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不該,就是以己度人

我們不能以己度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我經驗的囚徒。

有些人總是喜歡推理和分析別人的心思,要麼是為了投其所好,要麼是為了戰術需要,或者單單就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推理能力,好能夠迎來一句言不由衷的讚美。

其實,這些所謂的推理和分析只能算是猜測,因為你的一切判斷都是基於你自身的思想和經驗,那不一定是客觀事實,更有可能距對方真正的思路相當遙遠。

古人總喜歡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然去“度”對方之“腹”的並不一定都是小人。但是這句話至少可以表明,由己及人的過程往往會存在偏差。

一,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在《莊子·秋水》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tiáo)魚(就是我們說的鯰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最大的不該,就是以己度人



後面莊子說的那些辯證法和“形而上”的問題我們先不去討論,單說莊子與惠子二人的爭論。

莊子也好,惠子也好,魚也好,都無法準確感知彼此的思維。惠子不知莊子,莊子不知魚,當然,惠子也不知魚。

哪怕最後莊子說了因為他站在橋上(境界高)看魚兒躍出水面,可是躍出水面就一定代表快樂麼?(也可能是缺氧)

二,子非餘,焉知餘之樂

同樣的道理,生活中有人就經常去猜測別人的思維,甚至自以為是地認為一定正確。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還要面對面說出來,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也不明智的行為,首先,你和對方是兩個不同的人,你們的思維和經歷不完全相同,所以你的想法不可能完全和對方同步。

俗話說得好,你不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

你只能接近他,而無法成為他。

當你判斷失誤,又信誓旦旦地認為自己正確,那麼雙方則很是尷尬。


最大的不該,就是以己度人

如果違心對你進行附和,那麼可能會使你今後“變本加厲”,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甚至有些仁兄會面對著對方委婉的否定而自己仍舊篤定地認為自己正確,反而指責對方不敢承認。進而雙方均大感憋屈,進而惱羞成怒,無法溝通。

退一步講,如果你的猜測基本符合對方心中所思,那麼你們的關係更加危險。

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心思被別人看透,那將意味著毫無私密。一語猜中別人心事是種高超的能力,猜中之後,你大感刺激與興奮,對方感覺惱怒與驚懼。

如果你再毫無顧忌地將之公之於眾,那麼相信我,你將永遠失去與對方交流的機會。

三,子非愚,焉知愚之樂

所以,我們不要總是以己度人,無論對錯都並無意義。有時就算確實有所猜測有所發現,覺得明白了,理解了,確定了,料準了,看透了,同樣不要衝動地去“顯露”。


最大的不該,就是以己度人


自古到今,我們總推崇“糊塗”的智慧,難得糊塗,就算有時是善意的假裝。

我們總是說“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這就是一種“糊塗”的智慧,看得透事物,裝的了糊塗,把握好分寸,方為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