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其實,很多人的一生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父輩開始,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在打上"農村"這個標籤時就存在了很多不可抗的侷限。

但也並不是所有農村出來的大學生都混得不好,這裡所謂的"混得好"是世俗的"混得好",就是是否有錢有權。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農村大學生的所存在的侷限我簡單分為三個:環境、性格、資源。首先說環境,在農村很多父母都沒有上過大學,幾乎沒有。一個人的眼界以及看事物的格局往往取決於他所在生活的環境,他生活中所見所聞。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很多農村出來的女大學生,父母都總會說只有當老師、考公務員才是未來,因為在父母看來十年如一日,十分"安穩"。一開始可能女孩子還會有其他的想法,但時間久了身邊的人這麼說,父母這麼說自己也就開始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用幾年的時間去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如果是失敗了什麼都沒有得到,自己能承擔這個後果嗎?

看,農村孩子當遇到重大選擇時往往忽視了隱性成本和隱性收益,因為他有家庭思想的烙印。遇到機遇時容易躊躇不前、瞻前顧後,而城裡的孩子就不會有這樣擔憂,因為他們的家庭富裕足夠讓他們去試錯,農村的家庭可能承受不了這個試錯成本。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懷有自卑的心理,這種自卑是那種與生俱來的,導致在性格上面對很多事第一反應都會是退縮,認為自己不能勝任。進入大學後大家的消費觀差距也會慢慢顯現出來。比如,在同一個宿舍,一個人可能會花1000塊錢買一件衣服,而1000元可以是另一個農村來的同學一個月的生活費。二十開頭的年齡都會自帶攀比心理,控制不好的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和自卑。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資源也差不多等同於資本,有錢的學生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可以學想學的東西。而農村的孩子縱使有千萬遍計劃限制你的都是那人民幣,只能在網上欣賞一下。畢業之後更是,你多少個日夜奮戰不過是別人隨便就可得。

這些侷限因素都是真實存在的不管你承不承認,階層跨越並不是不可以,只是起點低的人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大,非常大。存在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解決問題。想要打破階層,必須進行痛苦的自我救贖,大膽假設、放開胸懷去努力學習新知識。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