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皇帝的兒子,按現代人的說法,就是“皇二代”,比我們現在的“官二代”、“富二代”牛多了。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從生下來就啥都不用幹?當然不是的,那些皇室家長對皇子們的成長,也會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計劃。下面,就以清朝皇子為例,來看看他們的皇帝爸爸,對他們的成長計劃是如何規劃的,他們與我們現代的養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玉牒”皇室族譜

皇子出生要上戶口

皇子們從一出生,就要由敬事房通知內務府,和我們現代人一樣,要上“戶口”。

幼皇子登記戶口有專門的皇室家譜,古代稱為“玉牒”。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是“愛新覺羅氏”,清太祖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愛新覺羅氏的皇室家譜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凡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稱為“家室”,第二類:就是凡是太祖兄弟的子孫稱為“覺羅”。

太祖規定,稱為“家室”的子孫,腰帶束“黃帶子”。而被稱為“覺羅”的子孫,腰帶束“紅帶子”。當然,其他的官員只能束藍色的腰帶或石青色的腰帶,嚴禁越級使用。所以,黃帶子是皇帝宗室的標誌。

既然腰帶有黃帶子和紅帶子之分,那麼,代表皇室家譜的戶口簿——“玉牒”,當然也有區別。也就是說,“家室”是黃色封面,“覺羅”是紅色封面,也可以稱為“黃簿”、“紅簿”。

理解了黃簿與紅簿之分,那麼我們就知道了皇子皇女們當然登記的是“黃簿”了。

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大清皇族腰帶顏色決定地位和待遇

給皇子取名字

皇子上戶口時,當然得取名字了。在康熙皇帝之前,早期的皇帝取名字像所有滿人一樣,都比較隨意。

比如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順治皇帝,他的大兒子叫“愛新覺羅·牛鈕”,二兒子叫“愛新覺羅·福全”,三兒子叫“愛新覺羅·玄燁”。

“牛鈕”、“福全”是不是有種土土的感覺?而且順治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福臨”,“福臨”和“福全”是不是像兄弟?

到了康熙皇帝手裡,由於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於是,他開始按照漢人家族運用“字輩排行”的方式,來給皇子們取名字,以區分“長幼尊卑、血緣遠近”。

康熙皇帝選擇“胤、弘”為字輩。乾隆皇帝又接著選擇了“永、綿、奕、載”四個字為字輩。道光皇帝又接續選擇“溥、毓、恆、啟”。咸豐皇帝又接續“燾、闓、增、祺”四個字為字輩。所以,滿清宗室的字輩排序依次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

現在字輩知道了,你肯定以為,皇子取名字只要按輩分就不會錯了,但是,這其中又有很多學問在裡面。因為,皇帝的兒子將來都有可能成為皇帝的,所以不能馬虎。

一是為了便於與臣民避諱,二是為了便於與皇帝兄弟的兒子區分,所以,康熙皇帝還規定了皇子取名字時,除字輩以外,第二個字也有講究的。

首先皇帝事先規定了第二個字的偏旁部首,等皇子生下來以後,再由內閣大臣根據規定的偏旁部首,選定“偏僻字”,然後奏給皇上批閱,最後由皇帝硃筆圈定。比如:

雍正(胤禛):字輩“胤”,第二個字“礻”字旁

乾隆(弘曆):字輩“弘”,第二個字“日”字旁

嘉慶(顒琰):字輩“永”,第二個字“玉”字旁

大家看到嘉慶皇帝的字輩時,肯定會問:為什麼字輩跟規定的不一樣?原來是乾隆考慮為了君主避諱,認為這個“永”字太常用了,於是等嘉慶登基以後,把“永”字改為“顒”了。而乾隆其他的皇子:永璜、永璉、永璋、永琪等都沒改。

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皇帝的名字還得注意避諱,要少寫一筆

皇子六歲上學

慢慢地,皇子長到六歲了,就都得開始上學了。皇子上學的地方叫“上書房”,道光皇帝之前都叫“尚書房”,後來改的。

上書房裡設“總師傅”一人,都是從翰林院裡的大學士或尚書中特別選拔出來的。其他還有幾位“師傅”,當然也必須是翰林院的大學士才可以勝任。

皇子們除了學習漢文以外,還得學習滿族的“清書”,又稱“國語”,即滿洲語文。教清書和騎射的都是滿族官員,稱為“諳達”或“俺答”。

諳達位居上書房的“西席”之位,古人又以東為貴,所以,在上書房裡,對諳達的禮數就遠不及對師傅那樣了。滿洲人稱西席為“教書匠”。

上書房裡還有個“壓馬大臣”,是諳達的首腦,是專門負責皇子們學騎馬射箭時的安全。壓馬大臣,通常都是從教騎馬射箭的一二品滿族官員裡挑選出來的。

這個上書房很大,除了皇子以外,其他的親王、郡王的兒子也可以在這裡上學。開學第一天,雖說他們身份尊貴,也必須向師傅行參拜之禮,師傅們也理所當然受了。

皇子讀書都是“卯入申出”,“年無間日”。就是說,每天早上5點就得進入上書房讀書,下午4點才放學。

你們可能會想,這皇子讀書隨便應付一下不就可以了呀?那可不行,清朝皇帝對皇子的教育抓得可嚴了。規定他們,讀書期間不準隨意走動、嬉笑打鬧。一年之間還不能隨便休假,只有在:端午節、中秋節、元旦節、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那一天才能休息,就連除夕都要上課。哪像我們現在還有寒假暑假。

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道光皇帝以前叫“尚書房”

皇帝平時還會隨時去上書房巡視,即使皇帝沒時間,也會委派其他重量級人物去進行稽查突擊。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是常有的事,有獎有罰,十分嚴格。

據說,道光皇帝的長子“愛新覺羅·奕緯”上學時,很調皮,上課經常心不在焉,惹得老師經常教訓他。

有一天,老師又苦口婆心地勸他好好讀書,將來當個好皇帝!估計奕緯被說得煩了,回了老師一句:“如果我當皇帝了,第一個就殺了你!”這位老師氣得去找道光皇帝告狀。

道光皇帝這位家長,聽了老師的告狀,火冒三丈,衝進上書房就踢了兒子幾腳,結果因為踢中下身,醫治無效而死亡。道光帝后悔莫及,追封奕緯為:“隱志貝勒”。

看來,從古至今,家長對付熊孩子的辦法都是一樣的,要麼是“河東獅吼”,要麼就是“鐵砂掌”,再就還有道光帝這道“無影腳”。當然,我們現在提倡的是“綜合素質教育”,已經不允許這種“棍棒教育”了。

皇子裡,讀書用功的當屬“康熙皇帝”了。

《康熙起居注》裡有句話:朕幼年讀書,必以一百二遍為標準,若不如此,則恐怕對書的“義理”不能理解透徹。在《清聖祖實錄》裡還記載著康熙皇帝曾因為讀書太用功,累得多次咯血。

是啊!每本書以讀120遍為標準,這麼用功,不咯血才怪。

當然,也正是因為清朝皇帝狠抓教育,所以,清朝的皇子,一旦登基做皇帝,都能親裁奏摺,獨擋一面。

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皇子成年了自立門戶稱為“分府”

清朝的皇子到了十五歲,就算成年了,應該結婚生子,自立門戶了,稱為“分府”。十五歲!現在的孩子還在讀初中。而且,還有更多的結了婚、生了孩子的還在繼續啃老。

清朝除“三藩”: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其他異姓都不能封王。能夠封王的只有皇子、皇孫。

封王的爵位有四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其中親王和郡王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世襲罔替”,指一人封王,子孫後代皆為王,也稱“鐵帽子王”。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開國時期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4個位是清朝後期恩封的。他們對穩固清朝江山功勳卓著,受封后,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並配享“太廟”殊榮。

另一種是“降封”

,指父親封為“親王”,到兒子就為“郡王”,再到孫子就為“貝勒”,就這樣承襲,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封到“奉國將軍”為止。

不過,對於哪位皇子應該封為親王?哪位皇子封為郡王,哪位皇子又該封為貝勒、貝子?

最主要的是母親的出身。清朝的宮闈制度規定,皇后,以及以下的皇貴妃、貴妃、嬪妃、貴人等生的兒子都有可能封王。如果出身宮女之類的,不能封王。其次,還要看各皇子的才能、愛憎、年齡,來決定封爵的高低。

清朝皇帝:皇子們的成長計劃!

恭親王奕訢府邸

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就必須要“分府”了。分府就先要由皇帝“賜第”,可以新建,也可以舊府改造。如果爵位“降封”,王府必須繳回,再由宗人府另撥適當的官屋。看來,古代的等級制度還是非常嚴格的。

除了另建府第以外,還會特別賞賜一筆錢,用來買傢俱什麼的。據說,在康熙時,定的是“二十三萬兩銀子”。

從此,皇子們有了自己的府邸,就可以成家立業,開始為朝廷辦事了!諸子之間的利益之爭,也得自己一力承擔。

看來,除了清朝皇室子女之間有許多的不平等待遇之外,清朝的皇帝對於皇子的教育問題,跟我們現代的父母也是一樣的,甚至要求還更加嚴格。大家對兒女的心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他們能健康成長,將來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