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親戚到了第三代就不應該來往了,這似乎已經成為了某些地方不成文的規矩,你怎麼看?

邀你共享美食


民間有句俗話:“親無三代,族有千秋。”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親戚一般是走不過三代的,而本房只要未超過五代,就未脫服,哪怕是五代以後,做事業時都會相互往來。這是為什麼呢?

一、中國的姓氏都是以父系傳承的。

父親的兄弟的兒子叫堂兄弟,他的女兒叫堂姊妹,女兒一旦出嫁,下一代勢必會成為表親關係。而堂兄弟的裔孫與自己的後裔永遠同宗共祖,永遠同姓,視作一條血脈傳承下來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聚居在同一個地方,關係自然比表親要親近。哪怕是千百年後,還要一起共修家譜,這就是所謂的“族有千秋”。


二、表親隨著不同姓氏血脈的摻入而逐漸疏遠。

表親有三種:父親的姐妹的孩子叫姑表;母親的兄弟的孩子叫舅表,母親的姐妹的孩子叫姨表。父母這一輩算一代,表親就是第二代了。父母在,這些表親一般都會相互走動,顯得很親,甚至親過堂兄弟。但隨著父母的去世,表兄弟之間沒有了維繫的紐帶,逐漸疏遠,往來也不再那麼頻繁了。再到下一代,泯然眾人矣就不足為怪了。


關鍵是每一代都會形成新的姑表、舅表、姨表關係,如果親戚都這麼一直走下去,最終會層層相疊,環環相扣,豈不全中國都成了親戚關係?!


鄉村解密


所謂親戚,最大的特點就是親,只有親,才有親近的感覺。

第一代最親,那是姐妹之間、兄姊之間,並由此而擴展的人員,如姐妹夫、內兄弟等。這是一個父母分支下來的,直接血系親戚,當然最親了。

第二代親,是上一代直系血親的下一輩們相互之間的親戚關係,也就是姑表親、姨表親。這一輩相互間或因雙方有老人在,或者因慣性原因,繼續保持交往和聯繫。但這種親情又都被自己一代的血親所沖淡。年代逾久,親情逾淡。

第三代親,人生難滿百,隨著祖輩們的相繼離去,也隨著新的親親關係的又一次變換,上一輩、上二輩的親戚己沒有親近感了,年青人都去走自己的最親了。

所以農村有句俗話,叫做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意思就是到了第三代,親近關係就結束了。

這並非人們喜新厭舊,並非不念舊情,而是社會向前發展,人類向前進步的必然趨勢,就象我們都要辭別昨天、過好今天、迎接明天的道理一樣。昨天就讓它過去,今天一定要過好,期盼明天會更好!


一生好人2262


這個也分人。

有的人家可能親兄弟姐妹就不大來往了,有的甚至因為財產分割問題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

但是有些家族卻能夠將所有人儘可能長久的團結在一起互相扶助,一直走到五代人都還有凝聚力。

我婆婆就屬於這樣的人。

婆婆家是周圍親戚來往的焦點,不管是上一代老輩人,還是同輩人,她永遠是大家的主心骨。我們家還在世的舅爺和老姑是常來常往的,其後代子孫逢年過節也經常來看望她老人家。到了我們這一代,光親兄弟姐妹就八個,六個妯娌沒有一個鬧矛盾的,雖然她從不說教,但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調教辦法,就連我們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都服氣。

到了再下一代,基本每家都是一個孩子,她告訴大家,他們這些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以後就是親兄弟姐妹了。

現在我們都有了孫子,但是一大家人逢年過節還是聚到一起吃年夜飯!

所以親不過三代也不一定,就看你怎麼想怎麼做了。


我的房子我做主


在我們大同當地,有這樣的一種說法:一步親,兩步遠,三步繞個大圓圈。說的就是親情關係會隨著代數而一步步疏遠。

過去家裡的堂兄弟都是排在一起來的,在我們村裡面有19叔,其實這兄弟19人,不是自家的孩子,是親兄弟5個的兒子根據年齡的大小,依次排在一起的。這樣不知叫起來親切,平時他們也走的很近。

過去的人們,很少在外工作或者遠走的,大多親屬在一個村子裡,所以他們的後代從小一起成長,也就自然而然關係親近了許多。

現在社會,人們外出工作、打工、遠嫁的不是少數,各自為自己的生活所累,親兄弟也很少拉進關係,更不用說再遠的親戚了。

我看這種關係的疏遠,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人為因素也許能欠些。



糖紙吳柿子


有人說親戚到了第三代就不應該來往了,這似乎已經成為了某些地方不成文的規矩,你怎麼看?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是親戚?其次,所謂的親戚對一個人究竟有多重要?其三,為什麼親戚越來越不親了?最後,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親戚會怎麼樣?

1、什麼是親戚?

所謂的親戚,就是因血緣和姻親關係而形成的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和你有血緣關係和姻親關係的人。比如說,叔叔伯伯,大姨二姨等等。在傳統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和人們社會關係比較固定,也叫做熟人社會。那麼,親戚多,勢力大往往別人不敢欺負。而且,困難時得到幫助。所以,親戚關係,在我們華人圈很重要。

2、所謂的親戚對一個人究竟有多重要?

那麼,都說親戚關係很重要,究竟有多重要呢?比如說,家庭遇到婚喪嫁娶等大事,自然是親戚上門幫忙,籌辦。既出人又出力。再比如說,以前的社會,誰家裡建房子等,自然是親戚來幫忙,出人出力不要錢。有些甚至農忙,都是親戚上門幫忙,先給你做完再做自己家的。最能體現親戚溫暖的,就是如果你家男孩找不到老婆,親戚甚至犧牲自己成全你家。所謂姑表親,表兄妹婚姻在歷史上層出不窮。

3、為什麼親戚越來越不親了?

其實,親戚之間越來越不親了,這種現象開始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於是很快有人通過各種方式富起來了。這就出現了,你富起來了窮親戚怎麼辦?有人就開始幫親戚們,甚至鄉鄰都要幫。像朱之文,村裡每家每戶都借給幾萬塊錢。後來這些人不但不還,還覺得應該再多借一些。於是乎,親戚就開始發生了裂痕。有些富人,乾脆和親戚疏遠開來。

4、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親戚會怎麼樣?

其實,親戚關係的市場,主要還是在農村。現在一些大城市的人沒有什麼親戚觀念,因為你有困難了指望親戚也不太現實。再加上,親戚往往多年不互相往來,沒有了共同語言和親近感,自然就相互之間沒有了聯繫。所以,城市人都不太有親戚觀念,倒是同事關係、朋友關係比較重要。所以,中國大部分人口進入城市化以後,親戚關係將越來越退出我們的生活。


聚焦三農熱點說


親三代,族萬年。老祖宗總結的,還是有道理的。血脈相連,祖父祖母與父母之間、老表之間因父母之間的感情,都維繫一個家庭的關係和往來。要是一代人都走完了,這一代人的牽掛基本就結束了,留下的只有故事。

現在社會流動人口多,農村比以往更多人外出流動。這意味著,以後越來越多人來往少,逢年過節聚一聚,隔了兩代人,感情少,不往來成為必然。

這個問題沒有誰對誰錯,因為人一輩子很短,遇見的人很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關係。做到少一代的侍奉和下一代的點撥,這輩子就圓滿了。



有良走人間


中國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家本位”文化在維繫,中國的每一個大家族、小家庭的穩定也是以“家本位”文化在維繫,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族中的“家本位”思想在逐漸淡化,反而“個人本位”思想在逐漸的顯現。這在宏觀角度可以解釋:為什麼隔一代/隔二代/隔三代的親戚關係的淡化,這個圈子為什麼在逐漸縮小。

下面科普一下何為“家本位”,何為“個人本位”。

何為“家本位”?

中國人的“家本位”,就是把家做為萬事萬物的參照點,把一切的人和事同家聯繫起來。一切活動迴繞著家展開,以家庭為圓心,向外擴散。

但是,以家庭為圓心,向外擴散,“萬有引力”有限,“三代親戚”就被“甩出去了”啊。

何為“人本位”?

相對於家本位,個人本位更加強調個人,這是現代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彰顯的一個顯著特徵。“利益”當前,以個人為本,當然了,這裡的利益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利益,它說的是,當集體的利益嚴重損害個人的利益時,不再是妥協於集體,而是積極的為自己的利益謀求最大的發展。


我是分享君


本來就是如此啊。

第一代,是親兄弟姐妹,關係當然好。

第二代,是堂表兄弟姐妹,因為父輩的關係還是比較有親情的,互相來往是正常的。

第三代,是再堂表兄弟姐妹,到了這一步,如今農村的往來都很少了,別說城市裡。

第四代,依據現有婚姻法都可以通婚了。血脈已經非常遠,還有什麼來往的必要呢?

所以,我們本地有句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算俅了。


四川達州


我們那裡有句俗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就從我自己親身體會說起,我和我姑姑們都很親,我和她們的子女就是表姊妹關係,雖然各自都成了家,可我們老表之間也有來往,誰家有事都會去的。我們表姊妹每家都有了兒女,看的出來,我們的兒女他們之間就不親了,相互都很陌生的樣子,自然而然就走不近了,也不主動來往了。真是應了上面的那句俗話,才三代,還沒到四代,就不走動了。


毛豆的狼外婆


我爺爺輩有9個兄弟姐妹;我奶奶有2個;我爸爸有6個兄弟姐妹;我媽媽有5個兄弟;有4個外婆(小時候吃不飽送人了)後來又認了2個外婆;我爸爸還有5個徒弟;這龐大的親戚網叫我怎麼辦?還有我乾爹乾媽;還有一對認我爸媽為乾爹乾媽!有時候我覺得太複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