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大床墊連鎖賣場Mattress Firm:狂奔之後,一地雞毛

美国最大床垫连锁卖场Mattress Firm:狂奔之后,一地鸡毛

2018年春,資本市場上傳出美國最大的床墊賣場Mattress Firm即將破產的消息。

同年10月5日,Mattress Firm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同時關閉700家業績不佳、佈局過於密集的門店,關店數超過門店總數的20%。至此,Mattress Firm的門店數銳減至2600家。

瘋狂收購、擴張、開店的那段黃金歲月,對於Mattress Firm而言還彷彿昨日。在申請破產保護的兩天前,把Mattress Firm逼到絕境的盒裝床墊電商Casper宣佈將開設200家門店,華爾街知情人士透露Casper正在籌備IPO。在大洋彼岸,來自英國的盒裝床墊電商Simba已經搶先來到了中國。

賽道上永遠不乏狂奔者。

而Mattress Firm究竟是如何狂奔到了今日的境地?

“初生”

1986年夏天,Mattress Firm成立於美國南部、與墨西哥接壤的德州,當時,三個朋友——保羅·施托克(Paul Stork)、史蒂夫·芬德里奇(Steve Fendrich)和亨利·羅伯茨(Harry Roberts)——合夥在市中心買下一家小店開始創業,Mattress Firm就這樣誕生了。

20世紀八十年代, 美國湧現出第一批專門銷售床墊的賣場。

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從傢俱店和百貨商場買到床墊。聯合創始人亨利·羅伯茨的姐夫曾經營著一個連鎖床墊賣場,1983年,史蒂夫·芬德里奇進入這家公司工作,在行業內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之後,史蒂夫決定創業,並說服了亨利·羅伯茨和同為公司員工的保羅·施托克。

Mattress Firm的出現看似偶然,但如果我們將視角切換到整個床墊發展的歷史來看,就會發現它的出現實則是歷史的必然。

床墊在美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在18世紀以前,舒適的睡眠是僅屬於貴族階級的享受。19世紀時,彈簧床墊誕生。得益於兩次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解放,床墊企業開始大規模出現,為國人所熟知的席夢思(Simmoms)和絲漣(Sealy)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後成立的。床墊逐漸擺脫了奢侈品的身份,成為標準化的工業產品。

然而,一直到進入20世紀之後,美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都仍然未能享受到工業化生產的床墊帶來的優質睡眠,不得不自己動手“造”床墊。其中原因有二:首先是經濟因素,其次,受體積、重量與交通條件所限,工業化生產的床墊往往只能在生產地當地買到。也正因如此,當時美國就連規模不大的城鎮都會有區域性的床墊品牌。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大批量採購床墊安置軍人,床墊行業迎來了一輪大的增長和整合,以絲漣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此時崛起成為了全國性品牌。床墊進入傢俱店和百貨商場,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20世紀80年代,NASA開發的“記憶綿”材料推動了床墊行業的又一輪科技升級。

Mattress Firm正好出現在床墊發展相當成熟、消費者認知水平很高的時刻。與其說是床墊賣場主動打進市場,不如說當時的市場已經發展到需要專門性的床墊賣場的程度了。

佔盡天時地利,Mattress Firm迅速取得成功,不足為怪。

“上路”

Mattress Firm能夠迅速搶佔市場,緣於聯合創始人在創業之初就抓住了消費者的痛點。

Mattress Firm在顧客體驗上下了極大的功夫,在店內提供床墊試用自不必說,而且,當時的百貨商場效率低下,從購買床墊到配送交貨需要12天的時間,Mattress Firm卻提供當天配送的服務。加上積極的電話推銷策略,Mattress Firm經營火爆,很快就開了幾家分店。

1988年,高端床墊品牌Stearns&Foster主動找上Mattress Firm要求建立合作關係。在之前,Mattress Firm售賣絲漣(Sealy)、舒達(Serta)、Spring Air等國民品牌的床墊,最貴的產品為499美元,若是與Stearns&Foster建立合作關係,最貴的產品就會一舉超過1000美元。經過慎重的決策,Stearns&Foster最終得以走上Mattress Firm的貨架。而這也是Mattress Firm歷史上最重要的決策之一,到90年代末,Stearns&Foster床墊獨霸了超過40%的銷售額。

1990年,Mattress Firm決定擴張產品矩陣,開始售賣客廳傢俱,但是由於基礎薄弱、專業知識不足、選品不佳,銷售情況不盡如人意,Mattress Firm最後關閉了這些傢俱店,選擇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

1999年,三位聯合創始人將Mattress Firm賣給了瑪拉基金融集團(Malachi Financial),三人各奔東西,開始了各自的職業生涯。但當時並沒有人能預知到,他們與Mattress Firm的故事遠未完結。

“加速”

類似於20世紀初每個城鎮都有自己的床墊廠,床墊賣場也曾一度呈現區域化的特徵。Mattress Firm最初也是美國南部的區域性賣場,它通過收購其他地區的區域性賣場來將觸角延伸到全國。

2007年,Mattress Firm收購了位於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床墊賣場Mattress Pro。

2014年9月4日,Mattress Firm Inc.宣佈將以4.25億美元收購The Sleep Train。2017年2月和3月,Sleep Train的門店全部撤換招牌,更名為Mattress Firm。The Sleep Train也是一個頻繁收購其他賣場的玩家,被Mattress Firm收購時已形成全國性的門店佈局。

也正是在瘋狂收購的過程中,當年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史蒂夫·芬德里奇的命運與Mattress Firm再次聯繫到了一起。

1999年,史蒂夫·芬德里奇離開Mattress Firm之後去了美國西部沿海的區域性床墊賣場——Sleep Country USA——擔任CEO,這家公司由紐約私人投資公司Fenway Partners所有,2003年,Fenway Partners將其賣給席夢思(Simmons),2010年,Sleep Country USA再度被轉手,最終被The Sleep Train收購。2014年,Mattress Firm收購了The Sleep Train。

2010年,史蒂夫·芬德里奇就已不再是Sleep Country USA的高管。他聯繫了Mattress Firm的現任CEO史蒂夫·斯塔格納(Steve Stagner),後者將他請回Mattress Firm擔任CSO,又請回保羅·施托克來管理Mattress Pro,並與亨利·羅伯茨的床墊賣場達成深度合作。

2015年,Mattress Firm宣佈計劃以7.8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Sleepy's。此次收購完成後,Mattress Firm的門店數量超過3500家。這一年,Mattress Firm營收24億美元,淨利潤5000萬美元,是床墊連鎖賣場領域名副其實的主導者。

“失速”

危機藏在風光後。

2015年是盒裝床墊電商崛起的一年。床墊連鎖賣場有利可圖是由於床墊的利潤率很高,根據Curbed報道,美國床墊的成本通常低至250美元。但盒裝床墊電商的出現打破了這個生態。

Casper一上線銷售額便呈井噴式增長,加之資本的有力支持,很快成為美國最大的盒裝床墊電商。英國的Eve sleep、Simba相繼崛起、在全球進行擴張,加拿大有了Endy,沃爾瑪的Allswell和舒達旗下的Tomorrow Sleep也紛紛入局,標誌著傳統企業進入盒裝床墊市場的嘗試。2017年,美國盒裝床墊電商搶佔了床墊市場10%的份額。

但如果將床墊產業當成一個整體來看,整個市場的需求並沒有多少增長機會,線上銷售之所以增長,是以犧牲門店的銷售額作為代價的。

盒裝床墊火熱的同時,Mattress Firm瘋狂開店的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床墊連鎖賣場過於密集,大大超過了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導致店內門可羅雀。Mattress Firm在債務、經營和重塑品牌的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陷入困境。

2016年,當時估值超過220億美元的傢俱零售商斯坦霍夫國際公司(Steinhoff International)以38億美元收購Mattress Firm,該集團擁有40多個零售品牌,包括法國的Conforama和英國的Poundland。收購後,斯坦霍夫試圖通過合理化門店佈局以重振Mattress Firm,頗有幾分轉機的味道。

但劇情很快反轉。

2017年,Mattress Firm與最大供應商泰普爾-絲漣(Tempur-Sealy)發生定價糾紛,後者撤出Mattress Firm。更大的風波還在後面。

2017年12月6日,斯坦霍夫爆出會計醜聞,誇大所收購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涉及資金高達120億美元,雖然大部分違規行為發生在中歐國家,但有消息透露Mattress Firm也可能牽涉其中。斯坦霍夫的CEO馬庫斯·喬斯特(Markus Jooste)在當天辭職,公司信用評級下調,股價暴跌,憤怒的貸方和股東很快對其發起訴訟。此前,斯坦霍夫大舉借債收購歐洲、南非和北美的傢俱零售商,完成對Mattress Firm的收購後負債已達60億美元,會計醜聞爆出時負債更是高達102億美元。斯坦霍夫不得不通過拋售資產來試圖償清債務。

同月,Mattress Firm上演“沉香救母”,宣佈提供2.25億美元的信貸。但Mattress Firm自己也是自身難保。

2018年,危機愈演愈烈。

年初,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美國銀行、高盛、匯豐銀行、日本野村證券相繼曝光斯坦霍夫的信貸損失情況。陰謀論盛行,Youtube和社交媒體上流傳著“Mattress Firm是斯坦霍夫的洗錢項目”,Mattress Firm有多名高管陷入賄賂和腐敗的醜聞。兩家公司的風評跌到谷底。

1月,Mattress Firm被收購後上任的CEO肯·墨菲(Ken Murphy)宣佈將於4月離職,2016年起擔任執行主席的史蒂夫·斯塔格納被再度請回CEO的位置。

3月,斯坦霍夫宣佈Mattress Firm現金流不足、經營狀況不佳,Mattress Firm漸漸顯露出失去償債能力的跡象。而斯坦霍夫信貸額度被嚴重削減,同樣面臨運營資金乾涸的險境,已經沒有能力保住Mattress Firm了。

此後,資本市場上傳出Mattress Firm即將破產的消息。

同年10月5日,Mattress Firm正式申請第十一章破產保護,進入重組程序。

“轉向”

會計醜聞爆出後,斯坦霍夫在英國的子公司Poundland積極與多傢俬募股權公司接洽,尋求收購。加之斯坦霍夫陸續拋售多家子公司的股權,許多人猜測,Mattress Firm會在此次危機中易主。舒達-席夢思作為Mattress Firm的重要供應商,Mattress Firm一旦破產,對它銷量的負面影響將會非常大,因此市場上一度傳出舒達-席夢思將要收購Mattress Firm、雙方已開始洽談的傳聞,這對於Mattress Firm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去處。但在2018年8月,舒達-席夢思宣佈的收購對象卻是盒裝床墊電商Tuft & Needle,而Mattress Firm拒絕對此發表任何意見。

收購的前路尚不明朗,Mattress Firm著手優化自身的業務。

2018年10月,Mattress Firm宣佈關閉700家業績不佳、佈局過於密集的門店,關店數超過門店總數的20%。至此,門店數銳減至2600家。

“我們意識到,我們前所未有的增長導致了在許多地區的門店數量大於當地需求,”被請回CEO位置上的史蒂夫·斯塔格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現在,我們調整了店鋪數量,完成了運營和財務的重組,不僅能更好地為客戶服務,還能促進未來的發展。”

為應對盒裝床墊電商的競爭,Mattress Firm給出的答案是“超長試睡期”。盒裝床墊電商往往為消費者提供100天左右的試睡期,而Mattress Firm出臺的最新政策中,試睡期為120天。

並且,Mattress Firm承諾為消費者提供最低的價格,如果消費者在別的地方(包括其他門店、商場和Mattress Firm旗下的連鎖店)發現更低的價格,Mattress Firm將支付差價。

2019年3月31日,Mattress Firm發佈2018第四季度報告,由於大批量關店,營收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利潤率雖仍處於較低水平,但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關閉多餘的門店使得顧客更為集中,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7%。

狂奔之後,風雨飄搖。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Mattress Firm三十三年的歷史,概括起來彷彿不過如是。

這艘大船不想就此沉沒。但現在來看,起死回生很難單純地通過自身努力、調整戰略來實現。現金才是它當下最迫切的需求。億歐家居對此將持續關注,也祝福這艘大船能夠再度擁有昔日的榮光。

“高仿”無印良品,半年虧損近千萬,海瀾優選走錯了?

三位數增長、兩年就上市:床墊電商新貴緣何敗走麥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