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为何能打赢每次中东战争?因为:只要失败一 次,就会亡国

犹太人占以色列近80%的人口。同样是犹太人,却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种族——以色列本身就是一个种族大熔炉。这群散居在全球各地的犹太人,宛如散落各处的咖啡渣,看似可丢弃的无用之物,但当咖啡渣凝结一起,却变得极为苦涩和强悍。

以色列为何能打赢每次中东战争?因为:只要失败一 次,就会亡国

以色列国土地形狭小,缺乏战略纵深,不得不面临敌军长驱直入的险境。受空间所迫,以色列人对国家安全的认知是:“只要失败一次,就会亡国”,其谨慎程度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历史上,德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被击败过,却能生存下来。以色列则不同,若战败,唯一的选择恐是灭亡。

因此,以色列的生存逻辑便是“展现强大力量,遏制敌人侵略意图”。随时可能被亡国的安全观,造就出以色列独树一帜的国防理念。以色列国防学院前院长雅德林少将曾说:“以色列必须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方针。安全重于和平。先有安全,后有和平。”2015年3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演说时,亦以坚忍的口吻说:“若以色列必须孤军奋战,以色列会坚持下去。”这股不言败的韧性,最能体现在中东国家最强悍的军队——以色列国防军身上。

以色列为何能打赢每次中东战争?因为:只要失败一 次,就会亡国

全民皆兵

以色列《兵役法》自1959 年颁布实施后,以国便一直是实行以义务役为主的征兵制国家。全球先进国家中,以色列也是唯一一个男女皆兵的国度。《兵役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若无特殊情况,都应服兵役。男生役期将近3年,女性约2年。多数以色列人服完兵役后,才会进入大学就读。

扣除掉极端宗教人士和阿拉伯公民等因素,至少65%以上的以色列人都曾在真枪实弹的沙场征战或磨练过。在以色列,一个公民的社会地位,并非取决于其学历,而是取决于其服役的态度、所属部队和军队历练。国防军是各行各业、社会各阶级的大熔炉。军队里人人平等,不同社会阶层、种族、地区的人齐聚一堂,让部队比大学更适合教导年轻人学习“社会范围感”。例如一个家财万贯的士兵,也得听从一位贫民之子的指挥,这有助于打破阶级意识。

以色列为何能打赢每次中东战争?因为:只要失败一 次,就会亡国

以色列周边大小冲突不断,更逼迫原本散漫的高中生一入伍后必须快速成长。多年来,虽然因动荡的环境而阵亡的将士和百姓不计其数,但这丝毫没能抹灭以色列青年投身军旅的热情和意志;他们在多次实战经验中,学习到超出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生命体验,并成长为独立、成熟的公民。以色列国防军有这样一种建军理念:军队不只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机器,还是一座综合性培育尖端科技人才的基地。要建立强悍的部队,不只是整军备武,更重要的是担负起训练和教育的两大功能。

以色列一方面把军队打造为“科技研发基地”;另一方面,藉由军队强大的科技实力,寓学于军,广泛培育各类技术人才,积蓄后备部队的实力。这些后备军人回到社会,旋即成为新创企业、科技公司求之不得的人才库。《新创企业之国》一书曾比喻,以色列国防军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一所堪比美国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世界级高等学府的教育机构。

以色列为何能打赢每次中东战争?因为:只要失败一 次,就会亡国

历经多次大小战役,为了应对复杂且严重的安全局势,以色列必须保留充足的军力。现任常规军大约18万人左右,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军队相比,看似寡不敌众;但以色列军队的主要优势是精良的人员训练及完善的制度,而非人数多寡。同时,以色列军队也发展出一整套既高效又独特的军事动员制度。

以色列后备部队的战斗力绝不逊于常规部队。这些后备部队人员每年都要回营集训1到4周。一旦战事爆发,这些被召回的士兵在接到战争动员令后24小时内即可投入战斗。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只耗费20小时便完成后备部队集结、投入战斗,结果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以色列为何能打赢每次中东战争?因为:只要失败一 次,就会亡国

军费开支庞大

但要成为短小精悍的“战斗民族”,代价可不小。2014年以色列的国防预算约140多亿美元,占GDP总量的近6%,是中东地区国防预算最高的军队之一。在“安全至上”的生存理念下,以色列被迫成为重税的“抢钱”国家,光商品增值税就占17%以上;多数上班族的所得税介乎12%至30%之间;企业所得税也在25%以上——若哪个国家要仿效这种“战斗民族”,恐怕得掂量一下自己荷包的斤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