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西安滑雪哥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十大名关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



其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秦皇岛东北15千米处,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咽喉,也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关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频率是最高的,由于陕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阳两地更是长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首都的角色,而潼关扼守在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西部地区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见,无论是从东方攻入西方,还是从西方攻入东方,得到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基本占领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潼关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削弱。

先秦时候之前在这一带有函谷关,不过在汉朝时,由于黄河水位下切,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导致函谷关失去了险要位置,最终失去了作用。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潼关。潼关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的战争。


潼关位于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之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一边是远望沟,一边是禁沟。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

潼关一共有四道防御门户,第一门户便是金斗关,过了金斗关以后,就是一段狭窄的路,这条路被称作为黄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须通过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亦称之为“五里暗门”,这就是潼关的第三道防线,“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的前面,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攻破了潼关,在潼关的后面还有一个防御门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沟”。禁沟南北长约15公里,北与潼河交汇,南与秦岭交汇。禁沟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十分险峻,形成了一条宽30米的坡道,成为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可以直通秦岭,并且直达武关,倘若敌军从武关方向来,这要就能饶过潼关直达关中,所以禁沟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得禁沟,潼关则不攻自破。



隋朝时,由于雨水的冲刷,在汉潼关以南4公里处,被冲刷出了一天新道,这条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可以直取潼关,为了控制这条道路,隋朝在该处重新建立了“新潼关”,原来的潼关被叫做“潼关北城”,新建的叫“潼关南城”。

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两城都受到了之前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雨水的不断冲刷,黄河的下切,导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经过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所以就必须将潼关挪位置了,唐朝政府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



潼关作为一个重要关隘,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不过随着朝代的更替,首都的更换,唐以后,西安不再作为首都,潼关等关卡的历史地位就急剧下降,也成为了历史烟尘中的一份子。


藤树先生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陕西历史。(约500字,阅读需2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山河表里这个词,一般都认为是说山西省的山川形势的。

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潼关正好位于关中盆地与关东的华北平原的连接之处,并且此处正是山河险要之地,所以“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一说是非常生动准确的。

渭河与黄河在这里交汇,吕梁山与大秦岭也使这里成为一个贯通东西的孔道。

潼关在函谷关之西,两者相距近百里,这两个关,都是非常险要的,又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有“百二秦关”这一说。

尤其是潼关,作为从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地位不亚于明清时期山海关对于北京的重要作用。

汉代以后,函谷关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军事防御作用下降,而潼关就成为关中的东大门了,尤其是在唐代之后,潼关地位一直相当重要。

就在大唐盛世的顶峰,安禄山攻下潼关,唐玄宗就只好带着大臣们往蜀地跑。明末清初,李自成从北京退到关中后,全力守潼关,但是还是敌不过清军的铁蹄和火器,最终一败涂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自华北进入关中,潼关当然也是必经之地,于是中国军队调集精锐死守潼关,凭借天时地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最终保住了关中的安宁。

潼关直到近现代都依然是军事重镇,在古代运输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了。



历史宝藏


古代长安的重要的门户--潼关,地处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是关中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潼关在五代之前一直是中国的腹心地区,后来渐渐成了东西两大板块的枢纽地带,但它朝着中原的这边就只是一条孔道。这条孔道一边是山,一边是河。山,就是中华父亲山秦岭中一段属于陕西的华山,一段属于河北的崤山。河,就是黄河,潼关虽然在黄河的另外一边,但潼关附近的山是从山西延续过来的黄土高坡,而这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对当时的交通和出兵造成极大的障碍。就在这山与河之间有一条极窄的通道,潼关正守在这条孔道上,号称“三秦锁钥,四镇咽喉”,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潼关创建于何时,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北周末年,扬坚在洛阳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军队逼迫,迁都汴京。将兵力完全集中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首先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可见,潼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余生听禅


东汉末年,黄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所以先秦时代的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天险的作用。于是,位于淆函道西端的潼关就做了替补。

有关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曹操与马超的战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等屯潼关。”不过,最后曹操虽然打胜了,却留下了“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的“美谈”。

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

麟趾塬东侧是名为远望沟的深沟,西侧是名为禁沟的深壑。二者沟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复冲刷下变得壁如刀削。潼关初建时,从函谷关方向来的敌人想要经过麟趾塬必须先登上塬顶,再下禁沟,然后顺着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黄河三水交汇之处才能进入关中。所以汉潼关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经之路。

但是,一般而言,但凡守卫重要城市首先靠的就是外围的关隘,仅仅凭城拒守总是不明智的。所以想要登上潼关拒守的塬体必须要经过潼关第一道门户——金陡关。即使打破金陡关,前面还有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窄路。想登麟趾塬,只能通过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道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单车,也是丸泥可塞。当地人亦称之为“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潼关吏》中这样描述潼关东门外的险要:“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体,才算来到大boss潼关面前。但是这还不算完。大boss潼关背后还有一个查岗的原配时常盯着潼关的一举一动,这个原配就是禁沟。通过潼关城后,下了塬体就来到了禁沟。

禁沟,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南北长约15公里。禁沟沟底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形成了一条宽30米的坡道,成为通往潼关城后路的一条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方向,倘若敌人自武关方向来,就会绕过潼关直接进入关中,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在禁谷山谷两侧建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因唐朝时禁止行人通行,所以才取名为“禁沟”。

禁沟两侧烽火台已经渐渐湮灭

到了隋朝,在汉潼关以南大约4里处,位置大约在城北村与杨家村之间,因为雨水与沟中水流的长期冲刷,麟趾塬出现了一条沟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当地人称此沟为“坑兽槛谷”。为了控制这条新的通道,隋朝在该沟道上口北侧修建了新潼关。于是,汉潼关被称为潼关南城,隋潼关被称为潼关北城。

到了公元691年,也就是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遇到了和汉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位下切。汉朝初建潼关,因为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潼关只能登上麟趾塬,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已经裸露了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直接从河滩上过去就行。

如此一来,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因此唐政府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在黄河河谷南侧一个晚近形成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麟趾塬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也把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最后,附上《山海关志》中的一句话足可说明潼关的意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大福读史


潼关北临黄河,南靠华山,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对于建都陕西的王朝而言,控制住潼关,就可以保障关中的地区,依靠关中地区作为基础,即使山东(非现在山东)地区出现动乱,只要没有攻入潼关,那么依旧可以等待山东局势发生变化,然后兵出潼关,争夺天下。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攻占洛阳,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是潼关,在安禄山进逼潼关时,哥舒翰等一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主张依靠潼关之险,坚守不出,等到安禄山的气焰逐渐消退,然后再一举评定叛乱。可惜昏庸的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一直催促决战,无奈之下,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被安禄山使用诱敌深入计,歼灭哥舒翰所辖近二十万唐军,占据了潼关,此时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只得仓皇西逃。

对于建都河南的王朝而言,潼关是控制西北少数民族的关键,西凉人马实力强大,战斗力彪悍,很容易从西北方直接进攻洛阳等地,控制潼关就可以断绝西凉人马的进攻,有效的保障了河南等地的安全。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马超长时间不能攻克潼关,最后在消耗战争中,被曹操实行反间计打败。

取的了潼关,进可以进攻陕西关中地区也可争夺天下,退可以保一方平安,所以潼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帝国烽火


要弄清古代潼关的意义,必须先弄清古代中国政治格局的基本情况。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格局是东征西讨,也就是说是关东关西的对峙,关东关西的关,就指的是潼关或函谷关。信史以来,商周的对峙,秦与六国的对峙,汉与楚的对峙,隋唐关陇集团与东方世族的对峙。这些东西对峙的交集点,就在潼关或函谷关。

此关北临黄河,南依秦岭,车不能并轨;并且西接高原,东临绝涧。是秦地东出的重要关隘,被称为“百二秦关”。正因为此关如此险要,如此重要,加之长安处四关之中(东潼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平畴沃野,金城千里,所以长安成为古代最理想的建都之地,而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不负英雄所望,孕育了周秦汉隋唐这些强大鼎盛辉煌的王朝,而这其中,潼关函谷关功不可没。所以,在隋唐以前,特别是秦汉以前,此关就是天下第一雄关,是首都长安的东大门,钢铁长城,意义十分重大!


至乐无如读书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寒襦


事实上在古代,潼关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古人无数的精辟论述,形象地展示了潼关这一“地利”,在历史上无数次面对“人和”的战斗中,潼关的茫然与乏力。

一、刘邦灭秦之战。

刘邦灭秦,面对潼关,未发生任何大规模战斗。

潼关一触即溃,如入无人之境。

二、光武刘秀灭刘盆子之战。

一路顺风顺水,未发生大规模战役。

三、曹操灭关中之战。

董卓死后,西安关中由吕布控制。

贾诩一言分三国,李傕、郭汜二人合力将吕布逐出长安。

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许昌),灭李傕郭汜。

四、李渊灭隋之战。

潼关毫无存在感。

五、赵匡胤灭后周之战。

潼关无任何抵抗。

可怜的西安,周朝洛阳一不管你,你就被犬戎占领了;唐朝洛阳一不管你,你就被吐蕃占领了。最后还得靠洛阳出力收复西安。

西安关中被犬戎和吐蕃攻破,是由洛阳出力收复西安;洛阳被金兵蒙古攻破,西安关中举手投降,如入无人之境。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洛阳表面无险可守,却是人心所向,众志成城的原因。


用户67724358697


潼关我去过,一看那地方尤如天险一条路,守潼关易,攻潼关难上难,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可见潼关的地理位置多么险要。


贻生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