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何能打贏每次中東戰爭?因為:只要失敗一 次,就會亡國

猶太人佔以色列近80%的人口。同樣是猶太人,卻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和種族——以色列本身就是一個種族大熔爐。這群散居在全球各地的猶太人,宛如散落各處的咖啡渣,看似可丟棄的無用之物,但當咖啡渣凝結一起,卻變得極為苦澀和強悍。

以色列為何能打贏每次中東戰爭?因為:只要失敗一 次,就會亡國

以色列國土地形狹小,缺乏戰略縱深,不得不面臨敵軍長驅直入的險境。受空間所迫,以色列人對國家安全的認知是:“只要失敗一次,就會亡國”,其謹慎程度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歷史上,德國、法國、日本等很多國家都被擊敗過,卻能生存下來。以色列則不同,若戰敗,唯一的選擇恐是滅亡。

因此,以色列的生存邏輯便是“展現強大力量,遏制敵人侵略意圖”。隨時可能被亡國的安全觀,造就出以色列獨樹一幟的國防理念。以色列國防學院前院長雅德林少將曾說:“以色列必須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方針。安全重於和平。先有安全,後有和平。”2015年3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國會演說時,亦以堅忍的口吻說:“若以色列必須孤軍奮戰,以色列會堅持下去。”這股不言敗的韌性,最能體現在中東國家最強悍的軍隊——以色列國防軍身上。

以色列為何能打贏每次中東戰爭?因為:只要失敗一 次,就會亡國

全民皆兵

以色列《兵役法》自1959 年頒佈實施後,以國便一直是實行以義務役為主的徵兵制國家。全球先進國家中,以色列也是唯一一個男女皆兵的國度。《兵役法》規定,凡年滿18歲的公民,若無特殊情況,都應服兵役。男生役期將近3年,女性約2年。多數以色列人服完兵役後,才會進入大學就讀。

扣除掉極端宗教人士和阿拉伯公民等因素,至少65%以上的以色列人都曾在真槍實彈的沙場征戰或磨練過。在以色列,一個公民的社會地位,並非取決於其學歷,而是取決於其服役的態度、所屬部隊和軍隊歷練。國防軍是各行各業、社會各階級的大熔爐。軍隊里人人平等,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地區的人齊聚一堂,讓部隊比大學更適合教導年輕人學習“社會範圍感”。例如一個家財萬貫的士兵,也得聽從一位貧民之子的指揮,這有助於打破階級意識。

以色列為何能打贏每次中東戰爭?因為:只要失敗一 次,就會亡國

以色列周邊大小衝突不斷,更逼迫原本散漫的高中生一入伍後必須快速成長。多年來,雖然因動盪的環境而陣亡的將士和百姓不計其數,但這絲毫沒能抹滅以色列青年投身軍旅的熱情和意志;他們在多次實戰經驗中,學習到超出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和寶貴的生命體驗,併成長為獨立、成熟的公民。以色列國防軍有這樣一種建軍理念:軍隊不只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機器,還是一座綜合性培育尖端科技人才的基地。要建立強悍的部隊,不只是整軍備武,更重要的是擔負起訓練和教育的兩大功能。

以色列一方面把軍隊打造為“科技研發基地”;另一方面,藉由軍隊強大的科技實力,寓學于軍,廣泛培育各類技術人才,積蓄後備部隊的實力。這些後備軍人回到社會,旋即成為新創企業、科技公司求之不得的人才庫。《新創企業之國》一書曾比喻,以色列國防軍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一所堪比美國普林斯頓、耶魯、哈佛等世界級高等學府的教育機構。

以色列為何能打贏每次中東戰爭?因為:只要失敗一 次,就會亡國

歷經多次大小戰役,為了應對複雜且嚴重的安全局勢,以色列必須保留充足的軍力。現任常規軍大約18萬人左右,與周邊阿拉伯國家軍隊相比,看似寡不敵眾;但以色列軍隊的主要優勢是精良的人員訓練及完善的制度,而非人數多寡。同時,以色列軍隊也發展出一整套既高效又獨特的軍事動員制度。

以色列後備部隊的戰鬥力絕不遜於常規部隊。這些後備部隊人員每年都要回營集訓1到4周。一旦戰事爆發,這些被召回的士兵在接到戰爭動員令後24小時內即可投入戰鬥。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只耗費20小時便完成後備部隊集結、投入戰鬥,結果扭轉戰局,反敗為勝。

以色列為何能打贏每次中東戰爭?因為:只要失敗一 次,就會亡國

軍費開支龐大

但要成為短小精悍的“戰鬥民族”,代價可不小。2014年以色列的國防預算約140多億美元,佔GDP總量的近6%,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在“安全至上”的生存理念下,以色列被迫成為重稅的“搶錢”國家,光商品增值稅就佔17%以上;多數上班族的所得稅介乎12%至30%之間;企業所得稅也在25%以上——若哪個國家要仿效這種“戰鬥民族”,恐怕得掂量一下自己荷包的斤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