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登五臺山札記

文 劉佩金

五登五臺山札記

五臺山,因其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而聞名天下。尤其對智慧和財富的追逐及崇尚者,無論對佛教本身的信奉程度如何,都對五臺山青睞有加。皆因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五爺代表財富。

筆者對佛教原本並不感興趣,對佛教理論也並無任何研究,更非忠實信徒。之所以五次登覽五臺山,原因有三:一是家母一生信佛,樂此不疲,出於對母親的緬懷;二是孩提時代,算命先生曾說文殊菩薩是我生肖的幸運佛;三是在國內做慈善養老時,協同已皈依之同事,搭建過一個佛堂,對靈脩漸生興趣。

五次遊覽五臺山,習悟不盡相同。前四次皆因時間倉促,未來得及靜心思考,也曾想寫個心得,記錄一二,可皆因瑣事纏身而擱淺。今年春節,時間充裕,趁大年初三,自駕幾百公里,再次來到五臺山,並在五臺錦繡山莊小住兩天,沉澱下來做了一些思考,並閱讀了相關資料,有了一些粗淺的看法與感受,在此記錄,以饗微友。

佛教的創建與起源

經筆者習修,佛教,作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出家後的釋迦摩尼教主)所創,地理位置處於現在的尼泊爾境內。這個地點,準確說是當時古印度的一個小國家。

佛教,其真實含義就是佛學。實際上是悉達多傳下來的學科。或者可以說,是讓凡夫俗子通過修學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佛,即覺者,又稱如來。其目的是依照所悟之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難、斷盡一切煩惱,得以徹底解脫。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在公元紀年前後傳入中國。公元68年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即洛陽白馬寺,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五登五臺山札記

五臺山名字的由來

大多數到過五臺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臺縣臺懷鎮為中心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臺山,實際上是指五臺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和中臺翠巖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臺。也是由於臺懷鎮寺院群分佈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臺懷鎮視為去過五臺山了。

五臺山原名叫紫府山,也叫五峰山道場。這裡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裡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裡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裡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臺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

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繕、擴建,以臺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臺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臺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適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

文殊菩薩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裡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裡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臺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在東臺頂能看日出,西臺頂能賞明月,南臺頂能觀山花,北臺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臺山的由來。

五臺山佛教歷史文化演變

傳說五臺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正式傳入五臺山。

《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這應該是釋迦摩尼的足跡記載,但又有很多資料顯示,釋迦摩尼並未來過中國,至於真實史實,已無法考證。

五臺山,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些原因,故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臺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臺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

盛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據《古清涼傳》,這個期間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臺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臺山成為佛教聖地,並在中外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是五臺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臺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對佛教許下大願,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他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後來的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自稱神遊五頂。

這時的五臺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五臺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從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對五臺山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五臺山也因此馳名中外,顯赫於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不言而喻,五臺山是藉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而成為聖地、名揚中外。

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標誌,是佛教寺院的大規模興建和僧侶人數的增加。在唐代,五臺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餘所,其規模十分宏偉。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臺山的僧侶人數劇增。可以說是寺廟林立,僧侶若雲,也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形成過負面影響。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臺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中國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臺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臺山和到五臺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在當時比比皆是。

關於文殊菩薩的淵源

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首。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

據記載:文殊菩薩是古印度舍衛國(現尼泊爾境內)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後來詣仙人處,求出家法,卻無酬對者,乃皈依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行稀有難事,佛涅槃後五千四百歲時至雪山,為五百仙宣暢演說十二部經,後還本生地,在尼拘樓陀樹下入涅槃。

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此外,文殊菩薩相應於娑婆世界有情眾生的因緣,亦有種種不同形象的示現。一般文殊菩薩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五臺山五爺是誰

民間傳說中龍王有弟兄五人,而五爺就是其中的老五。按一般慣例,龍王是不居佛寺的,但據說五臺山的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而且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又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了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座象樣的戲臺,是用來專門給五爺唱戲的。

相傳五爺本是東海龍王之子,排行老五,名叫聖衍。傳說有一次,五爺到五臺山遊玩,巧遇文殊菩薩到五峰山來開闢道場,後經文殊菩薩點化,同到東海龍宮借得歇龍石,將原來陡峭險峻,刀削斧劈般的五峰山,變成了巋巍敦厚的五個大臺頂。自此,五臺山一改過去那種冬天寒風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難當的惡劣氣候,變成了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滿山遍綠,花果四季的東方佛國勝景,世界佛教聖地。此後世人便把五峰山改稱為五臺山了。

據專家考證,臺懷鎮五爺廟有明朝古碑及近代石碑數通,其中明朝石碑為塔院寺碑,而萬佛閣第一通碑為五爺廟的石碑,據碑文記載:“萬佛閣的五爺像是小南臺黑虎岔村的王林生居士根據雙泉寺龍王殿內的龍王第五個兒子,俗稱柴拐爺的形象鑄成的1.5米高銅質神像請到萬佛閣五爺殿內”,雙泉寺有“喜雨碑”記載山西最高長官到五臺山雙泉寺祈雨的事蹟,這是官方最早龍王信仰活動的記載。

雙泉寺的龍王殿中間是龍母、兩側分別是龍王太子及龍胥,大殿的橫向兩側分別是風、雨、雷、電等諸神。五爺的“爺”源於五臺山百姓對所有的神佛統稱為“爺爺家”,“五”是五臺之五,因此,五爺由此而來。

雙泉寺每當百姓求雨均要舉行唱大戲、殺雞宰羊等宗教活動,同樣,萬佛閣五爺廟有戲臺,數十年前廟內也掛有豬頭等祭祀用品,這說明,五爺信仰來源五臺更古老的傳統祭祀活動,五爺信仰並非來源於佛教,唱戲屬於娛樂活動,宰殺屬於殺生行為,這些都與佛教的清淨、慈悲距離甚遠。

綜上所述,五爺是誰?就比較清楚了,是五臺地區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原形,其形象源自小南臺雙泉寺的龍王殿太子。由於,五爺專司布雨,風調雨順,惠澤百姓,是百姓最關心的大事。因此,五臺布雨的龍王爺就被百姓稱為五爺了。

文殊菩薩點化五爺的傳說

傳說自文殊菩薩念動真經,把歇龍石搬上五峰山,使這裡成了四季分明,風光無限的清涼世界後,五個龍太子回到龍宮沒了可以歇息的地方,五兄弟便異常惱火地追到五峰山,好一番雷霆大發,甚至把五個峰頂都削成了平臺,也沒找到歇龍石。於是頭腦最為聰明的龍王五太子便找到文殊菩薩,想討個說法,說:“我們那歇龍石是經過三難四劫才孕育而成的鎮宮之寶,菩薩你以慈悲為懷,怎能奪人之美呢?”

文殊睜開慧眼,見這個叫聖衍的龍太子大有慈悲之心,佛緣很重,便有意點化其說:“五峰山上夏無清風,冬無豔陽,氣候無常,民不聊生,千千萬萬的眾生生不如死,連性命都無法保證,難道龍太子連塊僅供歇息之石都不能貢獻給眾生,以使他們得以生存?你看看,你們的一塊歇龍石就可以救得千萬萬個生命得以維持,豈不是大慈大悲之壯舉嗎?”

五龍子聽完,覺得這歇龍石能造福人間,改變五峰山惡劣的生存環境的確是好事,便改變了主意,又說“能拯救萬民當然好,可是因這麼一塊寶石,你惹得我那水族兄弟在此折騰,豈不是又造禍人間眾生了?”

文殊聽了點點頭,笑道: “你的慈悲之心,己顯露出來了,應該得度,至於它們嘛,因有果,果有因,再這樣造孽,怕是……” 文殊菩薩話音未落,另外四個龍太子便闖了進來,其中一個龍太子不由分說,衝到文殊菩薩面前,大喊道:“菩薩,快還我歇龍石!”

文殊菩薩用慧眼看了看它說:“為一塊歇龍石,你們己經把五峰山折騰得天昏地暗了,死傷了不少生靈,眾生用生命換你等一塊歇龍石,你等不可再作孽了,快快回龍宮去吧。不過,你等實在不肯做點犧牲,拯救萬生的話,我已把那歇龍石安置在秘魔巖了,你等就去取吧,但萬萬不可再傷及生靈了,阿彌陀佛!”

五個龍太子一聽,馬上擁出菩薩殿,並大嚷著:“走,取回歇龍石,我們不管他什麼拯救萬生!”說著眾龍子便飛往秘魔巖去取歇龍石,但五龍太子剛出殿門,馬上又返了回來,問道:“菩薩,你真的也不拯救萬生了?”

文殊菩薩從三昧中睜開慧眼,笑道:“因果常蘊心底,何去何從,各由自便!”接著,文殊又度化了五龍子,使五龍子得到了正覺正等的佛果,跟文殊一樣表裡如一,佛心慈悲,成了文殊菩薩在五臺山的化身。而另外四個龍太子騰雲駕霧地來到兩山對峙、林幽壑深的秘魔巖後,不管三七二十一衝進秘魔巖內,只見巖下洞內有處慧燈閃閃的說法臺,臺口上擺有卷卷經書,但四個龍太子根本不理這些,一進得洞內便四處亂翻,當它們找了許久也沒看到歇龍石的影子後,立刻大怒,用龍爪龍尾狂抓亂掃,把盞盞慧燈都抽得四處亂閃,經書隨處亂飛。

這時,留在文殊身旁的五龍子借菩薩的慧眼看到這一幕,內心十分焦急,連聲嘆道:“這可該咋辦?” 文殊菩薩聽了輕聲說:“造孽太重,阿彌陀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說完,念動真言,只見那秘魔巖突然轟隆隆直響,山體也隨之合攏,把那四個龍太子給鎖在秘魔巖裡了。自此,那處秘魔巖便被當地人稱為“鎖龍洞”了,而且自那以後,五龍子上了北臺頂,專司風調雨順,恩澤眾生。同時,他也經常去鎖龍洞口,聽他的四個哥哥在洞裡誦經,盼望它們都早日修成正果,得以解脫。

五登五臺山札記

五登五臺山之感悟

之所以五次朝拜五臺,前面我已述之三因,其中敬祭母親為緣由之首。作為兒子,想讓母親的信仰得以傳承。清晰記得,母親燒香拜佛的虔誠身影,家母臨走前一年的春節,我專程從紐約趕回老家,慈母仍按家風家規,要求我和長兄在菩薩神位面前,擺上棗花圓陀饃和蒸碗、餃子等供奉菩薩,並磕頭跪拜於天地七十二位全神之前。在正月十五、十六之時,母親要求我們放生、早遊、去百病等。幾十年來,我和長兄均不敢懈怠,始終恪守這一家規。甚至會按照母親的要求,責令下一代遵守這一家訓。儘管在我心底,並未徹底地心悅誠服,仍感到有封建迷信之嫌。然,隨時事的變遷,歲月的流逝,這一看法逐漸改變。雖還不能變成自己的信仰,但敬畏之心早已在靈魂深處生根發芽。

家母雖文化疏淺,但意志堅定。強烈要求兒女這樣做,因為這是她的信仰。她深信佛祖和菩薩能保佑兒女。她曾無數次地告誡我們要心存善念:“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凶神隨之,行好總比作惡強”“不是不報,時日未到”等。後來我讀書日增,也日漸明白信仰的力量。其實,信仰的本質是相信,甚至寧信其正確,不究其真偽。因此,信仰無所謂真假,擁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信仰,就能使自己有規可尋,有追求有寄託,賦予了生命的意義。

佛教經典,內容很多,像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等。在這裡沒必要做過多闡述,佛經中比我講的要詳盡。但筆者斗膽引申:佛教的核心理念,既不是“空”,也不是“智”,更不是“成佛”,而是“慈悲”。唯有慈悲,能成就真正的佛道,成菩薩心腸,成人間淨土。以慈悲為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一點是,筆者認為佛教修行,並未隱藏太多高深莫測的秘密,其要義就是在不斷地惠澤眾生的過程中,克服自己心靈上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自己的人心。說穿了,就是教育我們凡夫俗子把人心中隱藏的“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逐漸克服乾淨,其道心也就自然形成了。

筆者還認為佛教實際上與中國的道教、儒教相通,所追尋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均是在靈脩的過程中尋找道心。 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 、教育家 南懷瑾先生曾說,他小的時候就開始佈施、持戒、忍辱,他說他給別人捐了很多東西,幫了很多人,他覺得很驕傲。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他所有的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給眾生的福澤,對眾人肝腦塗地的幫助,到最後皆是幫自己,度的全是自我。

比如周恩來總理,如若不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永遠不會成為舉國上下愛戴的總理。像民族英雄岳飛,如果不是精忠報國,後人怎會專門為他修建岳飛廟?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民族英雄的象徵!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如果不是身無分文,卻心憂天下,為民族,為國家,捨身忘己,犧牲六口至親,為民族奉獻一切,他怎會成為開國領袖?在他與世長辭時,怎會有53個國家降半旗致哀?聯合國又怎可能降半旗一週致哀?迄今為止,他老人家是聯合國唯一降半旗致哀一週的國家元首。皆因他,傾其一生、一家人之性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得到的尊敬。

筆者聯想到,各級政府機關的公務員中,從部長、省長、廳長,到處長、科長、股長,其晉升的途徑,實質上並無任何秘密和訣竅可言,只要你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捨得為大眾獻身,根本就用不著跑官買官。說到底,人生這輩子活明白了,那就一定要真心對別人好,全力成全別人,最終就是成全自己。

不為他人,只為自己者,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覺悟者,比如你的級別高不高?發展的好不好?生意賺不賺錢……眾生度你,你就一路順風。否則,適得其反。哪怕只有一個與你死磕,你就障礙擋道。一句話,惠澤眾生即福澤自我。古往今來,在人類歷史的豐碑上能濃墨重彩的尊貴者、名望者、千古不朽者,無二法門,皆為惠人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