老院,老年公寓,互助養老,等多種養老場所和養老模式的出現,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老年人養老的重視。子女更應該盡到為父母養老的義務,要像歌裡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父母陪你長大,你陪父母變老,尊敬和贍養自己的父母,
為我們下一代做出一個良好的榜樣,把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傳承下去。


大灤州小市民


養兒以防老,那麼現在農村養老什麼樣?請看:

一,敬老院十托老院。無兒無女戶,自己能打能跳,還好生活。一到晚年,無法自理,只能進敬老院。

網上時傳虐老視頻,看著令人心痛不已。有的老人禁不住嘆息,“年青享福不是福,老了不遭罪才有福”

現代年青人壓力大,都忙。小的上託兒所,老的上托老院。

一切都需錢,掙錢在路上,家顧不上。

鰥、寡、孤獨、廢棄者能動時,國家救濟十自已動手,過得豐衣足食。晚年不能自理時,自己只能進養老院。

二,自養十輪養十寄養。兒女多的老人,若雙方都健在,且自己非常健康,一般自養,生活也能怡然自得。

“那個孩子也不麻煩他”老人自豪得從無牙的癟嘴裡漏出的話。

若不能自理了,老了,病也纏身了。兒女齊聚一堂,共商父母養老安排。

一星期一輪,一月一輪……看伺候難易程度,若占人比較厲害,一般三天前五天一輪。

“病床百日無孝子”,老話不老,俗言不俗。

父母若只剩一方,有閨女家的一般寄養的多。

何謂寄養,指在閨女家時間長,雖美名輪養,但大部分時間都在閨女家,特別臥床養病的。

女兒是孃的小棉襖,閨女是老人柺杖,最終用力扶持你最後一程。

現在,農村人在現實的事例中,早已認識到兒子女兒都一樣,有個閨女晚年才能不一樣。

輪養是大多數農村家庭養老方式,存在都有合理性。

這樣,兒女們都能盡孝心,避免起爭議,背罵名。

其實父母沒啥高要求,只要大家和睦。

但是,有一種輪養很殘酷。

父母分離輪養,一月或半年輪換養。子女不和或父子不合,很容易造成這樣局面。

本來少年夫妻,老來伴。這樣對老人晚年生活非常不利,造成老人更孤獨寂寞,做兒女的為了賭氣或其他原因,令父母各居一方,於心何忍?

老人怒而說:“養兒無德不如無!”

三,分養式。兄弟不和或兒子與閨女不和,老人一分,各養一位。

想想吧,老人傷心,鄰人指責。但老人又需照顧。只能各領一位,儘儘孝心,捂捂眾人之口。

農村慢慢地進入了老齡化,怎麼養老?科學的養老,讓每位老人都有個“夕陽紅”,是每個家庭都面臨問題。

況且我們每個人都會慢慢的老了,我們想怎麼過?




大雨落幽燕伯強


農村老人‘’輪流養老‘’,不知是哪位孝子發明的。現在農村很流行。我們且不管專家怎麼說,它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


輪流的時間:一般身體好點的,能自食其力的,要半年甚至一年換一個家庭;身體條件差的,勉強自食其力的,三個月至半年換一個家庭;但偏癱、臥床不起的,則一星期就要換一個家庭。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老人不管在誰家,最起碼吃喝拉撒睡有個照顧,有了依靠。

但這樣做不好的一方面,就是老人未必舒心。如喜歡安靜的老人,在多個子女面前,子女(兒、兒媳、女兒、女婿)們各有各的脾氣,有的喜歡唱兩句,有的喜歡蹦兩下,各種愛好呈現在老人面前。老人再不喜歡也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各個家庭環境不一樣,在心情上未必達到老人的滿意。說得明確一點,有的子女在生活上花得錢多,由於‘’臉型‘’不對,也未必讓老人滿意。但不管怎樣,這類老人算有福之人了。



最可憐的要數孤寡老人和即將成為‘’孤寡‘’的老人。哪一種是即將成為‘’孤寡‘’的老人呢?第一批獨生子女的老人。獨生了女要承擔8位老人的養老問題,還要照顧子女,還要想辦法掙錢,因為沒有經濟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瞎扯。這批獨生子女的父母,爺爺奶奶和孤寡老人你認為有差別嗎?

因此,只有面對現實,在國家重視的條件下,社會、集體、個人合力同心,籌辦養老院才是長久之計。只在電視、報紙、新聞上宣傳某某年老年人將達到多少億,不會起到什麼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