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兩排俑之間的土堆是幹什麼的,為什麼不挖掘?

新科社


秦始皇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為皇帝的君主。他認為自己生前威震華夏,想要在死後也享受同樣的待遇,因此在秦陵地宮裡命人修建了和秦始皇宮相似的場景,同時也製造兵馬俑來作為自己的地下軍隊。

封建社會時期的等級制度非常明顯,在殷商統治時期,許多奴隸主墓中就有大量的奴隸陪葬。但殷商的這種做法導致民心向背,使國家走向滅亡,周朝吸取了殷商滅亡的教訓,以人殉葬的制度也開始大量減少。

到了秦朝統治時期,這種現象就更少了,人們便開使用木俑陶俑來取代人殉,而兵馬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

因為兵馬俑的原因,西安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熱門景區。

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5公里處,先後發現了三個兵馬俑坑。一號坑長約230米,寬62米,是最大的一個俑坑,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其東部有3排陶俑,每排分別都分佈有68個俑,3排陶俑組成一個橫隊。


橫隊與其後面的兵傭被牆給隔開,後排兵傭呈縱隊排列,被人們稱為武士俑,這種俑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步兵,車兵,奇兵,因為他們作戰方式不同,所以他們的武器裝備也不盡相同。

更加吸引人的是兵傭的表情和神態,根據其面部表情,樣貌也可以大致知道他們是哪個地區的人。比如說下巴寬厚,臉頰兩旁鬍鬚超多,唇薄的,就有可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人。

而一號坑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另外兩個坑分別位於一號坑的東側和西側。大約在一號坑東部往北的20米處就是曲尺狀的二號坑,其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二號坑兵俑的主要是有騎兵和射手組成,其構造就要比一號坑簡單許多。


三號坑東西長約17.6米,南北寬4.6米,整體呈一個凹字形,面積約為520平方米,而三號坑的佈置就沒有一號坑那麼整齊排列,裡邊有戰車,有守衛戰士,還有68件陶俑等。

僅僅從挖掘出來的三個兵馬俑坑中就可以足以令世人震驚,可是由於現在的技術水平和地形條件,人們並沒有實力將秦始皇陵完全挖掘。

但是就從挖掘出來的三個坑中來看,兩排兵馬俑之間的土堆為什麼沒有人挖掘呢?

首先是因為土堆是當年的承重牆,呈東西走向約長三米,將兵馬俑放置在其中間,用棚木遮蓋住,最後再用土把它填滿。當年項羽一把火燒了秦始皇陵的地宮,如今看來棚木上面也確實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如今這些承重牆分佈排列有序,一旦有其中一個受到傷害,必然會導致其他的牆體一起坍塌,這將會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的損傷,再加上木頭,泥土沒有我們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堅硬,誰也不敢保證將它挖掘出來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不發達,就以目前挖掘出來的俑舉例,這些兵馬俑剛挖出來時色彩非常鮮豔,但是沒過多久便立刻在空氣中氧化,迅速褪色,因此完全看不出剛被挖掘出來的顏色,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文物,很多科學家也已經放棄繼續挖掘。

去參觀過兵馬俑的人也會有所瞭解,由於保護措施不當,很多兵馬俑都是經過科學家修復過的,即使你現在去兵馬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修復機器擺放在坑中,時不時的有專業人員來進行修復。


小小嬴政


現代人挖隧道,搞基建,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塌方,而秦始皇陵,一個2000多年前的巨大工程,方圓幾十平方公里,幾十米高,幾乎就是蓋了一個鏤空的山,相當強悍的古代黑科技。

而我們在兵馬俑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兩邊都是縱橫的土堆,當然,這裡可沒什麼金銀財寶,這些都是壓的非常嚴實的夯土牆,非常堅硬,堪比現在的磚頭,每隔米,組成一道道東西走向的承重牆,將無數的兵馬俑陳列在這些承重牆的中間,最後再在承重牆之間覆蓋上堅硬的木頭,再在木頭上覆蓋上一層席子,最後用夯土填埋起來。

這些承重牆,就成了兵馬俑的保護者,能夠確保在劇烈的地質晃動下,也能讓那些兵馬俑保持穩定,而秦始皇陵各處的夯土牆,為整體的皇陵穩定,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這些承重牆,在考古專家眼裡,可不只是土堆,更是珍貴的文物組成部分。

當年李斯建設始皇陵時,將兵馬俑進行了井然有序的排列,步兵、車兵、騎兵方陣隨承重牆進行排列,即使經過了2千多年,依然保持的井然有序。

當年秦始皇陵建了38年,動用了數以幾十萬計的民工,才最終建成,而我們如今的發掘工作,也進行了40多年,卻只發掘了整體始皇陵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雖然我們如今只發掘了始皇陵的極小部分,但已經發掘出了10多萬件文物,除了這些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兵馬俑,還有無數的青銅兵器、戰車等,時至今日還光亮如新,始皇陵堪稱一個龐大的古代地下軍事博物館,讓我們對那些還沒發掘出來的部分,充滿了無限遐想。

在三個已經發掘出來的陪葬坑裡,一號坑為“右軍”,裡面發掘出來6000多個武士俑,還有大量的精美的銅戰車,與真人實物幾乎同等比例,相當黑科技。

在二號坑裡,也稱為左軍,裡面有秦帝國當年征戰四方的多種軍隊,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弓弩手等,陣勢非常龐大。

而在三號坑裡,這裡堪稱帝國的軍事指揮中心,裡面有許多戰車、衛士和許多青銅武器裝備。

考慮到文物保護,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它的陵墓無疑是2000多年來最重要的帝王陵墓,對它的發掘自然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只能等到技術成熟的時候再進行深入發掘,尤其是它的地宮,是最讓國人憧憬的。

相信早晚有一天,我們能目睹它的真容,會有一些讓人意外的發現,至於會不會發生什麼異象,只有天知道了。


雲中史記


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的喪葬模式,源自於夏商時期普遍實行的人殉。

在當時,每當一個身份地位顯赫的奴隸主死後,舉辦的喪禮往往要殺掉死者生前鍾愛的珍禽異獸、彪悍戰馬,甚至拿活生生的人用來陪葬。

周朝時,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對勞動力的重視,直接拿活人來殉葬的現象已逐漸趨於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用木雕、陶製的人俑來充當殉葬品。

木俑、陶俑是“人殉制度”的延伸,孔子就曾經用“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一話來批評人俑殉葬,認為儘管用的不是活人,但人俑的本意還是在用“人”來殉葬。

宏大的秦始皇兵馬俑方陣,便是古代人俑殉葬制度的巔峰。

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坑,是有點類似於小區地下車庫式的結構建築,只不過古代沒有水泥、空心磚之類的建築材料,因而起承重牆作用的,便是兩排陶俑之間厚實的夯土牆。

兵馬俑坑大致的建築流程,是先從地面挖出一個大坑,坑的兩邊築起兩道平行的堅固夯土牆,再在牆上佈置木頭立柱和橫木,做成頂棚。如此,一個封閉的兵馬俑道就成型了。

在兵馬俑道坑底,夯實之後再用一層青磚鋪平,相繼放入陶製的人俑、馬俑和木製戰車等隨葬品,接著封堵進出口門道,最後再用黃土覆蓋整個地下建築。

因而,所謂兵馬俑之間的土堆,其實就是一道道牢固的夯土承重牆,是兵馬俑坑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發動70多萬人次勞役,傾盡秦朝國力建造而成的國家級工程秦始皇陵,也存在著極為明顯的軟肋。就拿兵馬俑坑來說,木製的頂棚結構,就很難經受太久的歲月洗禮。

史書記載,秦始皇死後才兩三年,劉邦的起義軍便攻入了秦朝都城咸陽。沒過多久,項羽的部隊也隨之開到。

項羽的軍隊,大多屬於原戰國時期的楚國遺民,秦滅楚之戰導致兩國間仇深似海,楚地盛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流言。

報復性的破壞隨即展開,項羽不僅一把火燒燬了蔚為壯觀的阿房宮,對於秦始皇安寢的皇陵,幾十萬起義軍也是一哄而上,將所有的地表建築摧毀殆盡。

兵馬俑坑的木製頂棚結構,要麼在這場戰亂中受地表破壞波及,倒塌損毀了一部分;要麼在許多年後,受滲水、泥沙淤積等影響,逐漸腐蝕朽爛倒塌。

因此,目前我們看到的兵馬俑坑發掘過程,大多數人俑都是渾身被土掩埋,橫七豎八躺在土裡的樣子。

幸運的是,許多兵馬俑整個身體部件仍然保存完整,兵馬俑方陣的擺放陣型,也依然保持著2000多年前最初佈置的樣態。

這裡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兩排兵馬俑之間那道牢固的夯土牆。

原來,一道道夯土牆,將整個規模龐大的兵馬俑軍陣,分隔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這樣的佈局,即便是一個兵馬俑倒下,連帶著波及旁邊的兵馬俑呼啦啦成片翻到,最大程度也只能破壞一條甬道里的小方陣,而不至於影響軍陣的整體。

可見,宏偉壯觀、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方陣,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除了秦朝嚴格的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外,兵馬俑坑合理的建築佈局,尤其是那一道道牢固的夯土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竹山清溪澗


簡單地說,這土堆也是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物,不能隨便挖掘。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為什麼2000多年前的兵馬俑能近乎完美地保存到現在?這其中有很多因素,但設計者的智慧是決定性的。

現場觀摩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小夥伴們,除了看到一個個形態各異的兵馬俑外,應該會注意到這些兵馬俑並非一個挨著一個,排成一個巨大方陣,而是被一些縱橫交錯,像土牆或土堆一樣的建築分隔開來,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方陣。

這些土牆究竟有什麼用處?這也是不挖掉它們的原因所在。

1,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

大家應該都玩過“多米諾骨牌”的遊戲,把骨牌排好以後,推倒第一個骨牌,其他骨牌便會依次倒下,就像發生“連鎖反應”一樣,這便是“多米諾效應”。

兵馬俑的高度和真人身高差不多,而且都是中空。如果眾多兵馬俑橫成排,豎成列,排成一個規模巨大的方陣,萬一其中一個兵馬俑倒下,便很有可能形成“多米諾效應”,毀壞一大批兵馬俑。古人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把一個巨大方陣分隔成一個個較小方陣,一個方陣損毀了,並不影響其他方陣,可以最大限度防止損失擴大蔓延。

2,發揮承重作用支撐頂蓋

兵馬俑被安放在坑中後,封閉現場時並非採用傳統填埋土的方式,而是在坑上加石板防護蓋,然在蓋上再加土覆蓋和掩藏,但兵馬俑坑面積太大,不可能製作出一個全幅的巨大蓋子,所以設計師設計建造了一些橫七豎八的土牆。

這些土牆既屬於構造牆,又屬於承重牆,既能分隔空間,又有承重作用,共同支撐兵馬俑坑的大蓋子,使得整個墓封閉嚴密,建築堅固可靠。即便蓋子坍塌,也會分片塌下,不會整個一下子全塌掉,因此可以最大限度控制損失範圍,否則坑裡的兵馬俑會遭受嚴重損壞。

當年專家發掘秦始皇陵兵馬坑時,發現很多兵馬俑都保持著最初的站姿,有的甚至色彩鮮明,栩栩如生,沒有受到任何破壞,這跟兵馬俑坑獨特的“土牆”設計密不可分。既然古人智慧和設計如此高明管用,我們寧可保留“土牆”原貌,也不能貿然挖掘。

此外,這些“土牆”本身就是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於研究古代建築技術、城池構建情況,都有相當的研究價值,必須好好保持原貌,否則一旦失去就會追悔莫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土堆是幹什麼的?這問題不好回答,也許只有我可以回答。

很多人會告訴你,那是承重的土堆。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沒那麼簡單,是承重的,都挖開了還承什麼重?有什麼重可承?

有人說是文物,土堆也是文物?那到處都是文物了,哪裡沒有土堆?哪個土堆歷史短?

秦始皇的墓為什麼還沒開挖?是技術力量不行?其實和一個傳說有關。

兵馬俑是秦始皇陰間的兵將,用於保護秦始皇的,當年大方士徐福真的出海了?其實是秘密的給秦始皇修煉陰兵。

大方士徐福早已經算出秦始皇的死期。親自監督陵墓的建造,而且在墳墓裡下了方士秘方。

這秘方可以讓兵馬俑復活,秘密就在承重牆裡,所以不敢打開,不敢破壞,否則會有靈異事件發生。

當年挖掘兵馬俑時,有一段承重牆被挖開一個洞,當時整個亂套了。人們都神志不清,無法動彈,像做夢一樣。看著兵馬俑來來往往。

當時有人無意中踩落一泥塊,正好擋住了洞口,人們才恢復正常。

當時的考古隊,不敢繼續挖掘了,在全國秘密尋找破解之人,當打聽到一流浪老道,老道無意中說出我的名字。

最後我被請進了中南海,我用盡我方士一門的秘方和法器,才整個封住了那個通往黃泉之路。

看到圖中兵馬俑有不少雙手都失去了,那是被我用法器打斷的。

我吐出數口鮮血,告誡此土堆挖不得,因為短了黃泉之路,因為法術用盡,法器盡毀,從此我就變成了普通人。

沒事我也學會了上網,還玩起了自媒體,又在這裡看到了這個問題,就回答了。


龍飛鳳舞九天遨遊


我們看到的現在的兵馬俑是俯視角度看到的!很少有人能近距離接觸。本人搞過兵馬俑的全國巡迴展,所以多說幾句!

那堆土的上面原來是有東西的,就是“房蓋”。那個筆直連貫的土堆,就是牆體!利用夯土形成的牆體!就是承重的作用!

既然是陵墓必然是在地表以下的,始皇帝的軍陣在沒有運到陪葬坑前,陪葬坑已經修好了,按照真實實際的軍隊列陣方式,陪葬坑也是井然有序的。

通過夯實得到的夯土牆整齊的排列著,間距控制3米以內。牆與牆之間排列陳設好了製作完畢的兵勇馬車以及其他物品。

所有物品之間都是充填鬆土的,在充填鬆土直到沒過兵勇頭頂完事後,在夯土牆上會放上多層木方的兩端,木方上鋪好草蓆,然後在充填灰土,再逐層夯實,一直填土、夯到與地表一平位置,再覆蓋植被。兵勇的陪葬坑完成了!

有了那些夯土牆,厚重的木方被覆蓋在了兵馬俑的頭上,從此兵馬俑不見天日了。幸好有了那些頭頂的木方形成的房蓋承受了在將來在上方反覆夯實時的力量。不至於被砸散了或東扭西歪。厚重的房蓋也幸虧有了夯土牆的承重!

堅實的夯土層使得兵馬俑得到的幾千年的保護!留給我們這個奇蹟!
老祖宗的智慧是無比的。這也取決於不幹好了就會被殺頭這個硬道理!


杜陵閒人


這個土堆的名字叫做土隔牆,用土夯實而成,起隔、牆的作用

秦始皇兵馬俑坐西向東,較為的像北方的地坑院,又稱地下四合院,半地下式的房子。



將它當做房子來看,很多的東西就容易理解多了。

首先,挖坑打地基。地面鋪的是一層大小不同、質地堅硬的地磚,磚多為青灰色。一些磚上能發現“左司空嬰”等戳印文字。顯然,這個秦國的物勒工名制度,以保證質量。左司空嬰等於官名左司空+人名嬰。

(圖裡的地磚)

其次,立牆。這就是兩排兵馬俑間的土隔牆,既是分隔空間,又是作承重牆承重,防止屋頂坍塌,損壞地上的兵馬俑。

第三,修屋頂。在土隔牆的兩邊立柱,柱上搭建橫木,之上放密集的棚木,之上鋪蓋席子,然後鋪黃土。



(頂棚)

(頂棚下的文物,圖來自迎春花的博客)

最後,一層又一層的夯土,直到填平這個龐大的坑。坑上種植植被,時間的加持下,又是一片綠地。

問題來了,為什麼不挖掘呢?

兩千多年過去,文隔牆上的棚木早已腐爛,在重力的影響下,牆上痕跡斑斑,這能是研究秦朝歷史的文物。



保護為主,發掘為輔。一旦發掘當是儘量保護現場不被破壞,努力復原,這又怎麼會挖掘了呢?

旅客也好這一口,喜歡原味……

當然了,也可能是經費捉襟見肘。目前為止發掘出三個兵馬俑坑,它們品字分佈。一號坑最早被髮掘出來,在1974年。這也是最大的坑位,東西216米,南北62米。由於經費有限,四面的斜坡門道已是在一號展廳地下。

從二號坑遺址平面佈局顯示圖,我們能看到全景。

最最主要還是復原保護為主!


史小二記


秦始皇兵馬俑,兩排俑之間的土堆是幹什麼的,為什麼不挖掘?

在古時候皇家的權力是極高的,尤其是皇帝,他們就是那萬人之上的人,擁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性。當然,皇帝們也是人,他們也會有死掉的時候,他們害怕自己死掉以後卻沒人來伺候自己,於是在去世之時就會拉著人來陪葬。但實際上這類殘忍的陪葬習俗也並不是任何一位帝王都可以接受的,有一些人就比較排斥這類方法。

最先使得這種制度改變的便是秦朝,秦穆公時期他便發明了用陶俑做陪葬物的方式,以此代替了用活人陪葬的形式。這個方法的出現,讓不少人都覺得歡欣,因為它既能保住人的性命,又能夠彰顯出皇室的仁愛,故而很快這種方法便流行開來。

到了秦始皇繼位的時候,這一陪葬制度已經得到了認可,得到了普及。而秦始皇是第一位統一了天下的皇帝,他也是第一位自稱的皇帝。對於這樣一位權力更集中,權力更大的皇帝,他的陪葬物品自然要更具有氣勢感,因此他便修建起了兵馬俑。


想必去看過兵馬俑的朋友都會覺得震撼,這些陪葬的兵馬俑,每一個都看起來非常逼真,就目前挖掘的兵馬俑來看,就已經夠讓人覺得氣勢恢宏,讓人覺得震撼的了。更別說還有很多兵馬俑沒有挖掘出來的,想必若全部挖掘完畢,那場面會更加讓人合不攏嘴。



但去看過兵馬俑的人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在這一個一個形態不同的兵馬俑之間,為什麼都有一些長方形的土堆?這些土堆究竟有什麼樣的用處呢?難道只是為了好看?只是為了讓這些兵馬俑得到區分嗎?



實際上這些土堆的用處可大了,當初秦始皇創造出兵馬俑的時候,他們並非是在空地上建立,而是建立在宮殿當中的,畢竟士兵也得有房子住對吧?那竟然是一座宮殿,裡面當然就會有屋頂和屋樑以及屋柱。所以在這些兵馬俑旁邊的這一塊塊長方形土堆,其實就是等同於現在的承重牆。

因為時光的流逝,幾千年的光陰已經過去了,當初的這些宮殿已經看不出樣子了,就只留下一個個廢棄的承重牆,這些承重牆其實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屬於文物的一部分。所以,有的朋友可能覺得這一塊塊方塊放在那挺礙眼,但實際上有了這些東西,這些陪葬品才會顯得更完整,這裡才會更加具有歷史的感。


紫禁公子



這天風和日麗,BOSS叫有書君去他辦公室一趟。


有書君來到BOSS辦公室,BOSS非常熱情地招呼有書君坐下,然後拿出一篇報道給有書君看。


BOSS(以下簡稱B):“有書君,你看看這篇報道,是關於秦始皇陵的。”


有書君(以下簡稱君):“哎呦,這個我感興趣。”


有書君饒有興趣地看了一眼標題:秦陵兵馬俑建築之謎。



通篇文章都在分析兵俑之間的土堆構造到底是當年前人之工,還是現今後人之作。


報道稱:之所以懷疑土堆有可能是現如今工程師們的手筆主要是因為建築用工的技術和手段,還有堅固性。


因為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兵俑堆放在一起不成體統,而且影響觀賞性。


如果用這種類似迷宮一樣的隔斷把兵俑陳列起來就好似給一篇雜亂無章的文書排一個漂亮的版式,這樣既有觀賞性,又可以顯出秦陵的恢宏氣勢和當年軍隊的威武霸氣。


有書君搖了搖頭,BOSS問有書君:“報道有什麼問題麼?”


君:“問題大了去了!雖然說能保持幾千年的建築基礎在秦朝出現確實有點兒不可思議,但是您別忘了,秦陵兵馬俑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呢。奇蹟在哪兒?就在這工程上!”


B:“哦?那你詳細說說。”


君:“好的,是這樣……”


以下是有書君的陳述:


現在我們能看到這麼真實的兵俑首先得益於考古專家們的修復工作做的非常到位;第二個就得感謝當年修建秦陵的建築師。


如果等現在的建築師去砌建這些土堆的話,那麼陵墓裡的兵俑挖出來時應該都是些碎磚爛瓦。


兵馬俑能保存的如此完好靠的是古人的智慧,這土堆就是其中奧秘之一。



兵馬俑在出土的時候並不是橫七豎八躺倒和亂堆在一起的,有的兵俑已經在下面站了幾千多年,所以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填埋處理的,而是一種加蓋方式保護起來的。


這就好比我們現在郵寄運送貴重物品時,防止貴重物品有所損壞,在裝物品的容器內外部都做一些特殊處理一樣。


兵馬俑被陳列在俑坑之中,再往上面蓋一個大石板。石板畢竟不可能和俑坑嚴絲合縫,所以需要用一些土泥之類填充到縫隙之間。


待完全封閉之後,再用青石材料加蓋一層做承重措施。


這樣一來,整個陵墓好像一口倒扣的大鍋一樣。兵馬俑被密封在中間的坑中,因為坑道只能容下兵俑自己的寬度,所以不會出現晃動和磕碰。


外面有什麼風吹草動或者自然災害的話,首先會經過青石外殼這關,這是最堅實的外殼,保護著隔層的土泥,同時保證蓋在俑坑上的石板不會受到破壞。


這種建築工藝史料記載廣泛用在帝王陵墓的建造之中,一直到宋朝出現了更為精進的建築手段之後才被棄用。


那麼如果我們只是密封兵馬俑,用這樣的建築方法做成一箇中空的立體箱子可行麼?當然不行!


如果只是在四邊做好處理,顯然是應對不了坍塌和中間挖掘破壞的,所以秦陵中的土堆就是當年承重系統中的重要環節。


在一些文化產品中提到秦始皇陵有幾房幾宮,宮又分天宮和地宮,為什麼所有的兵馬俑都被挖掘和修復過,而對這天、地宮不見挖掘的痕跡和相關記載呢?



B:“我想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你剛才說過秦皇陵是第八大奇蹟。不只是建築技術,應該還有一些價值連城的瑰寶國器。


一個新手初次去挖地瓜和土豆都會無意把它們劈成兩半,萬一挖掘者沒輕沒重挖壞了什麼寶貝就不值了。


第二,可能現有考古技術也達不到。兵馬俑相傳都是有顏色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灰突突的泥人俑而已。說明我們暫時沒有防止其氧化褪色或者保持原狀的處理技術。


第三,秦陵這麼神秘。在電影裡總能看到盜墓者遇到怪獸和機關陷阱之類的。


怪獸現實中到是沒有多大機率遇到,但是陷阱和機關即便過了幾千年也是可以將人致殘的,所以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君:“哎呀!我說領導!您真是冰雪聰明、空前絕後。我對您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B:“長舌之奴,休拍馬屁,招打!”


君:“嘿嘿,我閃~”


(全文完)


荒海拾書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從1974年的發現到今天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已經出土文物10萬餘件,最為著名的就是形態各異數量龐大按照真實比例的兵馬俑,當然還有青銅兵器,銅戰車,同樣數量龐大造型精美,兵器經過上千年依然鋒利如新,銅戰車也光亮如新。


秦陵兵馬俑也是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現已發掘的三個稱品字形分佈的三個陪葬坑無一不彰顯著秦國的強大,一號坑是“右軍”,內有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銅戰車整齊有序的排列著。

二號坑是“左軍”,裡面是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


三號坑是統帥兩軍的指揮中心,裡面有戰車和衛士俑以及一些青銅武器。這三個陪葬坑構成了秦始皇死後繼續稱霸的地下軍隊。

但這並不是秦始皇陵最核心的地方,始皇陵最核心的是其地宮,現在並未打開。


如果對秦始皇陵感興趣可以關注我,裡面有很多介紹始皇陵的內容。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滿意請點贊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