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今天來到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東北部的下澱鄉,據知情人介紹,這裡曾經有很多古井,今天來此就是尋找現存的這口古井。

沿著鐵路線步行,這條鐵路線是下澱糧倉專用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供給大都是計劃供應,徐州建設了很多鐵路支線,通向冷庫、糧倉等場所,徐州市區還有不少這樣的支線,有的建設時間更早。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古井位於下澱路北面的鐵路線旁邊,道北4巷與鐵路交叉位置,這條鐵路線現在還在運行,車廂是很老的貨車,現在沒能趕上列車經過時的場景,在別處感受過火車經過道口時的強烈震動,如果趕在上下班高峰,人車都擁堵的感覺令人煩躁、絕望。與周邊高樓林立的大廈相比,這裡大都是兩層或更矮的自建房,這裡幾個巷口及鐵路邊的路面都鋪上了水泥路面,頗有城市村莊的感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鐵路上不時有行人及車輛經過,這裡的周邊建築離鐵路很近,夜晚如果火車通過,地動山搖的感覺肯定影響休息,時間久了,大家習慣了這種生活,不適應這種生活的人們早搬遷走了。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這條鐵路線在此又分為兩條支線,通向遠方。兩邊的情況大都如此。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鐵路邊上的人家大都是這裡的村民,街坊鄰里都熟悉,見個面打個招呼,或坐在一起嘮嘮家常,也是久居高樓大廈裡的人們不曾見到的。在上個世紀的農村村莊,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嘮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人都湧入城市打工,很多村莊平時難得見到幾個人,擠在高樓大廈裡,居住距離更近,交流更少了。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在道北4巷靠近鐵路的地方,我們找到了一口老井,據村民介紹,這條鐵路附近沿線有6-7口古井,就這一口古井還在正常使用,其它的都被填埋或加蓋水泥蓋板封死了。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幾個水桶水盆、捶衣棒、搓板,這些洗衣用具可能很多人年輕人並不熟悉,這位村民在捶洗窗簾,由於體積較大,洗衣機不方便洗,來此清洗,嫻熟的動作,至少是位居家好男人,再看打水的動作,放桶、搖繩、灌水、提起,一氣呵成,告訴我,這裡的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涼,現在的寒冷季節,水溫也有十幾度,並不冰手,夏天井水溫度低,冰鎮西瓜最好。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在古井的邊上不遠遇見了挖井人的後人王先生,據王先生介紹,這口古井已經360多年了,是他的祖先在此居住的時候出資挖的,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正常使用,古井有20多米深,水質很好,周圍的村民都喜歡這裡的水,祖先分枝發葉,很多搬到別的地方居住,有時候還會來此紀念先祖。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王先生兄妹幾人都在這裡長大,這個小瓦房就是他們父母的家,母親80多歲了,兄妹幾人輪流來此照顧老母,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真的很敬佩這麼一大家子人,進去平房,老人看到我們,即使年老也很客氣,優良的家風不斷傳承,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走進徐州下澱鄉的鐵路旁,300多年的古井和古井主人的後人

結束了今天的行程,總結一下:

1.城市中現存的古井越來越少,要加強保護意識;

2.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口古井為周圍村民方便用水300多年,應該感謝他們。

3.參觀線路,下澱鄉道北4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