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國產動漫發展得快嗎?——平心而論,還是非常快的。現在國漫的"無腦黑"已經很少再出現。要知道在大約2015年之前,也就是《大聖歸來》、《狐妖小紅娘》等作品之前,黑國漫是一種政治正確。為"黑子"們提供依據的也無非就是喜羊羊、熊出沒這些本來受眾就不是成年人的低齡作品。然而那時候,除了低齡向的動畫能賺到錢,面向更高年齡層的動畫幾乎全部撲街。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在那個時候,也只有《秦時明月》、《不良人》這樣的作品可以維持高水準的畫面,2D作畫更是要日本方面的協助。而到了三年以後的現在,玄機科技保持超高產量,不但有了《秦時明月》,還有了《武庚紀》、《斗羅大陸》、《星辰變》......等等等等,3D動畫方面,騰訊是管飽的。而2D方面雖然仍然不算太強,但是從視美動畫獨自承接《全職高手》《魔道祖師》,繪界製作《一人之下2》來看,起碼完成一部完整動畫的能力是有的,和三年前相比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了。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然而,在動畫水準變高、產量變高的同時,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也在悄然發生著:國產動畫似乎確確實實地變得"小眾"了。或者說,——只是國漫愛好者現在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它的"小眾"罷了。

怎麼樣算是"小眾"?變得小眾就帶來了什麼影響?首先,當一件事物流行到一定程度、在社會的各個話題中都繞不開的時候,無論它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比方說某些時常霸佔著微博熱搜的男女明星、一部點擊率極高的電視劇、一個常見的app、一款國民級的遊戲......這些,便屬於"大眾的"。

而小眾則是那些長期甚至短期在一個小圈子裡盛行的事物,不見得是負面的或亞文化的,但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被更多人所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和小眾是相對的概念。比方說,《陰陽師》和《王者榮耀》都屬於現象級別的手遊,但後者明顯比前者更加"大眾";看日漫的人很多,但看《火影忍者》《海賊王》的人一定比看《超人幻想》的更多,後者就是相對"小眾"的。

而決定一個圈子是否是大眾的,是它時下最中心、最大眾的那部分,至於相對小眾的那部分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比方說,如果你不是一個對日本動畫有十分關注度的人,那麼你可能不知道"京紫"是什麼,"國家隊"又是什麼,也不知道"小南極"是哪部黑馬動畫,梅津泰臣是什麼人。但只要你是一個有童年的人——那麼,《哆啦A夢》《聖鬥士星矢》、《寵物小精靈》、"死火海"......等等,總有一個是你記憶中的吧?因此,我們不能因此判斷"日漫"是小眾的,因為它的上限,如《火影》、《海賊》,直到現在為止仍被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強力象徵。

而國漫的尷尬之處不在於它的製作還需要改進,而在於迄今為止,還拿不出任何一部作品能達到同等或接近的高度。

它的更尷尬之處在於,即使是"國漫圈"的人,討論的往往也是那些國漫中相對大眾的作品,或者"童年回憶"的老動畫:比如《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斗羅大陸》《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鎮魂街》......《虹貓藍兔七俠傳》等等等等。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而國產動畫裡有些冷門的那是真的冷門,《異常生物見聞錄》,《四海鯨騎》,《西行紀》......有多少人全都聽說過、看過?至於《靈劍山》、《雛蜂》等,那是過氣得真快啊......但即使是最大眾的作品拿出來,平心而論,也無法把國漫撐到一個"大眾"的高度。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會有人問,和真人實拍相比動漫難道不是小眾圈子嗎?小眾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一定要變得大眾呢?像音樂劇、相聲這些圈子,難道不是自給自足非常和諧嗎?

因為動漫不是一個可以甘於小眾的產業。一部畫面好的3D動畫,比如電影《白蛇:緣起》,投資動輒千萬上億。一部2D的動畫連續劇則對作畫的要求也非常高,人力資本不菲。即使只是一部漫畫,按照工作室的規模,也分分鏡、主筆、勾線、上色、後期......等等等等。相聲和音樂劇的成本是可控的,動漫產業卻是一個吞錢的機器,如果它不能成為被扶持成一個造錢的機器,那麼資本的投入會把它變成一個泡沫。泡沫一破,整個產業是會坍塌的。

還有人會問,國產動畫不大眾,難道不是因為不夠優秀嗎?

這個,是,也不是。但製作水平的高低絕對不是它小眾的根本原因。《火影》的結尾沒有引人吐槽嗎?《龍珠》的戰鬥力是完全平衡的嗎?《紫羅蘭永恆花園》的畫面沒有做到絕佳嗎?那為什麼前兩者被人牢牢記住,後者卻只在有限的圈子內內流傳呢?沒有作品是完美的,無論如何,以完美的標準要求"日漫"和"國漫"都是荒謬的。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甚至於一個時代最經典的作品也未必是品質最好的那部——小編曾經在"考古"的時候,發現《凡爾賽玫瑰》(一部70年代的漫畫,但是寶冢根據其改編的音樂劇在日本至今仍然座無虛席)的作者還有另外一部作品《奧爾菲斯之窗》,怎麼也想不通明明是同一個作者,畫面更加成熟、劇情更加厚重、具有名著感的後者為什麼會敗給了前者......

——那麼,國漫為什麼會變得"小眾"?又有沒有一個事物出身於"小眾"卻被大眾所接受的先例呢?

在這裡作者不想舉日本動漫發家的例子,因為這段歷史太長,而且本身也比較複雜。作者舉一個離得很近的——電影《流浪地球》作為例子。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流浪地球》本質是什麼?是一部科幻電影。科幻在中國是什麼?是實實在在的小眾。這個圈子的小眾程度比起國漫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大年初一那天,幾乎所有電影票全都售盡,大年初二,進放映廳的人一路排到電影院的門口。這裡面的人難道全都是科幻迷和電工的粉絲麼?就算再加上吳京的觀眾,也不至於頂到46億吧?

不同的人看《流浪地球》,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有人看到了吳京,有人看到了科幻,有人看到了中國科幻拍電影的可能性,有人看到了別出心裁的工業設計,有人看到了"飽和式救援"和"帶著地球流浪"背後折射出的有別於西方的中國式思維......裡面所有的東西加起來,在當前這個階段,幾乎都是獨屬於《流浪地球》的。尤其是"思維模式"這個東西,是極其概況和具有深度的。

說白了,這些東西就是這個"小眾"電影本身所具有的的核心競爭力,而這個核心競爭力被觀眾所接納了。這也正是我想說的重點——

國產動畫實際上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絕大多數的國產動畫唯一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它是國產的動畫。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一部分動畫略好於這個地步,比如《一人之下》《鎮魂街》等,起碼它的內核確實透出一股"中國"的感覺,雖然這部分也是靠著古文化和市井的氣息來反應的,但是其它的一些國產動畫,能體現出它們是國產動畫的部分就在於——不古風就是更多的古風——來說,已經務實很多了,哪怕當你把這幾部作品丟到世界上所有動畫作品中,他們的"中國"感,也根本沒有那麼硬核。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並不是說古風有什麼地方不好,只是僅僅靠著古風,真的成就不了中國動畫的核心競爭力的。美國人畫《忍者神龜》,用上再多的日本或者他們以為的東方元素,也還是個美國故事;《海賊王》用了西方的海賊背景,也還是個日本故事。元素只是一個殼子。

科幻從前在中國是如此的小眾,劉慈欣也不過是在山西娘子關電廠上班的時間寫了《三體》,投稿給《科幻世界》,過了十多年,然而該紅也就紅了;有多少逆向民族主義者在豆瓣等地叫囂,然而架不住觀看《戰狼》和《流浪地球》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用腳投票。

國產動畫在變得更好?明明是變得更小眾

技術的差距可以靠學習來補充,沒有推廣可以靠資本來宣傳,而思想是沒法輕鬆得來的,但思想也是唯一談得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東西。

一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它思考的深度,而且是對當下的社會和世界思考的深度,而且必須是新鮮的,而不是從書本上抄來的。從書上看來的家國情懷,八卦周易,那沒有用,那是前人寫的,你只是看過而已,如果你連自己的思考都沒有,那麼從落筆的那一刻開始,你筆下的東西就是已經二手的。

這就是國漫真正的問題。國產動漫的作者偶爾是工藝上的大師,但大多是思想上的懶漢,從動畫到漫畫無一不是。先寄希望於ip——先從小說改漫畫,再從漫畫改動畫,從動畫再改電視劇,要不就是從一開始就走霸道總裁這樣的爛俗流。

畫面質量現在是上來了,然而資本的泡沫一破,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這些作品不要說維持小眾了,連生存都是個問題。論吸金比不過真人明星,論成本比不過網絡小說,非低齡向國產動畫將徹底失去它的競爭力。

2019.3.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