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潼關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西安滑雪哥


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有“十大名關”的說法。分別是“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門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武勝關。”這十大名關在中國軍事史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關”基本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歷代戰爭中都發揮了禦敵防患,保民防災的重要作用。



其中山海關和潼關並稱為“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位於今天河北秦皇島東北15千米處,扼守華北進入東北的咽喉,也是萬里長城的起點。在中國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關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頻率是最高的,由於陝西河南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陝西和河南兩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陽兩地更是長期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首都的角色,而潼關扼守在西安和洛陽中間,是陝西等西部地區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見,無論是從東方攻入西方,還是從西方攻入東方,得到了潼關,那就相當於基本佔領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時代,由於政治格局的變化,潼關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削弱。

先秦時候之前在這一帶有函谷關,不過在漢朝時,由於黃河水位下切,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導致函谷關失去了險要位置,最終失去了作用。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潼關。潼關最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在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的戰爭。


潼關位於麟趾原的黃土塬體之上,和函谷關所在的稠桑塬一樣,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從秦嶺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於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兩邊都是深溝,一邊是遠望溝,一邊是禁溝。兩溝中的水流衝擊,使得兩溝壁如刀削。

潼關一共有四道防禦門戶,第一門戶便是金斗關,過了金斗關以後,就是一段狹窄的路,這條路被稱作為黃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須通過黃巷坂,黃巷坂南面緊靠黃土高原,北面和黃河之間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的形勢,中間唯有一孔道,寬僅數米,僅容的下單車,十分狹窄。人們亦稱之為“五里暗門”,這就是潼關的第三道防線,“五里”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因為道路奇險,所以非常適合伏兵。

而過了五里暗門就來到了潼關的前面,千萬不要以為你就已經攻破了潼關,在潼關的後面還有一個防禦門戶,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溝”。禁溝南北長約15公里,北與潼河交匯,南與秦嶺交匯。禁溝由於長期的雨水沖刷,十分險峻,形成了一條寬30米的坡道,成為潼關城後路的軍事要道。由於禁溝可以直通秦嶺,並且直達武關,倘若敵軍從武關方向來,這要就能饒過潼關直達關中,所以禁溝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奪得禁溝,潼關則不攻自破。



隋朝時,由於雨水的沖刷,在漢潼關以南4公里處,被沖刷出了一天新道,這條道上達禁溝,下抵塬體,可以直取潼關,為了控制這條道路,隋朝在該處重新建立了“新潼關”,原來的潼關被叫做“潼關北城”,新建的叫“潼關南城”。

唐朝武則天時代,潼關兩城都受到了之前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雨水的不斷沖刷,黃河的下切,導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經過潼關不再需要從麟趾塬上通過,而是可以從旁邊的河床穿過,麟趾塬上的漢潼關就成為了擺設。所以就必須將潼關挪位置了,唐朝政府就將潼關從塬上移到了河灘,新修建的唐潼關位於黃河河谷南側一個形成不久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臺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漢潼關約2公里,同時原來經漢潼關走禁溝的舊路也不廢而廢了。



潼關作為一個重要關隘,見證了多少王朝的興衰,不過隨著朝代的更替,首都的更換,唐以後,西安不再作為首都,潼關等關卡的歷史地位就急劇下降,也成為了歷史煙塵中的一份子。


藤樹先生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陝西曆史。(約500字,閱讀需2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元)張養浩:《山坡羊 · 潼關懷古》

山河表裡這個詞,一般都認為是說山西省的山川形勢的。

但是從上圖可以看出,潼關正好位於關中盆地與關東的華北平原的連接之處,並且此處正是山河險要之地,所以“山河表裡潼關路”這一說是非常生動準確的。

渭河與黃河在這裡交匯,呂梁山與大秦嶺也使這裡成為一個貫通東西的孔道。

潼關在函谷關之西,兩者相距近百里,這兩個關,都是非常險要的,又因為距離比較近,所以有“百二秦關”這一說。

尤其是潼關,作為從關東進入關中平原的最後一道關口,地位不亞於明清時期山海關對於北京的重要作用。

漢代以後,函谷關由於地理環境的變化,軍事防禦作用下降,而潼關就成為關中的東大門了,尤其是在唐代之後,潼關地位一直相當重要。

就在大唐盛世的頂峰,安祿山攻下潼關,唐玄宗就只好帶著大臣們往蜀地跑。明末清初,李自成從北京退到關中後,全力守潼關,但是還是敵不過清軍的鐵蹄和火器,最終一敗塗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妄圖自華北進入關中,潼關當然也是必經之地,於是中國軍隊調集精銳死守潼關,憑藉天時地利,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最終保住了關中的安寧。

潼關直到近現代都依然是軍事重鎮,在古代運輸和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就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地了。



歷史寶藏


古代長安的重要的門戶--潼關,地處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鄰河南省靈寶縣,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河相望,是關中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潼關在五代之前一直是中國的腹心地區,後來漸漸成了東西兩大板塊的樞紐地帶,但它朝著中原的這邊就只是一條孔道。這條孔道一邊是山,一邊是河。山,就是中華父親山秦嶺中一段屬於陝西的華山,一段屬於河北的崤山。河,就是黃河,潼關雖然在黃河的另外一邊,但潼關附近的山是從山西延續過來的黃土高坡,而這種支離破碎,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對當時的交通和出兵造成極大的障礙。就在這山與河之間有一條極窄的通道,潼關正守在這條孔道上,號稱“三秦鎖鑰,四鎮咽喉”,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潼關創建於何時,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211年,曹操曾於潼關破馬超,由此可知潼關在這之前已開始建置了。後經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關城周長約5公里,北面與東北,為板築土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山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門6處外,留有南北二水門。潼關東約3公里,有一禁溝,自唐至明、清,為了潼關的安全,沿禁溝兩岸,夯築方形土臺12個,是防禦性的軍事堡壘。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可見,潼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及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餘生聽禪


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於是,位於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

有關潼關的第一次歷史記載是曹操與馬超的戰爭,“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等屯潼關。”不過,最後曹操雖然打勝了,卻留下了“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的“美談”。

潼關位於名為麟趾原的黃土塬體上,和函谷關所在的稠桑原一樣,麟趾塬也是頂面平坦,且從秦嶺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於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

麟趾塬東側是名為遠望溝的深溝,西側是名為禁溝的深壑。二者溝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覆沖刷下變得壁如刀削。潼關初建時,從函谷關方向來的敵人想要經過麟趾塬必須先登上塬頂,再下禁溝,然後順著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黃河三水交匯之處才能進入關中。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經之路。

但是,一般而言,但凡守衛重要城市首先靠的就是外圍的關隘,僅僅憑城拒守總是不明智的。所以想要登上潼關拒守的塬體必須要經過潼關第一道門戶——金陡關。即使打破金陡關,前面還有一條名為黃巷坂的窄路。想登麟趾塬,只能通過黃巷坂。這條路和函穀道一樣,南面緊靠高原,北面和黃河之間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的形勢,中間唯有一孔道,寬僅數米,僅容單車,也是丸泥可塞。當地人亦稱之為“五里暗門”,“五里”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因為道路奇險,所以非常適合伏兵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潼關吏》中這樣描述潼關東門外的險要:“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沿著黃巷坂上了塬體,才算來到大boss潼關面前。但是這還不算完。大boss潼關背後還有一個查崗的原配時常盯著潼關的一舉一動,這個原配就是禁溝。通過潼關城後,下了塬體就來到了禁溝。

禁溝,北起禁溝與潼河交匯處,南至秦嶺,南北長約15公里。禁溝溝底經過長期雨水沖刷,形成了一條寬30米的坡道,成為通往潼關城後路的一條軍事要道。由於禁溝向南可以直抵秦嶺,並通向武關方向,倘若敵人自武關方向來,就會繞過潼關直接進入關中,因此禁谷的防禦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作為潼關防守的配套,在禁谷山谷兩側建有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因唐朝時禁止行人通行,所以才取名為“禁溝”。

禁溝兩側烽火臺已經漸漸湮滅

到了隋朝,在漢潼關以南大約4裡處,位置大約在城北村與楊家村之間,因為雨水與溝中水流的長期沖刷,麟趾塬出現了一條溝道,上達禁溝,下抵塬體,當地人稱此溝為“坑獸檻谷”。為了控制這條新的通道,隋朝在該溝道上口北側修建了新潼關。於是,漢潼關被稱為潼關南城,隋潼關被稱為潼關北城。

到了公元691年,也就是唐朝武則天時代,潼關遇到了和漢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黃河水位下切。漢朝初建潼關,因為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只能登上麟趾塬,但隨著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不斷加深,河床不斷下降,原來的河床已經裸露了出來,形成河灘,從而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行人從黃巷坂出來,不必再登塬,直接從河灘上過去就行。

如此一來,麟趾塬上的漢潼關就成為了擺設。因此唐政府就給潼關挪了地方,從塬上移到了河灘,新修建的唐潼關在黃河河谷南側一個晚近形成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臺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麟趾塬漢潼關約2公里,同時也把原來經漢潼關走禁溝的舊路廢止了。

最後,附上《山海關志》中的一句話足可說明潼關的意義,“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大福讀史


潼關北臨黃河,南靠華山,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對於建都陝西的王朝而言,控制住潼關,就可以保障關中的地區,依靠關中地區作為基礎,即使山東(非現在山東)地區出現動亂,只要沒有攻入潼關,那麼依舊可以等待山東局勢發生變化,然後兵出潼關,爭奪天下。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攻佔洛陽,進入關中的必經之路是潼關,在安祿山進逼潼關時,哥舒翰等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主張依靠潼關之險,堅守不出,等到安祿山的氣焰逐漸消退,然後再一舉評定叛亂。可惜昏庸的唐玄宗根本聽不進去,一直催促決戰,無奈之下,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被安祿山使用誘敵深入計,殲滅哥舒翰所轄近二十萬唐軍,佔據了潼關,此時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只得倉皇西逃。

對於建都河南的王朝而言,潼關是控制西北少數民族的關鍵,西涼人馬實力強大,戰鬥力彪悍,很容易從西北方直接進攻洛陽等地,控制潼關就可以斷絕西涼人馬的進攻,有效的保障了河南等地的安全。

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馬超長時間不能攻克潼關,最後在消耗戰爭中,被曹操實行反間計打敗。

取的了潼關,進可以進攻陝西關中地區也可爭奪天下,退可以保一方平安,所以潼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帝國烽火


要弄清古代潼關的意義,必須先弄清古代中國政治格局的基本情況。在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格局是東征西討,也就是說是關東關西的對峙,關東關西的關,就指的是潼關或函谷關。信史以來,商周的對峙,秦與六國的對峙,漢與楚的對峙,隋唐關隴集團與東方世族的對峙。這些東西對峙的交集點,就在潼關或函谷關。

此關北臨黃河,南依秦嶺,車不能並軌;並且西接高原,東臨絕澗。是秦地東出的重要關隘,被稱為“百二秦關”。正因為此關如此險要,如此重要,加之長安處四關之中(東潼關,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平疇沃野,金城千里,所以長安成為古代最理想的建都之地,而長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不負英雄所望,孕育了周秦漢隋唐這些強大鼎盛輝煌的王朝,而這其中,潼關函谷關功不可沒。所以,在隋唐以前,特別是秦漢以前,此關就是天下第一雄關,是首都長安的東大門,鋼鐵長城,意義十分重大!


至樂無如讀書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隆要。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寒襦


事實上在古代,潼關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古人無數的精闢論述,形象地展示了潼關這一“地利”,在歷史上無數次面對“人和”的戰鬥中,潼關的茫然與乏力。

一、劉邦滅秦之戰。

劉邦滅秦,面對潼關,未發生任何大規模戰鬥。

潼關一觸即潰,如入無人之境。

二、光武劉秀滅劉盆子之戰。

一路順風順水,未發生大規模戰役。

三、曹操滅關中之戰。

董卓死後,西安關中由呂布控制。

賈詡一言分三國,李傕、郭汜二人合力將呂布逐出長安。

曹操迎漢獻帝至許都(許昌),滅李傕郭汜。

四、李淵滅隋之戰。

潼關毫無存在感。

五、趙匡胤滅後周之戰。

潼關無任何抵抗。

可憐的西安,周朝洛陽一不管你,你就被犬戎佔領了;唐朝洛陽一不管你,你就被吐蕃佔領了。最後還得靠洛陽出力收復西安。

西安關中被犬戎和吐蕃攻破,是由洛陽出力收復西安;洛陽被金兵蒙古攻破,西安關中舉手投降,如入無人之境。

這也是為什麼在歷史上,洛陽表面無險可守,卻是人心所向,眾志成城的原因。


用戶67724358697


潼關我去過,一看那地方尤如天險一條路,守潼關易,攻潼關難上難,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可見潼關的地理位置多麼險要。


貽生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