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学习笔记,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幸福课》学习笔记,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其实,我很早就听说了《幸福课》也知道,哈佛的《幸福课》的听课人数已经超过了曾经一直位居榜首的金牌课程《经济学导论》。这实在是一件让学心理学的人觉得开心的事情。大家对幸福快乐的需要居然超过了赚钱的需要。

但我一直没下决心去认真的看这门课程。因为作为我本人来说,我可能并不需要别人教我如何获得幸福。

我本身虽然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又实在是一个容易开心的人。且,我慢慢发现,我的记忆是很神奇的,那些难过的事情我会记得事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过的情绪会慢慢消散,反倒是那些温暖的开心的事情,那些记忆会慢慢变得更深刻。于是基于这样的生理原因,我想我应该会一年比一年开心一些,因为收集的快乐在增多。

但,生活中,我却发现,有些人的先天基础和我不一样,有些人太难开心和觉得幸福了。于是,刚好,也打算系统了解了解所谓科学的研究幸福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就打算每周学一节课,记录下笔记。也许会有新的感受呢。


1.每个人都可以幸福

我们总容易陷入一种思维里,“我只有【拥有了....才能快乐,幸福】.拥有的后面每个人有每个的定义,或许是钱,性,食物,奢侈品...

但真正让它们变成你内心的快乐的,还是你自己,你自己由内而外的【转化能力】是快乐和幸福的本质


课上,Tal(TalBen shahar教授)分享了自己被采访的经历,因为毕竟幸福课火了嘛,电视台媒体就采访他,希望知道【为什么是幸福课成功了】

然后就时常面对被主持人问【Tal,你讲的很好,但是别误会,你和我想的不一样”

Tal被问了很多遍后已经不在意了,不过还是会礼貌回答【那不一样呢】

大部分人会说【我以为吧,你会更外向一些,不应该是内向的人】

Tal本身确实是一个内向的人,看他的课就知道,他说话温吞,语速有点慢,偶尔的笑话也是温和的。确实不像那些成功学励志师那样,神采飞扬。


但他现在确实很快乐,他最初是学计算机的,在哈佛,那时他的成绩很好,运动也很好,人际关系也处理的不错,但不知为什么,他不快乐,于是为了研究如何快乐,他转向了哲学心理学系。渐渐的他变得快乐了。这份快乐一方面来自于他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他决定把这些都分享给其他人。这份快乐是一种可以无穷生长的,且不断的被他实践着行动着。


但其实社会主流对快乐的理解其实是有倾向性的,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快乐幸福,他应该是活泼,开朗的,乐观的形象,而“安静的”“内向的”“不善言辞的”这样的人怎么快乐呢?

但为什么不可以呢?

幸福的定义不应该如此狭隘的,因为一旦我们将幸福的定义变得狭隘之后,那可以想象,我们追求幸福的路,将会变得多难。

内向的人大概占40%左右,如果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幸福,那内向的人难倒只能变得外向才能幸福。

这明显不靠谱嘛、所以呢,积极心理学肯定不是通过让人变得外向而使人快乐,不管你是哪种类型的人,也不管你有何种经历,更不管你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快乐的感受都是一视同仁的。因为你一定还记得,你很小的时候,灿烂微笑的样子。

只不过长大了,接受了社会的主流期待,信了别人说,外向的,或者有钱的或者怎样怎样才能幸福。

其实老实说,如果你现在感受不到幸福,你真的觉得你得到了一些东西,你就幸福了。

也许会也许那时你依然关注的是其他你没有的东西。

就像Tal,也有媒体人说,“你和我想的不一样,我想象中,你应该更高一些“

Tal自嘲到,“难倒身高1米7的男人就每有资格拥有幸福嘛?“

学生哄堂大笑。

我却有些心酸。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不就是这样想的么?

“我漂亮点,就会幸福了“

“我再多赚点钱,我就幸福了“

“我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我就幸福了“

……

可事实是怎样的呢?当我们把幸福的可能性挂在目前还没有拥有的外在条件下,

幸福就变成了只有在未来才能享受的状态,如果我们永远有缺失的东西,那么幸福就永远是缺席的,一直在遥远的地方“

当然,我肯定不是说,不要去赚钱和变漂亮。这些同样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这里的关键是,不要以为幸福只有在这些全部实现之后才存在。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也是可以存在的。

我总觉得,小学时光才是每个人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光了。那时候,我记得似乎每个人都会自己设计游戏,然后吸引同学一起来玩。

那时候,我看到别人有买的那种弹弓看起来好好玩,但那时我没钱,我就自己去砍树,捡来皮筋仿造着弄了一个弹弓,我还不满足,又弄了个弓箭。

最后闹得那个买的人都和我换。

我当然换了,玩他的弹弓也同样开心。

所以,快乐与否和十分拥有某种东西并非一定是因果关系,他们间有联系,但并不是【只有。才】的关系。

关键是,你地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和想象力。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有一个人终于去看了【五月天的演唱会】然后泪流满面,别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这十年我一直想看他们的演唱会,我现在看完了,我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让我开心的】

我内心,嗯,不知道怎么说,怎么有人对未来的期望,就只有一场演唱呢?这样的生活是否太缺乏想象力了。

希望大家可以享受没钱时的开心也可以享受有钱时候的开心。甚至可以享受失败时的开心。

加油,

2.享受安静,不尴尬,也是一种幸福。

Tal,在上课的时候设置[time-in]的时间,就是会暂停1-2分钟。让大家安静的沉淀一下刚刚思考的内容,或者放空一下。他说,这可以有效提升我们对于知识的吸收和领悟水平。

他分享了一个实验。

“David Foster和Matthew Wilson教授。都来自麻省理工大学。他们研究证实了"练习时间"的重要性。开始内省的时间。他们在老鼠处在迷宫中及脱离迷宫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脑扫描。以下是他们的发现。

实验结果表明 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即老鼠进行迷宫时。真正的学习阶段。是当你尝试分辨。什么才是重要的 什么舍弃什么保留。这些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时。他们的实验表明。接连不断反复进入迷宫的老鼠。比进行一次迷宫后。稍事放松 来点小酒的老鼠。学到的少得多。经历 享受安静。

这很能说明问题 对人类也一样。不仅仅是实验小白鼠。所有人类都是。他们认为"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 理解。记忆 保留。当我们思考时 我们重放素材时。更容易保留。记住之前的经历。所以休息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Parker Palmer在他的教学著作《教学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以下一段话。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安静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静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可靠环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而安静恰恰是我们文化所缺失的。很多人可能读过《万里任禅游》。作者Robert M Pirsig。还写过另一本书。没那么知名 叫《寻找莱拉》。

这本书是对印第安人的人类学研究。将他们的文化与美国传承的欧洲文化进行对比。两种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静。他发现和印第安人坐在一起。他们围坐在篝火边两三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坐在那儿。看着对方。微笑 享受美好时光。内省。就这样几个小时。他指出 在我们文化中沉默。让人不适。我们试图打破沉默。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差异。我们为缺乏安静付出了代价。我们会重点讨论这一代价。涉及到恋爱。美德与道德。以及快乐与幸福感。”

这点我是深表赞同的,我之前也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北欧人民为何会那么幸福,除了他们的物质环境不错之外,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安静。

安静会让人放松而放松会让人专注,而专注,则有可能带来幸福。

这样说,大家可能理解了为何正念冥想最近那么火,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人为的为我们自己建造了几分钟的安静时光。

3.不止传达信息,我们要学会转化

Tal说,这门课不仅仅只是传达信息,他认为现在很多教育都在传达信息。而学生是容器,装入比如成功 自尊 动机水平两性关系及其质量是如何影响幸福的并不够,我们还需要,把这些转化成,自己生活中的实践。

他这里举了个例子,说你参加运动会,目标是前三但你拿了第8名。这个是信息,

但你会如何解读,你可以解读“这太糟糕了,我输了,然后变得十分不开心。”

也可以解读“我学的了什么,我还可以提升哪些方面“

同样的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读。一个认为是灾难。另一个则当成机遇。一个让人失去动力。另一个增加动力

有时候解读信息比得到信息更重要。

他说了一个关于大卫的故事“有人问米开朗琪罗怎么雕出大卫的,米开朗基罗回答。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他表示理解了这个故事就理解了这门课的核心。即凿除多余石块。也就是摆脱限制 阻碍。或者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却出现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要凿除削弱甚至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凿除胜利的能力。因为我们可能害怕胜利。可能对生命中一些东西感到内疚。这些都会反过来限制我们。也许甚至还要凿除两性关系中的限制。尤其是带来消极面的时候。

果然嘛,积极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再发展的。

这里估计说的是,我们本身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幸福的能力,但是被“多余的东西“限制了,比如对失败的恐惧,过度的完美主义或者害怕胜利,内向的愧疚等等,

这一点我相当同意,我咨询的过程中,实在是常常发现有些人,嘴里说的是要幸福,但做的事,想的想法都是,让自己痛苦的东西。当然这里不是说他们故意这么干。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

有时候,他们一旦意识到了,真的可以瞬间开心起来。每次这样的时刻我都觉得有些神奇。

关注幸福,其实就是关注自己,把自己当作最好奇的对象来研究。凿掉一些束缚和限制,去实现最好的自己,这个过程是幸福。

4情商的本质是搞定和琢磨自己

我们常常苦恼于人际关系的复杂于是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情商,把握别人的心理状态。

可是这个方向反了。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情商不好,很可能不是你没有把别人研究透,而是你对自己都一知半解。

当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有各种喜怒哀乐,当年知道自己为什么拖延无法坚持,当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够自信的时候,你才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建立了可以参考的人性模板。这样把自己当作镜子,才可以更好的理解更复杂的社会和其他人。

我们学过数学就知道,你得有个参考系你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点这个面究竟在什么位置。

因此如果你没有把自己琢磨透,而只是通过遇见的每个去建立坐标系的化,你知道的,没有基点,建立的坐标系可能是错误的。

这点我明白,就像做咨询,要先去做来访者。

老师是说,你得当好一个合格的“病人“你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之后来找你的”来访者“

是啊,所以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焦虑不安的时候,让我自己静下心来关注对方的一句话是“要知道,你的来访者肯定比你更焦虑“我想起我第一次去找咨询师的自己。

我瞬间就对我的来访者共情了。都是焦虑的娃啊。

这份理解,就基于对自己的理解才引申出来的。

5改变是一点一点发生的,虽然速度慢,但会改变的

Tal被问道“你可以分享一些让人变积极的方法吗?“

于是Tal搜索了自己脑子里的各种素材,给出了很多建议。比如【锻炼身体,冥想,关注积极面,运动等】结果还没说完的时候便被打断了【Tal,这些杂志都写过了,你就没有什么爆咋性的方法么,那种大家都没听过,用了就非常见效的那种】

Tal笑了笑然后说【哎,哪有什么爆炸的方法,改变从来都是一点一点发生的,速成法,至今没人研究出来,但关键是,已经老生常谈的方法,大家真的好好用过了吗?】

他说,1998年,核磁共振研究,大脑是可以改变的,且一生都在改变。很早就有的词,【神经可塑性】是通过实证研究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感受快乐和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改变。

这早已不新鲜了,但却被很多人遗忘了。

大家还是想要寻找什么爆炸性的改变方法,也会真的有人用一些匪夷所思的爆炸性的方法欺骗着人。但大家原意相信这真的没办法。

说到这里我实在很有感触。

老实说,我的来访者里真的最后改变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就试着相信一种简单的方法,无论是坚持一段时间的咨询的人,还是坚持去做自己可以接受的某种方法的人。

他们有些没抱太大的期望,却反而最后有了惊喜。

反倒是,那些一味的想让我提供建议的,但我只能提供那些1大家常常提过的建议,比如运动比如跑步,比如冥想。

他们不屑于顾。觉得压根不可能。于是都是同样说的,最后他说自己完全没变化,我问,你有坚持过任何一种方法吗?

他们都表示没有。

那我没办法了。

有时候,简单的相信,改变可以一点一点发生的时候,改变真的可以出现。

这样说来,我想从现在开始打卡一些什么呢,或许脑神经都可以修复呢。

只要可以改变,慢一点也没关系的

6怎样幸福是常识,幸福课做的是不断提醒你别忘了

Tal在课程的最后,跟大家说,如果听完这个课想要表达感谢

Don’t say “Thanks for teaching me something new”

Please say,”Thanks for reminding me something that I’ve already known”

意思就是,很多东西大家其实都已经知道了,是常识。

只是迷失在了对新鲜刺激的信息的追求中,所以他希望通过课程不断提醒大家,已经在每个人心里熟知但忘记的东西

像米开朗琪罗一样,凿去多余的石块,摆脱限制,阻碍或对失败的恐惧,走向快乐,幸福,自我实现的路。

看完第一节课,除了吐槽课真长之外,其实觉得还不错,虽然大多都是我已经知道的,但被再说一遍还是觉得很有感觉。

其实也要感谢积极心理学之父“赛灵格慢”教授,是他改变了心理学潮水流动的方向。

以前心理学的论文都在研究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绪。

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更大的视野,比如成功,自尊,自我实现,幸福,快乐等等这些方面,都研究起来了。

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于健康学的看法,以前是,病理学,就是你有病了,就要去治疗,治疗好了就健康了。

关注点在病上。

但现在,我们更发展了。我们不仅仅要不生病,不痛苦,还要更幸福。

注意快乐并不是否定痛苦就行了。

我想大家其实应该知道,我们不痛苦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幸福了。

幸福不是和别人相比的事情也不是痛苦的对立面,它是一种体验和存在。

也只能和自己比较

所以Tal说。【注意这不是关于帮助我们自己和他人变得幸福。而是关于变得更幸福。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问我。"那么Tal你幸福吗?"。我真的不能回答那个问题。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幸福?。是和别人比较?。是不是存在一个点 超过之后就变幸福了?。幸福不是二进制的非此即彼 0或1。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幸福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幸福吗?"。我今天是否比我15年前刚开始关注幸福时更幸福。15年后我当然希望自己能比今天幸福。幸福是终身的追求。】

嗯,这就是第一节课的内容了。下周再看第二节课吧

下期预告【为什么要学积极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