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事有唱戲的環節,這種風俗源自哪裡?寓意是什麼?

老農說鄉村


農村喪事有唱戲的環節,這種風俗源自哪裡?寓意是什麼?

大家在農村生活,一定參加過一些紅白事,對於一些紅白事的講究也都有所瞭解,但同時也對一些風俗感到奇怪。就比如說在有些喪事之後,會有唱戲之類的關節,這種風俗就讓現在的年輕人很奇怪,明明是喪事,為什麼要辦的這麼熱鬧呢?這種風俗源自哪裡?寓意又是什麼?

其實,並非所有的喪事都是有唱戲這樣的環節的,一般這種“熱鬧”的環節,多是出現在一些喜喪之上。而且在最開始的時候,也並不是唱戲,而是請響器班子,也就是吹嗩吶之類的樂器。

所謂喜喪指的是福滿的老人壽終正寢,沒有受苦的離開這個世界。比起其它的逝世方式,這種方式的確是要好上很多的。不過即便說是“喜”,但對是逝者的子女來說也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所以子女才會用響器來表達情感。而且響器也不是以“熱鬧”著稱,而是為了表達子女對逝者的悼念,以及為靈堂增加意思悲傷和莊重。

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響器也慢慢的變成了戲班子,甚至到現在的流行歌曲,原來莊重肅穆的氛圍也消失不見,徹底變成了熱鬧甚至是胡鬧。這種原本寄託哀思、悼念的文化也慢慢的演變成為了一種陋習。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喪事有唱戲的環節,這種風俗源自哪裡?寓意是什麼?

農村喪事中有唱戲的環節,這一般是去世的人年歲較大,壽終正寢,民間稱為老喜喪的。從未聽說年輕人去世,有唱戲或者吹鼓手的。

其實喜喪文化是中國傳統喪葬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國人正確面對生死,一種超然大度的人生理念。從莊子鼓盆而歌,就顯示了人們面對自然規律的無畏和超然。生老病死,誰也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一生中能修個德行圓滿,壽終正寢,那也便是令人欣慰之事。所以,沒有必要一說到喜喪,一些所謂衛道者便跳出來罵人,“死了人是令人悲傷的事情,怎麼能說是喜事呢?”

這件事情,就分你怎麼去理解了。當然,父母無論活到多大,去世後總會讓我們悲傷。但父母也有人生的豁達,他們早就比我們看透了生死,他們在老年以後,如果以為自己活得值,活得還算圓滿,自然會希望自己的葬禮風風光光,這也許是他們最後的虛榮吧,那麼,做子女的,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為什麼不能為老人辦一個隆重的喜喪呢?

其實,前面我已經回答過兩次關於喜喪的問題。過去都說人過七十古來稀,人無百年,到了八九十歲,那就是耄耋之年了,生活質量也大不如前了,這時候無疾而終,怎麼不能算做功德圓滿呢?

喜喪的風俗來自於何時無從考證,應該和最早的僧道超度音樂有著一定的關係。《清稗類鈔》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這是所能見的喜喪的最早記載。這個記載說出了喜喪的要點,就是說這個去世的老人,應該要達到福壽全歸,也就是全福,全壽、全終。全福是說死者生前家族內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又都有出息,逝者本人是族中長者,輩份高歲數大,德高望重。全壽就是說歲數要超過古稀,起碼要到耄耋之年;全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終”,生前積德行善,死時“無疾而終”。

由此可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辦喜事的,雖然現在不那麼講究了,但起碼全壽這一條是講究的,就是說老人去世時必須歲數比較大,八十歲以前去世的人,極少有辦喜喪的。喜喪事的主要特點,是隆重而詳和,不那麼悲傷,甚至有一些歡快的氣氛。在過去,喜喪最主要的特點,是僱傭吹鼓班子。吹鼓班子的樂器主要是大小嗩吶、笙、管、笛、簫等民族樂器,以嗩吶為主,民間統稱為吹手,也算民間文藝的一種。嗩吶的音調高亢,最適合於喪事音樂。

如果我們不認同這種喜喪風,我們可以想一下僧道音樂,過去的僧道大都通曉韻律並擅長廟堂音樂,而這些音樂,都是用來為逝者超度亡靈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以為,民間的這種吹鼓樂,也是為逝者超度亡靈呢?

在舊社會,喜喪風俗主要流行於有錢的人家,達官貴人們,有錢有勢,老人也能活得長久。窮人家難有大歲數的老人,即使有,也辦不起風光的大葬。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傳統風俗在移風易俗中消失。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好過了,這一風俗又有所抬頭,不過在抬頭中發生了演變。

現在的所謂喜喪,往往只看去世者的歲數,並不看其是否德高望重,也不看其是否善終。尤其是一些富豪,往往靠不法手段斂財,並無積德行善,只是因為有錢有勢,家中老人去世後極盡鋪張,風光大葬。也有部分人日子過得並不好,但喜歡講排場,老人去世後為了顯示自己的孝順,請吹鼓手,甚至請戲班子,給老人風光大葬。甚至,有不少喜喪事,都是老人生前所要求的。而最重要的是,隨著時間推移,過去老一代吹鼓手都已去世,民間傳統的吹打樂大部分消失,那些專門用於辦喪事的音樂也很少流傳下來,所以現在的喜喪演出漸漸變了味道,往往出現流行音樂和小品歌舞等純娛樂性的演出,甚至有些所謂樂隊,把“今天是個好日子”這樣的流行歌曲也帶到喪事演出上來,這就有點褻瀆亡靈了,難道這真是慶祝這老東西終於死掉了?

所以,對待喜喪演出這事情,我們不必反感,但是,對於演出班子,一定要認真篩選,對於演出的曲目,更要好好把關。雖然老喪變喜,但畢竟和喜事不同,還是要注意分寸,不能褻瀆亡靈,也不能讓世人笑話。


齊東晏子


你所謂的唱戲環節是最近幾十年才流行的,八九十年代甚至以前,是沒有這個的,特別是北方地區,多數都是單純的讓嗩吶班子吹奏!後來人們越來越開放,都變著法的賺錢,嗩吶班子也投機取巧,不斷的在喪事上加項目,最開始是唱一些傳統戲,孝子賢孫的都會給賞錢~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有大功率音響,有點歌臺,什麼流行歌豔舞之類的開始盛行,而且價格不菲,一個挺大的村子,一家發喪基本全村都能聽到動靜~死者親屬為了不丟面子,大把錢都撒在點節目上了,少則三五十多則好幾百!

另外扎紙人送花圈也是逐漸流行起來的,最早的時候就是簡單的童男童女,紙錢,聚寶盆,女的扎牛男的扎馬~越往後花樣就越多,什麼電燈電話電視機,小汽車,小樓房,甚至連銀行金庫啥的都開始扎,越來越不像話!

最近幾年好像很多地方都開始叫停了,不允許這樣鋪張浪費,我覺得挺好,本來簡單的請個嗩吶班子吹個喪挺正常,後來越來越變味兒,浪費錢不說,各種惡俗下流,讓人感到氣憤!


魯小蛇


有錢人給做下的樣孑,看排塲,擺科氣,汐鐵也習慣了,其實死人是悲傷事,沒必要樂。


用戶92985400151


唱戲:不完全是熱鬧,有的是活人拿戲文,訴說他們的心聲,有的拿戲文贊訟亡者的功德,和業績,也有寄託他們的哀思。


老邪57


源於地方風俗、寓意送過世人靈魂擺渡另一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