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慾無求就是最高境界嗎?

黃蜂二師兄


無慾無求,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支持這樣的說法。可太難了,有多少人能做到。

慾望是什麼,慾望是人心底渴求的東西。達到了,它可以讓人快活和幸福,達不到,它讓人遭受迷惘煎熬甚至痛苦抑鬱。畢竟,在這個時代,人們把追求功名,崇尚優秀當成了過上美好生活,證明自己的通途。

但是,有一句話說,境界是攀到高處的。它是思想意識不斷提升得來的。越努力越無慾無求,要相信這句話是正確的。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只要盡心努力耕耘收穫就好。





靜品詩情


應該說是最高的境界。那這樣就了無牽掛了,沒有什麼慾望,也沒有什麼要求。沒有好,也沒有壞,一切都無所謂。

可是我們一般都做不到吧。因為畢竟生活在現實當中需要柴米油鹽當中,需要麵包和牛奶的。

其實可以這樣。

在精神領域意識形態可以蔑視一切,無慾無求,什麼都影響不了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在實際工作生活當中,該努力的要努力和爭取的要爭取。至於結果就不要強求。過程可以重視,結果就要看得淡一些。

人要是都學陶淵明。誰也不去當官,不做事兒。那這個國家也就沒法運作了。陶淵明的妻兒,也得跟著,挨凍受餓。

所以,該爭的還得爭,該舍的還得舍。


郝老師心理課堂


首先:無慾無求是個偽命題,時常耳聞某某個大寺院的方丈私囊有多麼多麼豐盛,更別說歷朝歷代的野和尚傳奇。明眼人也知:寺廟裡等級森嚴,僅僅是明爭暗鬥不會那麼的露骨而己,無慾無求恰恰是煙幕,遮羞布與擋箭牌。

我個人認為:面對現實而不困惑――而理性的安排,處置日常的,突發性的事務。

說個很平常的事吧,鄰里之間,發生了糾紛,引起很嚴重的打鬥後果,甚至觸動了法律,好多時候稍加分析――哎,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一口氣而已。

兄弟間,親友間常常外人稍動問,哎――積怨好深啊,但,稍加分析,其實也是一口氣的事,根本沒有啥利害的衝突,何必?

這僅是我的個人看法――不困惑,理性。

聲明:天底下最最遠的距離――說與做的距離,我僅僅是說了,做到這境界我望塵莫及。望網友指正


人賤言輕


無慾無求,這是肯定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欲的定位與求的方式。

欲有本欲與生欲之別,本欲是生命存在的基礎需求,比如餓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人無本欲,就是枯屍,人也就不存在了!

本欲是正常的,生欲就不正常了!生欲也就是貪慾,本欲所求可以自行滿足,貪慾所求是自身無法滿足的,於是便出現了‘惡’。。。。。。

無慾無求,不是人生最高境界,而是人生的終結!守住本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贛州花卉盆景苗木


無慾無求是死人的境界!有些境界純粹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要求。神對凡人很失望,聖人對凡人很失望,上層對庶民很失望。原來境界還要看優勢!孔子這次說的太對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縱心所欲。看來境界要結合自然規律。一個小孩他天性就該活潑玩樂,可到了成年還一味玩樂嬉戲就不合適了。一個人正值壯年,理當興業立家,這個時候你要他無慾無求嗎?或許和尚要失望了。說什麼他都不會跟你走!民族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無慾能剛嗎?無求能遠嗎?俗話說貪心不足蛇吞象,這種侵佔,掠奪的慾望不能有。異想天開,任意妄為這種求要下得。


佛在白馬59654343493


有欲即有求,

有求即因果,

因果即輪迴,

輪迴即死生。

無慾即知足,

知足即心平,

心平無所求,

無求無因果,

即離生死門。

隨離生死門,

終不為究竟。

有無即二元,

中道才是真。

若欲悟真諦,

請參《信心銘》!


澤仁德喜


“無慾無求”是典型的“偏空”境界!無慾無求並非大智大慧的體現,更非佛境。

相反,當年佛陀還嚴重的批評了這種修行境界,並稱之為焦芽敗種,佛門外道,非我弟子!

佛陀金口玉言,在《楞嚴經》中的“五十種陰魔境界”之中非常明確的提出,以警示後來的修行人。





今令我見


什麼情況啊,無慾無求。


大陳學


是剛強。最高境界
還不是。


蘇合香870


最高境界應該是連無慾無求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