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讀到1991年版《沅江縣誌·軼事》中的一段記載: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沅江縣誌·軼事》所載是不是信史,未敢妄言。貿然思量:一者,《沅江縣誌》所載的烏龍寺所在地張家塞於1954年與茈湖口、沙頭兩個鄉鎮一併劃入原益陽縣,1995年,張家塞又劃入益陽市資陽區,也就是說,這件“軼事”是沅江典籍記載鄰縣的軼事。

二者,從有“乾隆年間池水乾涸”描述可以看到,這件軼事傳承有序,況且還有宋朝進士楊光發撰寫碑文的記載,還有某巡撫拓碑文的細寫,可謂詳細具體,竊以為,可信。

也就是這個“臥龍墨池”,早已成為古邑益陽當今的一個地名:資陽區張家塞鄉墨池村——現在的行政村名,千年煙雲。只是彼時曾喚“墨池衝”“墨池邨”“墨池塘”而已,“墨池”二字一直相襲,概原因與諸葛亮有關,應該是諸葛亮在池內洗硯池而留名於世。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毫無疑問,諸葛亮來過益陽,無論是地方史志還是益陽城內的遺蹟都可證明。問題是;諸葛亮跑到張家塞去幹什麼?是什麼時間到那裡去磨墨洗硯池?

諸葛亮也不止一次到過益陽,這也是有史蹟可考的,如益陽城內先後開鑿的幾口諸葛井,桃江縣灰山港鎮的史蹟“跪香橋”。然而,這些史料所載都是208年諸葛亮出山之後的事蹟,這之前諸葛亮是否來過益陽,不見史料。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張家塞,益陽境內南洞庭湖資水尾端的一塊綠洲,一千八百年前,就是一處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原野”。不扼咽喉,不處要衝,談不上戰略位置,至於戰略物資的籌集儲備,也談不上,除人丁不多、交通不便外,最主要的是常遭到汛期的水淹,這也是人煙稀少的原因。

這樣說張家塞的目的就是:諸葛亮出山之後來此地的可能性不大,因畢竟是日理萬機的丞相,況赤壁之戰以後,風雲瞬息萬變,是歷史上最典型的“多事之秋”,諸葛亮是沒有閒情雅緻到張家塞來觀湖景的,因此,諸葛亮在出山後不可能來到張家塞的墨池村。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但在出山之前呢?我們當然可以從乾隆年間傳承下來的《沅江縣誌》去考察了:“相傳諸葛亮在池內洗過硯石,後人稱此為‘臥龍墨池’”。

“洗過硯石”,我們不妨對三國時期的書寫形式做一個瞭解:三國時期的書寫工具主要是筆、墨、硯、帛、簡、刀。簡,竹也,也就是今天書寫的紙張,這從益陽兔子山出土三國時期的簡牘可以說明。

但“刀”,則是今天許多人不大理解的,過去稱文字功力好的人為“刀筆吏”,深的理解可為“筆如刀,殺人不見血”,但直面瞭解就明顯得多了,“刀”就是劈削簡牘用的,如果字寫錯了或修改,也是用刀颳去或削去:“刀”也是刻字用的“筆”,魯迅先生就曾以筆做匕首和投槍。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前後出師表中有一句話:“躬耕於南陽”和“亮躬耕隴畝”。這個“躬耕”的地方被《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認定為“南陽郡鄧縣隆中”,這幾乎已是共識。

如果今天我們以諸葛亮在張家塞墨池村洗硯為視角出發,說諸葛亮出山前曾 “散淡”於張家塞,這話當有依據,從諸葛亮數度來益陽,並留下如此多的史蹟,可證。

此事當然可以討論的,但益陽人不善爭,也不想把這種共識打破,退一步說話無妨。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硯石一般是不洗的,靠養,除洗得麻煩外,主要的還是浪費墨。古人惜墨如金,之所以要洗硯,是因為要搬遷或者轉移。其實,搬遷也是可以不洗的,如諸葛亮當丞相後,多次帶軍作戰,自然每次都必須帶硯石的,也從未聽說 “洗過硯石”,因有秘書隨從兵士肩挑或車運,都不需要洗淨墨汁,放在書箱和硯盒裡就是。

只有一種情況需要洗硯,那就是放在包袱裡與其它物品混裝,這就要非洗淨不可,因硯石即使幹了,也不能與其它物品混包在一起,像衣物、簡牘、地圖、銀錢等,沒洗淨的硯石會在包袱中把其它物品抹得一抹糊,因此,必須洗淨後才能放在包袱裡揹走,因過去不像今天有衛生紙或塑料包裹起來混裝。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那麼,諸葛亮在出山前的207年往前,大都是雲遊四方的。諸葛亮即便定居在“南陽郡鄧縣隆中”,也在雲遊四方,這從“三顧茅廬”的故事中也可看到,前兩次諸葛亮都雲遊外出了,第三顧,劉備才見了真人。

自然,諸葛亮是有志向、有目的的雲遊,或讀書學習,或輿地探訪,這個時期,亮雲遊或者暫居張家塞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地少量人煙,清淨:沒有大禽猛獸,無險,故十分適合胸懷天下。

當然,諸葛亮既然是讀書、思考、雲遊,也就不必要帶許多隨從,可能就是一人,亦或帶了一名書童,這種雲遊,是不能僱車和肩挑的,只能是包袱附身,不然,行路是很不方便的。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由此,我們當可認為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來過或曾居張家塞墨池村,這是一種歷史的淵源。

至於以後這裡叫“臥龍墨池”,應是在赤壁之戰後形成的地名。那時,諸葛亮的名聲已經大振,什麼“曹操八十三萬大軍玩於股掌之中”,“借東風滅曹”等民間傳說,於是,張家塞這裡也就傳出了:“那就是早些年住在我們這裡的那個讀書人,走的時候,把一池的水都洗黑了”:

“嗷!他就是臥龍,難怪離不開水,要住在我們這裡的”;“諸葛亮就是住在我們這裡的那條漢子呀.....”也就是這些鄉言村語,諸葛亮當年所住之地便定名為“墨池”,後來,無論是衝也好、邨也好、塘也然,墨池二字終未改變。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村以“臥龍墨池”名之,應該是在北宋年間的事,時間應該與益陽城內的“學宮”同步。《沅江縣誌》記載的“宋代進士楊光發撰寫碑文”當是建“臥龍墨池”時。

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倡導“名相”智慧治國,而諸葛亮宰相是歷代宰相的智慧與道德楷模,於是,在國內大興建廟堂的風氣裡,有關“墨池”的諸葛亮傳說地新建“諸葛亮故居”,建成了一個具有陳列、展覽、紀念,乃至弘揚文化之所在。故居稱為“臥龍寺”,意即諸葛亮在此悟到普世救民之術,門楣匾額上書“臥龍墨池”。

從元王儒真題詩可見,是宮建成於元朝之前,而之所以被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說明那個時期墨池村屬沅江,而沅江縣屬常德府管轄。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清朝以後,這個“臥龍寺”改成了“烏龍寺”。在康乾盛世的年代裡,為弘揚中華文化,又興建寺建廟之風。有著千年歷史的“臥龍墨池”,也因時風而興,但為避諱被改成了“烏龍寺”,當然,也進行了翻修重裝。

諸葛亮在演義中原本近於道巫的形象,也増了佛性。為了適應當時的盛世景況,寺內錄有大量的文人墨客應景墨寶。嘉慶《沅江縣誌》記載下來的詩詞歌賦就有數十首。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1949年解放後,烏龍寺三十餘畝廟產田即被沒收分給農戶。1950年益陽大旱,村中農戶以為是分了烏龍寺廟產而引起“烏龍”懲罰,於是,紛紛殺豬宰羊做犧牲,到寺磕頭敬香求甘霖,乃至抬出諸葛孔明的塑像浩浩湯湯地遊壠……

後來,這座千年古廟被拆除了。

2018年10月23日,霜降,時天氣陰雨,作者一行五人尋覓採訪了歷代史志記載的“臥龍墨池”。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在張家塞鎮民政所李國平副書記自駕車的引領下,找到了墨池塘村73歲的退休老支書王谷生,老王支書帶我們參觀了臥龍寺,並介紹了情況: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王谷生老支書講了重建“臥龍寺”的原因和意義,主要是教化鄉里,淨化民風,但這個寺終究是三國曆史留在益陽的遺蹟,他們村民的能力難以擔負起這個歷史傳承的擔子,還是希望政府能加進來指導幫助。

解碼《沅江縣誌》:諸葛亮是湖南益陽張家塞常客,該地思定隆中對

採訪人:鄧亞龍,張海燕。劉芳青,劉啟群等。

2018年10月23日,陰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