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

琅琊小少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受以往宣傳的“每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思想,認為過多消耗子彈是錯誤。

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對的。

作為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在子彈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只能強調節省子彈的精確射擊。

但即便是游擊隊,如果永遠充足的子彈,他們的彈藥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實際上,從機槍發明以後,各國作戰的子彈消耗量就是很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其中抗戰中,擊斃1個日軍要消耗2000發子彈,已經是全世界大國中的最低。

越南戰爭,平均消耗12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

最誇張的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美軍每消耗25萬子彈才擊斃1名敵人。

為什麼戰鬥中子彈消耗量很大?

主要是一個火力壓制的問題。

現代戰爭中,勝利的一方往往是能夠通過火力將敵人壓制住的。

也就是說,勝利一方的子彈投射量,要強於敵人。

只有火力壓制住敵人,對方才能不能從容還擊,我方才會佔據主動。

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阿甘正傳》。

在叢林中,阿甘他們的1個排突然遭遇北越軍隊伏擊。

交戰開始,就是雙方機槍的激烈對射。在美軍機槍瘋狂掃射的時候,阿甘他們並沒有落下風。
大家注意,由於雙方都不太看清楚叢林中的對方,機槍是朝著敵人可能存在方向胡亂掃射的,並不是精確射擊。

隨後美軍機槍突然卡殼停止射擊,沒多久又被北越軍隊用火箭筒打掉,美軍排就一潰千里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阿甘勇敢的回來救人,這個派最終只會活一個人。

即便如此,最終阿甘救出的傷員也不過只有區區幾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幹掉了。

實際作戰,也是如此。

所謂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難以和強敵對抗,還必須採用特種的作戰戰術。

比如粟裕回憶,他們紅軍建立初期,只能依靠近距離伏擊戰和肉搏的方式,打擊國軍。

為啥?

因為他們每人只有3到5發子彈,無法遠距離射擊,只能近距離精確開槍。

伏擊戰時,雙方距離幾十米甚至十幾米,以保證射擊精度。伏擊中,每人只能開2到4槍,還得留下1發子彈追擊時候用,其餘時間基本都是肉搏拼刺。

這種打法非常危險,也是不划算的。

肉搏戰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神仙也不能保證自己下一秒不會被刺死,即便獲勝我方傷亡也不會小。

這種打法需要部隊不斷的勝利,不斷的補充。

如果不能勝利和補充,部隊就會很快消耗殆盡。

這種打法不能碰很強的敵人,也不能碰有豐富反伏擊戰經驗的敵人。

如果伏擊戰沒有勝利,不能繳獲到敵人的子彈,那麼紅軍就沒有子彈了,槍支成為燒火棍。

說通俗點,都是逼急了無奈奈何的打發。

即便這種特殊的伏擊戰,紅軍機槍的火力還是要持續的,機槍的子彈也是比較多的,伏擊期間可以大量射擊,作為火力支柱。紅軍也特別注重輕機槍手的培養和訓練,說明他們也是知道火力的作用,只是客觀實在缺乏彈藥而已。

很多作戰,紅軍其實也耗費了不少子彈。

比如紅軍長征期間,攻打甘肅臘子口魯大昌的區區2個營,就消耗了3萬多發子彈!!!

魯大昌的部隊利用碉堡和重機槍封鎖臘子口山道,紅軍沒有其他辦法,只能使用強大火力將其重機槍壓制,然後派步兵衝上去強攻。

如果紅軍火力不能壓制敵人重機槍,步兵衝上去就等於送死。

當時紅軍機槍手回憶:趁著暮色,我看見木橋兩頭的碉堡和附近幾座炮樓裡隱隱約約閃現出微弱的燈光,看清楚了碉堡和炮樓上的窗口射口,我知道,每個射口和窗口都架著機槍,正瞄準我們的方向。敵人居高臨下,我們稍有失誤就可能前功盡棄,傷亡巨大。

當前面的連隊敗退下來的時候,楊信義就命令我和其他幾名機槍手,分別對準臘子口上的碉堡和暗堡口射擊,我們瞄準輪番掃射,子彈像下雨似的傾瀉在敵陣地上。

這時,敵人的一個射擊口開始不斷地向我們這邊掃射,只聽得子彈簌簌飛舞的聲響,子彈打在岩石上胡亂飛舞,濺起一串串火花。我隱蔽在一塊大岩石旁邊,子彈貼著我的頭頂上飛來飛去,濺起的岩石碎片直砸在我們的身上,鑽心地疼痛。我們打了一陣,敵人的炮樓和碉堡卻絲毫無損。原來,敵人的碉堡和炮樓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衝鋒槍、機槍子彈根本打不穿它,而且從河溝裡向上掃射,很難打進敵人的射口。相反,敵人的機槍卻異常猛烈地向我方陣地掃射,幾個機槍手被敵人的機槍擊中犧牲。

我不得不停止掃射。

戰鬥中,六連連續發動了6次衝鋒,都被敵人兇猛的炮火壓制下來。這時,楊成武指示六連停止進攻,所有戰士隱蔽撤退。

最終紅軍消耗了3萬多發子彈,繳獲的槍支和子彈極少,而且都是甘肅土造的不能使用。


薩沙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的,作為一個懂一點軍事的歷史愛好者,史論縱橫將從槍械發展的角度來看看在戰場上槍械的命中率問題。

關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的數據,縱橫是沒有方法和能力去統計的,因此大部分數據都是從一些網文中提取出來的,權威性肯定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在文中有質疑,歡迎大家補充數據,說明統計方法和出處。

提取數據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名敵人需要消耗12萬發子彈,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消耗60億發子彈擊斃了2.4萬人,也就是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也就是擊斃一個人,從一戰到伊拉克戰爭,子彈消耗增長了25倍。

由此可見,在戰爭中命中率是如此之低,而且呈更低的發展趨勢。

馮導的電影《芳華》中有一個戰鬥的場面,十分混亂,啥也看不到,就是一頓突突,我想這才應該是真正的戰爭場景吧!那種把敵人放進了才開槍以增加命中率是二戰時期,缺少子彈,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抗戰中,我軍有的部隊平均只有四發子彈,當然是能省著點就省著點了,把敵人放近了再打,實際上是用生命在增加命中率。

在《亮劍》中趙剛用三八大蓋五百米開外給日軍來個爆頭,可見日軍也是傻的夠可以了,在步槍有效射擊範圍內,竟然連掩體都不找,大搖大擺的等著你爆頭,而趙剛爆日本士兵頭的時候,日本士兵竟然不知道爆他的頭。

真正在戰場上,往往並不是在有效射擊距離內射擊,正常來說,在槍械差不多的情況下,在有效射擊距離內,只要瞄準射擊,命中率還是挺高,但是,除了我軍之外,別的國家都秉承一個道理“人命比子彈更珍貴”,士兵不會等到看到敵人再開槍,當你看到敵人的時候,敵人也發現了你。

只要知道幾點鐘方向有敵人,就往那個方向突突,在戰場上如果槍械的射擊有效射擊距離是200米,那雙方的交戰距離必然在大於200米外的位置,至於說到短兵相接,拼刺刀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的情況下,是有效攻擊距離外的槍械對射,等到重火力到達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攻擊。

當然,這也不是瞎亂放槍,用術語講這叫“火力壓制”,將敵人壓制在一個位置,就是勝利,在戰鬥中,無非是一方想衝過來,一方不想讓對方衝過來,通過密集火力壓制,讓對方無法還手,從而完成突擊的任務或者防守的任務,想要人不遭罪,那就子彈遭罪了。

如果,攻擊的一方急於拿下防守的一方,可能就需要付出點代價,讓防守方的子彈命中率提高一點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槍械也是從精準度向快火力方向發展,在一戰之前,槍械要求就兩個,打得遠,打的準,至於打的狠不狠都是次要的,可以說拴動狙擊步槍是這個時期的主流武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對槍械的要求就是,簡單說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更短的時間內打出更多的子彈。槍械發展的重點是自動步槍、輕重機槍、衝鋒槍,乃至突擊步槍,在犧牲槍械的準確性的同時儘可能提高發射的速度。

考慮子彈價錢的,基本都是軍工實力比較差的國家,隨著各國軍工實力不斷增強,子彈已經不是問題了,在未來戰爭中,步兵的作用也會發生變法,以前可能需要步兵去完成擊斃任務,以後可能只是偵查敵人,所以,步兵能打死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史論縱橫


抗戰時期,在正面戰場,每擊斃一名日軍,平均需要2000發子彈,而在蘇德戰場,蘇軍每消滅一名德軍需要4000發子彈,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平均擊斃一名日軍需要3噸彈藥。

到了越戰,平均打死一名越軍需要5萬發子彈。平均打死一名敵人的彈藥消耗量,從火繩槍,燧發槍,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一直到全自動突擊步槍,其實消耗彈藥量是越來越多了。

首先是,這裡所說的彈藥量是包括了訓練彈藥量的。美軍訓練開槍,都是打膩了為主,一次打靶一個新兵身邊就能堆起一大堆彈殼,而且要經歷若干次打靶訓練。這次二戰,新1軍,新6軍在印度接受美國軍訓,那些老兵的回憶錄可以看出來。

包括,正面戰場擊斃1名日軍平均2000發子彈,那是使用抗戰總消耗量計算出來的。實際上也包括了訓練抗戰入伍的1400萬新兵的彈藥消耗量,還有,因為其他各種原因損失的子彈在內的數字。

在戰場上,彈藥不僅僅是打掉了,還有很多彈藥是引發爆炸,從而被消耗。交通線遭到襲擊損失,以及遺落在戰場上等待各種原因。另外就是,現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動突擊步槍,本身射速就超過二戰時期步兵幾十倍。毛瑟98步槍的射速才一分鐘10-12發子彈,士兵的手腕還要累的半死。M-16突擊步槍一分鐘射速750-900發子彈。

這樣在戰場上的壓力火力,就必須要增強。在二戰,對方開一槍,你開一兩槍就能壓制對手。但是,現代戰場,所有人都是全自動步槍,彈雨縱橫。所以,你也必須火力全開才能壓制對手。從射速和武器來看,以同樣的方式戰鬥,M-16突擊步槍本身彈藥消耗量也會比二戰時期的毛瑟步槍,增長70-90倍。


深度軍事


關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的數據,縱橫是沒有方法和能力去統計的,因此大部分數據都是從一些網文中提取出來的,權威性肯定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在文中有質疑,歡迎大家補充數據,說明統計方法和出處。

提取數據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名敵人需要消耗12萬發子彈,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消耗60億發子彈擊斃了2.4萬人,也就是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步槍和自動步槍以及機槍在戰鬥中使用的作用是不同的。抗日期間單兵武器,主要是機槍和步槍。機槍的主要任務是壓制,遲滯,和掩護。通常是對敵火力的壓制和對集團目標的殺傷。步槍對單個目標進行殺傷。根據火力配置和任務,以及協同,機槍使用的彈藥量要大許多。

另外防禦作戰由於是相對靜態的戰術動作阻擊敵人的行動,所以防禦作戰使用的彈藥量要比進攻使用的彈藥量大。戰場上殺傷一個敵人需要多少彈藥沒有準確的數字。上軍校時學習過戰場管理,其中有個學科是武器裝備的戰場管理其中有對彈藥的管理,發放,補充的內容。但任何一個軍事教材也沒有對抗戰期間評論多少子彈殺傷一個士兵的統計。

在實際的作戰行動中,大量的射擊並不是進行精確瞄準射擊,最大量的是進行壓制射擊,尤其是機槍一類的自動火器,機槍最大用處是進行壓制,尤其是到了二戰,大家都知道機槍這東西火力太猛,密集隊形衝鋒就是找死,所以各國的步兵都是以散兵隊形出現,

別說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100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就很不錯了。原來看過一個老鬼子的回憶拜訪,這個老鬼子當時是機槍手,他打了大約2500發子彈打死了大約50名中國人,而且這些中國人還不是軍人都是老百姓,不知道如何利用地形隱蔽自己。

在戰場上,彈藥不僅僅是打掉了,還有很多彈藥是引發爆炸,從而被消耗。交通線遭到襲擊損失,以及遺落在戰場上等待各種原因。另外就是,現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動突擊步槍,本身射速就超過二戰時期步兵幾十倍。毛瑟98步槍的射速才一分鐘10-12發子彈,士兵的手腕還要累的半死。M-16突擊步槍一分鐘射速750-900發子彈。


電力工程技術


在現代戰爭中,很多人都是死於炮彈和炸彈,而不是子彈

目前美國軍方使用的是5.56mm口徑子彈,配備的是STANAG彈匣,一個彈匣能裝30發子彈,美軍單兵共攜帶6個彈匣,也就是180發子彈。假設消滅一個敵人需要10000發子彈,那麼一個士兵需要至少55個彈夾才能消滅一個敵人。這似乎看上去是不符合邏輯的,因此很多人都質疑這種說法。

但在實際戰場上,子彈的消耗量確實驚人,並且覺大多數子彈都打不中目標。

(正在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士兵)

目前,美軍還沒有一個官方的數據顯示打死一個敵人到底要使用多少子彈,因為美軍每年消耗的子彈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平時的訓練。

當然,在現代戰爭中子彈的消耗量是非常大,因為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是神槍手,大多數子彈是用來進行火力壓制的,打不著人。但是這不能算是浪費,因為如果沒有猛烈的火力壓制,那麼敵人早就衝到你面前了。

二戰時日軍就是一支崇尚“環保”的軍隊。鑑於國內銅礦資源貧乏,日本軍方十分重視節約子彈。日軍的口號是:如果一發子彈就可以解決敵人,那就絕不開第二槍。為此日軍槍支在設計上也偏重於射擊精度和射程,於是就誕生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槍。

為了保證精度和射程,三八式步槍的槍管設計的非常長,這導致三八式步槍全長達到了127.6釐米,這個長度冠絕全球。

平心而論,三八式步槍的設計精度和射程都是極為優秀的,但是這種“唯精度至上”的理論也限制了日軍半自動和全自動步槍的研發。以至於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經常遭到美軍M3式衝鋒槍的火力壓制,這導致日軍的傷亡率遠遠高於美軍。

而且在二戰後期美、英、蘇、德等國就發現,槍支射程太遠根本沒有用。由於坦克的大規模使用,徹底地讓塹壕戰走進了歷史,步兵通常是伴隨著坦克往前推進的。而等到需要雙方步兵短兵相接的時候,雙方的距離已經很近了,完全用不著很遠距離的射擊。特別是進入城市之後,在巷戰中士兵更加希望手中的步槍能為其提供強大的火力輸出,而不是毫無用武之地的高射程。

因此在二戰後,各國都開始大量裝備全自動步槍,以求更加強大的持續火力,並且射程也從以前的八九百米,下降到五六百米。

全自動步槍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子彈的消耗量,但是擊中敵人的幾率卻要比半自動步槍高很多。畢竟一槍一發子彈,打30槍你也不一定能擊中一個敵人。但一連打出30發子彈,你就有更大地幾率命中目標。

所以在現代戰爭中,單兵消耗的子彈不一定就比以前多。但是武器的提升都是相對的,你的火力提升了,對方的火力也會很快跟上來。敵我雙方近距離交戰,若沒有持續的火力壓制,敵方就會迅速壓縮己方陣地,因此你必須保持自己的槍口“火舌”不斷。

(假如你面的這片叢林裡想起了槍聲,但你卻受限於樹木的遮擋而看不見敵人,你會怎麼做?沒錯,你會先衝著槍聲的方向給他一梭子子彈,對敵人進行壓制,雖然一梭子子彈不一定能打中對方,但是這些子彈卻迫使敵人躲到掩體之後,暫時放棄對你的射擊,你的安全係數就會提高了)

而且隨著大量機槍的應用,更加劇了子彈的使用量。相比於士兵而言,機槍才是真正的子彈消耗大戶。

不過在現代戰場上,子彈打死的人其實相對更少了。舉個例子:

在二戰時,美軍分別於1945年3月10日和5月25日對日本東京進行了兩次大轟炸,造成了近10萬人死亡,但這其中美軍並沒有發射一發子彈。

(在電機的驅動下,現代機槍輕輕鬆鬆就能達到1000+發/分鐘射速,打光一萬發子彈很easy)


千佛山車神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名敵人需要消耗12萬發子彈;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這個數字如此龐大,為什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

首先,統計裡的彈藥量是包含了訓練消耗和戰場消耗的總彈藥量。一名新兵從入伍到能上戰場需要進行很多的軍事訓練,其中就包括射擊打靶訓練。

說的簡單易懂點,就是咱們玩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你想要從菜鳥練到電競職業選手,那肯定要經過無數局遊戲的磨練,遊戲局數你也許可能記著,但是打了多少發子彈那就沒數了。

其次,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從一戰到伊拉克戰爭,子彈消耗增長了25倍。

這裡面步兵武器的發展,自動武器不斷普及,有著主要貢獻。百餘年時間,槍械也隨著科技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比如,玩吃雞,98k打一發子彈後,想要再打下一發子彈,需要拉一次槍栓;這個時間做夠拿突擊步槍打出一梭子子彈了。現在士兵幾乎人手一把的突擊步槍,射速就超過一戰、二戰時期步兵的主要武器栓動步槍的幾十倍。

而且在槍械發展日新月異之時,步兵面對的戰場環境卻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依然是你拿著槍與敵人對射,要麼你打死敵人,要麼敵人打死你。戰場環境沒變,但是步兵槍械的射速更快了,原來打一發子彈的時間,現在打幾十發子彈,子彈的消耗當然會成幾何倍數增長。


其三,士兵單兵防具不斷髮展。一戰,二戰時期,哪怕是最財大氣粗的美國,給單兵的防具也不過一頂鋼盔而已,士兵身上穿的都是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普通軍裝。再看看現在士兵的單兵防具,頭上的鋼盔已經被防護更好的凱夫拉頭盔取代;身上單薄的普通軍裝外面套上了厚重的防彈衣。

原來一槍就死的敵人,現在裝備了三級甲。一槍打不死了,得多打機槍才行。

其四,醫學的發展使很多原來不治的傷員,可以活下來。例如,二戰時,很多傷員死於傷口感染,而當時最好的抗生素消炎藥青黴素(盤尼西林)不但價格高昂,產量也不多,滿足不了戰爭的需求。1944年2月29日,蘇聯瓦圖京大將在烏克蘭視察時,遭到烏克蘭民族主義游擊隊伏擊,身負重傷,後傷口感染,結果因為沒有青黴素,最終導致這位名將不治身亡;這還是蘇聯有大將軍銜的高級將領,普通士兵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在中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因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感染,並轉為敗血症,最後醫治無效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現在,比青黴素更好抗生素早就被研製出來,而且價格低,產量足,大大減少了傷員死於傷口感染的死亡率。

現在槍械射速高火力猛,可是士兵的防禦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受傷後醫療保障也更加先進。當所有條件綜合起來,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也就不奇怪了。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聽起來可能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根據美軍的統計在近代的戰爭中消滅一個敵軍需要用五萬發的子彈,五萬發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來說用來掃射的機槍的射速為一分鐘五六百發,如果一挺機槍連續的射擊,打出五萬發的子彈大約需要100分鐘,這樣換算之後大概也知道了五萬發子彈是什麼概念了,這麼多的子彈打了半天才死了一個人,就效率來說的確有點底下了。



對於軍人來說,每個人要求都是爭取每一顆子彈就可以消滅一個敵人,但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根據美軍的統計,就是極其高效的狙擊槍也平局需要1.7發的子彈才可以消滅一名敵軍,可見在一場戰役中實現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算是用來精準打擊的狙擊槍也做不到,那麼五萬發的子彈才殺死一個人到底真實不真實呢?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普通的子彈除了狙擊槍等以外的精準打擊都是用來火力壓制的,在很多電視劇中,就算是沒有看到人,都會放幾槍,目的就是起到打壓作用,防止敵人衝的太快,所以在戰場上浪費子彈是很真實的事情,尤其是使用機槍的過程中更加如此,有時候四五挺的機槍在持續的掃射下還殺不光一個幾百人的衝鋒。



其次就是在戰場上真正死於子彈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都是死於炸彈和那些炸彈的碎片,而且子彈這樣的東西沒有打中要害根本死不了,就像當年的被刺殺的汪精衛,身中了幾槍但是都不在要害還不是活了下來,雖然最後是因為一顆體內的子彈沒有取出導致舊病復發,至少當年沒有直接去了,而且那些在戰場上訓練有素的士兵來說,只要子彈沒有打到要害,還是有很大的希望生存的。



在戰場上最致命的是因為炸彈,和那些高速飛起的炸彈碎片,所以當年的日本人就喜歡用那種炮,動不動就先炸一番,其次日本人也很少用機槍,更加喜歡用高精度的三八式的步槍,這樣的槍的特點就是射程遠、精度高、爭取做到一顆子彈殺一個人,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自然需要到處節約,不能像美國人那樣隨意的揮霍。


史中醉


這個數字我不知道怎麼統計出來的?

首先說,抗日戰爭中,主要的殺傷武器是炮火和手中武器,以及槍榴彈和手榴彈等。其它輔助的武器殺傷忽略不計。

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少的可憐,團以上的炮兵群很少。營屬炮兵也很稀缺。所以,他們的手中武器基本就是槍支,戰士所攜彈量更是少之又少。國民黨部隊情況要好一些,但也是正規部隊有比較充足的彈藥量,一些雜牌軍情況也是捉襟見肘。

步槍和自動步槍以及機槍在戰鬥中使用的作用是不同的。抗日期間單兵武器,主要是機槍和步槍。機槍的主要任務是壓制,遲滯,和掩護。通常是對敵火力的壓制和對集團目標的殺傷。步槍對單個目標進行殺傷。根據火力配置和任務,以及協同,機槍使用的彈藥量要大許多。另外防禦作戰由於是相對靜態的戰術動作阻擊敵人的行動,所以防禦作戰使用的彈藥量要比進攻使用的彈藥量大。戰場上殺傷一個敵人需要多少彈藥沒有準確的數字。上軍校時學習過戰場管理,其中有個學科是武器裝備的戰場管理其中有對彈藥的管理,發放,補充的內容。但任何一個軍事教材也沒有對抗戰期間評論多少子彈殺傷一個士兵的統計。

但我對幾萬發子彈射殺一個對手,這個統計一直保持懷疑。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抗日戰爭期間2萬多發打死一個士兵,具體數字不記得了。他的統計依據是,抗戰8年一共使用了N子彈,士兵死亡n然後計算。我當時就說這是個滾蛋統計。不懂軍事,請問炮火殺傷的人數是不是在n裡面?再有,所使用的子彈量N是不是都在戰場上使用?訓練用彈,儲備用彈都統計了嗎?任何一個部隊不可能經常在戰場上。打過一次戰鬥或戰役。部(分)隊是要修整的,每次修整都要補充兵員,進行訓練。這些訓練使用彈也統計到實戰中了嗎?很多戰役開打前都要根據作戰進行作戰演練,也叫演習。小規模的戰鬥也要臨戰訓練。這個時候使用的彈藥統計了嗎?戰爭中打擊對方彈藥庫銷燬的彈藥統計了嗎?

所以,把整個戰爭使用的彈藥量和死亡士兵平均的算法是不科學的。訓練用彈量也是個不小的數目。

我可能孤陋寡聞,但我對這個統計一直保持懷疑。所以,沒有自己的結論。我會在一些資料和戰例中,找找某次有代表性的戰例資料裡看看物質消耗以及戰前作戰方案裡物質派發的資料中查找一下。估計不會有準確的答案。


ZHAOFEi1965


  如果放眼世界各國軍隊,總體衡量戰場彈藥消耗量問題,就會發現,像中國軍隊這樣以節省彈藥模式贏得戰爭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上的蘇軍每斃傷一名德軍,平均需消耗炮彈100枚、子彈4250發、手榴彈30枚;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共斃傷日軍110萬人,其中擊斃80萬人,擊傷30萬人,耗費彈藥約300萬噸,按此計算,每斃傷一名日軍,平均需消耗3噸彈藥。二戰以後直至21世紀,世界上爆發了一百餘場局部戰爭,在歷次戰爭中產生的彈藥消耗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消滅一名敵軍所需彈藥量,通常數以萬計。

  慕什塔戈認為,導致現代戰爭中彈藥消耗量成倍增長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作戰觀念存在差異。以往戰爭中,中國《孫子兵法》中的“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觀念,對世界戰爭格局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戰爭規模和火力烈度;近現代以來,西方列強推崇以力取勝,追求火力至上的原則,其軍事思想對其他落後國家軍隊具有引領作用,最終導致戰場上火力逐步升級。

  二是軍事工業飛速發展。俗話說,“有什麼樣的條件,打什麼樣的仗。”武器裝備及軍火彈藥的生產能力,是一支軍隊打贏戰爭的物質基礎。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僅有一所條件簡陋的黃崖洞兵工廠,戰場所需彈藥無法做到自給自足,很大一部分要靠戰場繳獲。在這種條件下,八路軍戰士只能把敵人放近了打,以近戰夜戰、刺刀見紅的手段先消滅敵人,爾後繳獲彈藥;現代條件下,世界各國軍工企業普遍產能過剩,靠大量傾瀉鋼鐵和火藥的手段贏得戰爭,已經成為一種戰場常態。

  三是作戰樣式發生變化。自從17世紀末燧發槍應用於實戰,人類戰爭正式進入熱兵器時代以來,子彈消耗量與殲敵數量之間的比值,總體呈現逐年遞增的狀況。一戰時期,進攻一方往往採用密集隊形進攻,以至於出現英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陣亡6萬人的情況;二戰時期,各國步兵普遍採取散兵線進攻隊形,使作戰人員在連發速射武器大量湧現的戰場上,卻並未出現大量陣亡的情況;現代條件下,非接觸作戰成為主要樣式,戰爭往往在彼此人員未進入對方輕武器有效射程之內的情況下,就已經結束了。因此,現代戰爭中的巨大彈藥消耗量,通常是在迷盲射擊、警戒射擊時產生的。


慕什塔戈


首先,按照一份美軍的統計,現代戰爭中平均用5萬發子彈才消滅一名敵軍,但是狙擊手是用1.7發子彈消滅一名敵軍,這個報告主要的意思是強調狙擊手的高效費比。

戰場上,想要象歌裡邊唱的每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確是一種非常浪漫的事情,在實際行動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當然用5萬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也是有一些太誇張了,這裡邊是包含了很多的訓練用的槍彈,步兵的槍法說白了沒有別的辦法,就是用子彈喂出來的,象日軍的新兵訓練一般要發射大約150發子彈,而到了部隊以後每年發射的子彈還會有100發左右。象原來解放軍一年就打5發子彈那是在忍耐時期,不得已而為之。

在實際的作戰行動中,大量的射擊並不是進行精確瞄準射擊,最大量的是進行壓制射擊,尤其是機槍一類的自動火器,機槍最大用處是進行壓制,尤其是到了二戰,大家都知道機槍這東西火力太猛,密集隊形衝鋒就是找死,所以各國的步兵都是以散兵隊形出現,別說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100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就很不錯了。原來看過一個老鬼子的回憶拜訪,這個老鬼子當時是機槍手,他打了大約2500發子彈打死了大約50名中國人,而且這些中國人還不是軍人都是老百姓,不知道如何利用地形隱蔽自己。

而就算是軍人,射擊知道瞄準命中率也沒有想象的那麼高,這個很簡單,平時練習的是一個死靶,但是戰場上你瞄準的目標是活的,會動而且很多時候你是無法判斷這個目標的運動軌跡的,原來好像是徐海東率領的部隊在一次戰鬥中,一個日軍從徐老虎部隊的前邊跑過去,結果八路軍這邊乒乒乓乓開了好幾十槍,結果這個鬼子還是跑掉了,戰鬥後的總結一算平均用50發子彈才消滅一個日軍,把徐海東給氣的吐了血,而這次戰鬥也成了徐海東最後一次上戰場,此後徐海東一直處於養病中。當然徐海東的身體健康肯定不是因為這一次戰鬥,過去的傷病還是主要原因。

射擊運動目標是很複雜,主要就是要估計目標的提前量,目標在運動時各種運動狀態都會有,爬坡時和下坡時都不一樣。而對於這種情況,各國開始普遍使用自動火器,單兵開始大量使用突擊步槍,對於運動目標都是用幾發子彈去打一個目標,用一句美軍的黑話就是用子彈膠皮管澆他,這樣子彈的消耗量自然是成幾何級數的數量上漲。

今天發現了一個資料有點意思,是解放軍在對越反擊戰中的彈藥消耗,整個作戰期間,解放軍消滅越軍6.5萬人,消耗子彈5500萬發,炮彈106萬發。可以算一下,解放軍消滅一個越軍用多少彈藥,不過這個是解放軍方面的統計,沒有看到越南方面的傷亡數字,不知道越軍到底傷亡多少。這個數字來源於現代兵器2019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